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民间俗语金句【1003】
【谚语俗语第1句】:【能人背后有能人】(谚)能人:才能出众、技艺超群的人。指能人之上,还有更了不起的能人。诫人不可自满。 也作能人之上有能人。 能人之外有能人。 能人背后有能人,好汉背后有好汉。
【谚语俗语第2句】:【外贼易挡,家贼难防】(谚)外来的贼是明的,容易对付;家里的贼是暗的,很难防范。指在预防贼寇方面,强大的外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蔽的、知情的内奸。 也作外贼易打,内奸难防。 外贼好防,家贼难挡。
【谚语俗语第3句】:医生摇头——没法治
【谚语俗语第4句】:【不是强龙不过江】(谚)比喻没有高强的本领,就不敢承担重任。
【谚语俗语第5句】:【鸡屁股拴线——扯蛋】(歇)扯:本指拉,转指漫无边际地闲谈。 蛋:谐“淡”。指没有根据地瞎说,或漫无边际地闲聊。
【谚语俗语第6句】:表弟一到我家就像只麻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引得我们话也多了起来。妈妈见了,笑着说:“这可真是个练口才的好办法,爆竹点着了头,一响全响啊!”(四川·江安)
【谚语俗语第7句】:【知底莫过当乡人】(谚)当乡人:同乡人。再没有比同乡人更清楚底细的了。指在同乡人面前,不要想隐瞒自己见不得人的事。
【谚语俗语第8句】:【心则不竞,何惮于病】(谚)竟:强。惮:怕,人怕的是自己的身心不强健;自身强健,还怕什么病。指自我坚强,就不惧外患。
【谚语俗语第9句】:【找门路】(惯)比喻寻找能够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
【谚语俗语第10句】:【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惯)形容人非常胆小怕事。
【谚语俗语第11句】:【扬州虽好,不是久恋之乡】见“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乡”。
【谚语俗语第12句】: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谚语俗语第13句】:【无根沙蓬——没有个准地方】(歇)沙蓬: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后枯死,被风刮走,无定所。指人没有固定的住处或去处。
【谚语俗语第14句】:妈妈下岗了,心里很难过。奶奶劝她:“树上的果子,自个长的;脚上的茧子,自个走的。今后你的路还长,自个儿的戏还要自个唱,可不能灰心啊!”(江苏·丹阳)
【谚语俗语第15句】:【借死不借生】(谚)宁可将屋子借给人停丧,也不借给人生孩子。指死人出殡后屋子马上会还,生孩子则占据屋子时曰长。
【谚语俗语第16句】:爸爸想把爷爷奶奶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可爷爷奶奶就是不肯来,说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河南·确山)
【谚语俗语第17句】:【天不能总睛,人不能常壮】(谚)指就像天气不会常晴不阴一样,人不会永远健壮,不病不衰。
【谚语俗语第18句】:【状元】“状元”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它源于隋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便已开始,在当时,并没有殿试,但参加科考的各地士子到达京城后,在应试前需要向有关部门递送“投状”,考试结束后,成绩最优异者的“投状”便被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作“状头”。因古代以魁为首,以元为开始,故也以“魁甲”和“状元”的名号称呼第一名。从唐代开始,有了殿试,殿试的第一名仍旧称状元。到了宋代,殿试制度化之后,发榜之时,状元总是排在首位,故又称榜首。“状元”称号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始终,使用时间最长。若从殿试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咖,最后一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中国的科举考试延续了一千多年,共产生状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国11人,宋118人,辽18人,金1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张献忠的大顺政权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
【谚语俗语第19句】:从学校参加拔河比赛归来,未进家门我就高声报喜:“妈,俺班得了冠军!多亏我上场,同学们都说我是第一大功臣呢!”妈妈听后,不仅没有夸我,反而为我浇了冷水:“要知道,一块砖砌不成墙,一根甘蔗榨不成糖啊!你是集体的一员,应该为集体的胜利而高兴。”(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20句】:【棉花卷儿打锣——没音】(歇)棉花性软,卷成卷儿,打锣不会发出声音。本指没有声音,转指没有反响或回音。
【谚语俗语第21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释义:受人一点点好处,要多多地报答。例句:人家对我们的恩情……哪管是一点好处,都不能忘记的。老人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
【谚语俗语第22句】:【猫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释义:比喻做机密事,要先隐蔽好。例句:他说:“要少言少语,言多语失,走漏了消息不是玩儿的,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势子。猫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谚语俗语第23句】:【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一脸疤】(惯)讥讽人看别人都是毛病,认为自己什么都好。
【谚语俗语第24句】:张大爷的儿媳妇厉害极了,整天大吵大闹,惹得全家终日鸡犬不宁。张大爷来我家闲坐,叹气说:“俺家媳妇是那种‘打公骂婆,拖小叔下河’的人。”(江苏·射阳)
【谚语俗语第25句】:【千朵桃花一树生】(谚)盛开的众多桃花,都是一棵树上生出的。比喻一母同胞,总是亲如骨肉。也比喻儿女虽强,总离不开生身的娘亲。 也作干朵桃花,一树所生。 干朵鲜花一树开。
【谚语俗语第26句】:【使功不如使过】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错的人。 有过错的能吸取教训,感恩图报。图书:“真正有胆识的领 导者,反而觉得犯过错误的干部有个很大的长处,就是有犯 过错误的经验,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会更加谦虚谨慎。从 这个意义上讲,使功不如使过。”
【谚语俗语第27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个俗语形容不受欢迎的多管闲事的人。捉老鼠是猫的职责,狗的职责是看门。可在古代,却有狗捉老鼠的记载。在四川三台县郊江镇金钟山一区一号汉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狗咬耗子”石刻画像,图中有一只蹲坐的狗,此狗耳竖、嘴长、牙尖,四肢肌肉发达,双眼炯炯有神,口中还叼着一只长尾巴老鼠。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一则狗捉老鼠的故事。故事内容是:“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日:‘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日:‘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麇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魏略》记载曹操手下典军校尉丁斐贪财好利,一次因私易官牛事发被捕,可曹操念他们的同乡之谊不想处罚他,就对人说道:“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又西晋时,东海王司马越还洛,有童谣日:“洛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看来魏晋时狗鼠还是两个死对头。由此可见,狗拿耗子在魏晋以前并不算多管闲事,从此以后,猫和狗的分工逐渐清楚了,分工更细了,各司其职,狗再拿耗子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谚语俗语第28句】:【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下子】接近灭亡,拖延的时间不会 很长了。类似的:秋后的蚂蜂命不长/秋后的蚊子,飞不了 几天。传记图书:“他自己讲过,自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 几天了。他现在想的,只是如何尽人子的一份孝道罢了。”
【谚语俗语第29句】:【一步棋走错满盘输】指犯了关键性的错误。相关的:走错 了一步棋/棋差一着便为输/下棋干着,全看最后一着。姚 雪垠《李自成》:“自成明白,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一步 棋走错就会全盘输掉,所以他尽管非常愤怒和激动,却不肯 马上下命令。”
【谚语俗语第30句】:【银样镴枪头】“银样镴枪头”这个俗语是形容人或者工具徒有其表,内里空虚,没有内在的实际本领或用途,中看不中用。这个俗语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话:“你原来是个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这是红娘对张生懦弱的不满,因此说他外表看起来像个男子汉,追求莺莺小姐时比较大胆,其实内里很软弱,遇到挫折就退缩,不敢和老夫人去正面抗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黛玉骂宝玉的话:“呸!你原来是个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镴枪头。”原封不动引用了《西厢记》的这段原文。中国文化具有传承性,知名度顶尖的曹雪芹发现好句子,照样拿来为己所用。 “银样镴枪头”本指看似银光闪闪的枪实际上是焊锡做的枪头,虽然很光亮,但亮而不实,一扎出去就软了,所以只是样子好看而已,也是个花架子。后来人们习惯把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称作“银样镴枪头”。
【谚语俗语第31句】:【是神的归庙,是鬼的归坟】释义:各有应该去的地方。例句:“是神的归庙,是鬼的归坟,怎么能埋在半路上呢!”索泓一淡淡地回答。
【谚语俗语第32句】:【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释义:比喻故意说某些话给别人听。例句:二婶心里说:“老东西,你这是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
【谚语俗语第33句】:【往脑袋上扣屎盆子】(惯)比喻栽赃、陷害。
【谚语俗语第34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点火】(惯)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谚语俗语第35句】:【家贫显孝子】(谚)指家境困窘时,才能显出真正的孝子。泛指在艰难困苦的关键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也作家贫出孝子。 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
【谚语俗语第36句】:早晨,我看爸爸放在桌上的手表不走了,想给它上上劲,没想到,一使劲儿把表把拽掉了。奶奶说:“不让你动你偏动,这不,冷手抓热馒头——粘了吧。”(黑龙江·哈尔滨)
【谚语俗语第37句】:脸上长疮——面子上不好看
【谚语俗语第38句】: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我就爱去问老师和同学,妈妈说:“米靠碾,面靠磨,遇到问题靠琢磨。不勤思,哪来的长进?”(湖北·荆门)
【谚语俗语第39句】:【一个萝卜顶一个坑】释义:比喻一个人有一份工作,各有专职。也比喻钱物每人一份,不多不少。还比喻工作踏实,一步一个脚窝。“坑”又作“窝”。例句: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的,将是强的。
【谚语俗语第40句】:【吃菜要吃心,听话要听音】(谚)吃菜要吃菜的鲜嫩内瓤;听人说话要聆听话外之音,以便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 也作吃葱吃芯儿,听话听音儿。 吃饭品滋味,听话听下音。
【谚语俗语第41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谚语俗语第42句】:【破船经不起顶头浪】经不起打击。高云览《小城春秋》: “破船经不起顶头浪,李木心上吃的那一惊,比他胸口吃的 那一拳还厉害。他挨不到三天,就咽气了。”
【谚语俗语第43句】:十指头生疮——毒手
【谚语俗语第44句】:【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人被逼得过分,就会不顾一切地反 抗。清代《红楼梦》:“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 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 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谚语俗语第45句】:【儿要自养,谷要自种】释义:借指要自己靠自己。例句:“旁人咱不管,咱只管咱个人。‘儿要自养,谷要自种。’我的主意我会拿,完了。”
【谚语俗语第46句】:【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举世闻名的一条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栅栏是一种遗憾。那么,缘何叫它“大栅栏”呢?据考证,“大栅栏”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条”。清乾隆年间,京城各街道为防贼盗,都在街口修建栅栏,晚间关闭,白天开启。廊坊四条由于店铺众多,实力雄厚,所建栅栏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栅栏”这个名称渐渐取代了廊坊四条。该地区的商业“发端于明,发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马聚源等云集于此。当年,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指当时大栅栏内的四大银号)”之说,其名声长盛不衰。
【谚语俗语第47句】:【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活着,就不能停止学习。强调学习 的重要。此句后面还可接:还有三件学不到。古语:学而不 已,阖棺乃止(见《韩诗外传》)。老舍《茶馆》:“要不怎么说,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呢!我还得多学!”
【谚语俗语第48句】:【入地无门,升天无路】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谚语俗语第49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谚语俗语第50句】:【指着明白的,说糊涂的】(惯)指心里明白,却装作糊涂。
【谚语俗语第51句】:【乌龟进了瓮】(惯)比喻陷入绝境。
【谚语俗语第52句】:吃过午饭,我和爸爸妈妈出来散步。妈妈说爸爸:“从远处看,觉得你的脸很光滑.近看麻麻点点的。”爸爸笑着说:“这就叫远看一朵花,近看牛屎巴。”(贵州·贵阳)
【谚语俗语第53句】:【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报非丈夫】(谚)指应报答别人的恩惠,报复自己的仇人,恩怨分明才算是有志气的大丈夫。
【谚语俗语第54句】:【大红袍】“大红袍”是一种茶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贵珍品,产于福建崇安东南的武夷山。这里方圆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大红袍和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名品合称“四大名枞”。说起“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生了一种怪病,整天没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听说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来秀才考中了状元,被御赐一件大红袍,招为东床驸马,专程来到武夷山谢恩。状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着他从天心岩南下,来到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当年你犯厌食症,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状元听了,先在石壁前摆下香烛贡品,对着三株树行了三叩九拜大礼。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三株树产的茶叶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上“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谚语俗语第55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死不要脸
【谚语俗语第56句】:【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谚)指年景是旱还是涝,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就见了分晓;农业是丰收还是歉收,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有了定局。
【谚语俗语第57句】:【给空头支票】见“开空头支票”。
【谚语俗语第58句】:【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指一种社会心态:不愿意做孩 子的教师。阿城《孩子王》:“老话说: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 王。学生们可闹?”
【谚语俗语第59句】:【四面墙挡八面风】(惯)比喻善干应付各种场面和事情。
【谚语俗语第60句】:【杀人一万,自损三千】(谚)两军对战,即使打了胜仗,杀死敌方一万人,己方也得损伤三干。指打仗就得有牺牲,纵然是战胜的一方,也免不了要付出伤亡代价。 也作杀人一千,自损八百。 杀人三干,自损八百。
【谚语俗语第61句】:小山沟里的青蛙想吃云间白鹤肉——痴心妄想
【谚语俗语第62句】:【佛面上刮金】连佛像脸上的金粉都要刮下,指千方百计 搜刮财物。类似的:针尖上削铁/黑豆皮上刮漆。明代《水 浒全传》:“皇帝赐俺一瓶酒,一厅肉,你都克减了。不是我 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谚语俗语第63句】:接生婆动刀——要孩子的命
【谚语俗语第64句】:【单相思】(惯)本指男女间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爱慕。比喻办事情只从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客现实际。
【谚语俗语第65句】:【低头不见抬头见】释义:形容经常见面。常用来指办事、说话要看情面。例句:老妈劝他去,说道:“一个村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有求到谁身上的时候,别把路走窄巴了。”
【谚语俗语第66句】:【牵羊入屠户之家——一步步来寻死地】(歇)屠户: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家。指人一步一步走向绝路。多指自寻死路。
【谚语俗语第67句】:【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释义:要注重人情交往,与人互相帮助。例句:凡事都从长远着想,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我问你,家里是不是还缺粮?有什么为难的事,你尽管跟我来商量。
【谚语俗语第68句】:高山顶上敲鼓——晌彻四方
【谚语俗语第69句】:【一字值千金】文章或书法好,受重视。清代《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但是古人一字值千金,我虽不及古人,打个对 折是要的。”
【谚语俗语第70句】:听到我夸三叔的木工活儿做得好,姐姐嘴一撇,不以为然地说:“你真像是媒婆说闺女,夸得像仙女。他那两下子,只不过是南郭先生吹竽,滥竽充数罢了。”(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71句】:【飞蛾扑火——自讨死吃】(歇)飞蛾向火焰扑去,必定被火焰烧死,指自招祸害,自去送死。
【谚语俗语第72句】:【花蛇黑蛇都是蛇】释义:本质一样,没有区别。例句:坏分子难道比右派分子真要好一点,罪减一等?在自己看来,都是一箩蛇。花蛇黑蛇都是蛇。
【谚语俗语第73句】:【郎不郎,秀不秀】(惯)郎、秀:明初把人分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郎居中,秀最上。既不是郎,也不是秀。形容人不伦不类,没有出息。
【谚语俗语第74句】:【憨人自有憨福】见“呆子有呆福”。
【谚语俗语第75句】:死榆木头——不通电;不通气
【谚语俗语第76句】:【勿谓尺五,后且不补】(谚)不要认为裂缝只有一尺五寸,要是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无法弥补。比喻微小的问题不及时解决,酿成大祸就后悔不及。
【谚语俗语第77句】:【馋猫没有不偷嘴的】释义:比喻人没有不贪便宜的。多指男女偷情。例句:俗话说,馋猫没有不偷嘴的。她黄花鱼宫月宝在幼小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爹娘不管也管不住的娇小姐,也是时代的风气吹到了她的头上,在娘家,她就跟一些公子少爷“自由”过。
【谚语俗语第78句】:村上的二叔赌输了钱,回家拿儿子小刚撒气,气得二婶直骂他:“刨不到冬瓜刨瓠子.抓不到黄鳝捶田埂,你还是别再赌钱了,好好干活就会有好日子的!”(江苏·海门)
【谚语俗语第79句】:【半瓶子醋】“半瓶子醋”借喻知识浅薄,对某种知识、某种技艺一知半解,却又喜欢自己吹嘘的人。这句俗语出自《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半瓶子醋”和“半盆子水”差不多,还有句类似的俗语叫做“整盆子不响,半盆子晃荡”,意思同“半瓶子醋”一样,指那些不求上进,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很是让人厌恶。
【谚语俗语第80句】:吹火筒打鸟——不是枪(腔)
【谚语俗语第81句】:【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死受穷】(谚)吃饭穿衣等生活耗费不会使人穷困,经济上不会计划才会造成真正的穷困。指过日子最要紧的是筹划周到。 也作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一辈穷。 穿不穷,吃不穷,计算不到定受穷。
【谚语俗语第82句】:【城头上跑马——远兜远转】(歇)城头:城墙的顶部。本指沿着城头兜圈子,转喻人说话拐弯抹角或办事不干脆利索。
【谚语俗语第83句】:【山不碍路,路自通山】(谚)山再深,也阻不住人行的路;岭再高,也自有盘行而上的人。指有山就有路,用不着担心过不去。
【谚语俗语第84句】:【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歇)提:双关,本指拿起,转指说起或扶持。指不愿意、不值得或不能说起某事。也指人素质或条件差,扶持或提携不起来。 也作马尾串豆腐——提也不能提。 马尾巴绑豆腐——提不起来。
【谚语俗语第85句】:老张家的鸡把老李家的碗蹬掉在地上打烂了,老张太太和老李太太吵上了。看热闹的人唯恐吵得不凶,更是鸡一嘴鹅一嘴地怂恿着。孙爷爷路过此地,笑哈哈地说:“小孩子家喜哄,老妈子家喜宠。大伙多宠宠,就会更有好戏看了。(安徽·利辛)
【谚语俗语第86句】:天上无云地下旱,大河无水小河干。
【谚语俗语第87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原为佛教偈语。修行已经很高,还 需要追求更高境界。借指不能满足已有成绩,要继续进步。 《傅雷家书》:“再加一个月的琢磨,自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 步。”
【谚语俗语第88句】:【茄子不像茄子,苦瓜不像苦瓜】(惯)形容不伦不类,不像样子。
【谚语俗语第89句】:【一辈子不剃头,也不过是个连毛僧】(惯)指不过如此,没什么大不了。
【谚语俗语第90句】:【地生架不住人熟】(谚)地理环境再生疏也没关系,只要有熟人,啥事都好办。指要办好事情,有熟人相助是一个重要条件。
【谚语俗语第91句】:【狼心兔子胆】(惯)比喻心肠狠毒,胆子却很小。
【谚语俗语第92句】:【迟是疾,疾是迟】(谚)疾:快速。 慢,就是快;有时太快,事情反而慢了。指事情不能只图快,慢一点,稳重而求实,结果反而快了。
【谚语俗语第93句】:水缸里抓王八——稳拿
【谚语俗语第94句】:野狗见了饿狼——个比一个凶
【谚语俗语第95句】:【栽葫芦傍墙,养女儿似娘】(谚)葫芦藤爬着墙生长;女儿伴着娘成长,意趣、性格、生活方式都与娘相似。指女儿的品行受着母亲的直接影响。
【谚语俗语第96句】:【阿谀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谚)阿谀(eyu):用好听的话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实的真话。阿谀奉承的话对人有损,但人爱听;直来直去的话对人有益,但人嫌恶。指喜阿谀、嫌直言,是一种不良的世态。
【谚语俗语第97句】:一着小慎,满盘皆输。
【谚语俗语第98句】:口袋里盛米汤——装糊涂
【谚语俗语第99句】:李大叔在院中责备女儿,正好被刚过门的儿媳妇听见了。儿媳妇误以为是说她的,一赌气骑着车子回了娘家。李大叔说:“这真是打马骡子惊啊!”(山西·屯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