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入心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保证你看了还想看!
【谚语俗语第1句】:菜园里的辘轳——由人摆布
【谚语俗语第2句】:喜欢狗,狗舔口;喜欢猫,猫上灶——不识抬举
【谚语俗语第3句】:儿大不由爷。
【谚语俗语第4句】:【欺众不欺一】(谚)指宁在众人身上分获薄利,不在一人身上谋取暴利。旧时商贩常语。
【谚语俗语第5句】:【 大石头压死蟹】受制于位高势大者。《小说月报》(1980, 4):“刘茂良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大石头压死蟹,又能奈他 何!”
【谚语俗语第6句】:【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歇)簪儿:别住发髻用的条状物,一端略尖,用金属、玉石等制成。只是:就是。指属于你的终归是你的。 也作“金簪儿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
【谚语俗语第7句】:一天,老师让做报纸上的作业题,由于我的报纸忘到家里了,就找出差生陈垒的报纸做。有位同学说:“陈垒啊陈垒,你可真是买了爆竹给别人放。”(浙江·宁波)
【谚语俗语第8句】:老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和猫斗得死去活来。奶奶叹口气说:“唉,真是万物一理,为儿为女呀!”(吉林·农安)
【谚语俗语第9句】:【老虎头上抓虱子——好大的胆】(歇)指胆量太大,不知危险。常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10句】:【后脑勺上都长着眼】(惯)形容人警惕性非常高。也形容人非常留意观察周围的动静。 也作“后脑勺上长眼睛”。
【谚语俗语第11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见“酒好不怕巷子深”。
【谚语俗语第12句】:【一日三顿的炸酱面——一点不新鲜】(歇)指没有一点新东西,都是老一套。
【谚语俗语第13句】:【叫化子比神仙】(惯)指二者相差太大。
【谚语俗语第14句】:父亲要出外做生意,奶奶不同意,说:“守着聚宝盆,偏拿讨饭棍。常言说得好,‘土能生金’。咱每人三亩责任田,只要庄稼种好了,比啥都强。”(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15句】:【水果生熟看在皮】释义:比喻从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例句:古谚语说:“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细瞧了半晌,更觉得内里有名堂。
【谚语俗语第16句】:【书记】“书记”这个称呼人人知道,指政党或团体等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也有称主席的)。有人认为“书记”一词源于国外,其实,在我国占已有之,也是一种官职,比如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皆任边塞幕府“掌书记”的职务,《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所住寺庙里也有“书记”。这些书记都是指掌管文书、档案的小职员。 “书记”这个词本身虽然不是舶来品,但把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织织负责人称为“书记”,却是源于国外的。据说,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在巴黎会面,商讨成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后更名为共产党)的事宜。恩格斯问马克思,该怎样称呼这个组织负责人,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回答:就叫书记。在1850年左右的英、法、德等国,已经实行了较为完整的公务员制度,当时的“书记”是级别很低的负责事物性工作的小勤务员,也许马克思将共产党组织负责人称为书记,也是希望担任这个职务的人能够勤勤恳恳地工作,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完全、彻底、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的公仆。
【谚语俗语第17句】:十五云边月——不露脸
【谚语俗语第18句】:【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不怕饿死板凳】(惯)指家里只有单身一人。为对单身汉的谐谑语。
【谚语俗语第19句】:看着妈妈轻松折好了被子,我也去试了试。但怎么也折不好,不是上边大就是下边大,弄得我满头大汗,还得请妈妈来帮忙。妈妈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胛嘴要歪。只有自己做了倾述林文案馆网,才能体会到别人劳动的辛苦。”(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20句】:【上贼船】(惯)1指受人蒙蔽,上了当。2比喻自愿加入坏人的团伙,一起干坏事。
【谚语俗语第21句】:脚打拍子不跳舞——原地踏步
【谚语俗语第22句】:【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意即一言为定,说话算话。君子,也 说:好汉。老舍《四世同堂》:“你什么时候愿意来,那间小屋 总是你的!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谚语俗语第23句】:【七次量衣一次裁】(谚)指做衣服要多次量身,量准了再下刀裁剪。 比喻做事要把准备工作做好,谋划要周到,裁决要果断。
【谚语俗语第24句】:【神仙眼睛看得宽,看不到自家鼻子尖】(谚)比喻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往往很难看清自身的缺点。
【谚语俗语第25句】:【窗户眼儿吹喇叭——鸣声在外】(歇)鸣:谐“名”。指人的名声在外面,广为人知。
【谚语俗语第26句】:头当斗笠,背当蓑衣——自欺欺人;自骗自;自己哄自己
【谚语俗语第27句】:【拳不打少林,脚不踢武当】(谚)少林、武当为我国传统武术两大派系,少林派以拳功著称,武当派以腿功著称。指习武之人,不可和少林派比拳功,不可和武当派比腿功。
【谚语俗语第28句】:【他弓莫挽,他马莫骑】(谚)挽:拉动。别人的弓不要拉,别人的马不要骑。指为人要守本分,不属于自己所有,不可贪爱贪占。
【谚语俗语第29句】:【等到黄河清】黄河水夹带泥沙,浑浊。借指等待时间太 长,没有指望。成语:遥遥无期。姚雪垠《李自成》:“如此世 界,我们负屈衔冤,实在无路昭雪。要想等到是非水落石 出,你就等吧,等到黄河清,日头从西边出来。”
【谚语俗语第30句】:【 锯锅找茬儿补锅先寻找缝隙】找茬儿,兼指挑毛病,找 借口,寻把柄。锅,也说:碗。歇后语形式为:锯锅的戴眼 镜,找茬儿。类似的:弯着腰找茬儿。成语:吹毛求疵。浩 然《山水情》:“大好的日子口,全都高高兴兴的,你锯锅找茬 儿干什么?”
【谚语俗语第31句】:【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个小阳春】释义:指北方一些地区,十月里天气还像春天一样温暖。例句:俗话说:“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个小阳春”,可在北方,时进初冬,能吃上这又甜又酸的大柿子,也真算得上新鲜物了。
【谚语俗语第32句】:【生死路上没老少】见“黄泉路上没老少”。
【谚语俗语第33句】:【伏天吃西瓜,药物不用抓】(谚)伏天: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热天吃西瓜,可以解暑去病。 指西瓜不仅能消暑解渴,而且有益于健康。
【谚语俗语第34句】:打蛇打七寸——击中要害;恰到好处
【谚语俗语第35句】:【钱财入手非容易,失处方知得处难】(谚)钱财挣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没有了钱财的时候才知道挣钱之难。指人要珍惜钱财,养成节俭的习惯。
【谚语俗语第36句】:一天下午,我回到家见妈妈给我做了一件棉袄,就故意问妈妈是谁给我做的。妈妈说:“你的大娘有几个,谁给你做过一件衣服?”我说:“婶子一大群,不如亲娘一个人,你不给我做谁给我做?”(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37句】:表叔是个慢性子,干啥都不见他着急。年初,他不小心把一张四百元的存折丢了,急得满头大汗,赶紧骑车去银行挂失。表婶见状笑着说:“这就叫水不紧,鱼不跳。”(陕西·旬阳)
【谚语俗语第38句】:【牛人】“牛人”比喻固执且十分傲气。“牛人”在先秦是一种职务,源自《周礼》。《周礼》记载,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和“龟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书中写道:“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宾客供膳牛;军队供犒牛;丧事供奠牛……”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把牛作为祭品,有宾客的时候招待宾客用牛肉做膳,军队打了胜仗犒赏三军要用牛来犒赏,丧事要用牛来祭奠。看来“牛人”真的与牛有关。后转义成固执、傲气、脾气大。“牛人”又称“牛”。
【谚语俗语第39句】:【蛇有蛇路,鼠有鼠路】(谚)蛇行有蛇路,鼠行有鼠路,各有各的路数。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门路,绝不肯平白地让自己困着。 也作“鼠有鼠洞,蛇有蛇路”。
【谚语俗语第40句】:【打人一拳,防人一脚】(谚)打人家一拳,要防人家一脚。指向人进击要防人反扑。 也作“打出一拳去,谨防一脚来”。
【谚语俗语第41句】:【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谚)指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悲苦事情中,生离和死别是最令人难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万般哀苦事,除非死别共生离。 世上万般哀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世上伤心无限事,最难死别与生离。
【谚语俗语第42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释义:比喻躲开了一场灾难或打击,又遇到了另一场灾难或打击。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他们供销社又怎么听到我来流口的风声?为了甩开他们,我昨天在古人镇就放出要去串乡卖货的烟幕,可是他们还是跟踪来了。”
【谚语俗语第43句】:【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其所哉】(歇)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指来到适宜于自己的好地方。
【谚语俗语第44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释义:表:说。叙述故事时,放下一头,讲另一头。“两”又作“干”。例句: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谚语俗语第45句】:【 打入十八层地狱】佛教认为人死后要下地狱受罪。指受 重罚。相关的:打入冷官。姚雪垠《李自成》:“要是真有地 狱,哼,他死后就该打入十八层地狱!”
【谚语俗语第46句】:【一山不能存二虎】释义:一个地方不能两雄并存。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过来斗了。”
【谚语俗语第47句】:【洞小不补,洞大叫苦】要及时补救。《北京日报》(1982,4, 2):“今日偷根针,明日敢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蝼蚁之穴;洞 小不补,洞大叫苦……有不少这样的警句格言、民谚俗语告 诫人们:要自觉防微杜渐,勿以小恶而为之。”
【谚语俗语第48句】:【腊八粥】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源自佛教。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白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效果,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所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至今我国江南、三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谚语俗语第49句】:【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歇)指知道得很清楚,却故意装作不知道。
【谚语俗语第50句】:六月里贴对子——还差得远
【谚语俗语第51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作战时老是在一处开枪,易被敌人发 现。指没有固定的地点、岗位,经常流动。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难怪工人反映,厂长都不想在一个厂里干一辈 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怎么能把工厂搞好!”
【谚语俗语第52句】:长江里的浪头——后浪推前浪
【谚语俗语第53句】:踩死蚂蚁也要验尸——过分认真
【谚语俗语第54句】:运动在身,用意在心。
【谚语俗语第55句】:【新婚不如远归】(谚)刚结婚的夫妻,比不上久别归来的夫妻情爱热烈。指久别归来的夫妻情爱最深长。 也作新娶不如远隔。 新娶还须让远归。 新婚不如久别。
【谚语俗语第56句】:【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惯)形容陷入困境,冤仇无处申诉,有理无处去讲,有难无人帮助。 也作喊天天不应,喊地地无灵。 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谚语俗语第57句】:【石臼里的泥鳅——无路钻】(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脱不了。
【谚语俗语第58句】:千斤担子众人挑。
【谚语俗语第59句】:哥哥要去学习烹饪技术。临走时,爸爸叮嘱说:“去了好好学,家有千两黄金,不如薄艺在身。”(河南·邓州)
【谚语俗语第60句】:【大风刮不了多日,亲人恼不了多时】(谚)就像狂风刮来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样,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只是暂时的。指亲人之间怨嫌最容易开解。
【谚语俗语第61句】:写字出了格——不在行
【谚语俗语第62句】:【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惯)形容人因生气而脸色非常难看。 也作鼻子不是鼻子,脸子不是脸子。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
【谚语俗语第63句】:关公不杀曹操——思念旧情
【谚语俗语第64句】:【耗子钻牛犄角——尽了头了】见“老鼠钻牛角——无路可走”。
【谚语俗语第65句】:惊破胆的兔子——畏首畏尾
【谚语俗语第66句】:吃河水长大的——管得宽
【谚语俗语第67句】:【毛坑越掏越臭】(谚)毛坑:粪坑,也称茅厕。指粪坑越搅动,臭气越浓。比喻丑事越张扬越糟得不可收拾。 也作“茅厕越掏越臭”。
【谚语俗语第68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婆争论,媳妇不好表态。谓 各持己见,是非难以判断。浩然《艳阳天》:“眼下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一下子就断出个你清我白,又能 让他们服气,那是不容易的。”
【谚语俗语第69句】:【满园葡萄一根藤】借指同根,同一系统。类似的:千朵桃 花一树生/千枝万叶一条根。语文图书:“满园葡萄一根藤, 一根藤就是主线。主次分清,多而不乱。”
【谚语俗语第70句】:【抬头老婆低头汉】(谚)老婆:已婚妇女的俗称。走路昂扬着头的妇女,性格往往强悍;走路低着头的汉子,处事往往多疑。指仰头女性和低头汉子大多是强悍有心计的人。 也作抬头的女人低头的汉。 仰脸的女子低头的汉。
【谚语俗语第71句】:【只见食,不见钩】(惯)比喻只看见诱人的利益,没看见背后的陷阱。
【谚语俗语第72句】:狗咬屁股——啃腚(肯定);一口咬腚(定)
【谚语俗语第73句】:狗鼻尖吊肥肉——闻得吃不得
【谚语俗语第74句】:小东是个有名的小调皮,不管他爸爸怎么说他,就是不改。这次他爸爸又说他了:“我看你是‘霜打油菜荚,打死也不发’啊!”(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75句】:外婆看看天上的鲤鱼鳞似的云朵,又看看地上晒着的谷子,高兴地自言自语起来:“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广西·河池)
【谚语俗语第76句】:【鼠有鼠洞,蛇有蛇路】见“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谚语俗语第77句】:吃霸王饭给刘邦干事——不是真心
【谚语俗语第78句】:【狗咬骨头——干咽唾】(歇)原指想吃却吃不上,转指心里很想要,却到不了手。 也作“狗咬骨头——空咽涎唾”。
【谚语俗语第79句】:舞台上拜天地——痛快一时
【谚语俗语第80句】:过了春的白菜——不吃香
【谚语俗语第81句】:【敬神如神在】(谚)拜神就要恭敬得如同神真的在一样。指举行祭神仪式要诚心诚意。
【谚语俗语第82句】:【咽不下这口气】(惯)比喻不能忍受别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这口窝囊气。 咽不下这口屈气。
【谚语俗语第83句】:城楼上的卫兵——高守(手)
【谚语俗语第84句】:【没缝也要下蛆】(惯)蛆:苍蝇的幼虫。比喻无中生有,造谣生事或寻衅闹事。
【谚语俗语第85句】:狗急了——要跳墙
【谚语俗语第86句】:不叫的黄蜂——暗里叮人
【谚语俗语第87句】:【八个麻雀抬轿,担当不起】释义:比喻没有资格或没有力量承担。例句:凡人遇患小疾,岂敢惊动妙手神医?八个麻雀抬轿,担当不起!算了,我知道你是在警告我哩。
【谚语俗语第88句】:老鼠背上生疮一发不大
【谚语俗语第89句】:【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谓各有各的做法,方法不 同。成语:异曲同工。鲁迅《伪自由书》:“俗语说,戏法人人 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 有人看,总有人huazaa,不过其间必须经过沉寂的几日。”
【谚语俗语第90句】:吃罢中饭睡一觉,健健康康活到老。
【谚语俗语第91句】:【台上握手,台下踢脚】(惯)比喻耍两面手法,表面装得友好,暗地里害人。
【谚语俗语第92句】:【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谚)三:泛指多。字如果辗转传抄多次,鱼字就会写成鲁字,虚字就会写成虎字。指汉字传抄的次数越多,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作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字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谚语俗语第93句】:【石榴裙】“拜倒在石榴裙下”是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语,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那么,石榴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谁穿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呢?先说石榴裙。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欢红色,而当时染红色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出来的,因此,人们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而在唐朝的时候,石榴裙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从唐诗中可见一斑。如李白的诗中“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还有杜审言的“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泪下,开箱验取石榴裙”……再说“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传杨贵妃非常喜欢石榴花,当然也喜欢穿石榴裙。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中广种石榴。每逢石榴花开之时,这位风流天子便携带爱妃去赏花游玩,饮酒作乐。由于宠爱美人,天子不理朝政,疏于政务。但文武大臣谁也不敢指责皇上,他们只能迁怒杨贵妃,见了她,拒不行礼,杨贵妃很生气。这天唐明皇设宴招待群臣,并请爱妃献舞助兴。但见杨贵妃却将酒杯端起送到皇帝唇边,耳语道:“这些臣子对臣妾非常不恭敬,我不愿意为他们献舞。”唐明皇一听,爱妃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这怎么行。于是下令,所有的文武百官,见了贵妃一定要下跪行礼,如果不这样做,就以欺君之罪严惩。所有的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得遵从。从此之后,只要一见到杨贵妃,莫不俯首叩拜。从此以后,“拜倒在石榴裙下”便流传开来,演绎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含有讽刺意味。
【谚语俗语第94句】:【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说擒虎别人不相信,借指难以 启齿。明代《警世通言》:“不信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一连奔走六日,并无铢两,一双空手,羞见芳卿,故此这几日 不敢进院。”
【谚语俗语第95句】:老鼠吃猫饭——偷偷干
【谚语俗语第96句】:口袋里装钉子一个个想出头
【谚语俗语第97句】:【强迫不成买卖,强求不成夫妻】(谚)买卖要愿买愿卖,不能强迫;婚姻要两相情愿,不能强求。指使用强迫手段,任何事情都难以办成。 也作“强迫不成买卖,捆绑不成夫妻”。
【谚语俗语第98句】:【春江水暖鸭先知】释义:这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句。比喻首先体察和领受到。例句:雷公乐呵呵地说:“你们看,这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呵!”
【谚语俗语第99句】:【吉人自有天相】释义:相:帮助,保佑。指人有好运气,遇到危险也能平安无事。例句:陶洪滨接过嘴也劝李二嫂:“你回去吧!心放宽些,吉人自有天相,伤会医好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