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的民间俗语金典文案,暗含深意!
【歇后语第1句】:玉米秸秆扎篱笆——不算墙(强)
【歇后语第2句】:【摆龙门阵】我国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摆龙门阵”就是聊天或讲故事的同义语。 “龙门阵”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阵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阵法。此阵模仿龙的活动方式,有龙头、龙身、龙尾,攻其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其余部分来接应,变化无穷.高深莫测。所以,“摆龙门阵”这一俗语借指故弄玄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人们平时交谈,说:“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收起你的‘龙门阵’吧。”后引申为比喻人们聊天或讲故事的内容千变万化,进而成为四川方言,指聊天讲故事。
【歇后语第3句】:淘气的小表弟把刚买的塑料管划了一个大口子,结果挨了妗妗一顿揍。妗妗还说:“犯了错就该打,打是亲骂是恩,不打不骂是远人。”(山西·太原)
【歇后语第4句】:【登鼻子上脸】(惯)比喻越来越放肆。 也作踩着鼻子上脸。 踏着鼻子上脸。
【歇后语第5句】:【舌头底下压杀人】(谚)舌头能把人压死。指舌头能搬弄是非,无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拨离间,陷人于死地。 也作舌头片子压死人。 舌头根子下能压死人。
【歇后语第6句】:【元】“元”,这里特指货币单位。我国货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由于货币的质地和形状不同,计量单位和名称也不同。用“元”做货币的单位,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当时欧美最流行的“银圆”开始传人中国。因广泛通行的是墨西哥银圆,钱币上有鹰的图案,所以又称鹰洋。由于它的质地为银,形状为圆形,因此叫“银圆”。一枚就称为一圆。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就借用同音字“元”来代替“圆”。此后,尽管又使用过多种货币,但货币单位“元”却一直沿用下来。以“元”作为货币单位,世界多数国家使用,如“美元”、“欧元”,我国的人民币也是以“元”为单位。
【歇后语第7句】:【谁的黑锅谁背】释义:谁办错了事,谁负责任。例句:迟大冰得意地说:“谁的黑锅谁背,想把黑锅烟子往别人脸上抹呀!那叫缺德。”
【歇后语第8句】:太阳落山后的夜猫子一开了眼
【歇后语第9句】:灶门前干活——煽风点火
【歇后语第10句】:水里的蚂蟥——粘上便难脱
【歇后语第11句】:【扳倒龙床,跌了太子】(惯)龙床:皇帝的宝座。指犯了大罪。也指豁出一切,起来造反。
【歇后语第12句】:牛吃笋子——胸有成竹
【歇后语第13句】:【消停作好事】(谚)消停:从容做事,不慌不忙。指做事出错,常由于慌乱;能从容舒缓,不急不躁,事情自然就做得圆满。
【歇后语第14句】:一步踏进云端里———步登天
【歇后语第15句】:【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谚)人不能离开道路,就像虎不能离开山冈。指人总要上路,上路总要靠别人帮助。
【歇后语第16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惯)男盗女娼:男的做贼盗,女的做娼妓,指思想行为十分卑劣。形容人伪善,说得冠冕堂皇,灵魂却丑恶肮脏。 也作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表面上仁义道德,骨子里男盗女娼。
【歇后语第17句】:【不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 律不说话,不表示态度。成语:明哲保身。清代《红楼梦》: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 难十分去问他。”
【歇后语第18句】:【不怨狼吃羊,只怨羊上坡】(惯)比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歇后语第19句】:【不种百顷地,难打万石粮】(谚)顷:百亩为一顷。指种的地广,打的粮才会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丰厚。
【歇后语第20句】:肚子里长草——闹饥荒
【歇后语第21句】:【光吃炒豆不炸锅】释义:比喻只得到好处,不花一点代价,不受一点损失。例句:我一句话给你点透吧,马主任又想来一个光吃炒豆不炸锅,光夺城池不损兵,对不不寸?
【歇后语第22句】:【败事有余,成事不足】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歇后语第23句】:吃着梅子问酸甜——明知故问
【歇后语第24句】:【一手掩尽天下耳目】个人凭借权势,企图封锁消息,掩盖 真相。《民国通俗演义》:“思以强暴污人,以一手掩天下耳 目。”
【歇后语第25句】:【哪里的黄土不发芽,哪里的水土不养人】(谚)任何地方的黄土种下庄稼都会发芽成长,任何地方的水土都可以养活人。指人不必死守在一个地方受困,到处都可以谋生。
【歇后语第26句】:【树高干丈,叶落归根】释义:比喻人最终总希望回到故乡;也比喻事情终究要归结到某处。“千丈” 又作“干尺”。“叶落”又作“落叶”。例句: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
【歇后语第27句】:蜜蜂的眼睛——突出
【歇后语第28句】:【胳膊朝内弯】护着自己人,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类似的: 拳头朝外打,胳膊向内弯/一把指头总向内/十个指头往里 弯/千个猪爪朝内弯。杨绛《洗澡》:“他们要我帮助你,我可 没说什么,咱们胳膊折了往里弯!”
【歇后语第29句】:【染房里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的】(歇)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场面。
【歇后语第30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释义:说明人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例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河边相会时,火把大发雷霆,“不许你跟杨吉利蹬浑水。”
【歇后语第31句】:【晴天不肯走,只待雨淋头】错过了好时机。成语:不识时 务。明代《封神演义》:“你晴天不肯走,只待雨淋头,你做一 世大帅,不识时务。”
【歇后语第32句】:【杀私牛,卖私酒,不犯出,乃高手】(谚)旧时私自杀牛、贩酒均属违法,谁能不犯事,就算他走运。 指做了违禁、违法的事而没有被查获,只能算是侥幸,不可当作本事。
【歇后语第33句】:袖筒里揣刀子一暗藏杀机
【歇后语第34句】:挤牙膏——点一点来
【歇后语第35句】:【开空头支票】说话没有保证,实现不了。相关的:空口说 白话。浩然《艳阳天》:“光给我们开空头支票,不办真事儿, 要这样,我们还拥护他呀!”
【歇后语第36句】:【一渊不两蛟】(谚)渊:深潭。 蛟:蛟龙。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时容得两条蛟龙。比喻在同一处地域里,不能同时并立两个实力相当的人物或集团。
【歇后语第37句】:财主家的狗——认富不认穷
【歇后语第38句】:土地爷打城隍——管得宽
【歇后语第39句】:【不是吃素的】不吃素,则吃荤,需要油水。指敲诈,动武 等。清代《官场现形记》:“再加派去的委员亦并不是吃素 的,万太尊斟酌送些,他再借些,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了。”
【歇后语第40句】:【无立足之地】(惯)立足:能站住脚或生存下去。比喻没法生存下去。也形容非常惭愧,无地自容。
【歇后语第41句】:孙大圣闹天宫——慌神
【歇后语第42句】:【不施万丈深潭计,怎得鳌鱼上钓钩】(谚)鳌:海里的大龟。指不施展奇特的计谋,就不能钓来大海底层的鳌鱼。比喻要想使有本事的人中圈套,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歇后语第43句】:【给个棒槌认作针】释义:针,谐音“真”。棒槌是粗木棍,却当作是细针。比喻别人敷衍自己,自己却认真地当件事来对待。例句:凤姐道:“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我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
【歇后语第44句】:【搞小圈子】(惯)指为了个人利益,互相拉拢利用,结成小团体。
【歇后语第45句】:【耳闻不如目见】(谚)耳朵听来的,不如亲眼看到的准确可靠。指耳听是虚的,眼见是实的。 也作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 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亲历。 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手摸。
【歇后语第46句】:【错把红土当朱砂】释义:比喻看不准,把差的当成好的。例句:“那我也得亲眼相看相看。”花三香嬉皮笑脸,“媒婆子一张嘴,装罢神来又闹鬼;我倒不是信不过小姑奶奶热心肠儿,好心眼儿,就是怕小姑奶奶自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见过井口大的天,错把红土当朱砂。”
【歇后语第47句】:【山怕无林海怕荒,人怕老来花怕霜】释义:人一老就不中用了。例句:看来,自己已经到了“山怕无林海怕荒,人怕老来花怕霜”的时候,自己是老了。
【歇后语第48句】:【荞麦皮里榨油】(惯)比喻对穷人残酷地剥削或搜刮。 也作“荞麦皮里挤油”。
【歇后语第49句】:【情人节】“情人节”本是洋节,现在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情人节,每到2月14日,花店的玫瑰花脱销,情人商品走俏,土产的“情人节”“七月七”却反遭冷遇。公元270年,英国一个名叫瓦泰因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罗马统治者的专制而遭到逮捕。在狱中,他与监狱长的女儿产生了恋情。随着刑期的临近,和自己心爱的姑娘诀别的日子也迫近了,在2月14日临刑之前,他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了一封情书,述说了自己的情怀,之后便昂首走上了刑场。从此,基督教徒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了自由而献身的年轻人,就把2月14日这一天定为情人节。
【歇后语第50句】:六一快到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条花裙子。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要妈妈给我穿上。妈妈指着我的小脑袋,笑着说:“你真是炒虾子等不得红啊!”(江苏·南京)
【歇后语第51句】:何仙姑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
【歇后语第52句】:鼻梁上套绳索——让人牵着鼻子走
【歇后语第53句】:弟弟把花瓶打碎了,姑妈追问这事,他却不承认。姑妈说:“纸包不住火,油掺不得水,从小不能说假话。”(湖南·长沙)
【歇后语第54句】:菜园里的辣椒——越老越红
【歇后语第55句】:海底坑洼——摸不透
【歇后语第56句】:【吃迷魂汤】(惯)迷魂汤:迷信指地府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或行为。1比喻被假象或甜言蜜语所迷惑,头脑不清醒。2泛指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吃迷魂药。 吃迷药。
【歇后语第57句】:【 上炕不脱鞋,必是袜底破】谓人有忌讳,想隐瞒,掩盖。周 立波《暴风骤雨》:“白大嫂子说,‘上炕不脱鞋,必是袜底破。 不脱衣服,就有毛病。说着,她和刘桂兰二人亲自动手,抄 她下身。”
【歇后语第58句】:盲驴拉磨——瞎转圈
【歇后语第59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惯)指不作任何反抗。
【歇后语第60句】:小偷报警一贼喊捉贼
【歇后语第61句】:【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谚)要名:博取美名。忠厚的人不会诽谤别人以求自利,仁慈的人不会危害别人以求美名。 指忠厚仁慈者绝不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也作“厚者不损人以自益,仁者不危躯以要名”。
【歇后语第62句】:【阎王不嫌鬼瘦】(谚)鬼再瘦,阎王也不会可怜,不会放过。比喻压迫者与剥削者,对劳苦大众的压迫与剥削,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 也作阎王不嫌小鬼瘦。 阎王顾不得鬼瘦。
【歇后语第63句】:【倒胃口】(惯)本指因腻味而不想再吃。比喻因所听或所见次数太多而心生厌烦。
【歇后语第64句】:【眼见是实,耳听为虚】(谚)亲眼所见才能认定是真实的,听人传说是不可靠的。指凡事不可轻信人言,必须亲眼审察,加以核实。 也作眼见方为是,传言未必真。 眼见是实,耳闻是假。
【歇后语第65句】:【吃个鸡蛋还得挑四棱的】(惯)棱:棱角。形容过分挑剔苛求。
【歇后语第66句】:【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歇后语第67句】:【拿香供敬神,也该认准庙门】释义:比喻要认准对象,不要找错了人。例句:你太会投机了!你当了一辈子狗头军师!你拿香供敬神,也该认准庙门啊!
【歇后语第68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这一俗语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佛教所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种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以后称为“释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通晓世间的一切学问,年龄稍长,见世界上人类和其他动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吃,循环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难免.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痛苦,欲求一个解除苦恼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岁那年,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修行,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决不灰心,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处,说法劝化他人。释迦牟尼如此说法,前后长达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岁涅槃。其实僧人大多数为半路出家,只有少数是在寺庙里长大,从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说法,被俗世借用转义,变成了半路转行。
【歇后语第69句】:你吹喇叭我吹号一各吹各的调
【歇后语第70句】:不长庄稼是因为土地不肥,首领无知是因为失去群众。
【歇后语第71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见,闭一只眼看不见,看 见当作没看见。意即马马虎虎,不必认真。又指没有完全 睡大觉,暗中查看。歇后语形式为:大肚子罗汉戏观音,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老舍《茶馆》:“可是你要叫我们碰见,我 们也不再睁一眼闭一眼!”
【歇后语第72句】:半山坡上弯腰树一一直不得(值不得)
【歇后语第73句】:【扬州虽好,不是久恋之乡】见“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乡”。
【歇后语第74句】:沉香木当柴烧——屈了材(才)
【歇后语第75句】:【 以人血染红顶子】顶子,清朝官员帽子的装饰品,表示官 阶,即所谓顶戴花翎。此语意为:靠杀害别人升官进爵。鲁 迅《坟》:“民国元年以前稍不同,先说是康党,后说是革党, 甚至于到官里去告密,一面固然在保全自己的尊荣,但也未 始没有那时所谓‘以人血染红顶子’之意。”
【歇后语第76句】:【给力】“给力”一词,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它从网络到社会应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如此给力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与年轻人接轨。网友们笑了,正规媒体开始接纳网络语言。自此,“给力”一词频繁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歇后语第77句】:【一口吃不成胖子】事物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马 上成功,立即成熟。反义说:一口吃成胖子。清代《红楼 梦》:“小孩子家,慢慢地教导他。可是人家说的:胖子也不 是一口儿吃的。”
【歇后语第78句】:【胆小鬼怕鬼,鬼越多】释义:胆小鬼越害怕鬼,鬼越多。比喻越害怕困难,困难越多。例句:“来吧,孩子,我们正在大山的心脏里开辟道路呢!”他捋着胡子说,“胆小鬼怕鬼鬼越多。起初,听说要挖通一座大山,吃惊得了不得;如今真的动手干了,也没啥了不起。”
【歇后语第79句】:每年春节,在省城工作的姑姑总要回来接奶奶去她那儿过年,可奶奶说什么也不去。这一次,我忍不住问奶奶为什么不去。奶奶摸着我的头说:“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窝。我待在自己家,心里舒坦。”(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80句】:【钻脑袋不顾屁股】见“顾头不顾尾”。
【歇后语第81句】:小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口
【歇后语第82句】:【人凭良心猪凭肉】(谚)人是凭着良心来得到人们的敬重,猪是凭着肉香来得到人们的喜爱。指人做事凭良心,是立身的根本。
【歇后语第83句】:【道三不着两】(惯)三件事,就有两件说得不对。形容人说话不着边际,语无伦次。也形容人糊涂,不明事理,做事颠三倒四。 也作“着三不着两”。
【歇后语第84句】:【虎死不倒威】(谚)指猛虎虽然死去,但威风依然存在。比喻英雄豪杰身处厄运之中,仍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凛凛不可犯。 也作虎死不落架。 虎倒雄风在。
【歇后语第85句】:【不怕闹的欢,就怕拉清单】拉清单,借代算总账。指为非 作歹日后要被清算。孙犁《风云初记》:“不怕闹的欢,就怕 拉清单,你说的对!”
【歇后语第86句】:【垫刀背】(惯)比喻替人去冒风险或代人受过。
【歇后语第87句】:星期天,邻院的小东在街门口面对一群小朋友指手画脚地讲着“孙悟空喝十八碗酒以后上山打老虎”的动人场面。正好路过此地的成伯伯听了,哈哈一笑,指着小东说:“你驴嘴对那猪头上,骗着一群小和尚。”在场的孩子们都乐了。(河南·济源)
【歇后语第88句】:【遗子黄金,不如一经】(谚)遗:留给。经:经书。给子孙后代遗留黄金,不如教他们学好一部经书。 指留给子孙的,金钱不如知识。
【歇后语第89句】:金盆打水银盆装——圆亮(原谅)
【歇后语第90句】:【吃江水,说海话】(惯)指人爱吹牛皮,说大话。
【歇后语第91句】:【女大不中留】(谚)指女儿长大了就应该出嫁,不可久留娘家。 也作女大不中留,留下结冤仇。 女大留不得,留下惹是非。
【歇后语第92句】:【自唱曲子自做戏】(惯)比喻事情由自己干,没有旁人参加。
【歇后语第93句】:【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歇)冠:鸡冠,谐“官”。指不管职位高低,总还是个官。
【歇后语第94句】:【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说不出好话来。刘云若《红杏出墙 记》:“呸,你真是狗嘴吐不出象牙。我只说了一句话,便勾 出你多少话来。”
【歇后语第95句】:【风吹连檐瓦,雨打出头椽】释义:比喻突出、冒尖的人容易受到打击。例句:有个中年汉子紧攥着一双手,叹息着说:“唉,风吹连檐瓦,雨打出头椽,像高二佬这样干个里难选一个的人,死得好苦!”
【歇后语第96句】:【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旧称政权机关。大门 两侧的墙,呈八字形。谓衙门没有公理,只要钱。或说:天 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沈从文《长河》:“古话说: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是花钱你来有什么事。”
【歇后语第97句】:【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释义:沉鱼落雁:鱼见了沉入水底,雁见了降落沙洲。闭月羞花:月亮见了躲藏起来,花儿见了感到害羞。形容女子容貌特别美丽。例句: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日大乔,次日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心中向往已久,欲得之而无门。
【歇后语第98句】:俺村里有个老汉,很瞧不起年轻人,认为他们毛手毛脚,成.不了大事,说什么“小长虫(蛇)要是能下来雨,还要龙王爷干啥?”(河南·西平)
【歇后语第99句】:【稍瓜打驴——去了半截】(歇)稍瓜:一种菜瓜,长而脆。本指用长而脆的菜瓜去打驴而断成半截,转指人走了一半,或情绪、财物等衰减了一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