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经典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经典又犀利!
【谚语俗语第1句】:【金银不露脸】见“财不露白”。
【谚语俗语第2句】:【 秋风扫落叶】形容来势迅猛,迅速扫除。张孟良《儿女风 尘记》:“救济院的传染病还在流行,孩子们像秋风扫落叶一 样接连着死去。”
【谚语俗语第3句】:【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释义:比喻做事情干脆利落。例句:这正是件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说句外话,叫做:“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
【谚语俗语第4句】:【百样米养百样人】(谚)指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志趣。
【谚语俗语第5句】:【 照与子抓药处方上的药,不能随便更换。】表示严格执 行,或刻板的模仿。《北京日报) (1987,7,16):“他们从那些 不法商人那里得到了启示,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开始照方子 抓药。”
【谚语俗语第6句】:小侄儿刚三岁就开始骂人,爷爷让叔叔好好管教管教。叔叔说,他还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就没事了。爷爷说:“除草要趁早,教儿要从小。”(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7句】:表哥初中毕业,嫌自己家穷,想出外打工。舅母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只要你脚踏实地地干,在哪都会过上好日子。”(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8句】:柳树剥皮——净光棍
【谚语俗语第9句】:风湿病碰上梅雨天——就要发作
【谚语俗语第10句】:【砍倒大树有柴烧】(谚)比喻朝着大的经济目标下手,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利益。
【谚语俗语第11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谚)指养花护花,得用全年工夫,等花盛开时供人观赏,只不过十来天。泛指凡美好的事物,为之付出的代价总是高昂的。
【谚语俗语第12句】:放学后没写作业,我就玩去了。爸爸说:“刚教训过你,你小子真是属老鼠的,爪子一落地就忘了!”(安徽·嘉山)
【谚语俗语第13句】:【家宽出少年】(谚)宽:经济宽裕。指家庭经济富裕的人,不受困苦的折磨,即使年岁大,也会显得年轻。
【谚语俗语第14句】:【是山总有路,是河总有桥】(谚)山不论大小,总有可爬上去的路;河不论宽窄,总有可渡过去的桥。 比喻问题不论简单与复杂,都会有解决的方法。
【谚语俗语第15句】:【鹅食盆里不用鸭插嘴】(谚)指鹅吃食的盆里,容不得鸭插进嘴来吃食。比喻人各有各的所得,不能任由别人去抢夺。
【谚语俗语第16句】:【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惯)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入晚住店,拂晓赶路。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辛苦。 也作饥食渴饮,夜宿晓行。 晓行夜住,饥餐渴饮。
【谚语俗语第17句】:【跑龙套】“跑龙套”常用来指代在别人手下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它源自中国戏剧。 “龙套”本指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后来渐渐将此类戏剧中的角也叫龙套了。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文堂是指主帅升帐时出场的龙套。流行指的是在串场时来回流动的龙套。在戏中,一般以一将带四人为一堂。我国戏曲艺术虚拟性强,一兵可当十当百,甚至千万人,所以在舞台上规定四人为一组,即可代表作千军万马。在舞台上,龙套需在主要人物指挥下制造各类气氛。龙套制造气氛有一定的舞台规矩和活动程式。例如,表现元帅升帐或官员升堂,龙套要分站两边叫做“站门”;在上场门或下场门迎候主人出场的龙套,要斜列两边叫做“斜门”;带领主人前行的龙套,一路快步在台上兜圈子叫“圆场”;在交战场面,为表现战斗激烈,龙套要从兵器下穿梭钻过去,叫做“钻烟笼”;龙套分别从舞台两边出场,叫做“二龙出水”等。龙套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但是讲究“立如钉,走如风”。因为,龙套若在台上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动作不止,会影响主角的演唱;在需要龙套动作时,如果不是轻捷如燕,快走如飞跑起来,那便没了舞台气氛。所以,人们爱说“跑龙套”。“跑龙套”便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18句】:【关门养虎,虎大伤人】姑息坏人,反受其害。成语:姑息养 奸。类似的:养虎自贻患/养虎被虎伤。清代《说岳全传》: “呆子!古人说的,‘关门养虎,虎大伤入’,这个东西如何养 得熟的?”
【谚语俗语第19句】:【酱油碟子跟着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较厚,蘸碟子里的酱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钱财很快就消耗完了。
【谚语俗语第20句】:【怕狼怕虎别在山上住】释义:比喻既然怕这怕那就不要硬充好汉。例句:怕狼怕虎别在山上住,怕死别活着。
【谚语俗语第21句】:【天无绝人之路】(谚)老天不会让人无路可走。指人在绝境中总能找到出路。为鼓励人战胜困难的常语。 也作天下没有绝路。 天不绝人。
【谚语俗语第22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却不知利用。
【谚语俗语第23句】:【苦药利病,苦口利用】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谚语俗语第24句】:【一辈子不出马,总是个小驹】(谚)马不出阵打仗,到老也只能算个驹子,成不了战马。比喻年轻人不出家门,不经见世面,永远也不会有大出息。
【谚语俗语第25句】:【挤牙膏】(惯)比喻靠外界施加压力才肯交代问题。
【谚语俗语第26句】:【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谚)瓷器活:修补瓷器的活计。金刚钻:用金刚石做钻头的钻子。有金刚钻,就敢揽修补瓷器的活计。借指有某方面的专长,就敢承办某方面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27句】:中午,到了做饭的时候,爷爷让三叔去挖些红薯,三叔不想去。爷爷说:“你呀你,你是干活挠挠头,吃饭爱加油。”(河南·泌阳)
【谚语俗语第28句】:云里伸拳头——露一手
【谚语俗语第29句】:【 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不好侍候,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 姚雪垠《李自成》:“他深知皇上是一个十分多疑、刚愎自用 和脾气暴躁的人,很难侍候,真是像俗话说的:伴君如伴 虎。”
【谚语俗语第30句】:割鸡用牛刀——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谚语俗语第31句】:【梁山兄弟,越打越亲】释义:《水浒》中描写的宋时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在上梁山以前,不少是冤家对头,经过交战才结为兄弟。比喻越打关系越亲密。例句:吴克良先生,您今后如若犯了皮肤瘙痒症,可请我们这位“郎中”来给您治治,保证百医百好,妙手回春,而且送医上门,义务出诊。梁山兄弟,越打越亲呀!
【谚语俗语第32句】:【狗咬狗——两嘴毛】(歇)本指双方都咬下对方一嘴的毛,转喻坏人互相争斗,都没有好结果。
【谚语俗语第33句】:【走杀金刚坐杀佛】(惯)杀:表示程度深。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因手拿金刚杵得名。佛寺中塑的金刚是立像,佛是坐像。比喻苦乐不均。
【谚语俗语第34句】:我放学回到家里,什么事都不想做,妈妈批评我说:“就是等老鸹往嘴里屙,人也得张张嘴啊!”(河北·磁县)
【谚语俗语第35句】:【金子还是金子换】双方相当,不吃亏。清代《红楼梦》: “你是个要强的人,俗语说的,金子还是金子换,谁知竟叫老 ,爷看中了!你如今一来,可遂了你素日心高志大的愿了。”
【谚语俗语第36句】:【送顺水人情】(惯)指不用费劲,顺便送出的好处、人情。
【谚语俗语第37句】:鞭子敲耳朵——打听
【谚语俗语第38句】:【没出嫁的闺女做鞋子——不管女婿脚大小】(歇)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前男女双方不能见面。 指做事盲目,不知实际需要。
【谚语俗语第39句】:溜了缰的野马——无拘无束
【谚语俗语第40句】:【开绿灯】释义:交通信号中,绿灯表示准许通行。比喻让通过。例句:有人反对,认为小说已经“过时”,有人认为作者没有给读者指路,作品有缺点。争论不休之后,终于给小说开了绿灯。
【谚语俗语第41句】:王大叔家这几天正盖房子,恰巧村里要放电影。王大叔对家里人说:“咱这几天正焦着麦,炸着豆,晚上谁也不许看电影!”(山东·宁阳)
【谚语俗语第42句】:隔山须动炮,临阵快出车。
【谚语俗语第43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严格执行法纪。成语:赏罚分明。 姚雪垠《李自成》:“今后剿贼首要在整肃军纪,有功必赏,有 罪必罚。”
【谚语俗语第44句】:【中彩】“中彩”现在多指买彩票中奖。彩票业在我国属于造福于民的福利事业,为福利事业筹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国家独立经办。“中彩”一词源自古代的赌博游戏。古代有一种竞赌游戏,用木头做成五个与现代骰子不同的骰子,它们不是六个面的正方体,而是长柱体。四个侧面有彩画,两面画着雉(即野鸡),另两面画着牛。顶的一面是黑色,底的一面是白色。游戏时,五个骰子一起掷,如果掷出去的五个骰子画面一样,比如都是牛,就叫中彩,就赢钱。 “彩”有大有小,全黑的最大,如果掷出了全黑,就叫中头彩,自然赢的钱最多。
【谚语俗语第45句】:做梦抓大印——官迷心窍
【谚语俗语第46句】:【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吃肉】(谚)赤脚的:光着脚板的穷苦人。着靴的:穿着官靴的权势者。指穷苦人辛辛苦苦劳作,权势者则坐享其成。 也作“赤脚撵兔,穿靴吃肉”。
【谚语俗语第47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为人和物均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扬长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语源出《楚辞·卜居》,屈原忠而见疑,求问龟卜,詹尹回答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说,作为标准的尺寸,有时不能用作标准,用以比喻龟卜虽是替人决疑的,但有时不能决疑。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两人之智略各有长短,批评两人替秦国打下了天下,却不能替秦国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盖世无双的名将,本可为万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杀赵四十万长平军,不免横死;王翦不谏秦始皇行仁义,其孙受殃。这样,两人的短处,使他们不能成为人们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马迁用“尺短寸长”来评论,表现了他反暴政的思想。后世从司马迁的评论中得到启发,运用“尺短寸长”这一俗语,则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世上没有完人,扬长避短,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谚语俗语第48句】:【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谚)夜草:夜里给牲口喂的草料。 外财:也叫横财,不是通过正当渠道得来的钱财。马没有夜草就不会上膘,人不得外财就不能暴富。 指人的暴富,往往都是发了横财的。 也作马不吃野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发。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
【谚语俗语第49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外表如何,以实 际效果来判断好坏。类似的:不管黄牛黑牛,能拉犁的就是 好牛。浩然《金光大道》:“你何必这么死板、机械呢?不管 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谚语俗语第50句】:【狗咬骨头——干咽唾】(歇)原指想吃却吃不上,转指心里很想要,却到不了手。 也作“狗咬骨头——空咽涎唾”。
【谚语俗语第51句】:【剜下眼珠子当泡儿踩】(惯)比喻给以严厉的惩罚。 也作“剜了眼睛当泡儿踩”。
【谚语俗语第52句】:【久病床前无孝子】释义:儿女对长期生病的父母照顾不好,不孝顺。例句:开始时,他的两个儿子还过来侍候他,可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渐渐地也都不管他了。
【谚语俗语第53句】:【扎鱼不扎母子鱼,打猎不打失群雁】(谚)母子鱼:将近产子的鱼。 失群雁:离群的孤雁。指捕鱼打猎也应有怜悯之心。
【谚语俗语第54句】:猪板油挂在颈上——腻了
【谚语俗语第55句】:一台无二戏,台上无闲人。
【谚语俗语第56句】:【卖关子】“卖关子”比喻说话做事在紧要的时候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引而不发。说书艺人最讲究“卖关子”,每次总在说到重要关节的地方停下来,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听众制造悬念,吊足听众胃口,借以吸引听众接着下次再听。那么,“关子”是什么呢?它来自哪里?宋代时,关子通常指会计、贸易、税收、开垦土地的凭证,或者空白执照。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载:“宣和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辄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名卖之,价五百千。虽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据此可知,还种关子作为提取金带的凭证,到北宋末年已成为可以买卖转让的票据了。到了南宋,政府印制的一种纸币就叫“关子”。根据《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出于筹措军费的目的而印造了一种“关子”。商人用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者盐引(取盐凭证)、茶引(取茶凭证)等,可见这种关子有交易凭证的职能。今天我们所说的关子,已经离它的本义相去甚远了,但仍然保留了“有卖点”这个相似之处。
【谚语俗语第57句】:这天,妈妈买来很多虾,我高兴地跳起来。奶奶说:“不要忙着高兴,‘虾荒蟹足’。”(注:虾多兆荒年,蟹多预丰收。)(江苏·江都)
【谚语俗语第58句】:【一窝狐狸不嫌骚】释义:骚:同“臊”。狐狸有臊臭味,同一窝狐狸互不讨厌臊臭。比喻坏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臭味相投。例句:“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父子们好像不能共事,其实是一窝狐狸不嫌骚,只要利害一致了,互相体谅着一点,还是可以合作的。”
【谚语俗语第59句】:【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释义:比喻自寻死路、找死。例句:“什么同志!花言巧语骗人,想不到还敢来,这真是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沈中说。
【谚语俗语第60句】:【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皇后、太后屡见不鲜。但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当属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实际掌控清朝的大权达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灭亡。那么,“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谁的“发明”呢?历史上国君或皇帝因种种原因无力亲政时,权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况,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但,真正垂帘听政则始于武则天。《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称帝,中国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谚语俗语第61句】:穿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里外热乎
【谚语俗语第62句】:【好庄稼长不到好土上】(惯)比喻好孩子没有生在条件好的家庭。
【谚语俗语第63句】:【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见“马屁拍在马腿上”。
【谚语俗语第64句】:【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谚)话不说清,别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钻孔,就不能穿透底层。指和人说话,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谚语俗语第65句】:【杀鸡不用牛刀】见“割鸡焉用牛刀”。
【谚语俗语第66句】:【仨一群五一伙】见“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谚语俗语第67句】:我的字总写不好,爸爸说我的字像是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我埋怨说笔不好,爸爸说:“驴不好好拉套,还嫌套杆子弯。”(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68句】:【买猪不买圈】释义:选择配偶,只看本人如何,不看家庭如何。例句:“买猪不买圈,咱要的是姑娘,看她家干啥?”
【谚语俗语第69句】:【有状元徒弟,无状元师傅】学生可能中状元,意即学生将 来会超过先生。或说:有状元学生,无状元先生。类似的: 青出于蓝而甚于蓝。李英儒《女游击队长》:“有状元徒弟, 没状元师傅。拐老头那点文化,很快要被学生掏尽了。”
【谚语俗语第70句】:星期天,妹妹和小伙伴们过家家。妈妈看见了说:“男孩子打马仗,追呀杀的;女孩子过家家,婆婆妈妈的。”(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71句】:【前言不答后语】(惯)指说话前后对接不上。也指话说得很乱,没有条理和层次。 也作前言不搭后语。 前言不对后语。 前言不接后语。
【谚语俗语第72句】:【水流千里归大海】释义:比喻迟早要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千里”又作“干遭”、“千转”。例句:庄稼人离不开土地家屋啊,这里藏藏,那里躲躲,像那没娘的孩子。水流千里归大海,树叶落在树底下,飘来飘去,还得飘回去,守着田园才能过日子。
【谚语俗语第73句】:【阎王也怕拼命鬼】(谚)比喻世间的强人恶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谚语俗语第74句】:【拆壁脚】(惯)比喻耍手段破坏,使他人受损或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谚语俗语第75句】:【顺风使令箭】(惯)比喻顺应形势发展,根据情况再作出决断。
【谚语俗语第76句】:年画上的耕牛——犁(离)不得
【谚语俗语第77句】:【鬼也怕恶人】(谚)恶人:凶狠恶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汉。指恶人谁也招惹不起。
【谚语俗语第78句】:有人在背后说妈妈的坏话,妈妈知道了很生气。奶奶劝她:“一川石头一川沙,等到一日大水发,只剩石头不见沙。天长日久了,谁好谁坏,大家会看清楚的。”(甘肃·武威)
【谚语俗语第79句】:【炒豆没吃上,还炸了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遭到损失。 浩然《艳阳天》:“这个人可不是好惹的,说不定又得闹个炒 豆没吃上,还炸了锅。”
【谚语俗语第80句】:船老大坐后艄——见风使舵
【谚语俗语第81句】:玻璃缸里的标本——缺乏生气
【谚语俗语第82句】:【关帝】“关帝”即“关羽”。曹操封过关羽“汉寿亭侯”,刘备封其为“五虎上将”之首,他生前保刘备登上帝位,自己从不做不忠不义之事,怎么成了“关帝”呢?这源于后人对关羽的崇拜。宋代,关羽被宋徽宗先封为“忠惠公”,再封为“崇宁真君”,又封为“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的称号。元代的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的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常君”。由此,关羽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关帝”了。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崇拜都是有增无减,到了清朝达到顶点,清德宗光绪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二十六个字,是封号最长的一个,对关羽的崇拜到了极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
【谚语俗语第83句】:【神仙下凡,先问土地】(谚)下凡:下到人世间。土地: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神仙下凡来,还得先向土地神了解当地情况。比喻权势再大的官僚,到地方上也得求助于当地势力。 也作“神仙下凡问土地”。
【谚语俗语第84句】:管家婆的鸡蛋——有数
【谚语俗语第85句】:【腹稿】“腹稿”是指已经想好但还没有写出来的文稿。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据《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构思写文章时,起初想得不精细,他就先磨好许多墨汁,然后就畅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笔,饱蘸浓墨,一挥而就,而且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因此,当时人们称他的这一过程为“腹稿”。现在,“腹稿”一词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高考作文,打草稿来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气呵成。
【谚语俗语第86句】:【 同行是冤家】同行业要竞争,可能互相不利。老舍《四世 同堂》:“好,咱们现在是同行了。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不 过咱们倒不一定……”
【谚语俗语第87句】:【一肚子坏水】(惯)形容满脑子坏思想、坏主意。
【谚语俗语第88句】:有了梧桐树一招得凤凰来
【谚语俗语第89句】:【无粮不聚兵】(谚)没有充足的粮草,就不能聚集军队。指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必须粮草先行。也泛指没粮食就无法举事。
【谚语俗语第90句】:【越说脚小越扶墙】把恭维话当真,以为自己真不错。类 似的:越扶越醉。贾平凹《废都》:“得了得了,说你脚小,别 扶了墙走。”
【谚语俗语第91句】:赶脚的骑驴——图个眼前快活:一时的快活
【谚语俗语第92句】:【下夹子】(惯)比喻设下埋伏抓人。
【谚语俗语第93句】:房脊上逮鸡——不好捉摸
【谚语俗语第94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死不要脸
【谚语俗语第95句】:【福】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源自何处。一为“福”字的含义好,二是源自一个传说。先看“福”字的含义。福,是形声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祷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内容在右半边:上边是人的头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满,既要有五谷杂粮,也需要鲜蔬荤腥,一句话,吃饱就是福。至如今,人们恭维一个人既胖又健康,总是说:“哎哟,您发福了!” 这不经意间的“发福”,最是祖先创造“福”字的本义。然而,福的内容不断扩展,吃饱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释为:富、贵、寿、考,齐备为福。富贵自不必说,寿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个“福”字,谁不想把其请到家。再看那个传说。相传,姜太公之妻是个败家种,不管到哪里都败。在姜太公封神之时,其妻说:“别人都封了神,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败,封你干啥!也罢,要封就封你为穷神吧。”其妻很不满意:“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哪个地方?”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传开后,惊动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门、小门贴上“福”字,以对穷神的拒绝。从此便成了传统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96句】:【敢开高价口,必有识货人】(谚)卖货人只要确认手里的货物是稀有的珍品,就不妨开出天价,顾客中自有慧眼识货的人。指有奇货自有识货人。
【谚语俗语第97句】: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来回直打转转;乱窜;走投无路;坐立不安
【谚语俗语第98句】: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滥竽充数
【谚语俗语第99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惯)指表面上待人亲热,内心却非常狠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