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很多人赞的民间俗语经典俗话,深入心底!

【谚语俗语第1句】:【独占鳌头】见“占鳌头”。

【谚语俗语第2句】:小林闹着要妈妈给他做件新衣服,说自己的衣服短得都快遮不住束腰带了。他妈妈听了笑着说:“不见人长,总见衣短。”(甘肃·兰州)

【谚语俗语第3句】:《动物学》的索引——目中无人

【谚语俗语第4句】:【鸡孵鸭子,白忙活】为别人白忙一阵。特指为别人抚养子 女。成语:为人作嫁。电视剧:“给别人看孩子,看一个喜欢 一个,鸡孵鸭子,白忙活!”

【谚语俗语第5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释义:敌人来了派将领抵挡,大水来了用泥土堵塞。比喻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策。例句:“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了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

【谚语俗语第6句】:【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谚)指重然诺、讲信用的人,一言出口,必定实行,绝不中途反悔,就像快马上道,只需一鞭便不再停蹄一样。

【谚语俗语第7句】:邻居李大婶家被盗,损失不小。妈妈安慰伤心的李大婶:“蛤蟆再跳,跳不出水塘;坏人再躲,也躲不过法网。你宽宽心,坏人终会被绳之以法的!”(湖南·醴陵)

【谚语俗语第8句】:【破家县令,灭门刺史】(谚)县令:一县之长。刺史:一州之长。 一县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族毁灭。指旧时地方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灭门刺史,破家县令”。

【谚语俗语第9句】:有一次,外婆来我家玩,妈妈诉苦说:“我整天做家务,累死人!”外婆同情地说:“杂事无功,累死长工。”(安徽·宣城)

【谚语俗语第10句】:晚上,特别闷热,我们一家人到院子的葡萄架下乘凉。突然,从南边天空闪出一道电光,并传来隆隆的雷声。妈妈说:“东闪太阳西闪雨,南北闪来挡不住。看来要大雨倾盆了。”(广西·宾阳)

【谚语俗语第11句】:【千滚豆腐万滚鱼】(谚)指豆腐和鱼多煮些时间才能入味。

【谚语俗语第12句】:拔脚花狸猫——溜了

【谚语俗语第13句】:【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满天飞】借指自己人有矛盾也 能够团结,与外人没有矛盾也不易团结。《新凤霞回忆录》: “他本来就不是咱们唱戏的根儿。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 打满天飞。”

【谚语俗语第14句】:木偶上戏台——幕后有人

【谚语俗语第15句】:【借着中秋买月饼】(惯)指趁着某种机会为自己捞取好处。

【谚语俗语第16句】:【 闭门不问天下事】不过问社会上的大事。类似的:两耳 不闻窗外事。梁斌《红旗谱》:“干脆,闭门不问天下事,心里 倒也干净。”

【谚语俗语第17句】:【热锅上的蚂蚁——乱转】(歇)形容焦急、忙乱,束手无策。 也作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热锅上蚂蚁——来回直打转转。

【谚语俗语第18句】:【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指互相需要,正合适。电视黄 梅戏《天仙配》:“正好,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爹爹正要 雇一个长工。”

【谚语俗语第19句】:【捕得老鼠,打破油瓮】(惯)瓮:缸。比喻因小失大。

【谚语俗语第20句】:【眼见是实,耳听为虚】(谚)亲眼所见才能认定是真实的,听人传说是不可靠的。指凡事不可轻信人言,必须亲眼审察,加以核实。 也作眼见方为是,传言未必真。 眼见是实,耳闻是假。

【谚语俗语第21句】:【生日吹蜡烛】孩子们过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开始赠送生日蜡烛。生日那天,吃着蛋糕,又吹蜡烛,别提有多高兴了。不过,过生日吹蜡烛的来历恐怕孩子们不知道。过生日要吹灭插在蛋糕上的蜡烛,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新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在圣坛上摆上插着蜡烛的甜蜜蛋糕。后来,古希腊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烧着的蜡烛,并增加了吹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隐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们要求一个心愿,并且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他们便可以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谚语俗语第22句】:猎人枪下的野兽——跑不掉

【谚语俗语第23句】:【货好还得会吆喝】(谚)吆喝:高声叫卖。指再好的货物,也得大力推介。

【谚语俗语第24句】:【风里杨花——滚上滚下】(歇)本指杨花随风上下翻滚,转指人感情、态度等变来变去。

【谚语俗语第25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谚)指人只有到了生死关头或贫富贵贱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才能辨别出发情的真伪与深浅。 也作一富一贫,乃见交情;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谚语俗语第26句】:奶奶问我们谁偷吃了葡萄,我们都说自己没吃,只有表弟一个人支支吾吾地说不上话来。奶奶风趣地问表弟:“不吃鱼,口不腥;不做贼,心不惊。是不是你?”(湖南·来阳)

【谚语俗语第27句】:【肠里出来肠里热】(谚)从亲娘肚里生出的,亲娘自然非常关切疼爱。指母亲总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格外关心。

【谚语俗语第28句】:【深山出俊鹞,十字街头出饿殍】(谚)鹞(ya。):-种猛禽,捕食鼠类等。殍(pia。):饿死倒地的尸体。 深山野林里会出俊美的人才,繁华闹市里会有无力生存的人。指人才不择地而生。 也作深山出俊鸟。 深林出俊鸟,山沟出凤凰。 深山出俊鸟,大海出珍奇。

【谚语俗语第29句】:【不是吃素的】(惯)比喻不是好对付的。

【谚语俗语第30句】:【毒蛇口中吐莲花】释义:阴险狠毒的人伪装善良。例句:“大家别看陈尚仁平日装笑脸,做善事,正如俗话说的:……‘毒蛇口中吐莲花’,大家要擦亮眼睛啊!”

【谚语俗语第31句】:小恺就要期中考试了,可还是一点儿也不着急。他妈妈数落他说:“老虎都追到屁股后头了,还说是只狗。”(江西·广丰)

【谚语俗语第32句】:我放学后贪玩,天黑了才回家,挨了妈妈的一顿训。奶奶见我难过的样子,悄悄地哄我:“你妈呀,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她心疼着你呢!”(江西·兴国)

【谚语俗语第33句】:【 大难来时各自飞】大难来临,无人能够救助,只能自己顾 自己。香港金庸《笑.傲江湖》:“大难来时各自飞。姓林的无 力照顾众位兄弟,大家要去便去罢。”

【谚语俗语第34句】:三个鬼拿不着——比鬼还鬼

【谚语俗语第35句】:【水萝卜,皮红肚里白】释义:比喻表面积极进步,思想不好。例句:李之寿又补充着:“他是脚踏两只船,别看他儿当八路,水萝卜,皮红肚里白。”

【谚语俗语第36句】:小王捡了点柴准备带回家,一位搬运工看见说:“这点儿柴你也值得要啊?干脆给我得了。”旁边一个工人听了插嘴道:“我说你呀,怎么光捞进不捞出呢?下次碰见挑大粪的,也要尝尝咸哕!”(安徽·铜陵)

【谚语俗语第37句】:【打鸭子上架】见“赶鸭子上架”。

【谚语俗语第38句】:【裹脚布——又臭又长】见“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谚语俗语第39句】:【扁担挑水——平肩人】(歇)本指挑小时扁担平放在肩,转指双方地位平等,不分高低。

【谚语俗语第40句】:木匠打铁——改行

【谚语俗语第41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谚)时机到来时,要紧紧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指机缘可贵,稍纵即逝。 也作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谚语俗语第42句】:隔壁的表哥最近从外地打工回来,诉说外面如何苦……奶奶说:“这就应了那句老话:钱难挣,屎难吃,王八好当气难出。”(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43句】:老鼠集合——愉粮大队

【谚语俗语第44句】:【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见“马屁拍在马腿上”。

【谚语俗语第45句】:【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谚)指阴雨天,开始是牛毛细雨,这雨肯定下不大;雨后下着牛毛细雨,这是天不放晴的预兆。

【谚语俗语第46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谚)成人:成就有用的人材。自在:舒适安逸。指人要想成材,就不可贪图安逸享乐;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成材。 也作成人的不自由。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谚语俗语第47句】:业余剧团晚上要在村东演戏,请爸爸去伴奏,爸爸没吃晚饭就急着要去。妈妈嚷道:“吃了饭再去。晚一会儿去,狗吃不了日头,人家少你这碟驴肉还成不了席?”(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48句】:舅舅家并不富裕,但一家人都很勤奋,踏实苦干。舅妈说:“做人不怕累,就怕整日坐在桌边醉。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49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谚)指养花护花,得用全年工夫,等花盛开时供人观赏,只不过十来天。泛指凡美好的事物,为之付出的代价总是高昂的。

【谚语俗语第50句】:想不到哥哥和舅舅搭伙做生意也会闹矛盾,两人互相指责,闹得不可开交。嫂嫂气得直嚷:“亲戚不结财,结财合不来。这话真没说错!”(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51句】:生铁进了铁匠铺——挨打的坯子;等着挨锤

【谚语俗语第52句】:【人生一世,草长一秋】见“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谚语俗语第53句】:【穿连裆裤】(惯)比喻串通、勾结,相互包庇。

【谚语俗语第54句】:【有根才开花,有蔓才结瓜】(谚)没有根的草木开不了花,没有蔓的植物结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发展壮大。

【谚语俗语第55句】:【越丑越爱】戴花指人总想掩盖自己的缺点。周立波《暴 风骤雨》:“谈到韩老六说自己脚正不怕鞋歪时,小王哈哈大 笑道:真是人越丑越爱戴花。”

【谚语俗语第56句】:走上步看下步——瞻前顾后

【谚语俗语第57句】:老鼠给猫祝寿——献媚也不看看对象

【谚语俗语第58句】:刀剜黄连木——刻苦

【谚语俗语第59句】:【说着钱,便无缘】见“若说钱,便无缘”。

【谚语俗语第60句】:【篱牢犬不入】不让坏人有机可乘。或说:篱笆扎得紧,野 狗钻不进。明代《水浒》:“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 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谚语俗语第61句】:楼顶上唱歌——高调

【谚语俗语第62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谚语俗语第63句】: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

【谚语俗语第64句】:【抓头不是尾】(惯)形容人急得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做才好。

【谚语俗语第65句】:【收船好在顺风时】(谚)收船:收起船上的风帆。帆在顺风时容易收。比喻做事要见好就收,在顺境中收场是最明智的。

【谚语俗语第66句】:【来也不认得爷,去也不认得娘】(惯)形容六亲不认,不讲道理。

【谚语俗语第67句】:老牛头进汤锅——难熬

【谚语俗语第68句】:【牵着不走,打着走】(惯)比喻好言相劝不听,被强制或受到惩罚才肯听从。

【谚语俗语第69句】:【耍花招】(惯)比喻玩弄欺诈的手段。 也作耍花样。 耍花枪。

【谚语俗语第70句】:自习课上,几个男生嘴唇上染了红墨水。老师让他们站起来,大家看后都哄堂大笑。可几个平时和他们挺要好的同学却说没什么。老师说道:“真是秃儿护秃儿,瞎儿护瞎儿,蛤蚧保护疥蛤蟆呀!”(河北·沧州)

【谚语俗语第71句】:在回来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叔叔的钱包被小偷偷了。他哭笑不得地说:“唉!这年头,有的人真是螃蟹不大,多长了两只脚。”(安徽·淮北)

【谚语俗语第72句】:【鹭鸶不吃鹭鸶肉】(谚)鹭鸶(lusT):又名白鹭,长腿直嘴,捕食鱼虾等。指同类不相残或同行不互相伤害。

【谚语俗语第73句】:【 军听将令草听风】强调必须服从。军,也说:兵。类似 的:军听将令,马听锣声。叶辛《蹉跎岁月》:“老话说,兵随 将领草随风,儿孙全看着老辈子。”

【谚语俗语第74句】:【坐堂医】在我国,中药店大多称“堂”,如“同仁堂”、“乐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药全国驰名。在药铺候诊的医生叫“坐堂医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医”源于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还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于千万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75句】:【馒头】“馒头”是中国人的主食,特别是中原地区和北方。现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馒头,北方人照吃大米。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见“发面”古已有之。有了发酵的面起饼,不愁没有馒头。但馒头的来历却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平蛮回到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孔明问孟获,获日:“泸水原有猖神为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平浪静,境内丰熟。”孔明日:“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有主意。”遂命行厨宰杀牛羊,和面为剂,塑成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至清代,馒头的叫法发生了变化。北方把没有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而南方则把有馅的称为馒头,无馅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日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现在,馒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在北方,对没有馅的馒头,有称作“馍”、“卷子”的。在南方,对有馅的馒头,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但,“馒头”之称南北皆通,而“馍”、“卷子”、“面兜子”、“汤包”都是地方性称谓。

【谚语俗语第76句】:珠穆朗玛峰——独高天下

【谚语俗语第77句】:【人不压众,貌不惊人】(惯)指人的相貌不出众,很普通。 也作“衣不压众,貌不惊人”。衣:衣装,衣饰。

【谚语俗语第78句】:我照妈妈的话拿来了蒸笼,妈妈问我是怎么拿下来的,我说·是用凳子搭脚拿下来的。妈妈说:“明明站在地上就可以拿到,真是砍倒树来捉麻雀。”(湖北·石首)

【谚语俗语第79句】:【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谚)冬天能连下三场好雪,来年的麦子必定大丰收。指麦子能不能丰收,冬雪是很关键的。

【谚语俗语第80句】:一位学生作业没完成,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下班后,有人看到他的家长找来了,就对那位老师说:“你可要当心,那可是个不省事的货。”那位老师却说:“我既当泥鳅,就不怕钻眼子。”(河北·沧州)

【谚语俗语第81句】:【南风腰里壮,北风两头尖】(谚)原指南风刮来,两头势弱,中间势猛;北风刮来,两头势猛,中间势弱。借指任何事物总是有起有落,有强弱变化,不会一成不变。

【谚语俗语第82句】:【贪财不要命】(惯)指把钱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谚语俗语第83句】:铁匠店开门——动手就打

【谚语俗语第84句】:木偶不叫木偶——傀儡

【谚语俗语第85句】:爸爸招待客人喝酒时,每次都留些酒在杯里。妈妈笑着说:“打不过人又不在乎这一掐,能喝就喝,不能喝就算。”(江苏·泗阳)

【谚语俗语第86句】:【 地里挑瓜,挑得眼花】数量多,难以选择。指拿不定主意。 地,也说:箩。类似的:满眼看花,看得眼花。成语:眼花缭 乱。柳青《创业史》:“‘商州牛多得很!到冬,荒山坡上一群 一群放着。你不知情,到那里买牛,是瓜地里挑瓜,挑得眼 花!”’

【谚语俗语第87句】:【老虎吃蚂蚱,零拾掇】释义:拾掇:收拾惩治。比喻一个一个地对付、一个一个地解决。例句:若不说井底蛙,眼光短呢!这事是心急吃不了热锅粥,咱们是老虎吃蚂蚱,零拾掇。

【谚语俗语第88句】:狂犬吠日——空汪汪

【谚语俗语第89句】:【炒熟的虾仁儿从嘴里蹦了】(惯)比喻本来已经到手的利益又意外失去了。

【谚语俗语第90句】:【甘蔗老来甜,辣椒老来红】释义:比喻人越老越有觉悟,有劲头。例句:石亮连连点头赞许:“大伯果然是甘蔗老来甜,辣椒老来红!”

【谚语俗语第91句】:【百里难挑一/百里不抽一】谓优秀,难得。成语:出类拔 萃。浩然《艳阳天》:“这女人能算计,会节省,妇女群里百里 难挑一。”

【谚语俗语第92句】:铁人生锈——害自身

【谚语俗语第93句】:进网的兔子上钩的鱼——十拿九稳

【谚语俗语第94句】:【烈火见真金】比喻经过考验,才能看出好的品质。相关 的:真金不怕火炼。马烽《刘胡兰传》:“不能枣子核桃一齐 数。通讯员里有的是硬骨头。张大爷说得对,烈火才见真 金哩!”

【谚语俗语第95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释义:比喻躲开了一场灾难或打击,又遇到了另一场灾难或打击。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他们供销社又怎么听到我来流口的风声?为了甩开他们,我昨天在古人镇就放出要去串乡卖货的烟幕,可是他们还是跟踪来了。”

【谚语俗语第96句】:【各人脚下都有一条路】(谚)每个人的脚下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借指人的生命历程,要靠自我选择,自我奋进。

【谚语俗语第97句】:【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谚)比喻不是为了某种利益,就不会有行动。

【谚语俗语第98句】: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觉要像弯月亮。

【谚语俗语第99句】:【酷】“酷”在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是当“残酷;程度深、极”解释,如酷吏,还没有现在流行的新义,说明它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是青年们追捧的一个热词。 “酷”是英文C。l的音译,原意为“凉爽、冷静”,后被引申为“无热情、不激动”或“真棒、好极了、帅气”等表示惊喜和赞美、羡慕之意。这个词还意味着有品位的、潇洒的、出色的,它在美国青少年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后来,中国的港台地区媒体把其音译为“酷”,在20世纪90年代末传人中国大陆并广泛流行起来。如赵本山在春晚演出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句台词:“我年轻那会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05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