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民间俗语经典谚语,句句经典!
【歇后语第1句】:【抛在东洋大海里】见“丢去东洋大海”。
【歇后语第2句】:【晴天还要防阴天】见“好天也得防阴雨”。
【歇后语第3句】:肚子里吞擀面杖——直肠子
【歇后语第4句】:【十访九空,也好省穷】(谚)向亲友借贷,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总会有一次得些资助,可免受穷。指求助总有希望,不求希望全无。
【歇后语第5句】:【牛瘦不倒架子/倒驴不倒架】指坚持,支撑。牛瘦,也说: 虎死、猪死。邓友梅《那五》:“他是倒驴不倒架儿,穷了仍然 有穷的讲究。”
【歇后语第6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交谈中受到启发。赞美或恭维 之词。清代《老残游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 闻所未闻!”
【歇后语第7句】:【百灵鸟不忘树,梅花鹿不忘山】(谚)指百灵鸟不忘它生活着的树林,梅花鹿不忘它生活着的深山。 比喻人无论生活环境怎样变化,都绝不可忘本。
【歇后语第8句】:【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释义:指受某种条件限制,有力气也使不出来。例句:水急浪大,找不到水线,就像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歇后语第9句】:【 官清民自安】官吏清廉,人民自会安居乐业。社会不安 定,来自官吏的腐败。明代《警世通言》:“这一断,满昆山人 无有不服。正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歇后语第10句】:【一个槽里拴不了俩叫驴】释义:叫驴:公驴:拴到—块儿要咬架。比喻两个强手不能相容,不能共处。例句:俗话说,一个槽里拴不了俩叫驴。哪个得天下的封建帝王不毒不狠?
【歇后语第11句】:【砍一枝,损百枝】借指伤害一人,影响同类人。海外张爱 玲《连环套》:“再则我们修道院里也不止我一个人,砍一枝, 损百枝,上头怪罪下来,我还想活着么?”
【歇后语第12句】:【翻老底】见“揭老底”。
【歇后语第13句】:初生的牛犊——不怕虎
【歇后语第14句】:我在四处寻找我的钢笔。妈妈问我:“什么丢了,打破了脑袋地找?”(湖南·保靖)
【歇后语第15句】:【象棋】象棋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普及且深奥无止境的一种棋类游戏。乍一看来,象棋好像产生在汉代。因为棋盘中心格的界河中写有“楚河、汉界”字样。其实,它是借用两军对垒的局势,渲染气氛,与楚汉相争无关。中国象棋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多与周朝文、武二王有关。《诗·踯颂序》中说:“维清,奏象舞也。”周文王时已有击刺的战斗技术,武王作乐,象征击刺排练为舞,故取此名。说明象棋是一种战争厮杀的棋戏。还有人认为象棋就是周武王所造:“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日象棋。”到底哪种说法有道理,至今没有定论。在没有史料和文物实物出土之前,所谓定论,只是讨论者一家之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高人(有智慧的人)所创,历代研习完善,才形成了超人的智慧。看看象棋活动的发展轨迹,或许对认识它的产生会有帮助。象棋活动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如《楚辞·招魂》:“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早期象棋活动到南北朝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象棋迷,首次撰写出《象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象棋博弈的指导书籍。到了北宋,象棋就基本定型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北宋墓中发现了瓷质象棋,黑白子各十六枚,与今象棋十分相似。明代的象棋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其标志是棋书、棋谱多达17种。清代的棋书、棋谱大都完整保存下来,基本分为三类:应用棋谱、残局谱、全局谱。这些棋谱是历代象棋活动的经验总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歇后语第16句】:邻居近几年木材和茶叶收入好几万元,可是,一笔生意没做好,连老本都赔上了。为了过个年,不得不四处借钱。爷爷说:“这真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好一世穷!”(安徽·石台)
【歇后语第17句】:【家和万事兴】释义:家庭和睦就能兴旺。例句:六叔两边劝解地说:“好了,好了,家和万事兴。睡觉去吧,有话明天再说!”
【歇后语第18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还有一个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那么,它是怎样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变成“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呢?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显然与儒家的君子标准相抵触。产生这样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后来人们用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大,影响太深,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经过改造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境界虽高,使用率却远不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因是高处不胜寒。
【歇后语第19句】:【到乡随乡,骑马随鞍】(谚)指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里,就要随顺着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人情,这跟骑马必须贴着马鞍是一个道理。 也作“骑马随鞍,入乡随乡”。
【歇后语第20句】:【狗仗人势】释义:比喻依仗主子的势力欺负人。“人”又作“狼”。例句: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子,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
【歇后语第21句】:人情一把锯——有来有去
【歇后语第22句】:【耗子偷米汤,勉强糊得着嘴巴】释义:比喻勉强填饱肚子。例句:我们家一共有八亩田,有猪有牛有泉水,农具什样也将就拖得过去。一年到头,只要不懒,按说也耗子偷米汤,勉强糊得着嘴巴的。
【歇后语第23句】:【锯倒树儿捉老鹳】(惯)比喻死板教条,不灵活,不知变通。
【歇后语第24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艺要坚持练习,不坚持就要荒废。 《北京短篇小说选》:“你也得好好练,干咱们这一行,总得拳 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行。”
【歇后语第25句】:妈妈把包忘在了办公室,让我去给她拿回来。我说:“妈妈,你长得比我高,腿比我长,迈的步子比我大。还是您自己去拿吧。”妈妈瞅了我一眼说:“真是使唤嘴不如使唤腿。”说罢自己拿包去了。(山西·长治)
【歇后语第26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惯)指人名气大或事情不寻常,尽人皆知。
【歇后语第27句】:【珍珠土里埋】没有人赏识,处于困境。或说:珍珠落在粪 堆上。刘绍棠《芳草满天涯》:“我不能再看着你珍珠土里 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当脱产干部。”
【歇后语第28句】:水湾里照影子——到过来
【歇后语第29句】:【舌头磨剃刀——好险】(歇)指好危险或好厉害。
【歇后语第30句】:【砍柴上山,捉鸟上树】(谚)要想砍柴,你就得上山;要想捉鸟,你就得上树。指有了确定的目标,还必须找对门路,盲目乱干不会有结果。
【歇后语第31句】:苍蝇头上顶绿豆壳——什么人戴什么帽
【歇后语第32句】: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歇后语第33句】:【看不见,摸不着】(惯)形容事物不容易被掌握或控制。
【歇后语第34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惯)儿女:男女。指对男女之情或对子女、家人的感情过于看重,而丧失了自己的志气。 也作“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歇后语第35句】:【三国归司马】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歇后语第36句】:【老虎嘴里讨肉吃】谓要求对方放弃利益,做不到。成语: 与虎谋皮。茅盾《子夜》:“跟吴老三交涉,简直是老虎嘴里 讨肉吃!”
【歇后语第37句】:【马虎】“马虎”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马、虎和粗心大意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会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语“马虎”呢?相传,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欢画虎,有一次,他刚画成一只虎头,有位朋友登门来拜访,请他画一幅马。这位画家大笔一挥,非常随便地在虎头之下添上了马的身躯。朋友见他如此不认真,便质问他说:“你这画的到底是马呀还是虎呀?”没想到这位仁兄随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马马虎虎吧!”朋友见状,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别人不要,画家就把自己这幅“得意之作”挂到墙上。他的大儿子看见后很奇怪,用手指着画问他:“爸爸,那上面画的是什么啊?”“是虎”,画家漫不经心地回答。后来二儿子也好奇地问他,画家又随口支吾着说:“是马”。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碰上一匹马,却以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马主人不干了,要他赔偿,害得画家不得不原价赔偿。后来二儿出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为是马,就想去骑,结果被老虎吃掉了。画家闻讯,悲痛万分,就把《马虎图》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于是这位画家赢得了一个“马虎先生”的外号。从此,“马虎”这个词获得了新义,流传至今了。
【歇后语第38句】:【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见“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歇后语第39句】:听书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歇后语第40句】:【天下乌鸦一般黑】释义:多比喻各处的坏人都是一样坏。例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你,一个年轻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险。”
【歇后语第41句】:【一人拼命,万夫难当】(谚)一个人舍命地冲杀,再多的人也难以抵挡。指人要是拼命战斗,就会产生无穷的威力。 也作一人敢死,万夫难敌。 一人不怕死,万夫莫近身。
【歇后语第42句】:老师让我们用“格外”造句。我在练习本上写了一句这样的话:“杨辉把字写到了‘格外’。”老师看后笑着说:“你这是离开座位迷了路,不走正门跳窗户。”(河南·鄢陵)
【歇后语第43句】:【是粥是水,揭开锅盖】(谚)比喻人或事物的真相,揭开表层,自然就一清二楚。
【歇后语第44句】:【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谚)指老年人的话,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后辈不听取,必然会落得个悔恨无及。 也作不听老人言,祸事在眼前。 不听老人言,必定打破船。
【歇后语第45句】:我潦潦草草地写完了家庭作业,妈妈看见了说:“这是什么作业呀,鸭子咯嗒泥——糊涂一片!”(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46句】:【羡人吃饭,不如赶紧淘米】(谚)羡:羡慕,眼热。指想望不如立刻动手实干。
【歇后语第47句】:羊群里的骆驼,鸡群里的仙鹤——独(都)大
【歇后语第48句】:【拿皇杠压人】释义:比喻用皇家或官府的权势压服别人。例句:什么尊重不尊重国府,你别拿皇杠压人,这是咱地方上的事儿。
【歇后语第49句】:【教师爷不打把势——谁也摸不清谁的底】(歇)教师爷:旧时称武术教官。打把势:练武术。指互不了解对方的底细。
【歇后语第50句】:【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歇)幡(fan):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旗子。本指照射远处,不照射近处;转指照顾关系疏远的人,不照顾关系亲近的人。
【歇后语第51句】:跳蚤的脸——能有多大的面子
【歇后语第52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谚)蹊(xi):小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它们的花果很吸引入,人来人往,树下自然就踩出了条条小路。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引人景仰。 也作桃李不言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歇后语第53句】:【上台容易下台难】(谚)指受任官职,有职有权,自然容易;罢免丢官,无职无权,自然难堪。
【歇后语第54句】:【人贫智短,马瘦毛长】(谚)人穷困,受着经济的掣肘,就显得智谋不足;马瘦了,肌肉不丰,毛就显得又长又乱。指贫穷能使人智谋受到限制。 也作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志:志气。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歇后语第55句】:【 置于死地而后快】不断加害,不肯罢休。尤凤伟《中国一 九五七》:“仍不算完,倒底想怎么样呢,真要将人置于死地 而后快么?”
【歇后语第56句】:【只有错拿,没有错放】(谚)指案件中往往捉人比较随便,而放人特别谨慎。
【歇后语第57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歇后语第58句】:【明水暗道紫花泥】(谚)指雨后夜间行路,在无光照的情况下,看着亮亮的是积水,看着紫花样的是泥坑,看着黑呼呼的才是路。
【歇后语第59句】:【戏有戏德,台有台规】(谚)戏剧演员要有艺德,台上表演要有台规。指戏剧表演一要有道德规范,二要有严格规程。
【歇后语第60句】:五岁的表弟太淘气了,一会儿工夫就把我舅妈擦好的地板弄得一团糟,舅妈批评了他一顿,可一转眼,他又把墨汁瓶碰倒,墨汁洒了一地,并弄脏了我的衣服。舅妈气得抬手就朝他的屁股上来了一巴掌。舅舅说小表弟:“你呀,就是屎壳郎飞到了磨眼儿里——转着圈儿挨!”(山东·五莲)
【歇后语第61句】:一天,村里来个卖葡萄的,要价一元钱一斤,大家嫌贵,可他却说:“一元钱,不算多,买不着汽车和摩托;两元钱,不算贵,拉不回冰箱和冰柜。”(河北·黄骅)
【歇后语第62句】:狗打哈欠——不喘人气;出出臭气;妄张臭嘴;一张臭口
【歇后语第63句】:【提起一条,放下一堆】(惯)形容人麻木、不上进,无论怎样对待他都无所谓。
【歇后语第64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谚)恶:恶劣,不肖。硕:硕大,丰盛。人们总是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不认为自己的田禾比别人的长得好。指人情一贯是:看儿子是自家的好,看庄稼是人家的好。
【歇后语第65句】:天上的银河——不解近渴
【歇后语第66句】:妈妈下岗了,心里很难过。奶奶劝她:“树上的果子,自个长的;脚上的茧子,自个走的。今后你的路还长,自个儿的戏还要自个唱,可不能灰心啊!”(江苏·丹阳)
【歇后语第67句】:【木偶能跳动,自有提线人】(谚)木偶:木头做的人像。木偶戏中木偶人像能跳能舞,是有人在幕后牵线操纵。比喻有人出面闹事,是后台人物在指使。 也作“木偶不会自己跳,幕后定有牵线人”。
【歇后语第68句】:【小大姐儿裁稿子——闲时置下忙时用】(歇)小大姐儿:旧时称大姑娘。褯(jie)子:方言,尿布。指事先做好准备,以应以后急需。
【歇后语第69句】:【乌云遮不住太阳】释义:比喻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例句:“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咱这集体日子就是太阳,什么也遮不住它!”
【歇后语第70句】:【吃大锅饭】(惯)比喻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不管干得如何,报酬、待遇都一样。
【歇后语第71句】:【大象口里拔生牙】释义:比喻做事冒险,或触犯强者。例句:那官员每(们)手里东西,有进无出。“老虎喉中讨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歇后语第72句】:冬天到了,弟弟晚上睡觉时总嫌被窝凉,死活不肯脱衣服;早晨起来,又嫌外面冷,拖拖拉拉不肯出被窝。奶奶笑着说他是“晚上难脱壳,早上难出窝”。(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73句】:【蛮妻拗子,无法可治】(谚)拗(niu):固执,执拗。指最不好管教的,是蛮横不讲理的妻子和执拗不听话的儿子。 也作蛮妻劣子,无药可治。 顽妻逆子,无法可治。 逆子顽妻,无药可治。
【歇后语第74句】:【狗肉不上席】这是统行于民间的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人素质差难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东西用此话作比。其实,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仅可以上席,还曾把狗肉列为祭祀大礼的专用品,在周朝,那时狗肉是周天子专用食品,贵重如金,官员都没有资格享用这种美味。佛教传人后,佛学典籍认为狗是不洁动物,禁止徒众食用,由此影响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几乎都是佛教的铁杆信徒,他们曾多次颁布禁食狗肉的诏令。唐高祖李渊、女皇武则天都先后颁布《禁屠诏令》,严厉禁止宰杀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贻谋录》载:屠杀狗,吃狗肉都要处以斩刑。到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以后,这类规定也没有放松,不仅不能吃狗肉,连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历史上禁吃狗肉的规定延续如此之久,对于狗肉不能上桌,发挥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实际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歇后语第75句】:【买香囊吊泪——睹物伤情】(歇)香囊:盛香料的小囊,旧时常挂在腰间,可作赠品或传情的信物。指看到与已有关的物品,引起伤感之情。
【歇后语第76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蝼】(谚)户枢(Shi):旧式门扇的转轴。蝼:蝼蚁蛀蚀。指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人身体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蠹:蠹虫蛀蚀。 流水不腐,户枢不朽。
【歇后语第77句】: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叉奸又猾)
【歇后语第78句】:【自骑马自喝道】(惯)自己骑马,自己吆喝着开道。比喻自己给自己壮声威。
【歇后语第79句】:【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释义:比喻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也说:“人没伤虎心,虎有伤人意”,意即你不伤害他,他倒要伤害你。例句: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
【歇后语第80句】:【地和生百草,人和万事好】(谚)地通和,各种各样的花草都会长得茂盛;人和睦,办事就会顺利方便。 指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以和为贵。
【歇后语第81句】:【一丈水,退八尺】(惯)比喻满腔的怒气消了一大半。
【歇后语第82句】:包老爷的作风——铁面无私
【歇后语第83句】:我和好友小敏吵了一架,从此谁也不理谁了。这件事被妈妈知道了,妈妈对我说:“珠宝不如好友,金银不如知己;万两黄金好买,一个知己难得。做人要心胸宽阔,待友要热情诚恳。去和小敏和好吧!”(宁夏·固原)
【歇后语第84句】:小鸡下蛋——憋红了脸
【歇后语第85句】:【有钱使得鬼动,无钱唤不得人来】(谚)有钱的,连鬼也使得动;没钱的,连人都叫不来。旧指金钱万能,有钱没有办不到的事,无钱一事无成。
【歇后语第86句】:【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谓不分是非曲直。分,也说: 管、问。鲁迅《彷徨》:“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 巴。”
【歇后语第87句】:奶奶看见家里洗衣机、电视机、电风扇……应有尽有,忍不住感叹起来:“想起旧社会呀,木匠门上没有闩,铁匠门上没门搭,瓦匠屋顶没有瓦,一个个穷得丁当响,还是新社会好啊!”(河南·孟津)
【歇后语第88句】:盘山公路——净兜圈子;净绕弯子
【歇后语第89句】:【甘蔗没有两头甜】释义:比喻不能两方面好处都占。“没有”又作“不能”。例句:人们常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要发财,就得担干系呵。
【歇后语第90句】:烂柿子落地——软成一摊
【歇后语第91句】:李明出外找事做,事情没找到,还赔了盘缠。他妈叹气道:“真是狗没套到,却把狗绳给弄丢了。”(安徽·枞阳)
【歇后语第92句】:【胆是吓大的,力是压大的】(谚)胆量是在承受惊吓的过程中逐步变大的,力量是在承受压力的环境中不断增强的。指人的胆量和力量,都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后天锻炼出来的。
【歇后语第93句】:【撒迷魂药】(惯)迷魂药: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药物。比喻用花言巧语迷惑人。
【歇后语第94句】:【忧人发迹怕自穷】(谚)发迹:发财得势。指心怀自私的人,既嫉妒别人走红运,又怕自家贫穷困苦,忧心忡忡,不可终日。
【歇后语第95句】:妈妈叫我去割草,我嫌门口草太矮,不好割,想到村后去割。妈妈说:“远跑不如近磨,你有跑的工夫,在门口早就割好了。”(江苏·丹阳)
【歇后语第96句】:【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歇后语第97句】:【 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指不可能,或意外出现,幸 运得到。曹禺《日出》:“您说这钱现在不从四爷身上想法 子,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
【歇后语第98句】:玻璃瓶子装开水——三分钟的热劲
【歇后语第99句】:【现在挥不动棒槌,将来不能举起长竿来】释义:比喻小事干不好,无法干大事。例句:今天的事要坏在我的头上,这怎么得了?雪娟哪,雪娟哪,人家是天,你怎么就是块砖哩!现在挥不动棒槌,将来还能举起长竿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8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