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俗语,适合睡前思考!
【谚语俗语第1句】:【大姑娘十八变】(谚)十八变:一说女子长到十八岁变化较大;一说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断变化。指女孩子随着年龄渐长,会越变越俊美。
【谚语俗语第2句】:【月光再亮也晒不干包谷】(谚)包谷:玉米。月亮散发不出热力,即使有亮光,也不会像太阳光一样晒干玉米。比喻素质差的人,再努力也不会创造出奇迹。
【谚语俗语第3句】:【一遭生,二遭熟】(谚)指人与人的交际,一次接触生疏,再接触就惯熟了。也指路径多接触,自然就熟悉。 也作一回相见两回熟。 一回生,二回熟。 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谚语俗语第4句】:【两国相战,不斩来使】(谚)两个国家交战,彼此都不杀害对方派来的使者。指交战双方派来的使者是交换信息的,应该受到保护。 也作两国交兵,不拒来使。 两军交战,不杀来使。
【谚语俗语第5句】:【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释义:道:方法,办法。原是说统治阶级在统治人民时,就用每个人身上固有的“道”,来教训和惩罚人民。现指用那人对付别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例句: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既然还在抗日,其对我党既然还在一打一拉,则我党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
【谚语俗语第6句】:【马大哈】“马大哈”常用来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办事草率、丢三落【第4句】:经常出错之人。它源自20世纪50年代,由天津市相声界艺人创造的趣语。相声段子《买猴》50年代的时候曾风靡全国。故事说一位干部以不负责任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马大哈”。他写了一个报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飞笔疾书,竞写成“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而马大啥的领导们也是同样马虎草率的官僚主义,内容看也不看便挥笔批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习惯于盲从,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结果闹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话。比如:他们为了去采购猴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接洽者虽然惊奇于天津采购员的离奇“购货单”,却仍然到处帮助他们捉拿猴子交货;猴子从四面八方运回后,群猴出笼,又大闹了百货公司,趣闻笑话接连不断。这段相声的作者是何迟,表演者是相声大师马三立。一经演出,“马大哈”一词迅速传遍全国。可见,相声的艺术魅力不亚于戏曲。《西厢记》中的“红娘”成了媒人的代称,而《买猴》中的“马大哈”则成了马马虎虎的同义词。
【谚语俗语第7句】:【 走错了庙门,敬错了神】找错了地方,求错了人。刘绍棠 《鹧鸪天》:“当年你爸爸自讨苦吃,偏要学经济,而且学的是 农业经济,真是走错了脚步,进错了庙门。”
【谚语俗语第8句】:【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谚)指早餐要讲究营养、注重质量,午饭要吃饱一些,晚饭少吃为好。
【谚语俗语第9句】:【羊群出骆驼】(惯)比喻人群中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也讽刺人十分特别。
【谚语俗语第10句】:路边的长虫——地头蛇
【谚语俗语第11句】:【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谚)农业生产最难得的是农历五月干旱六月涝。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复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长。
【谚语俗语第12句】:嘴巴里含冰棍——说话冷淡
【谚语俗语第13句】:【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歇)坐骑:供人骑的马,也泛指供人骑的兽类。四不像:麋鹿的俗称,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从整体上看,哪种动物都不像。比喻不伦不类的人或事物。 也作“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
【谚语俗语第14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释义:比喻这里行不通,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希望总是有的。例句: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谚语俗语第15句】:【官房漏,官马瘦,官众堂屋鸡屎臭】官,公有。房只住不修, 马只用不喂,公众堂屋无人扫。指公有的东西容易损伤,反 映一种自私的心理。类似的:官船漏,官马瘦,官养的老爹 不长肉。克非《春潮急》:“有道是,官房漏,官马瘦,官众的 堂屋鸡屎臭……你把几十户人拉在一起,人多心不齐,鹅卵 石挤掉皮,岂有兴旺之理?”
【谚语俗语第16句】:【一口唾沫一个钉】见“吐口唾沫是个钉儿”。
【谚语俗语第17句】:法场上的麻雀——胆子早吓大了
【谚语俗语第18句】:【和颜悦色买人心】(谚)态度谦和,言谈友善,就会得到别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颜悦色是受人敬爱的重要条件。
【谚语俗语第19句】:大家动手干,赛过英雄汉。
【谚语俗语第20句】:【肉烂在汤锅里】(惯)比喻没有受到损失,或好处还在自己人手里。 也比喻利益、损失都混在一起,分不出来了。 也作肉烂在汤里。 肉烂在锅里。
【谚语俗语第21句】:【铁树也有硬虫攒】(谚)即使是铁树,也会有硬虫钻得进。指再坚硬的东西也有虫能咬。
【谚语俗语第22句】:【瞎猫碰死耗子】(惯)1比喻偶然获得或事有凑巧。2比喻碰运气。 也作瞎猫撞着死老鼠。 瞎猫碰到死老鼠。 瞎猫碰见死耗子。
【谚语俗语第23句】:【尽地主之谊】“尽地主之谊”指客人来了,总要盛情款待,热情招待。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日:‘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生物。”指的是主人对所到来的客人要以礼待之。后来演变成“地主之谊”。意思是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简言之,就是尽主人之情谊。
【谚语俗语第24句】:我做事懒散惯了,怎么也改不了。妈妈生气地说:“你呀,真是天塌下来当被盖,干一点儿事,就累得像提不起来的稀面团,真缺乏锻炼。”(广东·化州)
【谚语俗语第25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释义:比喻事物小而齐全,可以作为典型代表。例句:那小饭馆可以说是北京市最基层最不起眼,甚而会被某些自命高雅的人视为最低级最不屑一顾的社会细胞。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实整个北京城的阴睛风雨、喜怒悲乐,都能从那小小的饭馆中找到清晰而深刻的回响。
【谚语俗语第26句】:【和尚在钵盂在】(惯)钵盂(b。 yu):和尚化缘用的器具。形容密不可分。
【谚语俗语第27句】:毛毛的自行车还没骑多久,就又要买新的。他老爹说:“你都二十多了,还不知道锅是铁打的?”(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28句】:【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不用油,用电;不用牛,用拖拉 机。形容农村机械化、电气化的情景。柳青《创业史》:“年 轻人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是 幸福生活。”
【谚语俗语第29句】:吃点心抹酱油——不对味;不是味儿
【谚语俗语第30句】:【活人眼里伸拳头】(惯)比喻太欺负人了。
【谚语俗语第31句】:【灯台照人不照己】(谚)灯台:油灯盏下的托台。指灯台上擎着油灯,灯光只能照亮四周,却照不见灯台自身。比喻人往往看得清别人的缺点,却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 也作“灯台不照自”。
【谚语俗语第32句】:【妇女能顶半边天】(谚)指妇女的潜力很大,凡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能做到。
【谚语俗语第33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言行使别人高兴,使自己人灰 心丧气。明代《水浒》:“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 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我不信!”
【谚语俗语第34句】:【雁飞不到处,人被名利牵】(谚)大雁都飞不到的地方,人却为追逐名利而敢冒险前往。指名利对人极有诱惑力。
【谚语俗语第35句】:前一段时间,我们这儿老是阴雨不断,姥姥说:“老天爷把下雨当生意做了。”(河南·禹州)
【谚语俗语第36句】:【孔方兄】“孔方兄”是古钱币的别称,义称“孔方”、“家兄”。为什么把铜钱称作“孔方”,占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使其光滑。圆棍穿钱H艮,修锉时,来回转动,后改为方棍穿钱眼,就把这一串钱固定住了,便于加工,于是铜钱中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呢?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这方孔的钱就称“兄”道“弟”了。最早把铜钱称作“孔方兄”的是晋代鲁褒的《钱神论》。据《钱神论》载:“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昌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把钱称作孔方兄,自然有讥笑之意,把钱看做亲哥哥,这种人自然重利轻义了。宋代黄庭坚活用其典,据说他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戏呈孔毅父》诗,诗中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意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更加“深人人心”了。
【谚语俗语第37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语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语出宋代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白璧无瑕的美玉。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和错误。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十足之赤的金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谚语俗语第38句】:锻炼是健康的基础,卫生是健康的保证。
【谚语俗语第39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歇)死:本指死亡,转指拼死,不顾生命。指人财迷心窍,爱财如命,临死还不罢休。常含责骂意。 也作“棺材里伸出手来——死要”。
【谚语俗语第40句】:【狼上狗不上】(惯)形容人心不齐,步调不一致。
【谚语俗语第41句】:【不忧年俭,但忧廪空】(谚)年俭:农业歉收的年景。廪(IIn):粮仓。不愁当年的农作物歉收,只愁囤里无积粮。指粮食的积贮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
【谚语俗语第42句】:【只要桨花齐,不怕浪花急】(谚)桨花:用桨划船时溅起的水花。划船时只要大家动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
【谚语俗语第43句】:摁着牛头喝水——办不到;勉强不得;耍蛮愣(蛮劲)
【谚语俗语第44句】:【开方子】(惯)原指医生给病人开处方,比喻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或办法。
【谚语俗语第45句】:【打倒了虎豹,还有豺狼】释义:比喻敌人没有彻底消灭。例句:谁知打倒了虎豹,还有豺狼,就应了你那年在黄风口说的话了,奴隶主阶级就是不甘心灭亡哪!
【谚语俗语第46句】:【丰年珠玉,俭年谷粟】(谚)俭年:五谷歉收的年景。丰收年里,人们珍爱的是珠宝玉石;遭灾年景,人们关心的是口粮。指供玩赏的是珠宝,关民命的是粮食。
【谚语俗语第47句】:河伯娶亲——坑害民女
【谚语俗语第48句】:【把猫说成虎】(惯)比喻夸大事实。
【谚语俗语第49句】:【贫极无君子】(谚)旧指人穷到极度,就不会再顾及道德礼仪。
【谚语俗语第50句】:妈妈叫我去商店买味精,我说:“你怎么不叫姐姐去?我不去!”姐姐说:“明明是叫你去的,你攀我干啥?”妈妈无可奈何地说:“真是一个烧香,一个拜佛啊!”(江苏·盐城)
【谚语俗语第51句】:【省了盐酸了酱,省了柴禾睡凉炕】只图节省,反而影响质 量。类似的:吃了省钱瓜,得了绞肠痧/买得便宜柴,烧了夹 底锅。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治疮别怕剜肉。要是 该花,再多咱也花。可千万别省了盐,酸了酱;攒下柴禾,睡 凉炕!”
【谚语俗语第52句】:北风头上点芝麻——种得多,收得少
【谚语俗语第53句】:【甘蔗不能两头甜】(谚)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制糖原料。甘蔗只有接近根部的地方甜,没有两头都甜的。比喻美事只能占一头,不能两头都占。 也作“甘蔗没有两头甜”。
【谚语俗语第54句】:【杀人不过头点地】(谚)即使被杀死,也不过是脑袋滚在地上罢了。 指充其量不过是个死,没有什么了不起。
【谚语俗语第55句】:念九九表——说话算数
【谚语俗语第56句】:【富从升合起,贫从不算来】(谚)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从一升一合积攒起来的,贫穷往往是因为过日子不会精打细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积累,二要算计。
【谚语俗语第57句】:【有鸡子叫天明,没有鸡子叫天也要明】(谚)天明不靠雄鸡报晓。比喻离开了某个人,事情照样进行。
【谚语俗语第58句】:【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谚)木柴再硬,也经不住斧百次砍斫,定会劈开;人再固执,也经不住上百次的劝说,定会回心转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会生效。
【谚语俗语第59句】:【吸烟】“吸烟”有害健康,现在全世界都在公共场所禁烟,有的国家还实行全面禁烟。那么,谁是吸烟的始作俑者呢?吸烟,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在古代印第安人部落,吸烟是首领的特权,是一种高贵的象征。当时是用一种白蜡木做杆,大理石或红块滑石制成的卡梅特烟斗吸烟。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同时也发现了烟草。据说西班牙、葡萄牙的水手们把吸烟的习惯带回欧洲。但在很长时间里,烟草在欧洲都不为人们接受。后来,英国女王召见英国爵士雷利,并观看了他的吸烟表演。如此一来,吸烟很快在英国流行起来,逐渐遍及欧洲,乃至流传世界各地。中国的古装戏有酒无烟,中国人吸烟是受欧洲吸烟习惯的传染。
【谚语俗语第60句】:【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比喻人多不干正事。梁斌《红 旗谱》:“我看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国家民族还是强不 了!”
【谚语俗语第61句】:【乌金更比黄金贵】乌金,比喻墨,借指知识文化。谓知识 比财富重要。《北京日报》( 1988,11,11):“古人有一句名 言:乌金更比黄金贵。指的是金钱再有价值,也没有知识 (墨)贵重。今天细细想来,此话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谚语俗语第62句】:【树正不怕月影斜】(谚)比喻自身行为端直,就不怕流言蜚语的恶意中伤。 也作树正何愁月影斜。 树正不怕影子斜。
【谚语俗语第63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原义为:秀才在家读书,就能知 道社会上的事情。借指人知识广博,或消息灵通。鲁迅《南 腔北调集》:“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 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谚语俗语第64句】:钻了牛角尖——专想一点
【谚语俗语第65句】:【棋错一步,全盘输光】(谚)指下棋如果关键性的一步走错,就会导致整盘棋输掉。也比喻做事在关键处发生失误,就会导致全局失败。 也作棋错一着满盘输。 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谚语俗语第66句】:刮大风吃炒面——没法开口;张不得嘴
【谚语俗语第67句】:林黛玉的脾气——爱使小性子
【谚语俗语第68句】:【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谚)没志气的人,经常立志,却不能实行;有志气的人,一次立志,终身实行。指立志不在次数多,在于坚定不移。
【谚语俗语第69句】:地球绕着太阳转——周而复始:东方不亮西方亮
【谚语俗语第70句】: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谚语俗语第71句】:【割鸡焉用牛刀】(谚)宰割一只鸡,哪里用得着屠牛刀。比喻小题不必大做。 也作割鸡焉用牛刀手。牛刀手:宰杀牛的把式。 杀鸡不用牛刀。
【谚语俗语第72句】:【好牛不缓,好马不颠】释义:好牛行走不迟缓,好马骑着不颠簸。例句:不骑就不骑,不要胡说八道。我的白龙马可不是颠人哩!常言说,“好牛不缓,好马不颠”,不相信可以实践。
【谚语俗语第73句】:【死抱葫芦不开瓢】(惯)形容非常顽固,脑子不灵活。
【谚语俗语第74句】:【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释义:要尽量帮助别人,原谅别人。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
【谚语俗语第75句】:【得不的风儿,就是雨儿】(惯)得不的:不能得到,这里指不能听到。 风儿:风声。听不到风声,就断定是下雨。1比喻刚听到一点儿消息,就不辨虚实,立刻行动。2比喻造谣传谣。
【谚语俗语第76句】:【家有万千,小处不可不算】(谚)家里纵然有千万钱财,开支也要精打细算。指再大的家业,过日子也必须节制而有计划,不可随意浪费分文。
【谚语俗语第77句】:【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释义: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例句:供桌上,摆放一捆儿毛豆,两杯水酒,一堆红枣,一只雕花的大青萝卜。……这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谚语俗语第78句】:【棋局既开,终有了时】(谚)一盘棋既然已经开局,不管下的时间长短,总有了结的时候。比喻事情既然开始做,或迟或早总有个结果。
【谚语俗语第79句】:【猪八戒撞上罗刹女——甘拜下风】(歇)罗刹女:《西游记》中人物,即铁扇公主,牛魔王的妻子。 《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取经途中受阻火焰山,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灭火,罗刹女不借,打斗时,猪八戒不敌罗刹女。指心甘情愿地承认不如别人。
【谚语俗语第80句】:红布包柑橘——里外都红
【谚语俗语第81句】:花儿里的牡丹一出类拔萃
【谚语俗语第82句】:【老的别惹,小的别逗】(谚)不要惹怒老人,不要逗恼小孩。指人到老年往往性格变得倔强,而未成年的孩子又喜怒无常,故老人小孩不可惹逗。
【谚语俗语第83句】:【百年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谚)修:修行。指能同舟共济乃至做成夫妻皆因前世有缘。
【谚语俗语第84句】:【吃过水面】(惯)本指面条煮熟后在凉水中过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转手倒卖,从中获利。也比喻替别人办事,从中得好处。
【谚语俗语第85句】:秋收已毕,穿老板让我爸爸承包干活,价钱太低,干吧不合算,不干又没有活干。妈妈说:“这真是猴子捡块姜,扔了舍不得,吃了辣得慌。”(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86句】:【争着不足,让着有余】(谚)相互争夺,既伤感情,又损财物;相互谦让,既有情义,又物尽其用。指与人相处应相互体谅,谦让和气。
【谚语俗语第87句】:【吃的盐和米,讲的情和理】(谚)吃饭菜,要有米,要有盐;说话,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盐,是做饭菜的基本条件;讲情讲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谚语俗语第88句】:【衣莫若新,人莫若故】(谚)衣服要新的,朋友要旧的。指衣服总是新的好,友情总是旧的好。 也作衣不厌新,人不厌故。 衣是新的好,人是旧的好。 衣裳是新的好,人总是旧的好。
【谚语俗语第89句】:坟场里演戏——给鬼看
【谚语俗语第90句】:【 手大遮不住天】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包办一切。浩 然《艳阳天》:“几个干部手大遮不过天来,您得给我们出点 主意。”
【谚语俗语第91句】:【骑驴的不知赶脚苦】谓体会不到别人的困难。类似的:坐 轿的不知抬轿苦。浩然《山水情》:“他一直在倒霉!你是骑 驴的不知道赶脚的苦。”
【谚语俗语第92句】:【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谚)在家过的贫困日子还容易对付,出门在外的贫困,才真正叫人为难。 也作家贫犹自可,路贫愁煞人。 家贫不是贫,路贫愁煞人。
【谚语俗语第93句】:天冷了,村里的懒汉王老三穿着破烂的衣服从我家门前走过。爸爸看了说:“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冻受饿。”(安徽·肥西)
【谚语俗语第94句】:【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谚语俗语第95句】:【驴皮影子,由人耍】驴皮影子,指皮影戏中的人物,由演员 在幕后操纵。比喻傀儡。浩然《艳阳天》:“你哩,主任,主任 还是副的,屁味儿,挂牌子的,跑龙套的,驴皮影子,由着人 家耍。”
【谚语俗语第96句】:【将本求利】(谚)做生意先得筹集本钱,有本钱才能生出利润。指做生意为的是求取利润,而投入资本是求取利润的先决条件。
【谚语俗语第97句】:王母娘娘得子——天大喜事
【谚语俗语第98句】:杂交的骡子一非驴非马
【谚语俗语第99句】:狗戴串铃——假充大牲口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