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看了不止一遍!
【谚语俗语第1句】:【一个单子吃药】(惯)单子:指药方。按照同一个药方吃药,患的是一样的病。比喻处境相同。
【谚语俗语第2句】:【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谚)比喻事情既然做了,做多做少无甚区别。也指反正费一番事,不如该做的放在一起做。
【谚语俗语第3句】:【指到哪儿打到哪儿】(惯)比喻对某人言听计从。
【谚语俗语第4句】:【天无绝人之路】谓总有办法可想。朱自清《背影》:“事已 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谚语俗语第5句】:【朝里无人莫做官】(谚)旧指朝廷里如果没有后合作依靠,就不要去做官。
【谚语俗语第6句】:【树老心空,人老颠冬】释义:颠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颠三倒四。上年纪的人糊里糊涂,说话办事难免颠三倒四,有错。例句:阿侯什都忙赔笑说道:“却波,‘树老心空,人老颠冬’,我不会说,你会听。我说得不对,你莫见怪!”
【谚语俗语第7句】:【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惯)常用来斥责人不是父母生养的,不孝顺或没人性。 也作石头缝儿里爆出来的。 石头缝里跳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8句】:【粪堆上开花儿——臭美】(歇)讥讽人显示自己漂亮或能干。
【谚语俗语第9句】:【军礼】“军礼”即军人的礼节气,通常包括举手礼、注目礼、举枪礼等。军礼潇洒英姿,整齐划一,甚是好看。军礼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当年,英国海军在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的将士们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在大会上,女王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发奖章。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规定参加授奖将士不得平视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这个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
【谚语俗语第10句】:【八哥嘴巴毒蛇心】(惯)形容人说得好听,而心肠却非常狠毒。
【谚语俗语第11句】:【一虎难敌群狼】见“独虎架不住群狼”。
【谚语俗语第12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谓人无处不到,有办法 克服困难。或说:山再高总有路,水再深总有渡/山高有人 走,水深有船行。汪幸福《浪迹台湾岛》:“山高有人走,水深 有船行。为了生存下去,山高要上,水深要行。在香港这个 世界里生活,不冒险,永远改变不了穷困潦倒的处境。”
【谚语俗语第13句】:姐姐忌妒她的班长,常在家里说人家的不是。爸爸批评她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不要吹灰尘找芝麻缝,要多看看人家的长处。”(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14句】:【打肿脸充胖子】要面子,硬充好汉。类似的:鼓着腮帮去 充胖。巴金《谈(秋)》:“他宁肯有病装健康人,打肿脸充胖 子,不让任何一个人知道真实情况。” 当面鼓,背后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类似 的: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汪幸福《浪迹台湾岛》:“商人 那种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的本领,自然运用得娴熟自 如。”
【谚语俗语第15句】:六月天下暴雨——猛一阵子
【谚语俗语第16句】:爸爸想把爷爷奶奶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可爷爷奶奶就是不肯来,说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河南·确山)
【谚语俗语第17句】:快过年了,我嚷着要买新衣服,爸爸批评我说:“鸟美比羽毛,人美比学习。”(宁夏·西吉)
【谚语俗语第18句】:在我们楼下的小卖部门口,一位叔叔一手拿着十元钱,一手拿着几片饼干,在逗一位小男孩。小男孩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了饼干。叔叔说:“这就叫宁要草料,不要黄金。”(山东·汶上)
【谚语俗语第19句】:【打连手】(惯)指联合起来做事情。
【谚语俗语第20句】:【桑木扁担——宁折不弯】(歇)桑木质地坚硬,做成的扁担即使被压断了也不会弯曲。形容人性格刚强,宁死也不屈服。
【谚语俗语第21句】:【大树之下,草不沾霜】(谚)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草,不受霜露侵袭。喻指人靠着有权有势者的庇护,别人就不敢欺侮。 也作“靠大树草不沾霜”。
【谚语俗语第22句】:【吃五谷杂粮,保不住不生病】(谚)指人免不了要吃五谷杂粮,也就免不了要生百病。 也作“人吃五谷生百病”。
【谚语俗语第23句】:【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说不出好话来。刘云若《红杏出墙 记》:“呸,你真是狗嘴吐不出象牙。我只说了一句话,便勾 出你多少话来。”
【谚语俗语第24句】:【 小戏当大戏唱】小事当大事做,小事也认真做,不马虎。 类似的:小戏法,大排场。柳青《创业史》:“说他们小戏当大 戏唱,不叫农业社,也要和灯塔社比赛!”
【谚语俗语第25句】:【足帮足,手帮手】(惯)比喻亲友之间互相帮助。
【谚语俗语第26句】:【翘尾巴】(惯)形容人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谚语俗语第27句】:【酒头茶脚】(谚)喝酒要从酒坛上部舀,喝茶要喝二遍沏出的。指酒性轻,故酒坛上部的为佳;茶性重,故沏二遍的茶浓。
【谚语俗语第28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谚)指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心灵手巧,就和狗长大自然会吠叫一样。
【谚语俗语第29句】: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
【谚语俗语第30句】:【温吞水退不得毛】杀猪,杀鸡鸭,都需用开水退毛。此指 不果断,不明朗。图书:“温吞水退不得毛,钝刀子割不得 肉。态度暧昧,模棱两可,吞吞吐吐,欲说不说,全是不行 的。”
【谚语俗语第31句】:【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叫】(谚)真正睡着的人一喊就醒,假装睡着的人再喊也不应。比喻在教与学方面,真正不懂的人好教,有意拒绝的人难以施教。
【谚语俗语第32句】:我做事,常常是事没办成反倒惹出麻烦来。妈妈批评我:“你呀,真是吃一碗,拉一炕,还甩了一窗台子。”(河北·藁城)
【谚语俗语第33句】:老师要找一位学生的家长商量事,找了几次都没找到,结果在路上碰见了。老师说:“这真是山不转水转,找不见碰见。”()
【谚语俗语第34句】:吕布拜董卓——挑肥拣瘦
【谚语俗语第35句】:【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歇)磨盘:磨的底盘。道:本指磨的底盘里条形的沟槽,转指道路。 形容可走的道路很多。
【谚语俗语第36句】:【 扔到咸菜缸里】谓泡着,闲(咸)着,指拖延,耗费时日。 西戎《灯心绒》:“什么事要叫你操心办,那算是扔到咸菜缸 里了,慢慢等着吧!”
【谚语俗语第37句】:爸爸收完橘子,发现树梢上还有一个,就又爬在人字梯上勉强地把枝头扳倒过来去摘。橘子到手了,可树枝也被折断了。妈妈说:“这是用金弹子打麻雀——得不偿失。”(湖南·芷江)
【谚语俗语第38句】:【 朋友千个好,冤家一个多】朋友越多越好,可以得到帮助, 得到支持;对头越少越好,可以减少麻烦,减少阻力。袁静 《淮上人家》:“朋友一千个不嫌多,仇人一个不嫌少,咱哥们 交往一场,你有困难,我哪能袖手旁观,不跟你互助呢?”
【谚语俗语第39句】:【治疮不能怕剜肉】救急不能心疼好东西。成语:挖肉补 疮。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我想着‘想治疮不能怕挖肉’, 卖!就想起了卖地。”
【谚语俗语第40句】:芝麻地里的老鼠——吃香
【谚语俗语第41句】:【清水煮挂面——有盐在先】(歇)挂面里搀有少量食盐。盐:谐“言”。指事先把该说的话说清楚。
【谚语俗语第42句】:【三军】现在所谓“三军”,一般泛指军队的统称,也指海陆空三军。毛泽东长征诗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句,即是泛指红军。 “三军”源自古代的军队编制。春秋战国时期,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其中以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后来又演变为前、中、后三军。唐宋以后,前、中、后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的建制。不过,这时“三军”的概念与春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指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中军即由主将亲自统帅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前军即先头部队,后军即担任后方掩护、警戒任务的部队。到了现在,前、中、后的三军建制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谚语俗语第43句】:奶奶给小弟穿棉裤,小弟闹着喊热,奶奶说:“要想暖,椿头大如碗。”(河南·沈丘)
【谚语俗语第44句】:一根铁丝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弯。
【谚语俗语第45句】:【一头撞倒南墙】(惯)形容入固执、认死理,碰了钉子或遭到失败也不回头。也形容人立场坚定不动摇。
【谚语俗语第46句】:【 躲一棒槌,挨一榔头】未能避免伤害。或说:躲了一枪,挨 了一刀。清代《三侠五义》:“俺刚脱了他的贼船,谁知却又 来到你这贼店,这才是躲一棒槌,挨一榔头呢!”
【谚语俗语第47句】:哥哥刚从警校毕业,练就一身好本领。有一天,他带我上街买东西,两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故意找哥哥的碴儿。哥哥说:“你们别没事找事,我也是东山跑过驴,西山找过虎,见过点阵势的。”他们不听,伸手打了哥哥一拳,哥哥说:“你们真是疯狗咬太阳,不知道天高地厚。”说着,三脚两拳,打得他们抱头鼠窜。(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48句】:妈妈见爸爸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就指着他的脑袋说:“你真的怕自己的鼻子被痼虫子嘘了,这样不停地吸?”(湖南·双峰)
【谚语俗语第49句】:石头棒槌灌米汤——滴水不进
【谚语俗语第50句】:属算盘珠的——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随人拨弄
【谚语俗语第51句】:背媳妇走独木桥——又喜又忧
【谚语俗语第52句】:【小麦剃了头,高梁没过牛】释义:小麦收割完时,高梁长得像牛那样高了。例句:这里的小麦大部已经收割完了。“小麦剃了头,高梁没过牛。”四下一片片的秋高梁,腰身高大,郁郁葱葱,一棵棵头顶上,像伸出了把枪,叶子支绷着,像大叫驴耳朵。
【谚语俗语第53句】:【 打老鼠伤了玉瓶儿】老鼠在器皿之间活动,打老鼠可能砸 碎器皿。谓有顾虑,怕误伤好人。成语:投鼠忌器。清代 《红楼梦》:“如今就打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 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不必管,只这一人,岂不又 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儿。”
【谚语俗语第54句】:邻居家的孩子又聪明又懂事,干什么事都像模像样,根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费心。妈妈看着调皮的我说:“人家烧了哪门子高香,得了这么好的娃儿!真是成材料的树不用修,发权树苗多费劲。”(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55句】:【添个蛤蟆四两力】(谚)添上个蛤蟆也能多出四两力来。比喻力量虽小,总能帮上一把劲。
【谚语俗语第56句】:耗子拉木锨——大的在后头
【谚语俗语第57句】:【刘备关公,各有秉性】释义:刘备、关公:《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性情温和大度;关公即关羽,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大将,性格刚强,有胆力。比喻人的性情各不相同。例句:唁,刘备关公,各有秉性,对待不同脾气的人,说话的方式就得灵活点儿哪。
【谚语俗语第58句】:【货好还得会吆喝】(谚)吆喝:高声叫卖。指再好的货物,也得大力推介。
【谚语俗语第59句】:八月十五桂花香——花好月圆
【谚语俗语第60句】:流水簿做袍子——满身都是账
【谚语俗语第61句】:惊险小说——危言耸听
【谚语俗语第62句】:导弹打色机——同归于尽
【谚语俗语第63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释义:黄梅成熟时节,即四五月间,水润土溽,础壁尽湿,郁蒸的气体,如同下雨。例句:黄梅时节家家雨。张蒙溪谓梅当作霉,雨中暑气也。梅雨善污衣服,故又云霉浣,言其为霉所坏也。
【谚语俗语第64句】:【戏法无真,黄金无假】(谚)戏法是幻术游戏,不会是真的;黄金有固定品桕,不会是假的。指真与假是由本质决定的,不容混淆。
【谚语俗语第65句】:【漏风信】见“露风声”。
【谚语俗语第66句】:【一个篱笆三棵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释义:说明人需要别人帮助。例句:“俗话讲,一个篱笆三棵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不是好汉,但我手下需要几个得力的人。……”
【谚语俗语第67句】:【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谚)少吃点,有滋有味;过饱了,会伤肠胃。指饮食要有节制。
【谚语俗语第68句】:【投以木桃,报以琼瑶】释义:木桃:比木瓜小的一种植物,果实,味酸涩。琼瑶:美玉。比喻对别人给的好处,以十倍百倍来报答。例句:自古道:“投以木桃,报以琼瑶。”你小姐既有玉瑶之投,我焉可无木桃之报?
【谚语俗语第69句】:【胖子也不是一口儿吃的】(谚)比喻事物的形成要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能盲目冒进,急于求成。
【谚语俗语第70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秋季三个月,亦可解释为三 年,谓别后思念深切。语出《诗经》。张孟良《儿女风尘记》: “六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真想你呀!”
【谚语俗语第71句】:小刚读书总是拖着长腔,写字曲里拐弯。老师说他是“读书唱山歌,写字挖田螺”。(江苏·无锡)
【谚语俗语第72句】:【久住山林辨鸟音】见“家住山前识鸟音”。
【谚语俗语第73句】:弟弟放学回家,高兴地对妈妈说他当上班长了。妈妈笑着说:“就你头上长牛角——比别人出格。”姥姥听见了说:“不能这么说孩子,你没听见人家说过刀削铅笔——要的就是尖?”(河南·武陟)
【谚语俗语第74句】:老鹰叼大象——自不量力
【谚语俗语第75句】:【染房里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的】(歇)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场面。
【谚语俗语第76句】:三姐总是抱怨单位工作辛苦,一连调换了三四家工厂,还是不满意。奶奶劝她:“别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又没柴烧,知足吧!”(江苏·泰兴)
【谚语俗语第77句】:【和尚在钵盂在】(惯)钵盂(b。 yu):和尚化缘用的器具。形容密不可分。
【谚语俗语第78句】: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谚语俗语第79句】:【趁我十年运,有病早来医】在形势好的时候,及早办理。 清代《十二楼》:“俗语道得好:趁我十年运,有病早来医。焉 知我得意一生,没有个倒运的日子?”
【谚语俗语第80句】:【吃哑巴亏】(惯)指受了损失不便声张或无法申诉。
【谚语俗语第81句】:蒺藜子拌革——不是好料
【谚语俗语第82句】:【破篮装泥鳅——走的走,溜的溜】(歇)本指泥鳅装在破篮子里会滑溜走,转指入悄悄地走散、离开。
【谚语俗语第83句】:【见缝子就钻】(惯)比喻利用一切可乘之机进行钻营活动。 也作“见缝儿就钻,见洞儿就入”。
【谚语俗语第84句】:【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释义:如果八月初一下场雨,就要旱到来年五月底。例句:雨:夏忌甲子雨。“五月连阴雨阴月旱,七月八月口乞饱反。”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占验也。
【谚语俗语第85句】:我打算星期天上午洗衣服,可到吃午饭时还没动手洗。妈妈批评说:“你是半夜说起五更走,天亮还在大门口,光说不做呀!”(山东·青岛)
【谚语俗语第86句】:【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谚)在低矮的屋檐下,不想低头也得低头。比喻受人制约,只得任人摆布。 也作在矮檐之下,惟有低头过。 在他檐下走,不敢不低头。
【谚语俗语第87句】:【寿比南山】“寿比南山”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一样长久,用作对老年人的祝颂。“寿比南山”源出《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诗经,民间诗歌居多,一般没有作者姓名,又是属于文学作品,至于是指哪座南山,无可考据。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西安南边的终南山;一说是指山东益都县的云门山。《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是指终南山。然而,云门山的遗迹较多,因其在城南,故亦称南山。在山东云门山北崖上,镌刻着一个巨大的“寿”字,字高【第7句】:5米,宽【第3句】:7米,气势磅礴,苍秀峥嵘,远远望去,此字上刺青天,下屹大地,宛若巨匾,和云门山山体融为一体,雄浑奇伟,横绝寰宇。据史料称,此“寿”字出自明嘉靖年间衡王府管家周全的手笔。 1981年,益都县文物局首次拓下这个书法与雕刻技术双绝的“寿”字。拓字时,以60米白布代纸,15公斤鸡蛋清调【第3句】:5公斤朱砂为墨,分段拓下了这个“寿”字。在益都县县城里,自古有“寿比南山”的说法。人们提到老人长寿时,总是说“寿比云门山”。
【谚语俗语第88句】:鹌鹑脖里寻豌豆——谋财害命
【谚语俗语第89句】:【和尚的房子——庙】(歇)庙:寺庙,谐“妙”。用来表示赞赏,指非常美妙,妙极了。
【谚语俗语第90句】:【进门欲问荣枯事,观察容颜便得知】释义:只要观察对方的面容,就能知道对方的处境和心情。例句:俗话说:进门欲问荣枯事,观察容颜便得知。姐姐是个疼兄怜弟的人,平时对待宝三恰似半个母亲,衣食冷暖全部操心;若有个天灾病痛的,她更是守着弟弟寸步不离。
【谚语俗语第91句】:【从来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谚)指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好事不会长久,就像彩云一闪就过,也像琉璃容易破碎一样。
【谚语俗语第92句】: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
【谚语俗语第93句】:五脏六腑抹蜜糖——甜透了心
【谚语俗语第94句】:灯草打老牛——无关痛痒;不痛不痒
【谚语俗语第95句】:【吃了冬至饭,巧女儿多做一条线】(谚)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从这天起,白昼渐长。指从冬至起,白天可以多做点活了。
【谚语俗语第96句】:【借花献佛】“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但原来的意思并不是这样,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实的借花献佛。这个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经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说,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罗门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参访途中,听到燃灯佛(三佛中的过去世佛)将要说法。善慧想以鲜花供养燃灯佛,然而国王已将全城鲜花用来供养燃灯佛。善慧寻遍全城,最后在井边遇到一位年轻婢女,手中捧着一个瓶子,瓶子中有七枝优钵罗花,善慧于是恳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诚之心感动,给他五枝,并请他将另外两枝替自己献给燃灯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许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的诺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应了,随后赶到城门口向燃灯佛许愿献花。燃灯佛为他授记,并对他说:“无量劫后,你必可成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借花献佛”的来历。
【谚语俗语第97句】:膏药贴嘴巴——难开口
【谚语俗语第98句】:【打醮水】(惯)醮(jia。)水:做道场的布施。指强迫人出钱。
【谚语俗语第99句】:【水里捞月亮】见“井底捞明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