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歇后语,看了就想分享!
【歇后语第1句】:妈妈平时喜欢与人拉家常。一天,她出门办事,临走时爸爸嘱咐她:“女同志不要站哪儿成井,坐哪儿成坑,做事要放枪收马,利索点!”(安徽·霍邱)
【歇后语第2句】:【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来称成年男子的。《谷梁传·文公二十年》日:“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说文》在“夫”下释“丈夫”,谓“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古时称男性为“丈夫”,有时还有气度不凡的意思,犹言“大丈夫”。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转义成为女子配偶之称,则源于我国一些部落的抢婚陋习。在这些部落里,女子选择夫婿,以一定的高度为主要条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时一丈相当于今天七尺)为标准。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据此,女子称其所嫁男子为“丈夫”。随着时代的变迁,部落融合,“丈夫”这一称谓相沿至今,而“抢婚”则变成了有的少数民族的嬉闹婚俗。
【歇后语第3句】:我和堂哥打闹,不小心被打着了眼睛。爷爷在一旁说:“人狂有祸,天狂有雨。”(广西·鹿寨)
【歇后语第4句】:【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释义:比喻一件困难的事,总会有它的解决办法。例句:何老板总会和你想法子的。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天下有多少人生在天底下会干死了?总有办法,总有办法。
【歇后语第5句】:白银子扔人——银(人)打人
【歇后语第6句】:【病鬼碰着阎罗王】(惯)阎罗王:佛教称掌管地狱的神,也称阎罗、阎王、阎王爷。指必死无疑,没有生的希望。
【歇后语第7句】:学校的礼堂盖了两个月了还没竣工。我问爸爸:“盖房子怎么这么慢?”爸爸说:“孩子,不容易啊!拆屋一阵风,起屋动千工。”(江苏·靖江)
【歇后语第8句】:【八月大,无果卖】释义:阴历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例句: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八月大,无果卖。”这不,现今集市上水果少,价钱贵得吓人啊!
【歇后语第9句】:【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谚)指饭前宜先喝汤水,有益于肠胃消化,避免生病吃药,保持健康。
【歇后语第10句】:【瓜熟要落蒂,儿大要自立】(谚)蒂(di):瓜果等与茎、枝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脱落;儿长大了,就必须自我独立。指儿女长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
【歇后语第11句】:【小账不可大算】(谚)小账:零星开支的账目。大算:总起来计算。 指小账如果单宗看,为数不多;但日积月累,总起来计算,数字就会大得惊人。
【歇后语第12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谚)练武术的,要不住手地练拳;练曲艺的,要不住口地练唱。指技艺要经常练习,不可间断。也泛指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离不开勤学苦练。 也作拳不能离手,曲不能离口。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歇后语第13句】:【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刻薄不一定讨便宜,忠厚并不 吃亏。奉劝人要忠厚,不要刻薄。明代《醒世恒言》:“那些 和尚们也闻知秦卖油之名,他的油比别人又好又贱,单单作 成他。所以一连这九日,秦重只在昭庆寺走动。正是:刻薄 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歇后语第14句】:獾猪归洞——钻进去
【歇后语第15句】:【热心招揽是非多】(谚)热心:有热情,肯尽力。指热心人常会落得麻烦缠身,苦恼不断。 也作热心招是非,冷眼无烦恼。 冷眼:冷漠地看待周围的事物。 热心闲管招非,冷眼无些烦恼。 热心闲管是非多,冷眼觑人烦恼少。
【歇后语第16句】:一杆没星的秤——掂不出轻重
【歇后语第17句】:【粉丝】现在,“粉丝”是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热词,相当于追星族。粉丝是个外来语,与粉丝、粉条这种大众食品没有任何关系。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原意是“热心的追随者”的意思。因为在中文里,说“我是他(她)的迷”这样的话是不通的,必须在“迷”之前再加一个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许多场合,这样用起来还是繁琐,为了方便,干脆就把“热心的追随者”——“粉丝”拿来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称“我是某某的粉丝”。并迅速流传开来。
【歇后语第18句】:【飞到九霄云外】(惯)形容跑得很远或消失得无影无踪。
【歇后语第19句】:李阿姨的儿子和她顶嘴,李阿姨气呼呼地坐在床上生闷气。李叔叔劝道:“消消气吧,哪个牛犊不抵母呢?”(湖北·丹江口)
【歇后语第20句】:玉器店里的珍品——精雕细刻
【歇后语第21句】:【糖大蒜——又甜又辣】(歇)形容人嘴上甜美,手段毒辣。
【歇后语第22句】:【杀不得贫家,做不得富家】(谚)对穷人的盘剥如果心不毒手不狠,就成不了富户。指旧时富人的财富,无不是从穷人身上残酷地榨取来的。 也作杀不得穷汉,做不得财主。 杀得穷汉,做得富户。
【歇后语第23句】:【白糖嘴巴砒霜心】(惯)砒霜:无机化合物,有剧毒,用来制杀虫药和杀鼠药。指嘴上说得好听,内心却非常狠毒。
【歇后语第24句】:【功臣难过太平关】(谚)旧时开国建业的有功之臣,很难度过太平年景这一关。指历来在取得政权后,最高统治者总要迫害杀戮功臣良将。
【歇后语第25句】:【卢医不自医】(谚)卢医:战国时名医扁鹊,家在卢地,故称。卢医为人治病是妙手,却不能自治。指好医生能医人而不能自医。也泛指名家能治人而不能自治。 也作“医不自治”。
【歇后语第26句】:【忍事敌灾星】(谚)指为人处事,能做到克制忍让,就可以消除灾祸。 也作“忍字敌灾星”。
【歇后语第27句】:东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我穿的衣服较少,冻得直打哆嗦。放学回家,奶奶见了我说:“草窝斑鸠,不知春秋。”(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28句】:【日久知人心,路远知马力】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歇后语第29句】:【呱呱叫】(惯)形容极好或极其优秀。
【歇后语第30句】:【宁挨杠子不挨针】释义:比喻小亏不吃吃大亏。例句:“像他这号人,给他面子他不要,非给他个厉害看看他不会做出血筒子!”“奴婢也看他是一个宁挨杠子不挨针的人。”
【歇后语第31句】:【经风雨,见世面】(惯)比喻经历各种磨难、考验,增长知识才干。 也作“经风浪,见世面”。
【歇后语第32句】:邻居大婶在和奶奶说闲话。大婶说:“你整日操心,这两年显得老多了。”奶奶说:“活到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何况我都快七十的人了。”(江苏·盐城)
【歇后语第33句】:楼顶上唱歌——高调
【歇后语第34句】:【吃瓜子吃出个臭虫来——啥仁都有】见“嗑瓜子儿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
【歇后语第35句】:老鼠给猫祝寿——献媚也不看看对象
【歇后语第36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各随其便;奈何不得;你管不着;随他的便;有什么办法
【歇后语第37句】:【 死水怕勺舀】没有来源,花费不起。清代《醒世姻缘传》: “其一切打银带,做衣服,买礼物,做盘缠,都是丁利国这碗 死水里舀,却也当真舀得干上来了。”
【歇后语第38句】:【背后捅刀子】(惯)指暗地里害人。
【歇后语第39句】:【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歇)黄鼠狼:黄鼬,又名黄皮子,喜欢吃鸡。指假装好意或伪装善良,却包藏祸心。 也作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
【歇后语第40句】:【父子无隔宿之仇】(谚)指父子之间的仇怨很容易消除。
【歇后语第41句】:针鼻不叫针鼻——线(显)眼
【歇后语第42句】:【打开窗户说亮话】释义:比喻有话明讲,说话直率。例句:“她说,只等她那个情人一回来,她就要跟韩小蜇打开天窗说亮话,男婚女嫁,各奔东西……”
【歇后语第43句】:【买了个母鸡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问语气。本指若买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鸡,即使杀了也无济于事;转指妇女即使不会生养,也无人可奈何。
【歇后语第44句】:【在商为义士,在周为顽民】(谚)商:商朝。义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顽民:不顺从的人。商朝认为的义士,周朝则视作顽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歇后语第45句】:【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谚)涌泉:冒出的泉水。得到别人一点一滴的恩惠,就要以涌泉般的好处回报,指人有恩于我不可忘,得好好报答。 也作受人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报。 人有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
【歇后语第46句】: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歇后语第47句】:【过河丢拐棍,病好打太医】(惯)太医:皇家的医生。比喻事成之后便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歇后语第48句】:【瓮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无处躲藏,无法逃跑。 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瓮中捉鳖——跑不了。 瓮里捉鳖——没跑。
【歇后语第49句】:布告贴在楼顶上——天知道
【歇后语第50句】:【做梦娶媳妇儿——光想好事】(歇)指人一心想着实现不了的美事。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做梦娶媳妇儿——净想好事儿。 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
【歇后语第51句】:【跌个狗吃屎】(惯)指跌倒时嘴碰到了地面。
【歇后语第52句】:【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谚)木柴再硬,也经不住斧百次砍斫,定会劈开;人再固执,也经不住上百次的劝说,定会回心转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会生效。
【歇后语第53句】:我的弟弟活泼,好动。白天由奶奶看着,可奶奶一不留神,他就跑得不知去向,这时,奶奶便会说:“这孩子,真是个小地仙,一会儿不见走一千。”(河南·沁阳)
【歇后语第54句】:【树欲静而风不息】(谚)树想安静下来,可风总是不停息地刮动。比喻情势的发展不能如人的心愿。 也作“树欲静而风不止”。
【歇后语第55句】:石头缝里塞棉花——软硬兼施
【歇后语第56句】:乌鸦当向导——把人带到死尸堆
【歇后语第57句】:爸爸的一位朋友终年在家养鸡,搞科学种田,几位亲戚劝他进城去做生意,说那比养鸡、种田要合算多了。可那位叔叔却不这样想,他说:“打鱼的不离船边,找柴的不离山边,我这个庄稼汉怎能离开田边?”(江苏·海安)
【歇后语第58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它是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故事,它是怎么来的呢?有关“八仙”的传说很早,早在晋代就产生了八仙群体,可惜已无据可考。要没有这些传说,也不会有杜甫的《饮中八仙》,称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诗人是酒仙。也就不会有西蜀道士张素卿所画的“八仙图”,图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们都是鲜活的凡人,与八仙毫不搭界。不过,这也证明“八仙”的传说早就存在。经过中唐、五代、两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员逐渐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间才算固定下来。现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吴元泰写的神话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他们的姓名和神通本领如下:铁拐李,腿跛挟拐能借尸还魂;汉钟离,能点金济众,飞剑斩虎,本领全面;蓝采和,居无定所,到处旅游,有些散漫习气;张果老,倒骑驴,可以万变,高深莫测;吕洞宾,文武兼备,到处点化,组织能力强;韩湘子,不避艰危,乐于助人;曹国舅,潇洒风流,人物俊俏,不摆架子,很受女士们青睐;何仙姑,坚持独身,行走如飞,是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女子。他们无门户之见,也不嫉贤妒能,在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归途当中来到东海,借着酒力,各显神通,漂洋过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头民间传说逐渐结集起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八仙过海的故事虽是虚构,但也不是一点原型也没有。据资料介绍,它来源于宋初建隆年间的真实故事。当时东海中的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庙岛群岛)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这里只关押犯罪军人。后来岛上的人犯越来越多,但朝廷只发给三百人的口粮,人多粮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头目李庆很伤脑筋,无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进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鱼腹。这天,有几十名犯人闻知会遭毒手,他们每人抱了根木头,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莱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风,只有八人侥幸游到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个山洞中隐藏下来。不久,这八个人被当地渔民发现,他们害怕暴露真实身份,随口编了来自远洋的假话,渔民们惊异其为神人。此事传开,有人加以附会,编成了神话故事,于是,“八仙过海”之说不胫而走,一些渔民甚至为其祭祀。后来庙岛群岛显应官建有“八仙过海”的雕塑群像。想当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汉,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八仙”。
【歇后语第59句】:算盘子进位——以一当十
【歇后语第60句】:【戴帽子的猢狲——倒像人】(歇)指还像个人样。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61句】:【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谚)高原深井,树大根粗,这是北方的自然景观;街道宽阔,往来稀少,这是北方的人情写照。指景象壮丽,人情疏淡,这就是北国风光。
【歇后语第62句】:板凳上打麻将——抓不开
【歇后语第63句】: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歇后语第64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谚)冰冻到三尺厚,绝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比喻事物的形成,有着长时间的渐变过程,绝非偶然。
【歇后语第65句】:【久闻大名,如雷灌耳】(惯)旧时见面的寒暄语。指对方名气很大,让人仰慕。 也作久闻高名,如雷灌耳。 久闻大名,如雷轰耳。
【歇后语第66句】:【拿话当经念】(惯)比喻把他人说的话当作行为准则。
【歇后语第67句】:【 孙猴子七十二变】变化不定。或说:属孙悟空的,七十二 变。类似的:一天十八变。成语:变化无常。古华《浮屠 岭》:“放了口风。任什么人,都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还讲 什么孙猴子七十二变,一个跟头能打出十万八千里,但逃不 出如来佛的巴掌心。”
【歇后语第68句】:三个女人抵一群鸭。
【歇后语第69句】:【树老易空,人老易松】见“人老易松,树老易空”。
【歇后语第70句】:【拿斧的得柴火,张网的得鱼虾】(谚)手里有斧,就能砍得柴火;河里张网,就能捞到鱼虾。指在哪方面投入,就会在哪方面得到回报。
【歇后语第71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释义:极言苏州、杭州可与天堂相媲美。例句:江南真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
【歇后语第72句】:电信局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歇后语第73句】:【拔短梯】(惯)拔:抽掉。比喻无端毁约失信,置人于困境或死地。
【歇后语第74句】:卖鸡蛋的摔跟斗——没有一个好的
【歇后语第75句】:【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歇)点:本指点燃,转指指点。指稍一指点,情绪就高涨起来。也指人性情暴躁,容易发脾气。
【歇后语第76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谚)比喻旧时读书人,未走上仕途还一身正气;一步入宦海,就随波逐流了。
【歇后语第77句】:惊险小说——危言耸听
【歇后语第78句】:【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指因果关系,做事会有结果。类似 的:刮春风,下秋雨。峻青《秋色赋》:“我们中国有句农谚: 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这句话,不只是一种气候上的规律, 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
【歇后语第79句】:【 虾子也有三道浪】能量虽小,但也能起作用。亦可反用。 汪幸福《浪迹台湾岛》:“你们几个小虾造得起大浪?搞得不 好,还要落个坐牢的下场。”
【歇后语第80句】:打灯笼走铁路——见轨(鬼)
【歇后语第81句】:蝉不叫蝉——知了
【歇后语第82句】:【狗逼急了跳墙,马逼急了趵蹄】(谚)趵:踢。比喻人逼到急处,就会失去理性控制,什么事也能干得出。 也作“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
【歇后语第83句】:【—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形容极静。成语:万籁无声。 古华《前面才是夔门》:“这时屋子里静极了,真是掉一根针 到地上也可以听到声音。”
【歇后语第84句】:【奴要白饭,马要青刍】(谚)白饭:白米饭。青刍:青草。奴仆要吃饭,马匹要吃草料。指使用人和牲口要付出代价,不是白使唤的。
【歇后语第85句】:【安乐窝】“安乐窝”现在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源出《宋史·邵雍传》。据《宋史·邵雍传》载:“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刻苦自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朝廷请他做官,他不愿为凡事所累,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后来,他回到家乡,与外界摒绝往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易学,终成高士。以后,邵雍迁居洛阳。当时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马光、吕公著等贤士也退居洛阳,他们和邵雍意气相投,彼此往来密切。在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南置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柳种花,自种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为表示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志向,他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窝”一词便成为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乐的语义。例如,南宋戴复古有“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之句。到了后来,由于“安乐窝”同“逃避艰难困苦,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于是由原来的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的褒义转义为贬义。
【歇后语第86句】:老黄牛拖水车——原地打转
【歇后语第87句】:【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谚)秀才只取得了进学的资格,所以可能还很穷;举人却已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因此不会再穷。指只有穷的读书人,没有穷的做官人。
【歇后语第88句】:【她】“她”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单音节的词。“她”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红楼梦》是写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书,却找不到一个“她”字(现代版《红楼梦》除外),原来,“她”字还是一个现代人创造的结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刘半农在《新青年》首先发表《她字的研究》,第一个把“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五四运动”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鲁迅的文学作品,但没有成功。“伊”与“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乱,而且“伊”有它义,不能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专属字,似有缺憾。于是刘半农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是再合适不过的创意了。“她”字一出现,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男女合用一个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乱局面,可谓一字千金,具有历史意义。
【歇后语第89句】:寒假作业发下来了,我遇到一道难题,算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算出正确答案。爸爸对我说:“困难是石头,办法是锤头;锤头打石头,石头低下头。你的方法是不是不对啊?”(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90句】:两个人报数——不数一就数二
【歇后语第91句】:【北上、南下】说到“北上、南下”人们自然联想到当年红军北上抗日或解放军南下解放海南岛。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呢?这种以北为上、以南为下,对方位的称谓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我国古代的礼仪中以北为尊,尊者为上,其位置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会见群臣时,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称王”;臣子们朝见帝王时,则须背南面北,叫“北面称臣”。例如《易经-说卦传》日:“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师学艺,以及其他一些庄重场合,在行礼时也均按北南方位为尊卑、上下施礼。在建筑上也是以北为上,北屋为上屋。由于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北为上,南为下,人们在称渭北、南地理方位时,便借用礼仪中的称谓习惯,称北方为上,南方为下,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称谓用语了。如地图上的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歇后语第92句】:【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谚)离家出远门,宁可身边少带盘费,也不可少了防身的武功。旧指出门在外,总得有护身拳术,以防吃亏受欺。
【歇后语第93句】:【挨上好邻家,吃酒又戴花;挨上坏邻家,披麻又戴枷】(谚)披麻:披麻戴孝,指遭殃死人。戴枷:罪犯戴上枷锁。好邻居会给自家带来好处,坏邻居会给自家带来不幸。指择邻非常重要。
【歇后语第94句】:腊月里,木匠张成做了四个案板,先后拉到集市上去卖。前两个做工粗,却卖了好价钱;后两个做工细,便宜还卖不出去。他说给王大爷听,王大爷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先前就你一个人卖。现在卖的人多了,这就叫有好货不如有好行情(),’(河南·西平)
【歇后语第95句】:【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为“金榜”。金榜是相对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没有前二榜,也不会有金榜,因为乡试、会试、殿试是层次递进的。古代科举考试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黄榜。桂榜是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为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而得名;杏榜是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而得名;黄榜则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因该榜用黄纸书写而得名。黄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处进呈于内,大金榜则由内阁学士加盖“皇帝之宝”的大印后张挂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榜。
【歇后语第96句】:阎王奶奶绣荷包——鬼花招
【歇后语第97句】:老嫂比母,小叔比儿。
【歇后语第98句】:白菜熬豆腐——谁也不沾谁
【歇后语第99句】:【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旧时用葫芦装药。指弄不清真相。 台湾琼瑶《彩云飞》:“涵妮瞪大了眼睛,惊异地瞧着,不知道 云楼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