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新民间俗语金句,保证你看了还想看!
【谚语俗语第1句】:【牛头不对马嘴】(惯)比喻胡言乱语、所答非所问或所说的两件事对不上茬儿。 也作牛头不对马面。 驴唇不对马嘴。
【谚语俗语第2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惯)形容学识渊博,什么都知道。 也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谚语俗语第3句】:【 兔子尾巴,长不了】兔子尾短。指不会持久。张贤亮《河 的子孙》:“此刻,他大脑计算机输出的第一个数据就是:这 伙人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谚语俗语第4句】:【 树叶掉下来怕砸破脑袋】形容胆小怕事,或把事情看得太 严重。类似的:听见树叶响,就低头转弯/黄叶飞来怕打头。 王朔《编辑部的故事》:“还单纯。本来胆就小,树叶掉下了 怕砸头。”
【谚语俗语第5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谚语俗语第6句】:【骨头里榨油】敲诈勒索。类似的:石头缝里榨油。成语: 敲骨吸髓。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从前是有钱的不肯拿 出钱来。只在没钱人的骨头里榨油,这个不对。”
【谚语俗语第7句】:老人家拜年——年不如一年
【谚语俗语第8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语别看有“四知”,其实只有两知,即除你我二人知道外别人谁也不知。现在多用在见不得人、拿不到桌面上的私人交易。此语源自东汉。东汉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见,并带黄金十斤作为见面礼。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通过贿赂这位老上司请以后多加关照。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人知者。”杨震当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不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打道回府。然而,这样惊天动地的反腐之语,却被人们反其义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语了。
【谚语俗语第9句】:【热锅上的蚂蚁】释义:形容焦急不安,慌乱不宁。例句:瑞宣在院中走来走去,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谚语俗语第10句】:玻璃娃娃——明白人
【谚语俗语第11句】:【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见“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谚语俗语第12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饭着衣裳】(谚)三百六十行:泛指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指三百六十行,哪一个行业都要解决生活问题,哪一个行业都能解决生活问题。
【谚语俗语第13句】:自习课上,几个男生嘴唇上染了红墨水。老师让他们站起来,大家看后都哄堂大笑。可几个平时和他们挺要好的同学却说没什么。老师说道:“真是秃儿护秃儿,瞎儿护瞎儿,蛤蚧保护疥蛤蟆呀!”(河北·沧州)
【谚语俗语第14句】:【丈夫人前走,带着老婆的手】见“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
【谚语俗语第15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赞扬人的气量大,风格高。成语:宽宏 大量。姚雪垠《李自成》:“常言道:将军额上跑下马,宰相肚 里行舟船。你这样气量窄,将来如何能独当一面,肩挑五岳 胸罗百川,统帅百万大军!”
【谚语俗语第16句】:爸爸总告诫我,要和伙伴们搞好关系。他说:“吃不得亏,打不拢堆。”(四川·涪陵)
【谚语俗语第17句】:九头鸟拾到帽子——不晓得给哪个头好
【谚语俗语第18句】:【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惯)形容美女嫁给了丑陋无能的丈夫。含讽刺意。
【谚语俗语第19句】:【蝎蝎螫螫老婆汉像】(惯)螫(shi):蜂、蝎等用毒刺刺人。蝎蝎螫螫:指在小事上过分留意。形容人畏畏缩缩、胆小怕事,虽是男人,却一副婆婆妈妈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20句】:【 人无前后眼】人不可能预知一切,料事如神。相关的:人 有前后眼,富贵一千年。赵树理《邪不压正》:“人没前后眼, 早知道有这些麻烦,咱不会早给闺女找个婆家打发出去!”
【谚语俗语第21句】:黄鼠狼咬病鸡——专抓倒霉的
【谚语俗语第22句】:逼着乌龟伸脑袋——越逼越不行
【谚语俗语第23句】:【死要面子活受罪】(惯)指人太顾及自己的面子,为了脸面而宁愿承受痛苦的折磨。
【谚语俗语第24句】:【张家长,李家短】“张家长,李家短”这一俗语意思是特指那些喜欢说闲话的人。与张家李家并无关连,如同张冠李戴、张三李四一样,都是一种借代。但在源头上与张家李家并不是一点瓜葛也没有,“张家长,李家短”就源自张献忠与李自成。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双雄并峙,互争雄长。在民间流传有“张家长,李家短”的俗语,张献忠为此很欣喜,认为这句话是在说自己的实力很强大,能长久。李家的战斗力不行,是短命的,预示着自己必将战胜李自成,取代明朝坐上皇帝宝座,因而乐不可支。其实这只是张献忠的一厢情愿罢了。历史便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张家李家都不长,张献忠一天皇帝也没做上,李自成只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帝。
【谚语俗语第25句】:【道理讲得清,顽石也动心】(谚)顽石:冥顽无知的石头。只要把道理讲清讲透,就连顽石也能开窍。 指要想说服人,关键的问题是要把道理讲清讲透。
【谚语俗语第26句】:【站在河边不脱鞋】(惯)比喻不深入实际或不做实事。
【谚语俗语第27句】:公鸡下蛋马长角——幻想
【谚语俗语第28句】:伤风流鼻涕——甩掉
【谚语俗语第29句】:财主家的狗——认富不认穷
【谚语俗语第30句】:十年寒窗中状元——先苦后甜
【谚语俗语第31句】:【半天云里的风筝——半点不由己】(歇)指失去自主能力,受制于人。
【谚语俗语第32句】:【山高有个顶,海深有个底】释义:事情总有个边儿,有个限度,可以弄清楚。例句:山高有个顶,海深有个底,世事没有绝对秘密,何况沙木龙兄弟还提示过我。现在看来,茶三钱再狡猾,只怕今朝跑不脱了。
【谚语俗语第33句】:【一条道儿跑到黑】不改变主意,坚持到底。类似的:一条 胡同走到底。张贤亮《河的子孙》:“可是,事情已经做下了, 只能一条道儿跑到黑。”
【谚语俗语第34句】:【一口唾沫一个钉】见“吐口唾沫是个钉儿”。
【谚语俗语第35句】:【黑名单】“黑名单”指反动势力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也指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产品或违反规约、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采取相关措施而开出的名单,或内部掌握或向社会公布。 “黑名单”是个外来词,它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时,这些学校规定对于行为不端的学生,将其名单、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一辈子被人唾弃,也是从此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做很多事情都会受到限制。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名字上了这样的黑皮书。没想到本来是学校惩罚学生的做法,却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引申到商业活动中,用黑皮书来惩戒那些时常赊账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或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书上。事情传开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从此以后,黑名单的做法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当然,在特务活动中使用最频繁后果最严重。从而黑名单多被社会诟病。目前,中国也有了“黑名单”,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对不守信用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
【谚语俗语第36句】:性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冷一下
【谚语俗语第37句】:【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也指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谁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块去说,并且形成了新的含义,源出有二。说法一。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间,朝廷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即养老院)以存老者,按济坊(疗养院)以养病者,漏泽园(殡葬所)以葬死者。看来,宋代的社会保障机构比较健全,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小学)之东的空地,依次设置。当时众多的小孺子们在学,又与居养院、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病、死”之说。说来也真巧,还真是一条龙服务。说法二。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径》日:“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谚语俗语第38句】:【是祸躲不脱,躲脱不是祸】见“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
【谚语俗语第39句】:服务员端茶——和盘托出
【谚语俗语第40句】:【虽有神药,不如少年;虽有珠玉,不如金钱】(谚)纵然有神奇的药可抗衰老,也比不上青春少年生气勃勃;纵然有价值极大的珠宝玉石,也比不上银钱在手能自由周转。指珍奇的东西再宝贵,也不如顺乎自然的事物好。
【谚语俗语第41句】:大理石铺路——大材小用
【谚语俗语第42句】:小叔看我每次订本子都找他要钉,就说:“你真是吃惯了嘴,跑惯了腿。这条路,看来是让你跑顺了。”(河北·承德)
【谚语俗语第43句】:【一锅端】(惯)比喻全部消灭掉。
【谚语俗语第44句】:爸爸想把爷爷奶奶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可爷爷奶奶就是不肯来,说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河南·确山)
【谚语俗语第45句】:【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谚)见到怪异的现象,不觉得它怪异,这怪异就会自己消失。指怪异现象的产生,往往由于人认识上的错觉,一旦恢复正常,怪异便不复存在。 也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谚语俗语第46句】:【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谚)演员在台上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假戏实做,活像个疯子;观众在台下忽儿怒,忽儿骂,感情投入,活像个傻子。指舞台表演真实感人。
【谚语俗语第47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谚语俗语第48句】:【懒花猫吃死耗子】指做省力的事,不思进取。莫应丰《将 军吟》:“但范子愚认为那是懒花猫吃死耗子,没有搞头。”
【谚语俗语第49句】:【千人打罕,万人称奇】(惯)指众人都觉得罕见、稀奇。
【谚语俗语第50句】:我学习总是心猿意马,精力不集中。爸爸说:“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人深水者得珍珠,涉浅滩者捞鱼虾。你呀,今后可得用心点。”(广西·都安)
【谚语俗语第51句】:【嘴上贴封条】指不准说话,或保持沉默。海外陈若曦《二 胡》:“爸爸自从摘了右派帽子后,嘴巴贴了封条,见人先矮 三分。”
【谚语俗语第52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给人刁难或暗中打击报复。“穿小鞋”源自一个民间传说。在古代,确实有“小鞋”,不过,它是一种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为女子从小缠足后形成的小脚,称为“三寸金莲”,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脚。相传,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样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样做成鞋子,再送回来让新娘子上轿时穿。传说宋朝有个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给又丑又哑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适逢有人给巧玉介绍了一个满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个很小的鞋样给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双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轿要穿新鞋,可这怎么也穿不上,一气之下,便悬梁自尽了。从那时起,人们便将这种背地里刁难人打击报复的行为或使坏点子整人的行为叫做“穿小鞋”。
【谚语俗语第53句】:【天时地利人和】做成事情,需要有三个条件:有利的时 机、环境、人际关系。浩然《艳阳天》:“办什么事儿,得看天 时、地利、人和,不能凭三分钟的热度,胡干傻干。”
【谚语俗语第54句】:【心急喝不了热锅粥】谓操之过急,达不到目的。类似的: 性急吃不上热豆腐。陆文夫《围墙》:“其实大可不必,心急 吃不了热粥,你不让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脱光了膀子是会 伤风的,这是经验。”
【谚语俗语第55句】:上树逮麻雀——连窝端
【谚语俗语第56句】:【说出话来,落地有声】说话有分量,有价值,顶用。浩然 《艳阳天》:“年轻人的话,句句都是实实在在,落地有声,连 福听了都愣愣地没话可说。”
【谚语俗语第57句】:【鸡窝里落下凤凰来】(惯)比喻贫贱的地方来了贵客。
【谚语俗语第58句】:【卖后悔药】(惯)比喻事后懊悔。
【谚语俗语第59句】:【自唱曲子自做戏】(惯)比喻事情由自己干,没有旁人参加。
【谚语俗语第60句】:【一把屎一把尿】(惯)形容抚养孩子十分辛劳。 也作一把尿一把屎。 屎一把,尿一把。
【谚语俗语第61句】:【出岔子】(惯)指出了差错或事故。
【谚语俗语第62句】:【 老天爷有眼】老天爷有眼看得清楚,谓人世间的善恶会 有报应。台湾林语堂《京华烟云》:“老天爷若有眼,他应当 保佑这一对好孩子,让他们完成婚配才是。”
【谚语俗语第63句】:二门上的门闩——没力的棍
【谚语俗语第64句】:【狗咬狗,两嘴毛】释义:比喻争斗的双方都不好,是一路货色。“两嘴毛”又作“一嘴毛”。例句:另一个人说:“狗咬狗,两嘴毛,谁也不用说谁。穿子里边作满月,还不都是他妈婊子养哩。”
【谚语俗语第65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见“黄山归来不看山”。
【谚语俗语第66句】:【抓条岔道跑到底】(惯)比喻坚持走错误的道路而不悔改。
【谚语俗语第67句】:【续弦】“续弦”是男子丧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对原妻的父母称为“续闺女”。那么为什么再娶称为“续弦”呢?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还用“琴瑟和谐”、“琴瑟相调”来比喻夫妻情笃、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断了,就弹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丧妻称为“断弦”,再娶自然就是“续弦”了。用琴瑟比喻夫妻,这大概与《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有关。“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动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当然还是离不开琴瑟,正扣续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来喻指夫妻和谐,因为琴与瑟两种乐器被古人视为雅乐正声的代表,常在古代礼仪中合奏,琴不离瑟,瑟不离琴,正喻夫妻和谐。
【谚语俗语第68句】:【揭底就怕老乡亲】释义:就怕知道底细的老乡亲揭老底儿。例句:“你说你没有现大洋?有句俗话:‘揭底就怕老乡亲。’茅公岛的人,哪一个不知道你仇国础向来不存钞票,专存现大洋和金条?”
【谚语俗语第69句】:【让猫看肉,让獾守田】(惯)獾:即狗獾,哺乳动物,毛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趾端有长而利的爪,善于掘土,昼伏夜出。比喻为坏人干坏事提供方便。
【谚语俗语第70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谚)临上阵打仗才磨枪,纵然磨不锋利,也能磨得光亮。指平时不下功夫,临时突击准备,多少也能顶点事。 也作“临阵磨枪三分光”。
【谚语俗语第71句】:【大汉不痴,就是活宝】(谚)大汉:彪实的汉子。指彪实的男子汉只要不痴不呆,就是可贵的人才。 也作“大汉不呆便是宝”。
【谚语俗语第72句】:【九国贩骆驼】(惯)原指到处兜揽生意。比喻到处钻营、图利。
【谚语俗语第73句】:婆婆穿花祆——老来俏
【谚语俗语第74句】:【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来巧了不用花时间等,正合适。戴厚 英《人啊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天是老许谢媒的日 子。”
【谚语俗语第75句】:【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歇)指人虽然不说话,但心里清楚。 也作“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谚语俗语第76句】:【什么虫啃什么木头】(谚)不同的木头,只有不同的虫子才能啃得动。比喻哪一行的人就吃哪一行的饭。也比喻什么样的人就专有什么样的人制伏他。 也作什么虫儿凿什么木头。 什么虫爱拱什么木头。
【谚语俗语第77句】:【女大不由娘】(谚)指女儿长大了,自有主见,很多事就不听母亲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儿大不由父。
【谚语俗语第78句】:【刀尖上过日子】释义:比喻在危险境况下生活,日子难熬。例句:杏花!现在咱们是刀尖上过日子啊!你想的多么便宜呀!
【谚语俗语第79句】:【百战百胜,不如不战】释义:即使常打胜仗也不如不打仗好。例句:古人云:百战百胜,不如不战,又道是加兵者不祥之兆。当初尧舜之时,不知看甚兵书而得平治天下。
【谚语俗语第80句】:【一根筷子吃莲菜——挑眼儿】(歇)挑:本读tia。,指一根筷子不能夹,只能挑莲藕的眼儿,转读tia。,指挑剔。眼儿:本指莲莱里的小孔,转指缺点。指故意挑毛病。 也作一根筷子吃莲菜——专门挑眼。 一根筷子吃藕——专挑眼。
【谚语俗语第81句】:【山高皇帝远】(谚)指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偏远地方,中央的权力难以达到,任凭地方势力各自为政,难以制约。也指邪恶横行,百姓无处鸣冤。 也作“天高皇帝远”。
【谚语俗语第82句】:【叫化子比神仙】(惯)指二者相差太大。
【谚语俗语第83句】:我在看一部喜剧片。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大娘看到一个小演员演得很逗人,便乐呵呵地自语道:“这豆芽子,真是额头不大身子粗。”(安徽·贵池)
【谚语俗语第84句】:【恶人先告状】做了坏事,反抢先诬赖别人。欧阳山《高干 大》:“总之,他实行了一句俗话:恶人先告状。他逢人便说, 一口咬定是合作社把人治死。”
【谚语俗语第85句】:【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惯)形容人贪得无厌。 也作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吃着碗里,盯着锅里。 吃着碗里的,占着盆里的。
【谚语俗语第86句】:望乡台上弹琵琶——死快活
【谚语俗语第87句】:【无名不知,有名便晓】(谚)指人不出名时,没有人知道他;一出了名,便谁也知晓。也指人交识很广,只要是有名有姓的,他都认得。
【谚语俗语第88句】: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谚语俗语第89句】:【家私不论尊卑】释义:家中财产,不论尊卑,人人有份。例句:“自古道‘家私不论尊卑。’母亲何不告官申理?原薄凭官府判断,到无怨心。”
【谚语俗语第90句】:一天晚上,老师来我家吃晚饭,我拿出一把酸枣给他吃。田老师接过酸枣,微笑着说:“桃三杏四梨五年,酸枣当年能卖钱,想吃白果一百年!”(河南·鲁山)
【谚语俗语第91句】:【近家无瘦地,遥田不富人】(谚)瘦地:贫瘠的土地。遥田:离家远的田地。指离家近的土地管理方便,故而肥沃;离家远的土地难以管理,故而薄收。
【谚语俗语第92句】:茶馆里伸手——胡(壶)来
【谚语俗语第93句】:【跳到秤盘里——拿自己来量别人】(歇)指用自己的狭隘眼光来衡量别人。
【谚语俗语第94句】:【张天师着鬼迷——无法可使】(歇)法:本指法术,转指办法。指毫无办法。
【谚语俗语第95句】:【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释义:做事留有余地有好处。例句:“我们不要占便宜,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谚语俗语第96句】:哥哥下地干活,中午没回来吃饭,妈妈说:“少不了他的,中午不动锅,晚上一样多。晚上一顿就补起来了。”(河南·商丘)
【谚语俗语第97句】:【远水不救近火】(谚)远处的水再多,也救不灭眼下的火灾。比喻缓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当前的困境。 也作“远水救不得近火”。
【谚语俗语第98句】:吃了剩饭想点子——光出馊主意
【谚语俗语第99句】:吃了豹子胆——胆子不小;胆子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