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今年最新民间俗语金典文案,非常现实走心的金典文案!

【歇后语第1句】:【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歇后语第2句】:狗怕棍子牛怕鞭———物降一物

【歇后语第3句】:【猫老吃子,人老惜子】(谚)指猫老了,会将生下的崽子吃掉;人老了,会特别惜爱自己幼小的孩子。 也作“人老惜子,猫老吃子”。

【歇后语第4句】:我们的穷山窝窝也富裕起来了,呈现出“果满园,粮满仓,玉米棒子挂树上”的喜人景象。奶奶也禁不住丰收的喜悦,逢人就夸:“现如今这猪也肥了,连蹄子尾巴儿都是肉啊!”(山东·莱阳)

【歇后语第5句】:【公婆爱长孙,爹妈疼小儿】(谚)公婆:此处指祖父、祖母。长孙:孙子里最大的。指祖辈爱的是孙子里最年长的,父辈疼的是儿子里最年幼的。 也作“公疼头孙,爷疼晚崽”。

【歇后语第6句】:【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叫】(谚)真正睡着的人一喊就醒,假装睡着的人再喊也不应。比喻在教与学方面,真正不懂的人好教,有意拒绝的人难以施教。

【歇后语第7句】:【翘尾巴】(惯)形容人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歇后语第8句】:【一人难称百人心】(谚)一个人做事,很难使得人人都满意。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与志趣,谁也无法把大家的意愿统一起来。 也作“一人难合百人意”。

【歇后语第9句】:两个人报数——不数一就数二

【歇后语第10句】:大妈为小庆的婚事快愁出了病,可小庆常说大妈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大妈叹气说:“我这是推完磨还挨磨棍打。”(河南·商水)

【歇后语第11句】:人老病多,树老根多。

【歇后语第12句】:【换脑筋】(惯)1指离开原来的环境,使思想放松。2比喻改变旧的思想意识。3比喻用他人的思想观念代替自己的。

【歇后语第13句】:壁上的春牛——离(犁)不得

【歇后语第14句】:【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释义: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例句:你郑科长原来怎么说的?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吃着咱们种的粮粒儿,你还为不为民作主?

【歇后语第15句】:【粉刷的乌鸦——白不久】(歇)比喻伪装难以持久。 也作“粉刷的乌鸦——白不长”。

【歇后语第16句】:【要就掏出心来,要就拿出刀来】谓爱憎分明。古华《金叶木 兰》:“我们瑶家自来弱小,但很少向恶人低头。有旬老话 讲:要就掏出心来,要就拿出刀来!”

【歇后语第17句】:【松花蛋】松花蛋是大众美食,俗称皮蛋,切开以后,蛋清像松香一样晶莹剔透。关于它的起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江南三江口河埠头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厉。夫妻二人都年过半百,靠摆茶摊过日子。他们家养有两只母鸭,鸭子一天下俩蛋,非常准时。可是好景不长,鸭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俩十分烦闷。十几天以后,他们收拾茶具,还像往常一样,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树灰堆里。忽然看见灰里露出了圆滚滚的东西来,拾起一看,正是他们要找的鸭蛋。原来,鸭子把蛋下到桑树灰里了。可是这鸭蛋在桑树灰里埋了这么些天,又天天浇剩茶叶,是否已经坏了呢?他们磕开一个蛋,只见蛋清已经变成黄褐色,像水晶一样,蛋黄也变成绿莹莹的实心蛋。一尝,这蛋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以后加工制作的松花蛋也离不开最初的原理。

【歇后语第18句】:【撕破脸】(惯)1指彻底决裂。 2指翻脸,一点儿情意也不讲。 也作撕破脸皮。 撕破面皮。 撕破情面。

【歇后语第19句】:【从龙王嘴里夺食】.释义:龙王:传说中掌管兴云降雨、统领水族的王。比喻同风雨灾害作斗争,夺取粮食丰收。例句:满祥反驳说:“咱们办社净靠风调雨顺可不行,要从龙王嘴里夺食。”

【歇后语第20句】:玻璃杯盛雪——明明白白;明白

【歇后语第21句】:邮包上吊笤帚——威信扫地

【歇后语第22句】:【面善心不善】(惯)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内心却狠毒。

【歇后语第23句】:【 猫儿眼,时时变】猫眼随阳光强弱不断变化。借指情况 多变,难以捉摸。成语:变幻莫测。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 传》:“申耀宗是猫儿眼,看时候变。”

【歇后语第24句】:【开口告人难上难】(谚)告人:求人。指张嘴求人是非常为难的事。 也作“开口求人难”。

【歇后语第25句】:头痛抓脚跟——弄错了地方

【歇后语第26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找话】(歇)指本来无话可说,硬要找些话来说。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拉话”。搭拉:方言,闲谈,闲扯。

【歇后语第27句】: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歇后语第28句】:有人求爸爸办事,提了些礼物来,爸爸不肯收,那人丢下礼物飞也似的跑了。妈妈对爸爸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赶明儿你赶快还给他。”“是啊,做人就得身子正,脚跟硬,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爸爸也赞同地说。(江西·兴国)

【歇后语第29句】:【物不平则鸣】(谚)比喻人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就会呜叫呼冤。

【歇后语第30句】:棺材里的臭虫——咬死人

【歇后语第31句】:【人多出圣人】(谚)圣人:品德极高、智慧极广的人,此处偏指智谋深远的人。指人多出智慧。也指群众中蕴藏着大智大慧。 也作人多是圣人。 人多出智慧。

【歇后语第32句】:【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歇)指人虽然不说话,但心里清楚。 也作“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歇后语第33句】: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

【歇后语第34句】:落水得到救生圈——有了希望

【歇后语第35句】:【 拣高枝儿上飞】向高处走,想高攀。清代《红楼梦》:“如 今没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上飞去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谓犯过大错,吃过大苦,吸取教训,能 变为极有用的人。浪子,也说:败子。清代《十二楼》:“不上 十年,都成了气候。俗语道得好:浪子回头金不换。但凡走 过邪路的人,归到正经路上,更比自幼学好的不同,叫做大 悟之后,永不再迷,哪里还肯回头做那不端不正的事!”

【歇后语第36句】:雕刻工人看章子——反更清楚

【歇后语第37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释义:要从大的方面考虑问题,从小的事情上做起。例句:“……俗话说,杯杯酒吃垮家当,毛毛雨打湿衣裳。咱办厂就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节约。”

【歇后语第38句】:一串铜钱九百九——不成吊(调)

【歇后语第39句】:【搔不着痒处】(惯)比喻没有触及要害。 也作“搔头不知痒处”。

【歇后语第40句】:【郑板桥的竹子能碰死家雀】(谚)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指郑板桥画的竹子可以乱真。

【歇后语第41句】:飞机上摆手——高招

【歇后语第42句】:【讨野火】(惯)骂人我麻烦。

【歇后语第43句】:【皇帝也有草鞋亲】(谚)草鞋亲:穿草鞋的穷亲戚。贵为皇帝,也还有几家穷亲戚。指任何人家,有穷亲戚是正常的,不稀罕的。 也作“皇帝老子还有三门穷亲戚”。

【歇后语第44句】:耗子扛枪——窝里横

【歇后语第45句】:【搭锯就见末】马上就见成效。或说:锯响就见末。成语: 立竿见影。李准《老兵新传》:“这不能说可能。要说能不 能,我们办事情不能搭锯就想见末。”

【歇后语第46句】:老龙王搬家——离海(厉害)

【歇后语第47句】:奶奶说:“六月的韭菜没有九月的韭菜好吃,六月韭,臭死狗;九月韭,九朵菊花下烧酒。”(云南·祥云)

【歇后语第48句】:【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歇后语第49句】:【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谓各有各的做法,方法不 同。成语:异曲同工。鲁迅《伪自由书》:“俗语说,戏法人人 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 有人看,总有人huazaa,不过其间必须经过沉寂的几日。”

【歇后语第50句】:吃罢晚饭,我坐在屋里做作业,不知怎么,一连写错了好几个字。我说笔不中,纸不行,一气之下,不写了。奶奶说:“袄袖长,怨他娘,他娘怨剪子,剪子怨铁匠。”(河南·登封)

【歇后语第51句】:【 银样蜡枪头】谓中看不中用。语出《西厢记》。成语:虚 有其表。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地名不好,只要人中用。 人不中用,银样蜡枪头,于国于家何益?”

【歇后语第52句】:【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借指人又坏又顽固。或说:粪 坑的砖头,又臭又硬。海外张爱玲《沉香屑》:“越是破落 户,越是茅厕里的砖头,又臭又硬。”

【歇后语第53句】:【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歇后语第54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释义:对有难的人,人人都有同情心。例句:刘翁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肯在我船上相帮,管教你饱暖过日。”

【歇后语第55句】:电线杆子剔牙——大老粗

【歇后语第56句】:【打醮水】(惯)醮(jia。)水:做道场的布施。指强迫人出钱。

【歇后语第57句】:【话里有文章】(惯)指话语里含有其他的意思。

【歇后语第58句】:稿子写到纸边上——不够格

【歇后语第59句】:【长痛不如短痛】(谚)本指长期受着慢性疾病的折磨,不如下决心忍受一时剧痛彻底除掉病根。比喻为了避免长期的不快或麻烦,不如痛下决心予以解决掉为好。

【歇后语第60句】:【照方吃炒肉】(惯)比喻按惯例行事。

【歇后语第61句】:屎巴巴棍子搭戏台——臭架子

【歇后语第62句】:【龙斗虎伤,苦了小獐】见“斗虎争狼,苦杀小獐”。

【歇后语第63句】:王七他兄弟——王八

【歇后语第64句】:【朋柴火焰大,人多主意高】(谚)朋柴:柴火堆。柴多了燃烧起来火焰就高,人多了讨论出的计谋就妙。指人多智广。

【歇后语第65句】:【不是打死大虫,就是被老虎吃掉】释义:大虫:老虎。比喻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二者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例句:到了这个关节,只有一个拼字。好比武松过景阳冈,不是打死大虫,就是被老虎吃掉,谁也躲不掉。

【歇后语第66句】:【善猪恶拿】(谚)指无论怎样驯服的猪,擒拿时都必须心狠手重,不可粗疏大意。比喻擒拿敌手必须高度警觉,不可心慈手软。

【歇后语第67句】:羊群走路靠头羊。

【歇后语第68句】:爸爸想养蝎致富,可又听人说蝎子很难养,就一直没敢行动。爷爷鼓励他说:“还没见蝎子影,怎知道养不成?路不铲不平,事不做不成。大胆养吧!”(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69句】:【患难朋友,艰苦夫妻】(谚)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最坚实,艰苦中打磨过来的夫妻最恩爱。指好朋友贵在经过患难的考验,好夫妻贵在走过艰苦的历程。

【歇后语第70句】:两牛打架——硬顶

【歇后语第71句】:【狐狸做梦也数鸡】(谚)比喻邪恶之徒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做坏事。

【歇后语第72句】:【见过鬼怕黑】(谚)传说鬼是在黑暗中活动的,见过鬼的人怕黑暗。 比喻遭受过惊吓或蒙受过打击的人,遇到相类似的境况就不免心惊胆战。

【歇后语第73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释义:可以当着别人的面教训子女,不能当着别人的而教训妻子。例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别上外边闹笑话给人家看!

【歇后语第74句】: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正中间。

【歇后语第75句】:【慈悲胜念千声佛,作恶空烧万炷香】(谚)慈悲:为人慈善、富于同情心。只要心怀慈悲,远胜过成天念佛;如果为非作恶,烧香再多也枉然。指为人贵在行为端正,心地善良,而不在于念佛勤,烧香多。

【歇后语第76句】:【面条上的葱花,摆样子】指装门面,不起作用。《北京日 报》(1985,1,17):“有位青年经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抱怨说, 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把年轻干部当作面条上的葱花一一 摆样子,名义上进了班子,实际上却在坐冷板凳。”

【歇后语第77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歇后语第78句】:公鸡下蛋马长角——幻想

【歇后语第79句】:舅舅是我们家的故事大王,讲的故事非常动听。有一天我问妈妈:“舅舅为啥那样会讲故事啊?”妈妈说:“舅舅吃进去根扁担,屙出来个箩筐——全靠在肚子里编呢!”我觉得妈妈这句话真有意思!(重庆·巫山)

【歇后语第80句】:林黛玉的脾气——爱使小性子

【歇后语第81句】:【破家值万贯】(谚)贯:旧时钱制,每干文为一贯。家业破败以后,家产什物往往还值不少钱。 也作“穷家值万贯”。

【歇后语第82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谚)无娘子:没有娘的孩子。 赔礼人:赔情道歉的人。指对不幸者要同情,对认错者要宽恕,不可粗暴对待。

【歇后语第83句】:【 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好话可以公开说,用不着私下 嘀咕。王蒙《活动变人形》:“我和我娘、姐,谁也不背谁。好 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

【歇后语第84句】:电线杆上晒衣服——好大的架子

【歇后语第85句】:【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扁食,即饺子。指嘴上没说,没表 示,心里明白。扁食,也说:饺子、蚕豆。老舍《骆驼样子》: “祥子,我说你呢,你才真是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儿呢。”

【歇后语第86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脚地钉上衣的扣子。突然,只听爸爸“哎哟”一声:“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务的妈妈风趣地说:“棍不打好人,针不扎巧人。”(山东·枣庄)

【歇后语第87句】:【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谚)市:古时处决死囚的场所。古时富贵人家的子弟犯了死罪,可用钱财赎命。指在金钱万能的社会里,连死罪也可用钱赎免。

【歇后语第88句】:【知道锅是铁铸的】知道原委。铁铸的,注定,兼含无法改 变之意。清代《醒世姻缘传》:“珍哥问了抵偿,方知道锅是 铁铸成的,扯了晁大舍号啕痛哭。”

【歇后语第89句】:【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谚)在家孝敬父母,这就是最神圣的行为,何必再到远地去烧香拜佛。指行善事就在眼前,舍近求远没有必要。

【歇后语第90句】:【拍马】“拍马”又称“拍马屁”,现在用来比喻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然而,“拍马”一词,原来却是一种古老的礼俗。“拍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据文史载,当时人们骑马相遇,看到对方的好马,总爱拍着马屁股说“好马,好马”,称赞一番。久之,拍马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礼节风俗。后来有些人看到权贵驾到,不管马的优劣,总争着上前,拍着马的屁股连连恭维:“好马,好马,大人的马好!”此处拍马是假,拍人是真。从此,也使“拍马”一词发生了质变,变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了。

【歇后语第91句】:武大郎玩鸭子——不知是什么乌

【歇后语第92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谚)在锦缎上再绣上花容易,往雪地给受冻的人送炭取暖很难。旧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有钱有势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贫贱失势的,越没人接济。 也作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 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歇后语第93句】:【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释义:做生意不能讲个人交情。例句:老棒子要跟他在账上找齐!——账可是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何况他跟这个“黄毛”算什么交情?简直是他身上的一块牛皮癣,想起来就痒。

【歇后语第94句】:放学到家,我总是先看完少儿节目再写作业,虽然父母说了许多次,但我就是改不了。妈妈常说我是“属破车的,三天不修就零散”,非要“治理整顿”我一次。(河南·永城)

【歇后语第95句】:树梢上吹喇叭——趾(枝)高气扬

【歇后语第96句】:【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释义:形容大海美丽富饶。例句:“对,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饶。俗话说:‘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接着纪洪涛又兴致勃勃地给她讲怎么看水纹,辨流向,避暗礁,识鱼群。

【歇后语第97句】:布机上的棉线——干头万绪

【歇后语第98句】:导弹打色机——同归于尽

【歇后语第99句】:六月天下暴雨——猛一阵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23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