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朋友圈俗话歇后语,句句获赞!

【谚语俗语第1句】:吃罢中饭睡一觉,健健康康活到老。

【谚语俗语第2句】:【犹豫】“犹豫”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却源自两种动物。据古书上说,“犹”是一种猴科动物,虽灵巧,却生性多疑,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静,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树上。如此反复多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说文》载:“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种长得像大象的动物,虽力大,但是常是遇事无主意。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的特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一词,既形象又确切。

【谚语俗语第3句】:【说大话使小钱】(惯)1指说话口气很大,做起事来却很胆小。2指口头上很大方,其实很小气。

【谚语俗语第4句】:人情一把锯——有来有去

【谚语俗语第5句】:爸爸把买好的化肥又卖了,说当时化肥好买。谁知到用化肥时,却怎么也买不到。妈妈说:“你这是卖了儿招女婿。”(河北·大城)

【谚语俗语第6句】:【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惯)比喻夸大其词,把小事渲染成大事。 也作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一尺水十丈波。

【谚语俗语第7句】:【车如流水马如龙】(惯)车辆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马匹首尾相接,像长龙一般。形容车辆、马匹川流不息,非常繁华热闹。

【谚语俗语第8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谚)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谁修行谁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谁有诚意,谁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谚语俗语第9句】:石灰拌白糖——分不清

【谚语俗语第10句】:【吃鸡蛋不吃鸡母】(谚)鸡母:母鸡。指只可吃鸡蛋,不可吃下蛋的母鸡。比喻投入再生产的资本不能花销,只可花销利润。

【谚语俗语第11句】:【蛤蟆吞西瓜——开口不怕大】(歇)指人张口要价太高,使对方无法还价。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12句】:我不喜欢洗澡,一天,妈妈又叫我洗澡,我一直躲避。妈妈说:“你太固执了,固执得宁愿跳河也不愿洗澡。”(福建·长汀)

【谚语俗语第13句】:【先打后商量】(惯)指先用强硬的手段使对方软下来再与之议事。

【谚语俗语第14句】:【好戏耐看,好曲中听】(谚)好戏让人久看不厌,好曲子让人百听不烦。指优美的戏曲能给人提供高雅的艺术享受。

【谚语俗语第15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指各有一班人马。蒋子龙《乔厂长上 任记》:“运动一来,班组长以上干部都受审批,工厂、车间、 班组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把精力都用在整人上,搞起工作 来相互掣肘。”

【谚语俗语第16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一句常用的俗语,指因自疚而羞于见乡亲或熟人。它源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垓下一战,楚军兵少粮尽,惨遭失败,退到乌江边。项羽看了看身后几十个盔甲凌乱、神情落魄的将士,苦笑一声说:“当初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争战,现在竟无一人生还。即使家乡父老爱怜我,依然称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这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来由。

【谚语俗语第17句】:【前车有辙,后车有道】(谚)指车前行要遵循辙道,不可乱行。比喻做事要遵从以前的规程,不得随意。

【谚语俗语第18句】:【脸皮比城墙厚】不知羞耻。成语:厚颜无耻。杜鹏程《年 轻的朋友》:“你是谁的女婿呀?脸比城墙还厚哩。”

【谚语俗语第19句】:【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指好东西不被赏识,没有派上用 场。陈登科《赤龙与丹凤》:“这才是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我怎么也尝不出一个乐趣来。” 瞎子点灯,白费蜡指没有必要,浪费。浩然《艳阳天》: “我看咱们多余这一手,瞎子点灯,白费蜡,不如来个干脆 的!”

【谚语俗语第20句】:烂泥塘边的蚊子一嗡嗡起哄

【谚语俗语第21句】:【不见鱼出水,不下钓鱼竿】(谚)比喻办事情不见端倪,没有把握,就不贸然采取行动。

【谚语俗语第22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别称,在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妇也是老婆。“老婆”听起来不怎么好听,却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呢!相传,唐代有位名士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嫌弃老妻、再纳新欢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下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渐渐地,妻子的爱称——“老婆”就被传开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对丈夫的爱称。

【谚语俗语第23句】:晚上,做完作业我感到有点饿,就跟妈妈要求到外面买点好吃的。妈妈说:“外面很冷,穿厚点儿。”我说:“没事儿。”妈妈笑着说:“为了嘴馋,不怕受寒。”(河南·卫辉)

【谚语俗语第24句】:【身上有屎狗跟踪】(谚)狗爱吃屎,只要人身上沾了屎,狗就会跟着来。比喻人自身行为不正,就会招来邪恶分子。

【谚语俗语第25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谚)殃:灾祸。池鱼:一说是人名,池仲鱼,因靠城门居住,城门失火时被烧死:一说是护城河里的鱼,因救火汲干了护城河,鱼皆干死。比喻无辜受到连累。 也作“城门失火池鱼丧”。

【谚语俗语第26句】:当哥哥的有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就请他妹妹来帮忙,他妹妹倒很快做出来了。他妈妈指着他的鼻子说:“你真是绣花枕头,一肚子草。哥不如妹,大不如小。”(江苏·邗江)

【谚语俗语第27句】:【插翅也飞不出去】(惯)形容封锁极其严密,无法逃脱困境。 也作“插翅也难飞”。

【谚语俗语第28句】:熟戏要当三分生,练成要加三分功。

【谚语俗语第29句】:老鸹插雉翎——装凤凰

【谚语俗语第30句】:玩着轱辘打主意——想转了

【谚语俗语第31句】:【吃哑巴亏】(惯)指受了损失不便声张或无法申诉。

【谚语俗语第32句】:【桃李】“桃李”现在常用喻指学生。“桃李”本是两种果树,是谁把它们“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不过,它还不是比喻学生。“桃李”一词用于比喻学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给他帮助的,他便独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在自己有难时,怕被连累不肯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子质感到很伤心。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蔓生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从此,人们就把培养人才比作“树人”,把学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桃李”指代学生,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33句】:钢珠落玉盘——当当晌;响当当

【谚语俗语第34句】:【兔子多咱也驾不了辕】释义:多咱:什么时候。辕:伸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兔子永远也不能驾辕拉车。比喻能力差或本质不好的人担不得重任。例句:我说,不行,改不了的,你们要不信,走着瞧吧,老言古语没错提:“兔子多咱也驾不了辕。”

【谚语俗语第35句】:老鼠啃缸沿——不是瓷(词)儿

【谚语俗语第36句】:【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谚)参: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有滋补作用。七两、八两:均为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七两重的参称人参,八两重的参称宝参。指人参能长到半斤重,就是难得的宝物。

【谚语俗语第37句】:【好肉里挑刺】故意找毛病。刘云若《红杏出墙记》:“往后 我做出来你瞧,可不许我明明是红,你却瞒心昧己的好肉里 挑刺。”

【谚语俗语第38句】:【瘸腿驴跟马跑——赶不上】(歇)指落在人后追赶不上。

【谚语俗语第39句】:草里的斑鸠——不知春秋

【谚语俗语第40句】:立七坐五盘三半,一肩三头怀两脸。

【谚语俗语第41句】:我和妈妈去赶集,见卖猪肉的很多。妈妈脱口说:“真是猪肉压断街啊!”(安徽·宿松)

【谚语俗语第42句】:【林大哥——木木的】(歇)“林”字由两个“木”组成。形容人迟钝、死板。

【谚语俗语第43句】:【圣诞老人】圣诞节期间,在英、美等国,不少大百货商店、超市专门派人装扮成圣诞老人,向顾客,尤其是孩子们分发糖果和礼品,这一风俗现在已传到中国,商店或超市也有了圣诞老人的形象。那么,圣诞老人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个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做嫁妆,将其中一袋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筒袜子中。于是,现在每逢圣诞夜,必有不少天真的孩子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品。圣诞老人的形象非常可爱。他是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袖边,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住在北极。在圣诞夜,圣诞老人架着八只鹿拉着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原来到各家,由屋顶的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早已吊在壁炉旁或床头上的袜子里。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谚语俗语第44句】:【 老鼠走到猫口】边比喻落人险境。明代《初刻拍案惊 奇》:“那岛上有小喽罗数百,正在那里使枪弄棒,比箭抡拳。 一见有海船飘到,正是老鼠在猫口边过,如何不吃!”

【谚语俗语第45句】:【一炉火闷在灰里】强烈的感情还没有表达出来。沈从文 《边城》:“老马兵原来跟在她的后边,因为他知道女孩子心 门儿窄,说不定一炉火闷在灰里,痕迹不露,见祖父去了,自 己一切皆已无望,跳崖悬梁,想跟着祖父一块儿去,也说不 定。”

【谚语俗语第46句】:【刀搁在脖子上】释义:比喻死亡临头,或用杀头威胁。例句:乡亲们,我们是大清的官兵,脚踩着先帝打下的江山,吃着父老兄弟的饷粮,没有皇帝的谕旨,就是刀搁在脖子上,我们也不能退半步!

【谚语俗语第47句】:【半夜明灯天晓月】(惯)半夜的明灯,油将耗尽;天边的明月,拂晓时会隐去。形容事物存在时间短暂,消失很快。

【谚语俗语第48句】:【插草标卖人】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表示出卖;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这些场景十分悲惨。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这就是约定俗成,插草卖物成了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如,一根为贱卖,两根为平价,三根为贵卖。

【谚语俗语第49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谚)比喻前人开创事业,子孙后代因之享福。 也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前人栽树,后人遮阴。

【谚语俗语第50句】:麻雀走路——蹦三跳

【谚语俗语第51句】:到了种麦的时候,爸爸非常着急。妈妈却说:“霜降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还早着呢!”(河南·博爱)

【谚语俗语第52句】:牦牛好不好,看鼻子就知道;姑娘美不美,看父母就知道。

【谚语俗语第53句】:吃点心抹酱油——不对味;不是味儿

【谚语俗语第54句】:【大千世界】“大干世界”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包罗万象的事物。“大干世界”是怎么来的呢? “大干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世界。累计一千个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计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计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为以‘千’为单位,经过三次累计,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干世界”’。佛家指出,宇宙中有无数大干世界。后来,用“大干世界”形容广大而丰富多彩的世界。佛教的“大干世界”,竟然和物理学、天文学的漫无边际的宇宙相似。

【谚语俗语第55句】:【千尺有头,百尺有尾】(谚)绳索再长,总是有头有尾的。比喻任何事情有开头也有结尾。也比喻做事得顺着次序,有头有尾,不可乱套。

【谚语俗语第56句】:【漱上水】(惯)、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结讨好有权势、地位,或有钱财的人。

【谚语俗语第57句】:小明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好不了几天就会滑下来。妈妈说他学习没有恒劲儿,是“下山的太阳红不了一会儿,吃泡泡糖只甜一阵儿”。(河南·新乡)

【谚语俗语第58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谚)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负重,也能在得志时施展抱负才华。劝人暂作退让之话。

【谚语俗语第59句】:天渐渐地冷了。早晨,我总是坐在床上先暖和一会儿才起来。妈妈说:“你真是早晨难出窝,夜晚难脱壳。”(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60句】:黄牛反刍——肚里啥货自己知

【谚语俗语第61句】:【请风光博笑脸】(惯)形容极力巴结、讨好。

【谚语俗语第62句】:【讲排场】(惯)指追求外表的豪华、气派。

【谚语俗语第63句】:【豆腐青菜,各人所爱】(谚)比喻各人志趣不同,追求不同,所走的生活道路也就不会一样。

【谚语俗语第64句】:猫狗打架——世代冤家

【谚语俗语第65句】:【儿行千里母担忧】释义: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惦念他们。例句:“嗯!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你娘虽说死了,还有我,还有你姐姐哩!心上牵你,孩子!”

【谚语俗语第66句】:妈妈叫我扫地,我却被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三下两下扫完了地。妈妈看了说:“你呀,真是屋大不扫边,船大不洗舷。干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的,这怎么行呢?”(重庆·合川)

【谚语俗语第67句】:【一是一,二是二】(惯)形容说话做事老老实实,是一不二。 也作一则一,二则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谚语俗语第68句】:【 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局部依赖整体。类似的:锅巴 不稠碗里稀|锅里没有,勺子舀不出。韩志君等《篱笆·女人 和狗》:“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 斤!”

【谚语俗语第69句】:六月里做棉袄——早准备

【谚语俗语第70句】:我看到妈妈做那么多的菜,伸手就要抓。妈妈急忙拦住说:“哎!你可是九寸九的嘴——不够一吃(尺)哟!”(山东·苍山)

【谚语俗语第71句】:【把猫说成虎】(惯)比喻夸大事实。

【谚语俗语第72句】:决了堤的洪水——横冲直撞

【谚语俗语第73句】:横吹笛子竖吹箫。

【谚语俗语第74句】:【人非草木,谁能无情】(谚)人不是花草树木,谁能没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

【谚语俗语第75句】:水库开闸——滔滔不绝

【谚语俗语第76句】:【骨头烧成灰】也认得谓记得清楚,确认无误。或说:扒下 皮来也认得出。台湾琼瑶《几度夕阳红》:“尽管有那么多的 变化,但是,这个人,就是把他烧成灰,磨成粉,化成了泥,她 仍然能一眼就认出来!”

【谚语俗语第77句】:【正担好挑,偏担儿难挨】(谚)指扁担两头重量一样的容易挑,两头轻重不一的难挑。也泛指正位的负担容易承受,歪邪的压力不好担当。

【谚语俗语第78句】:【一张嘴不能言两宗事】(谚)旧多指说书艺人的一张嘴不能同时讲两件事情。 也作“一张口难说两家话”。

【谚语俗语第79句】:【枉披了人皮】(惯)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为极其卑鄙、恶劣。

【谚语俗语第80句】:天上的风筝———根线在人家手里;把柄在人家手里

【谚语俗语第81句】:跳芭蕾舞的——转得快

【谚语俗语第82句】:【官向官,民向民,穷人向的是穷人】(谚)向:偏向。指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不同,办起事来,总是偏向着自己的群体。

【谚语俗语第83句】:【鸟来投林,人来投主】(谚)鸟飞倦了,要投入林中栖息;人到末路,要投奔亲友求助。指凡来求助者,都是势不得已,只可援救,不可拒绝。 也作鸟投林,人投主。 人来投主,鸟来投林。

【谚语俗语第84句】:一个同学修改病句,改了半天,也没找出病句的真正错误。老师开玩笑说:“哭了半天,也不知谁死了。”(山东·莱阳)

【谚语俗语第85句】:【石榴裙】“拜倒在石榴裙下”是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语,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那么,石榴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谁穿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呢?先说石榴裙。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欢红色,而当时染红色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出来的,因此,人们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而在唐朝的时候,石榴裙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从唐诗中可见一斑。如李白的诗中“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还有杜审言的“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泪下,开箱验取石榴裙”……再说“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传杨贵妃非常喜欢石榴花,当然也喜欢穿石榴裙。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中广种石榴。每逢石榴花开之时,这位风流天子便携带爱妃去赏花游玩,饮酒作乐。由于宠爱美人,天子不理朝政,疏于政务。但文武大臣谁也不敢指责皇上,他们只能迁怒杨贵妃,见了她,拒不行礼,杨贵妃很生气。这天唐明皇设宴招待群臣,并请爱妃献舞助兴。但见杨贵妃却将酒杯端起送到皇帝唇边,耳语道:“这些臣子对臣妾非常不恭敬,我不愿意为他们献舞。”唐明皇一听,爱妃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这怎么行。于是下令,所有的文武百官,见了贵妃一定要下跪行礼,如果不这样做,就以欺君之罪严惩。所有的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得遵从。从此之后,只要一见到杨贵妃,莫不俯首叩拜。从此以后,“拜倒在石榴裙下”便流传开来,演绎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含有讽刺意味。

【谚语俗语第86句】:【检讨一阵子,受惠一辈子】假作检讨,蒙混过关。图书: “反过来,这又会使局内、局外的干部,误以为‘检讨一阵子, 受惠一辈子’,反正‘罪不当诛’,倒使敢于以身试法的人越 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的雪崩之势。”

【谚语俗语第87句】: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拿着满分的卷子到处炫耀。爸爸见了对我说:“自满、轻信和自高自大,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成功的花环上必须用谦虚来镶边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88句】:我一边吃瓜子一边对爸爸说:“瓜子快要坏了。”爸爸笑着说:“要坏到肚里去了吧!”(江西·宜春)

【谚语俗语第89句】:【泼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

【谚语俗语第90句】:【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直中直,过分的直;仁不仁,假 仁。谓要识别假象,不要轻信于人。海外张爱玲《连环套》: “谁知她那小姐妹,一口赖得干干净净,咬准了说不曾有什 物/事寄在她那里。正是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谚语俗语第91句】:【戏台上娶媳妇】谓尽想好事。《新凤霞回忆录》:“小外行 还学唱小生!这才是戏台上娶媳妇,想着美呀……”

【谚语俗语第92句】:爸爸买回一斤糖果,说是给妈妈吃的,我却先吃了起来。妈妈见了说:“依了婆婆名,媳妇却吃得牙齿疼。”(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93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强】释义: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别人无法改变。例句:“岂不闻语云:‘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便是妇人女子的志向,也有个不同。”

【谚语俗语第94句】:【冬至无霜,碓杵无糠】释义:碓杵:捣粮用具。冬至日不见霜,来年要遭灾荒。例句:冬至日无霜,主来岁荒歉。谚云:“冬至无霜,碓杵无糠。”

【谚语俗语第95句】:【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谓不分是非曲直。分,也说: 管、问。鲁迅《彷徨》:“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 巴。”

【谚语俗语第96句】:【送佛送到西天】帮助人要帮助到底。类似的:送佛送到 殿,渡人渡到岸/送人上岸,送鬼上殿。刘云若《红杏出墙 记》:“妹妹你可要送佛送西天,路上千万照顾他,不可露出 破绽。”

【谚语俗语第97句】:肋条间透过太阳光——瘦得可怜

【谚语俗语第98句】:我是女孩,当班长,爱管事,乐于助人,老师、同学都喜欢我,可有个老婆婆说女孩管事惹是非。老师说:“结果的树遭石打,做工的人被钉扎。但是,只要方向是对的,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山东·昌乐)

【谚语俗语第99句】:爸爸爱串门,不是打牌就是下棋,整日和邻里几个小伙子嘻嘻哈哈,没个稳重样儿。妈妈愤愤地说:“一年长不成,到老也是驴驹子!”(河南·南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88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