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民间俗语俗话文案,最彻底精辟的人生感悟!
【谚语俗语第1句】:寒冬腊月作报告——冷言冷语
【谚语俗语第2句】:大胆落墨,细心拾书。
【谚语俗语第3句】:【风中之烛,草上之霜】(惯)比喻上了岁数的人,身体衰弱,经不起折腾。 也作“风前的残烛,瓦上的霜雪”。
【谚语俗语第4句】:做事不依众,累死也无功。
【谚语俗语第5句】:【惹乱子】(惯)指引起麻烦。
【谚语俗语第6句】:【破鞋,提不起来】释义:比喻事情十分棘手,或事态非常糟糕,没法说起。也指事情不要再提。例句:(老山头)怔了一刻,把手在膝盖上一拍,叹了口气说:“咳!破鞋,提不起来了!”冯贵堂问:“怎么?拉不过李霜泗来?”老山头摇摇头说:“他不来。”
【谚语俗语第7句】:懒驴子拉磨——打一鞭走一步
【谚语俗语第8句】:【娘勤女不懒】(谚)指母亲勤劳,女儿受到熏陶,就不会懒惰。
【谚语俗语第9句】:【摸阎王鼻子】(惯)比喻冒生命危险。也比喻离死不远。
【谚语俗语第10句】:【天上飞的野鸭,捞到手就是菜】比喻做事要主动争取,或容 易取得。反义说:天上飞的野鸭,不能算一碗菜。沈从文 《贵生》:“其实只要你好意思亲口提一声,天大的事定了。 天上的野鸭子各处飞,捞到手的就是菜。”
【谚语俗语第11句】:【女大不由娘】(谚)指女儿长大了,自有主见,很多事就不听母亲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儿大不由父。
【谚语俗语第12句】:【卖卜卖卦,转回说话】(谚)卜:占卜。卦:算卦。指用占卜、算卦给人相面算命的人,是从算命人的嘴里套出的话又说给算命人听,完全是骗人的,绝不可信。
【谚语俗语第13句】:【千里送鹅毛——物轻人意重】(歇)宋·罗泌《路史》记载:云南民间传说,唐朝时,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向唐明皇进贡,经过沔阳湖时,天鹅飞走,只留下一根鹅毛。 缅伯高只好将这根鹅毛献上,并说:“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覆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情重。
【谚语俗语第14句】:【冤仇可解不可结】(谚)只可化解冤仇,不能结下冤仇。指冤仇化解了,就能构成人际间的和谐;冤仇结下了,就会没完没了,永无宁日。 也作冤仇宜解不宜结。 冤宜解,不宜结。
【谚语俗语第15句】:【羊肉好吃怕惹上腥】(惯)比喻想得到好处又怕惹上麻烦。
【谚语俗语第16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谚)山那边纵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铜实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实惠无论多么小,却实实在在归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宁求小而实,不务大而空。
【谚语俗语第17句】:上课时,教室闹哄哄的。曹老师说:“你们看看,你们多像池子里抽干了水的鱼儿,个个都是活蹦乱跳的。”(四川·达县)
【谚语俗语第18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谚)遇合:碰到好官运。卖力耕作,不如逢个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个好官运。旧指依照常规努力,比不上有个好运气。
【谚语俗语第19句】:跛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谚语俗语第20句】:【做官当老爷/当官做老爷】指干部贪图个人享受,对人民 采取官僚主义态度。《北京日报》(1984,5,11):“有的人些 官做老爷,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漠不关心,对工作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以致事故频生、损失惊人,已经达到令人不能容 忍的地步。”
【谚语俗语第21句】:【哪个猫儿不吃腥】(谚)指凡是猫就没有不贪吃鱼肉荤腥的。比喻有贪财好色等恶习的人,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本性。 也作哪个猫儿不吃荤。 哪个猫儿不偷食。 没有不吃腥的猫。
【谚语俗语第22句】:【和尚置梳篦】(惯)梳篦:梳子和篦子的合称。和尚是光头,不需要梳子。比喻做毫无用处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23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长期准备,得到结果。语文图 书:“这就好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等材料的搜集、研究过 程完成,论文提纲的雏型也自然而然地同时完成了。”
【谚语俗语第24句】:十一岁的小明要到镇上去念初中,爸爸鼓励他:“在家里你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回也该出去锻炼一下了。”妈妈却不放心:“这么小个娃子,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真叫我挂心哩!”(河南·邓州)
【谚语俗语第25句】:【北上、南下】说到“北上、南下”人们自然联想到当年红军北上抗日或解放军南下解放海南岛。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呢?这种以北为上、以南为下,对方位的称谓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我国古代的礼仪中以北为尊,尊者为上,其位置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会见群臣时,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称王”;臣子们朝见帝王时,则须背南面北,叫“北面称臣”。例如《易经-说卦传》日:“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师学艺,以及其他一些庄重场合,在行礼时也均按北南方位为尊卑、上下施礼。在建筑上也是以北为上,北屋为上屋。由于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北为上,南为下,人们在称渭北、南地理方位时,便借用礼仪中的称谓习惯,称北方为上,南方为下,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称谓用语了。如地图上的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谚语俗语第26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释义:空话说的次数多了没人相信。例句:“谚语有云: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嘴筒子过分圆滑通达,反倒要暴露出说话人的本相。”
【谚语俗语第27句】:孙猴子变土地庙——藏头顾不了尾
【谚语俗语第28句】:【老虎不走回头路,好汉说话要算数】释义:比喻讲信用,不食言,不反悔。例句:“老虎不走回头路,好汉说话要算数。”你要想把泽彤乃慕弄到手,眼下,你就可以在水库决堤一事上大作文章,在群众中把沙比尔搞得一钱不值。这样,就有人撤他的职。
【谚语俗语第29句】:【牛无力拉横耙,人无理说横话】(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牛疲累无力时就胡乱拽耙,人到理屈词穷时就蛮不讲理。指人说话蛮横是因为他不占理。
【谚语俗语第30句】:【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谚)旧制秤一斤是十六两,八两换来半斤,这是公平的交换。指只要诚恳待人,自会换取人们的信任。 也作“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谚语俗语第31句】:【不踬于山,而踬于垤】(谚)踬(zhi):被绊倒。垤:小土堆。 人不会被山绊倒,却往往会被小土堆绊倒。指出错失误,总是由于人在小问题上不经心。
【谚语俗语第32句】:【力气是压大的,胆子是吓大的】(谚)力气是靠不断承受压力增大的,不承受压力就出不来力气;胪量是在惊吓中练大的,不经受惊吓就出不来胆量。指人的力和胆是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增强的。 也作“压大的力气吓大的胆”。
【谚语俗语第33句】:乱麻一团——解不开
【谚语俗语第34句】:隔壁的表哥最近从外地打工回来,诉说外面如何苦……奶奶说:“这就应了那句老话:钱难挣,屎难吃,王八好当气难出。”(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35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见“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俗语第36句】:喝着蜜水吹笛子一又甜又乐
【谚语俗语第37句】:哪山唱哪山歌——到哪说那
【谚语俗语第38句】:恶老雕戴皮帽——假充鹰
【谚语俗语第39句】:【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见“好马不用鞭催”。
【谚语俗语第40句】:蜻蜓撞着蜘蛛网——有翅难飞
【谚语俗语第41句】:【放野马】(惯)比喻不受管束,自由行动。
【谚语俗语第42句】:我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可我说啥也不承认。妈妈生气地说:“你呀,真是背着牛头不认账(赃)!”(甘肃·成县)
【谚语俗语第43句】:【戴着乌纱弹棉花——有弓之臣】(歇)弓:旧法弹棉花用的弓形工具,谐“功”。讥讽人自以为有功。
【谚语俗语第44句】:香,要亲还是闺女娘,一点儿也不假呀!”(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45句】:【乌鸦叫不祥之兆】乌鸦,俗称老鸹,是一种常见的益鸟,“乌鸦反哺”是出了名的。这么好的鸟类,人们反而嫌弃它,原因何在?完全是人们对它的生活习性的误解,乌鸦长得一身黑(天下乌鸦一般黑),叫声难听,喜食腐肉,又总在寒冷的冬天和旷野里出现,形成一幅枯木寒鸦的凄凉景象,故人们就把乌鸦与悲惨气氛联系起来。人们为了贬斥乌鸦,还给它编了一个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文人叫公冶长,他能听懂鸟语。有一天他在树林里看见一只乌鸦,乌鸦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狼拖羊,快点去,莫慌张,你吃肉,我吃肠,肠子挂在树枝上!”公冶长赶到南山,果见一恶狼拖着一只羊。他把狼赶走了,把羊带回家。由于兴奋过度,吃完肉后忘了把羊肠给乌鸦挂在树上。记仇的乌鸦发誓报复他。后来,乌鸦又唱了同样的歌骗公冶长去另一个地方,公冶长赶去一看,原来是强盗刚杀了人的作案现场。正当他吓得要走开时,公差来了,把他捉去了公堂。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人们都知道公冶长坐牢是被乌鸦害的。从此,就认为乌鸦叫是想要害人,是不祥之兆。
【谚语俗语第46句】:【家有黄金,外有斗秤】(谚)家里有多少金银,四邻八舍有斗有秤给你称量得一点儿不差。指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瞒不过邻里乡亲。 也作“家有黄金外有秤”。
【谚语俗语第47句】:【各打五十大板】对争讼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给予相同的 惩罚。貌似公正,其实不分是非。张洁《沉重的翅膀》:“部 里的事,最近上头有人说话了,他和田守诚各打五十大板。”
【谚语俗语第48句】:人老还穿儿时衣——过时货
【谚语俗语第49句】:【热鏊子上蚂蚁——走投无路】(歇)鏊子:一种铁制的烙饼用的器具。本指烧热的鏊子上面的蚂蚁无处躲藏;转以形容人陷入绝境,无路可走或无计可施。
【谚语俗语第50句】:【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谚)只要能编成簸箕和斗供人使用,粗柳细柳是一样的;只要有能耐,男子美与丑都关系不大。
【谚语俗语第51句】:【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谚)公主:皇帝的女儿。公府:官府。 娶来皇帝的女儿做妻子,就像平地里建起官署一样。指突然间大富大贵,是喜,也是愁。 也作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 娶妇得公主,平地实公府。 娶妇得公主,无事招官府。
【谚语俗语第52句】: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谚语俗语第53句】:用放大镜看书——显而易见
【谚语俗语第54句】:演员出台——粉墨登场
【谚语俗语第55句】:【当祖宗供起来奉为至尊】祖宗,也说:祖宗牌位。张洁 《沉重的翅膀》:“把大庆那六条当祖宗供起来,然后按这六 条验收,那么我的厂子生产上不去,工人没饭吃,你大庆包 不包?”
【谚语俗语第56句】:我们靖城有一种名吃——蟹黄汤包。一位老大爷刚吃完,抹着嘴说:“这汤包鲜得打嘴巴子也不会丢碗啊!”(江苏·靖江)
【谚语俗语第57句】:人情一把锯——有来有去
【谚语俗语第58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惯)比喻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主次不分。 也作“拣了芝麻,丢掉西瓜”。
【谚语俗语第59句】:【方榫头,圆榫眼】连接不上,结合不上。成语:格格不入。 语文图书:“明明是一种修辞现象,却硬要从逻辑上来解释, 无疑于方榫头,圆榫眼,只能格格难入。”
【谚语俗语第60句】:【无祀鬼神坛——凭你自来自去】(歇)无祀鬼:不享有固定祭祀的鬼神。神坛:祭祀鬼神的高台。指可以任凭人自由来去。
【谚语俗语第61句】:升不离斗,秤不离砣,筛子不离筐和箩——各有各的搭档
【谚语俗语第62句】:【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释义:做生意不能讲个人交情。例句:老棒子要跟他在账上找齐!——账可是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何况他跟这个“黄毛”算什么交情?简直是他身上的一块牛皮癣,想起来就痒。
【谚语俗语第63句】:【不打无准备的仗】泛指做事情要有准备,要有成功的把 握。莫应丰《将军吟》:“不打无准备之仗,情况是复杂的,我 们要做复杂的准备。”
【谚语俗语第64句】:看病的先生——不请不来
【谚语俗语第65句】:【急惊风遇见慢郎中】谓情况紧急,而行动迟缓。高云览 《小城春秋》:“现在剑平巴眼等着灯灭了。老姚还不来,正 是急惊风遇着慢郎中。”
【谚语俗语第66句】:白银子扔人——银(人)打人
【谚语俗语第67句】:【摇了半天船,忘了解缆绳】(惯)缆绳:拴住船只用的由许多股绳拧成的粗绳。比喻白费力气。
【谚语俗语第68句】:【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油】(谚)狗生性爱吃油脂,只要有点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净。比喻浅薄的人一旦发迹,便会表现得非常轻浮。
【谚语俗语第69句】:我是女孩,当班长,爱管事,乐于助人,老师、同学都喜欢我,可有个老婆婆说女孩管事惹是非。老师说:“结果的树遭石打,做工的人被钉扎。但是,只要方向是对的,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山东·昌乐)
【谚语俗语第70句】:【宁撞金钟一下,不打饶钹三千】谓做事干脆彻底,不拖泥带 水。清代《红楼梦》:“不是我撒谎,若论除了姐姐,也还有人 手里管得起千数两银子;只是为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 胆量,我和他们一说,反吓住了他们。所以我宁撞金钟一 下,不打铙钹三千。”
【谚语俗语第71句】:【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仍旧是原有的情 况。杂文图书:“因此,当‘第三者’取得了‘第二者’的身份 后,尽管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原先那 动人心魄的情感却荡然无存了。”
【谚语俗语第72句】:【谷子破壳方见米,灯草脱皮才见心】释义: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心。例句:我们苗家有一句谚语,叫做:谷子破壳方见米,灯草脱皮才见心。杰豹兄虽有高策,也需有志同道合之人配合,否则孤掌难鸣啊!
【谚语俗语第73句】:【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谚语俗语第74句】:【若问黑心人,吃素道中寻】(谚)吃素:信佛的人不吃荤,只吃素。 如果要找心肠狠毒的人,就在那吃素念佛的人群中找。指越是表面上念佛向善的人,往往越是心黑手狠。 也作若要欺心人,吃素队里寻。 若要心凶人,念佛淘里寻。
【谚语俗语第75句】:【过了芒种,不能强种】释义: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大田作物要在芒种以前播种完,芒种以后不宜再播种。例句:俗话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谷雨思寻了一下,才说:“离芒种只有【第5句】:六天了……可我寻思,强种也得种呀!决不能坐等国家支援!”
【谚语俗语第76句】:【—床锦被遮盖】原指以结婚来掩盖男女在婚前的性行 为,借指掩盖丑闻、真相。明代《古今小说》:“虽然如此,也 亏陈小姐后来守志,一床锦被遮盖了,至今河南府传为佳 话。”
【谚语俗语第77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谚)扔掉的瓦片,也还有拾起来再用的时候。比喻背时的人不必丧气,总会有境遇好转的一天。
【谚语俗语第78句】:【害人终害己】(谚)存心伤害别人的人,到头来反而伤害了自己。指为人要慈善,存心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也作“害人还自害”。
【谚语俗语第79句】:【一人气力担一担,众人力量搬倒山】(谚)一个人的气力只能挑起百斤担;众人的力量合到一起,就能把山搬倒。指人多力量大,困难再大也不怕。
【谚语俗语第80句】:桂花树旁修厕所一一一阵香来一阵臭
【谚语俗语第81句】:十盏明灯熄五盏——半明半暗
【谚语俗语第82句】:【鸟向明处飞,人往高处走】(谚)鸟总是朝着明亮的地方飞,人总是朝着优越的方向奔。指人人向往美好的生活环境。 也作鸟占高枝,人往上走。 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
【谚语俗语第83句】:【锅头饭好吃,过头话难说】(谚)指说话要有分寸,不能夸大其词。 也作“过头饭难吃,过头话难讲”。
【谚语俗语第84句】:【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裹脚布,旧时妇女缠足用的 长布条。懒惰者不常洗,以致又臭又长。多用来形容语言 文字内容空泛,废话太多。懒婆娘,也说:王大娘。《香港内 外》:“唉,这个广告呀,简直就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 又臭!”
【谚语俗语第85句】:石头砌墙——好的一面在外头
【谚语俗语第86句】:【一蟹不如一蟹】(惯)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谚语俗语第87句】:肚里装鞋底——心里有底
【谚语俗语第88句】:六月里的冬瓜——越大越不值钱
【谚语俗语第89句】:阎王嫁女——抬轿的是鬼,坐轿的也是鬼
【谚语俗语第90句】:【饶人是福,欺人是祸】见“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谚语俗语第91句】:【有大量者,必有大福】见“量大福大”。
【谚语俗语第92句】:【守着摇钱树喝西北风】极好条件不会利用,不会生财。类 似的:守着大河无水浇,守着青山无柴烧。王蒙《湖光》:“可 过去咱们脑筋怎么那么死呢?专拉硬屎,守着摇钱树喝西 北风,这不是,还来了个‘破四旧’,把祖宗留下来的佛像古 坟也给砸了。”
【谚语俗语第93句】:【正瞌睡,来了个枕头】见“瞌睡给了个枕头”。
【谚语俗语第94句】:【怀里揣着个牛角——朝自己顶】(歇)顶:本指用角撞击,转指顶撞、为难。指顶撞或为难自己人。 也作“怀里揣牛角——朝里顶”。
【谚语俗语第95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释义: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两小时。欢乐时就觉得时间过得快,嫌短;寂寞时就觉得时间过得慢,嫌长。“寂寞”又作“愁苦”。例句:从来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只这等文案笑笑,不觉三鼓。
【谚语俗语第96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谚语俗语第97句】:姑姑的儿子来到我家,每逢吃饭总要与我弟弟占桌子抢板凳,争碗夺勺。爷爷笑着说:“你俩是反贴门神不对脸,一个槽上拴不住俩叫驴啊!”(河南·汝南)
【谚语俗语第98句】:张老头是村上有名的生意精。一次,他去理发店收头发,别人问他做啥用,你猜他咋说:“常言说,一把头发可温半碗粥,温粥用。”(山东·临沂)
【谚语俗语第99句】:【房顶开门,灶炕打并】不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自顾自。 或说:屋地下打井,房顶上开门。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网》:“我这个坏人跟你这个好人再不来往,行吧?咱们两 家,都屋地打井,房顶扒门儿,行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