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青树林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越早知道越好!

【歇后语第1句】:【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能满足一切要求,要什么有什么。 类似的:要东有东,要西有西。香港梁凤仪《千堆雪》:“自出 娘胎,就锦衣玉食,穿金戴银……自懂性以来,就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

【歇后语第2句】:【麻秆儿打狼——两害怕】(歇)麻秆儿:指剥掉皮的麻秸秆儿,又细又脆,容易折断。用麻秸秆儿打狼,狼害怕,打狼的人也害怕。指争斗双方对对方都有所顾忌。 也作麻秸秆打狼——两头害怕。 麻秸秆打狼——两头怕。

【歇后语第3句】:【追击炮打蚊子——小题大做】(歇)追击炮:一种火炮,以曲射为主,能射击遮蔽物后面的目标。指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对待、处理。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4句】: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歇后语第5句】:【人嘴两张皮】释义:比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没准,不可信。例句:“真是人嘴两张皮,愿说什么说什么。分明是刚才你和钱掌柜商量的。”

【歇后语第6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歇后语第7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谓采取相应的斗争方式、报复行动。 成语:针锋相对。老舍《四世同堂》:“不行,不能让她跑掉。 对她,就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歇后语第8句】:耕者离开牧者,耕者要冻死;牧者离开耕者,牧者要饿死。

【歇后语第9句】:小林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正在学习的安安说:“快去看啊!那边有人在打架。”安安连头也不抬,低语道:“那边火烧山,和我啥相干?”(湖南·东安)

【歇后语第10句】:【天子避醉汉】(谚)连皇帝也要躲开喝醉酒的人。指醉汉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歇后语第11句】:我在外公家画画的时候,把凳子搬到阳台上去了,可吃饭时,忘了搬回来。外公说:“你真是有前手,没有后手。”(四川·成都)

【歇后语第12句】:城墙上的草——风吹两边倒

【歇后语第13句】:我们家正在盖房子,花了很多钱,有两万元呢!家里快没钱了,可爸爸的工厂又让集资。“去哪儿借钱?”妈妈叹着气说,“唉!这真是‘穷汉碰上闰月年’啊!”(河南·尉氏)

【歇后语第14句】:【看西洋景】(惯)西洋景:也叫西洋镜,旧时民间文娱活动的一种装置,许多画片左右推动,周而复始,观众从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多为西洋画。比喻去看新奇或意想不到的东西。

【歇后语第15句】:【老虎嘴里拔牙】指做事艰难、冒险。拔牙,也说:拔胡子。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这一去,是到老虎嘴里拔牙, 可要多加小心,千万别有个闪失。”

【歇后语第16句】:【豆腐掉到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歇)形容事情难办,轻不得,重不得。 也作豆腐掉在灰窝——吹掸不得。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歇后语第17句】:【一壶难装两样酒】招待客人用同样的酒,谓对人不能有 厚薄。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壶 咋还偏装两样酒?自个儿的闺女媳妇不让进,别人呢,倒让 进了!”

【歇后语第18句】:【大腕】“大腕”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原来词书中设有,新出版发行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大腕又称大牌,指名气大,实力强的明星巨匠。“大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腕”,据词典解释即臂下端与手掌根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说白了就是手腕。显然,此“腕”非“大腕”之腕。 “大腕”应来自“大万”或“大蔓”,因为音谐意同。 “大万”或“大蔓”本来是江湖艺人们的专用语言,或者说是江湖隐语。按照旧时走江湖的规矩,“蔓”和“万”是对“姓”的代称。比如,通报姓名来历为“报万(蔓)儿”,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蔓”是本字。 “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长茎,具有延伸、攀附之意,蔓有粗细长短之分。粗长强壮的自然是“大蔓儿”。而社会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强弱之别,所以将。“蔓”移用过来,强大有名望者就称“大蔓儿”了。但是,传到后来“大万(蔓)”作为名人代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又把代表人的力量输出的“腕”借来,因“蔓”“腕”谐音,牵强附会地演变成“大腕”。这样传来传去就成了如今的“腕儿”或“大腕儿”了。如当今社会的大腕很多,什么“影视大腕儿”、“足球大腕儿”、“房地产大腕儿”、“汽车大腕儿”等等。

【歇后语第19句】:【国难显忠臣】(谚)指国家到了危难之际,才能显出谁是真正的忠臣。 也作国难见忠臣。 国乱显忠臣。

【歇后语第20句】:【着湿布衫】(惯)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烦事。

【歇后语第21句】:鼻子生疮贴膏药——不顾脸面;顾不得脸面

【歇后语第22句】:【装幌子】(惯)幌子:旧时店铺门外悬挂的所卖商品的标志。比喻做出样子给人看。也比喻出丑,出洋相。

【歇后语第23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俗语形容为人大度,能容人。源自王安石。相传王安石中年丧妻,续取了一个妾叫姣娘。王安石身为宰相,公务自然十分繁忙,很少在姣娘身边。时间长了,年轻貌美的姣娘自然是寂寞难耐,便与家里的年轻仆人有了私情。不久,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就想了一计,亲自探个究竟。一日,王安石对姣娘谎称上朝办理公务,却悄悄藏在家中,果然在卧室外偷听到姣娘与仆人偷情。王安石火冒三丈,想冲进去捉奸,可转念一想,自己堂堂当朝宰相,如此做法会很难堪,只好转身就走。刚走了几步,忽然看见了院中大树上的老鸹窝,他灵机一动,拿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屋里的仆人听到老鸹叫以为有人来了,便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一直装作若无其事。转眼到了中秋节,王安石和姣娘喝酒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还转西,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绵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一听,心里明白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她感到无地自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一想,自己年近半百,姣娘却正值豆蔻年华,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她,不如来个两全其美吧。于是,他就将姣娘许配给了那个仆人。这件事传出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大度非常敬佩,于是就用“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来形容他的宽宏大量。这当然是一则传说,但却是附会了王安石的一则真实故事。据朱熹《三朝明臣言行录》记载,王安石在作知制诰时,他的夫人吴氏为其买一妾。王安石见到此女后,得知她是押粮官之妇,因丈夫覆舟失粮,不得不以卖妻来偿还粮款。王安石即“呼其夫,令为夫妇初”,并赐钱九十万。这里王安石的确宽宏大量,不仅没向押粮官要买妾钱,还赠钱九十万,令其夫妻团聚,确实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朱熹不禁也赞叹:王荆公(安石)“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能得到朱熹的好评,褒贬自有公论。

【歇后语第24句】:【手把着头稍——自领】(歇)头稍:即头梢,指头发。指自己愿意接受。

【歇后语第25句】:【好鞋不踏臭粪】(谚)比喻善良的人要远离邪恶小人,以免招惹是非,玷污了自己清白的名声。 也作好鞋不踩臭狗屎。 新鞋不踩臭狗屎。

【歇后语第26句】:我单元测试得了100分,有点儿骄傲,老师教育我说:“赶路最怕脚懒,学习最怕自满。”(江苏·新沂)

【歇后语第27句】:失踪的飞机——下落不明

【歇后语第28句】:哥哥说爸爸疼他,妈妈疼我。妈妈听了说:“手心手背都是娘的肉,十个指头咬了我个个疼!”(河南·虞城)

【歇后语第29句】:【老头吃糖——越扯越长】(歇)糖:指麦芽糖,能拉长。扯:本指拉,转指漫无边际地闲谈。形容说话漫无边际,越说越多,没完没了。

【歇后语第30句】:阎王下请帖——离死不远

【歇后语第31句】:【入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歇后语第32句】:【赶着羊群攻猛虎】释义:比喻让大家白白去送死。例句:你们几个先引大伙走吧,别无头苍蝇似地乱飞。弄不好,那成了赶着羊群攻猛虎了!

【歇后语第33句】:四月的梅子一多少带点青(亲)

【歇后语第34句】:【望雨看天光,望雪看天黄】(谚)望:盼望。指盼望下雨,要看天色显出光亮才有希望;盼望下雪,要看天色显出灰黄才有希望。

【歇后语第35句】:【 伸手不见五指】形容漆黑无光,或能见度极差。成语:漆 黑一团。孙犁《风云初记》:“风雨越来越大,大堤上黑得伸 手不见五指。”

【歇后语第36句】:【脚打着脑勺子】(惯)脑勺子:后脑勺。形容跑得极快。也形容非常慌乱或非常忙。 也作脚踏着脑勺子走。 脚后跟打着脑勺子。 脚后跟打后脑勺。

【歇后语第37句】:【不显山,不露水】谓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刘澍德小说 选》:“这些人真有本事,不显山、不露水的,几时‘对’上的, 大家全不知道。”

【歇后语第38句】:【一打三分低】打架粗野,互相都降低了人品。明代《西游 记》:“不用打!不用打!常言道:一打三分低。你们都跟我 来。”

【歇后语第39句】:【燕子不吃落地的,鹁鸪不吃喘气的】(谚)鹁鸪(b。gu):鸟名,俗称水鸪鸪。落地的食物不洁,燕子不吃;喘气的小虫有病,鹁鸪不吃。 借指注重饮食卫生的人,不洁不净的食物不入口。

【歇后语第40句】:表弟常生病,爷爷叫他起来参加晨练,他就是不听。这天他又感冒了。爷爷笑眯眯地说:“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以后跟我一起早起锻炼吧!”(江苏·高邮)

【歇后语第41句】:我们靖城有一种名吃——蟹黄汤包。一位老大爷刚吃完,抹着嘴说:“这汤包鲜得打嘴巴子也不会丢碗啊!”(江苏·靖江)

【歇后语第42句】:【屙屎的死在粪坑里——臭鬼】(歇)臭:谐“丑”。指相貌丑陋的人。

【歇后语第43句】:父亲看着书要写什么东西,就让我把蘸笔递给他,我照着做了。可父亲一拍大腿说:“唉!你这孩子真是担砖不捎瓦,光取蘸笔不拿墨水怎么写?”(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44句】:【死猪不怕开水烫】(谚)猪已经死了,任开水怎样烫都毫无知觉。比喻人身处绝境,无计可施,索性横下一条心,任由事态发展去。

【歇后语第45句】:【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谚)见“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歇后语第46句】:檀香木当柴烧——不识好歹;大材小用

【歇后语第47句】:肚里装鞋底——心里有底

【歇后语第48句】:【叹气一口,宅低三尺】(谚)哀叹上一口气,就会使院宅陷低三尺。 指人在生活中要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如果悲观忧郁,必定走向衰落。

【歇后语第49句】:耗子啃茶壶——满口是瓷(词、刺)

【歇后语第50句】:【惧法朝朝乐】(谚)朝朝(zha。 zha。):天天。指知法畏法,不会犯法,自然就天天过着心安理得的和乐日子。

【歇后语第51句】: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一套

【歇后语第52句】:【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见“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歇后语第53句】:【医生】现在,我们把专门治病救人的人称作“医生”。而在我国古代,行医的人,北方称为“大夫”,南方称为“郎中”。据此,有人认为“医生”是一个外来词,随西医而进。其实不然,“医生”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和医有关。 “医生”作为一种称谓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而且与医学、医术有关。唐代太医署下开始设立专门的医学,属于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招收学生,培养医学人才。针对不同专业,学校将学生分为五种: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所谓“医生”,其实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分别以学习针灸、按摩推拿、念咒施法、识用药材而命名。这时候“医生”一词专指一种医学学生,即准医生。那么,“医生”是怎么成为职业行医者的称谓呢?这与近代西医东传有直接的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后称职业行医者为“医师先生”。在中国,渐渐演化为“医生”。这其实与“博士”、“学士”在学位上的用法来历类似,是采取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的相关名词,拿来称谓西方传来的新的文化内容。所以“医生”一词并不是外来词。

【歇后语第54句】:【倒打一钉耙】(惯)比喻反咬一口。 也作倒打一耙。 倒打一棍。

【歇后语第55句】:我去姨妈家回来时提了一点东西。唉!真累,难怪妈妈常说“好手不拿四两”。(广西·柳江)

【歇后语第56句】:【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谚)比喻事情既然做了,做多做少无甚区别。也指反正费一番事,不如该做的放在一起做。

【歇后语第57句】:【一斤酒装进十六两的瓶子】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喻正合 适。柳青《创业史》:“生宝又提议:两人分工——他管外事 和思想教育,增福管庄稼事务和活路安排。大伙都说:一斤 酒装进十六两的瓶子里头了,正好!”

【歇后语第58句】:【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谚)指谁出力经营,成果理当归谁所有。

【歇后语第59句】:【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歇后语第60句】:东施效颦——生搬硬套

【歇后语第61句】:水獭上山——装熊(雄)

【歇后语第62句】:【脸朝黄土背朝天】指在田地里耕作。刘绍棠《二度梅》: “他就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闷头干活;一不能说会道,二不 识文断字,三没有七弯八转的心眼儿,当不了干部。”

【歇后语第63句】:有个人很自私,经常到别人家大吃大喝,很少请别人到他家去。外婆说他是“吃人家的眼珠子鼓出,吃自家的泪珠子流出”。(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64句】:【犟驴怕恶鞭】(谚)犟(jiang):倔强,不听话。恶:毒狠。犟驴不听使唤,用鞭毒打就能迫使它听使唤。比喻不论怎样固执的人,采取强制手段就能迫使他就范。

【歇后语第65句】:【显露头角】见“露头角”。

【歇后语第66句】:【辕门】“辕门”是古代的军营之门。如京剧《辕门斩子》,因杨宗保在两军阵前私自招亲,其父杨六郎在辕门怒而斩子,后被众将劝解而得救。此词源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袭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适的位置留有出口,则以两车相向成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由车战转为马战,虽战车早被淘汰,凡遇安营扎寨,仍用“辕门”一词,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歇后语第67句】:当干部的爸爸刚喝酒回来,又有人打电话请他吃饭。妈妈听了生气地说:“你这人,刚喝酒回来,屁股还没坐着椅子又有人请,这算啥风气!”(广西·百色)

【歇后语第68句】:【东风射马耳】(惯)东风在马耳边吹过,马没有任何反应。比喻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歇后语第69句】:快考试了,我还像没事似的看电视。妈妈不高兴地说:“你是睡在棺材里不知死活。”(云南·瑞丽)

【歇后语第70句】:晚上,做完作业我感到有点饿,就跟妈妈要求到外面买点好吃的。妈妈说:“外面很冷,穿厚点儿。”我说:“没事儿。”妈妈笑着说:“为了嘴馋,不怕受寒。”(河南·卫辉)

【歇后语第71句】:一个船上的难友——同舟共济

【歇后语第72句】:客堂里挂驴皮——啥画(话)

【歇后语第73句】:村上的王三和李四因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并且越吵越凶,连过去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也抖了出来。村长批评他们说:“打盆说盆,打罐说罐,不要拿着簸箕乱簸动。”(河南·唐河)

【歇后语第74句】:【秤砣虽小压千斤】(谚)指杆秤上的秤砣虽然小,却能压住千斤的重量。比喻岁数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谋与才能,不可小觑。

【歇后语第75句】:星期天,我也想炒个菜露一手,可妈妈却怕我炒坏了,不答应。爸爸在一旁说:“不是撑船手,不来弄竹竿。他有心学学,就让他试试!”(江苏·丹阳)

【歇后语第76句】:【宁挨杠子不挨针】(惯)杠子:较粗的棍子。宁肯挨棍打,也不肯被针扎。形容人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歇后语第77句】:【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想得怪美。】成语:胡思乱想、想 人非非。浩然《艳阳天》:“真是做梦娶媳妇,光想好事儿;他 越想越美,腰也挺起来了,头也仰起来了。”

【歇后语第78句】:【恩人相见,分外眼青】(谚)眼青:眼珠在中间,对人正视,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晋书·阮籍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见俗人用白眼;和恩人见了面,就作青眼,格外亲切热情。指人有恩于我,则心怀感激,时刻不能忘怀。 也作恩人相见,分外眼明。 恩人相见处,两眼倍生光。 恩人相见,分外眼清;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歇后语第79句】:【把好心眼挂在鼻子上——专为别人看】(歇)指假装出一副好心肠,在人前显示。

【歇后语第80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妄图作垂死挣扎。例句: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我们就应该来个剥皮刨根,不给它一点喘息机会!

【歇后语第81句】:【能屈能伸大丈夫】(谚)能屈能伸:既能弯曲也能伸展。比喻在失意时能承受屈辱,在得志时能施展才干的人才是好男儿。 也作能伸能屈,方是丈夫。 能硬能软,方为好汉。

【歇后语第82句】:这天的饭好香啊!我把碗盛得满满的,边走边撒,差点烫伤了手。妈妈看见了急忙接过碗,没好气地说:“茶七饭八,盛满肯撒。”(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83句】:我在外婆家玩,口渴了,就拿外公的茶杯喝水,然后,将茶杯盖子放在了桌子上,外公发现了就吵外婆。我在一旁偷偷地笑。外婆说:“这真是赖死旁人笑死贼。”(安徽·潜山)

【歇后语第84句】:【老和尚的木鱼儿——天生挨揍的货】(歇)木鱼儿:僧尼念经或化缘时敲打的响器,用木头镂空制成。货:本指货物、东西,转指人(骂人的话)。指没有出息,生来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责骂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鱼儿——挨敲打的木头疙瘩。 老和尚的木鱼儿——该着挨敲。

【歇后语第85句】:【离城四十里见蜜蜂儿拉屎,出门交獭象绊了一交——觑远不觑近】(歇)觑:看,瞧。本指能看见远处,却看不见近处;转指关照关系疏远的人,而不关照关系亲近的人。

【歇后语第86句】:天上飞的雁——当不了盘中菜

【歇后语第87句】:大哥不下地劳动,成天跟着别人在生意场上混。爸爸说:“生意买卖眼前花,锄头落地是庄稼。咱庄稼人还是要先把庄稼种好。”(贵州·江口)

【歇后语第88句】:【桃李】“桃李”现在常用喻指学生。“桃李”本是两种果树,是谁把它们“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不过,它还不是比喻学生。“桃李”一词用于比喻学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给他帮助的,他便独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在自己有难时,怕被连累不肯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子质感到很伤心。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蔓生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从此,人们就把培养人才比作“树人”,把学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桃李”指代学生,流传至今。

【歇后语第89句】:【枪杆儿努折了,枪尖不动】(惯)努:用力。枪尖:枪头。比喻仅仅作姿态,不动真格的。

【歇后语第90句】:【 老鸡不上灶,小鸡不乱跳】比喻长辈带坏晚辈。类似的: 大狗爬墙,小狗照样。成语:上行下效。韩志君等《古船·女 人和网》:“老鸡不上灶,小鸡不乱跳。我实话说,你们家铜 锁、香草,也包括枣花,都是叫你给拐带坏的。”

【歇后语第91句】:【拳头里攥着两把指甲】(惯)比喻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歇后语第92句】:【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谚)再好的宴席,总会有散的时候。比喻人生有聚就有散,不必为散伤情。

【歇后语第93句】:【鸡一嘴,鸭一嘴】(惯)1斥责人在别人谈话时乱插嘴。2比喻人多嘴杂,意见不统一。3比喻议论纷纷。

【歇后语第94句】:【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惯)乘兴:趁着一时高兴。败兴:因遇到不顺心的事而情绪低落。指高高兴兴地来,扫兴地回去。

【歇后语第95句】:【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上轿即出嫁,泛指初次经历。大姑 娘,也说:新媳妇。郑义《老井》:“多少辈儿来,用科学看井, 到旺泉子这儿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歇后语第96句】:【拉屎攥拳——暗里使劲】(歇)攥:握。指悄悄地下功夫。

【歇后语第97句】:【给空头支票】见“开空头支票”。

【歇后语第98句】:【好马须得配好鞍】(谚)指有了好马,还得有好鞍搭配。泛指事物的主体好了,还得有好的陪衬才显得谐调。 也作“马好还得鞍子配”。

【歇后语第99句】:雨过天晴后的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去奶奶家。一路上,我小心翼翼,总怕踩着水和泥。爸爸说:“你看,明是水,暗是泥,不明不暗是好地。”(河北·邯郸)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59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