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火的歇后语,让人瞬间清醒!
【谚语俗语第1句】:【费力不讨好】见“吃力不讨好”。
【谚语俗语第2句】:【逢人且说三分话】(谚)对人,特别是对初次接触的生人,说话只能说三分,绝不可毫无保留地倾诉心里话。指和人说话要做到多想少说,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人前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谚语俗语第3句】:弟弟放学回来后哇哇大哭,说在路上被小同学欺负了。哥哥一听,火冒三丈,马上就要去寻那个小同学。妈妈让他回来,并说:“干什么去?没听说过‘以大欺小不公道,以大帮小呱呱叫’?”(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4句】:【拿屁股当脸】(惯)骂人不知有羞耻之心。
【谚语俗语第5句】:【尚方宝剑】“尚方宝剑”现多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在中国传统戏曲当中常会看到手持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情节。尚方宝剑何来那么大威力?所谓“尚方”,是官署名,汉代的尚方是少府属官,专门掌管供应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剑本名斩马剑,很锋利,可以断马,是真正的宝剑。由于斩马剑藏于尚方,所以,俗称“尚方宝剑”。因尚方宝剑属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权威仪,一旦赐给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拥有先斩后奏特权。所以,能得到尚方宝剑的,必是皇上信得过的近臣。京剧《遇皇后》、《打龙袍》之后包拯获尚方宝剑,在《铡美案》剧中,开铡陈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斩美之后再奏。
【谚语俗语第6句】:【拜师如投胎】(谚)投胎:迷信谓人死后会再投母胎转生轮回,或为人,或为畜。指拜师学艺不可不慎。
【谚语俗语第7句】:前浪;无穷无尽;一泻千里
【谚语俗语第8句】:【压住阵脚】(惯)阵脚:所摆阵的最前方。比喻稳住局面。
【谚语俗语第9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俗语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条农谚,却是一个典故,典出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说的是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有个叫柳宣教的书生考中进士,当上临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全部来参拜,唯独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怀恨在心,决心报复他,定下一计,让一个叫红莲的绝色女子去与玉通禅师私通。玉通禅师得知上当,当晚自处圆寂。他死后,同样没有放过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妇道,干尽风流韵事。佛家认为这是玉通禅师对柳宣教的惩罚性报复,该到此为止了,便决定找个机会度玉通禅师出世。也就是说要使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门。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长老点化柳翠。一天,法空长老来到柳翠门前化缘,柳翠问道:“师父,你有何本事来此化缘?”法空长老说:“贫僧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些因果之事。”柳翠问道:“什么因果?”法空长老说道:“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一番话,说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们都说是活佛显化,很多人赶来送葬。
【谚语俗语第10句】:土地爷掏耳朵——崴泥
【谚语俗语第11句】:【萝卜快了不洗】泥商业谚语。谓来不及应付,降低了质 量。成语:偷工减料。《北京日报》( 1981,7,8):“目前许多 消费品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和领导部门就实 行‘萝卜快了不洗泥’,不注意质量了。”
【谚语俗语第12句】:【硬着头皮】(惯)比喻迫不得已,勉强去做某事。
【谚语俗语第13句】:老虎长翅膀——能飞能闯
【谚语俗语第14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这个名称始于战国时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儿称“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与天子女儿的主婚人有关。当时,老百姓出嫁女儿,例由父亲主持婚礼。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儿出嫁,怎么会出面主持婚礼呢?只好由同姓诸侯做主婚人。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那时候诸侯都称之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对天子女儿的称呼,此即“公主”名称的由来。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自汉代起,皇家礼仪制度进一步健全,称谓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皇帝的女儿专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其他人的女儿不准用这些名称。分封各王、侯的女儿则称为“王主”、“翁主”。这也有记载,颜师古在对《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当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可见,“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个级别。其后,“公主”称谓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灭亡。
【谚语俗语第15句】:观音的肚子一慈悲心肠
【谚语俗语第16句】: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谚语俗语第17句】:【 时间就是金钱】指时间宝贵,也指忙于经营,生财致富。 张贤亮《青春期》:“‘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两行红 字赫然在目。”
【谚语俗语第18句】:脸上写字——表面文章
【谚语俗语第19句】:一锹煤炭难炼钢,一块砖头难砌墙。
【谚语俗语第20句】:春上经济比较紧张,我们家喂的三头猪又都病死了。爸爸叹气说:“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船漏又遇顶头风。悔不该为省几毛钱,不给猪打防疫针。”(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21句】:父母一年的辛勤耕作,换来家中幸福的生活。父亲高兴地说:“钱没有枉花哩,工夫没有枉搭哩,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22句】:倒拿望远镜看人——把人看小了
【谚语俗语第23句】:妈妈的同事要结婚,邀请我们全家去做客。可爸爸却对妈妈说:“还是你一个人去吧,我们和他们家的亲戚朋友都不熟,傻站在那儿,像卖不完的红甘蔗,尴尬着哩!”(四川·永寿)
【谚语俗语第24句】:头发丝穿豆腐——没法提
【谚语俗语第25句】:罐头食品——吃得开
【谚语俗语第26句】:一天早上,我起床迟了,顾不得吃早饭背起书包就往学校跑。中午放学回家,端起饭碗就吃。我对奶奶说:“今天的米饭做得真香。”奶奶笑着说:“不是今天的饭香,是肚饥好下麦仁汤。”(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27句】:人打江山狗坐殿——畜生升天;翻了个个儿
【谚语俗语第28句】:【烂麻搓成绳,力能拉千斤】比喻团结起来力量大。韩志君 等《篱笆·女人和狗》:“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烂麻搓成 绳,也能拉千斤。”
【谚语俗语第29句】:学科竞赛那天,我乡五里堂小学的一位老师来我校监考。考试结束后,我的班主任留他吃饭,他执意不肯。班主任笑着说:“吃个便饭吧,咱们是同行,和尚不亲帽子还亲呢!”(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30句】:【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谚)指朝霞预示当日将有阴雨,不可出门;暮霞预示天晴,可以远出。
【谚语俗语第31句】:晚上,我在吃饭的时候,没注意自己的嘴角留下了一粒饭。妈妈看见了,笑着说:“你嘴边的那一粒饭,是不是留着明天早上当早点的呀?”(湖南·永州)
【谚语俗语第32句】:【里外不是人】(惯)指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
【谚语俗语第33句】:【粪坑里的搅屎棍——闻不得,舞不得】(歇)闻:谐“文”。舞:谐“武”。指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哪一个行当都干不了。
【谚语俗语第34句】:【宁穿朋友衣,不戏朋友妻】(谚)指朋友的东西不妨借用,但对朋友的妻子不能轻浮随便。 也作“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谚语俗语第35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释义:传递闲话,会招来咒骂。例句:“你可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啵!所以今日之事,只发阿婶跟你谈谈有事,就莫向别人讲哕!”
【谚语俗语第36句】:【 老天爷有眼】老天爷有眼看得清楚,谓人世间的善恶会 有报应。台湾林语堂《京华烟云》:“老天爷若有眼,他应当 保佑这一对好孩子,让他们完成婚配才是。”
【谚语俗语第37句】:【赵公元帅】民间认为“赵公元帅”是财神爷,供奉该神可以发财致富。 “赵公元帅”原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财神爷。名字叫赵公明,晋代时已出现。在《搜神记》中他是个冥神,在隋唐两代,他是个瘟神,当时人们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赵公明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这是他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的来历。这时赵公明的面目已焕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帮助做买卖者求财盈利的财神爷了。赵公明成为财神爷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说《封神演义》的大肆渲染描绘,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后,赵公元帅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听从他的差唤。“招财进宝”一词便始于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又把财神爷请回来了,在大小饭店的显著位置,多有供奉财神的,以求好运发大财。但不要忘记诚信为本。
【谚语俗语第38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情况起了极大的变化。多指不 会永远处于不利地位。类似的:三年水流东,四年水流西。 每外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西,有的佃户反而发起来了。”
【谚语俗语第39句】:【上断头台】(惯)断头台:执行斩刑的台,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过。比喻被判处死刑或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谚语俗语第40句】:【晴天还要防阴天】见“好天也得防阴雨”。
【谚语俗语第41句】: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
【谚语俗语第42句】:【杯杯酒吃垮家当,毛毛雨打湿衣裳】(谚)家当:家产。毛毛细雨能把衣裳淋湿,酒盅虽小能把家产吃光。指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宗浪费,积累起来就能使家业破败。 也作“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败家当”。
【谚语俗语第43句】:【一个钉子一个眼】(惯)形容对事情非常认真。也形容盘算得很紧,没有剩余。 也作一口钉子一个眼。 一个竹眼钉一条钉。
【谚语俗语第44句】:【把心放在肚子里】(惯)指心里踏实,没有牵挂和忧虑。 也作“把心搁在肚里”。
【谚语俗语第45句】:【泼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
【谚语俗语第46句】:【公鸡抱窝,母鸡打鸣】(惯)抱窝:孵小鸡。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颠倒了。
【谚语俗语第47句】:中午,奶奶给小庆一个梨,他想接又不好意思接,怕他妈妈说他。奶奶说:“别狗舔油锅又怕烫了。”(四川·资阳)
【谚语俗语第48句】:【听风就是雨】(惯)比喻听到一点传闻,就信以为真,甚至盲目采取行动。 也作听见风就来雨。 听见了风就以为是下雨。
【谚语俗语第49句】:【有钱难买幼时贫】(谚)人生最难得的是幼年时家境贫穷。指幼时贫穷,能够养成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习性,给长大创建事业奠定基础。
【谚语俗语第50句】:【秤不离砣,公不离婆】(谚)秤:用来称定物品重量的器具,此处特指秤杆。砣:秤砣。指就像秤杆和秤砣谁也离不开谁,缺一就不能称物的轻重一样,老夫老妻相依为命,缺了一方就难以生活。 也作“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谚语俗语第51句】:【外好里丫槎】(惯)丫槎:树枝歧出的样子。形容人表面上随和宽厚,内心却复杂,让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求。
【谚语俗语第52句】:【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释义:儿女亲家,世代相亲,拆分不开。例句:“老人古语说得好,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你说是不是?”
【谚语俗语第53句】:【马瘦毛长,人拙理短】(谚)马瘦了,毛就显得长;人笨拙,有理讲不出或做事不圆到,就显得理亏。指笨拙的人不是理短,而是嘴笨或处事不当。
【谚语俗语第54句】:冬天的茅草夏天的葱——叶枯根烂心不死
【谚语俗语第55句】:【拉住黄牛当马骑】释义:比喻让能力小或条件差的承担繁重任务。例句:我们既要面对厂里的实际情况,更要看到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咱们要拉住黄牛当马骑。
【谚语俗语第56句】:【千口吃饭,主事一人】(谚)主事:主管事务。指一个群体里入员再多,出面主事的头领只能是一个。
【谚语俗语第57句】:九头鸟拾到帽子——不晓得给哪个头好
【谚语俗语第58句】:八个人抬大轿——步调一致
【谚语俗语第59句】:【耳朵磨出了茧子】(惯)茧子:趼子,手掌或脚掌的某些部位因摩擦过多而生成的硬皮。形容对某些话听得太多而厌烦。 也作耳朵都听起茧了。 耳朵眼儿听得长茧子了。
【谚语俗语第60句】:杨家将上阵——不分男女
【谚语俗语第61句】:【破麻袋绣花——底子差】见“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谚语俗语第62句】:快马左兜右旋——抖威风
【谚语俗语第63句】:戴铃铛的骆驼——后面跟着
【谚语俗语第64句】:【和尚置梳篦】(惯)梳篦:梳子和篦子的合称。和尚是光头,不需要梳子。比喻做毫无用处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65句】:鬼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
【谚语俗语第66句】:【但得方便地,何处不为人】(谚)只要有对人行方便的条件和环境,就要努力做出有益于人们的事情。 指人要有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精神。
【谚语俗语第67句】:【吃了灯草灰儿——说得轻巧】(歇)灯草:灯心草茎部的中间一段,质地很轻,可做油灯的灯芯。 讥讽人把事情说得过于轻巧。
【谚语俗语第68句】:以前,我做事总不彻底。妈妈便常说我是“洗锅不洗勺子把儿,洗脸不洗耳门岔儿,扫地不扫门旮旯儿”。(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69句】:【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凡事要人去做。类似的:茶要 人烧,水要人挑。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冷水要人挑,热水 要人烧。你帮我洗碗,我咋能不谢呢?”
【谚语俗语第70句】:我偷花了家里五元钱,爸爸知道了问我,我支支吾吾。爷爷在一旁说:“大胆说吧,别鲤鱼喝水,吞吞吐吐的。”(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71句】:有两个妇女,人称“尖薄溜能”。有一次,为一元钱发生了纠纷。妈妈说:“这两个人是尖对尖,能对能,皂角刺对住葫芦蜂。”(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72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什么人,总有缺点,有长处。此 语见于屈原《卜居》。姚雪垠《李自成》:“但古人云: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 处。”
【谚语俗语第73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喻办事情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一个条件或只等一个命令。它源自《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末,即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209年1月23日之间,正值冬季,按照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的常识,这个季节绝对不会有东风。但天有不测风云,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就告诉我们,赤壁之战,确实起了南风。当时,曹操与孙刘联盟一个在江北,一个在江南,两军对峙。曹军不习水战,船在江中不稳,一则晕船呕吐,二则站不稳不利作战。庞统献计“将船用铁钉连接,如履平地”,实则为孙刘火烧战船做准备。曹操不知是计,大喜,采纳。周瑜与孔明不谋而合计划采用火攻,一切准备妥当,只是东风不来。周瑜因此急火攻心,病倒不出。孔明前去探视,屏退左右,开出药方,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过药方,愁眉立展,病竞痊愈。这才引出“诸葛亮借东风”这出好戏,创造了赤壁火烧战船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谚语俗语第74句】:【中间无人事不成】办事需要有人从中帮忙。浩然《金光 大道》:“常言说得好,中间没人事难成。你在刘祥跟前多替 哥哥说几句好话。”
【谚语俗语第75句】:一天中午,我在屋里写作业,小弟弟在床上睡觉,妈妈在家门口织毛衣。一会儿,弟弟醒来,一看妈妈不在,就哇哇地哭起来。妈妈听见了,马上从外面跑了进来。奶奶看见了,笑着说:“真是孩子娘,耳朵长。”(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76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释义:坏人终究是会受到应得的惩罚的。例句:“刘迈克在‘文化大革命’中欠了我一笔账,今天我才出了口恶气!”“这就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谚语俗语第77句】:放学回家,我只顾玩耍,很晚了作业还没做,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爸爸在一旁说:“赶前不赶后,赶后有气受。”(河南·孟津)
【谚语俗语第78句】:【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得喂猫】释义:比喻人有本事,一人就担得起重任;人无能,再多也无用。例句: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得喂猫,少说我们还有六七十个兄弟,满可抵挡百十号民兵,怕哪样?
【谚语俗语第79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蝼】(谚)户枢(Shi):旧式门扇的转轴。蝼:蝼蚁蛀蚀。指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人身体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蠹:蠹虫蛀蚀。 流水不腐,户枢不朽。
【谚语俗语第80句】:老鼠掉到大海里——失足不浅
【谚语俗语第81句】:水边建磨房——全靠冲动
【谚语俗语第82句】:数学测验完毕,老师让得90分以上的同学举手,结果只有三四个人举起了手。老师打趣说:“真是三个人两根胡子,稀少稀少。”大家都笑了。(河南·洛阳)
【谚语俗语第83句】:【退后一步自然宽】退让,避免对峙,可以从容处理。沙汀 《淘金记》:“常言说,退后一步自然宽。他会万事亨通地这 么样说。”
【谚语俗语第84句】:【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释义:比喻长寿,用于开玩笑。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几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好给我们多发展几头壮牲口。”
【谚语俗语第85句】:我虽然总爱花零钱。可有时一天只花一角钱。妈妈说:“一角钱?燕子衔泥垒大窝。”(山东·昌乐)
【谚语俗语第86句】:长青藤搭在墙头上一一难分难离
【谚语俗语第87句】:【东山看着西山高;真到西山,西山还不到东山的腰】(谚)人在东山,总羡慕西山高;到西山一看,却比东山矮得多。借指不务实的人见异思迁,结果只落得个失望与悔恨。
【谚语俗语第88句】:【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吃得喝】(歇)泔水:淘米、洗刷锅碗等用过的水,可用来喂猪。指得到吃喝的机会。
【谚语俗语第89句】:茶馆里挂斧头——胡(壶)作(斫)非为
【谚语俗语第90句】:【人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做事要有领头的。浩然《艳阳 天》:“是呀!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这里边顶属你威望 高,又顶属你有办法,当然你领头儿了!”
【谚语俗语第91句】:【春天后母面】(谚)后母:继母。 指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就像继母对待继子女的态度一样,说变就变。
【谚语俗语第92句】: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奶奶却又发起愁来:“这有了金窝却养不出灵鸟,有了果树却结不出甜桃。咱家啥时能出个大学生啊?”(河北·海兴)
【谚语俗语第93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谚语俗语第94句】:割驴蛋敬神——驴也痛,神也恼
【谚语俗语第95句】:给老虎引路——帮凶
【谚语俗语第96句】:吃药十帖,不如独宿一夜。
【谚语俗语第97句】:【各人自扫门前雪】(谚)比喻人应该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别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别人屋瓦霜。
【谚语俗语第98句】:【 会偷吃不会抹嘴】指被抓住把柄,或露马脚。陈残云《香 飘四季》:“可水生真像个偷了油吃不会揩嘴的人,样子尴尬 得厉害,使他一眼就明白是什么回事。”
【谚语俗语第99句】:【兵在精不在多】释义:兵在精明干练,不在数量多。可泛指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要重视质量。例句:“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有什么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