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最流行民间俗语金句,句句入心!

【谚语俗语第1句】: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块砖头砌不成墙。

【谚语俗语第2句】:【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边】(歇)冰凌柱:雪化后房檐滴水遇冷凝成的柱形的冰。比喻事情的根源在上层领导。 也作“房檐上的冰槌——根子在上面”。

【谚语俗语第3句】:单麻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谚语俗语第4句】:风匣改棺材——装入

【谚语俗语第5句】:【戴屎盆】(惯)比喻担坏名声。

【谚语俗语第6句】:【开弓没有回头箭】(谚)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启动,就要一直做下去,绝不能反悔停顿。 也作“开弓难收回头箭”。难收:无法收住。

【谚语俗语第7句】:邻居婆媳两人为点小事又在吵嘴,奶奶忙赶过去劝解道:“你俩都想开点,天天生活在一起,勺子和碗还磕碰呢。该伸的伸点,该蜷的蜷点,不就好了?”(山西·应县)

【谚语俗语第8句】:【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开始情况较好,但不能持久。类似 的:新盖的茅房三日香。清代《何典》:“醋八姐看见,也未免 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弟弟宝宝’的甚是亲热。”

【谚语俗语第9句】:【千行万行,庄稼是头一行】见“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谚语俗语第10句】:【堕入五里雾中】(惯)五里雾:《后汉书·张楷传》:“(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比喻迷离恍惚的境界。形容人感到迷茫,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也作掉入五里雾中。 坠入五里雾中。

【谚语俗语第11句】:【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谓容易走漏消息,要防止。类 似的:墙有眼睛壁有耳/墙有缝,壁有眼。明代《水浒》:“休 得再提。常言道: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只可你知我 知。”

【谚语俗语第12句】:我本来已经穿了很厚的衣服,还总是围着个火炉子。妈妈说我:“无毛的小鸟是叽叽,有毛的小鸟也是叽叽。”(安徽·旌德)

【谚语俗语第13句】:【吃软不吃硬软】指友好商量的方式;硬,指威胁、强迫的 方式。意即可以商量,不能强迫。类似的:吃顺不吃呛。反 义说:吃硬不吃软。西戎《纠纷》:“他这人就是这路脾气,爱 吃顺气丸,争吵起来,吃软不吃硬。”

【谚语俗语第14句】:拿着草帽当锅盖——尽是出气眼;乱扣

【谚语俗语第15句】:【假戏真做】(谚)戏文是假的,但演员却要像真的一样去表演。借指明知是假,却要真做,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也作假戏还得真唱。 假戏只好真做。

【谚语俗语第16句】:一窠猴子——都姓孙;没有一个老实的

【谚语俗语第17句】:【 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指不可能,或意外出现,幸 运得到。曹禺《日出》:“您说这钱现在不从四爷身上想法 子,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

【谚语俗语第18句】:【人恶鬼不缠】(谚)恶:强横。人要是行为强横,就连鬼也避着,不敢招惹。指无所畏惧的人,能镇住邪恶小人,使其不敢侵犯。

【谚语俗语第19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汉子】见“急婆娘嫁不下好汉家”。

【谚语俗语第20句】:【打闷棍】(惯)1指乘人不备,突然打一棍。2比喻对于毫无思想准备的人突然进行批评或打击。

【谚语俗语第21句】:【戏台上娶媳妇】谓尽想好事。《新凤霞回忆录》:“小外行 还学唱小生!这才是戏台上娶媳妇,想着美呀……”

【谚语俗语第22句】:【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释义:比喻母亲疼爱儿女。例句:正像俗话说的: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少有少疼,多有多疼;就算最不待见的那个也十指连心!

【谚语俗语第23句】:【人多出韩信】(谚)韩信: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汉初帮汉高帝刘邦建立帝业的元勋。指人多就会出人才。

【谚语俗语第24句】:【龙生九子不成龙】(谚)一龙所生的九条小龙,形状、性格都不像母龙的原样。比喻同一母亲所生的子女,志趣性情迥然不同。 也作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谚语俗语第25句】:黄牛反刍——肚里啥货自己知

【谚语俗语第26句】:【无梁桶——枉提】(歇)梁:提把。本指没有梁的桶,想提也提不起来;转指话说了也是白说。

【谚语俗语第27句】:【紧行无好步】见“急行无好步”。

【谚语俗语第28句】:【生财有道】(谚)指创收财富,要有正当的方法或途径。后多指人有发财之法。

【谚语俗语第29句】:【牛皮灯笼——肚里亮】(歇)亮:本指明亮,转指亮堂、清楚。指心里清楚、明白。 也作“牛皮灯笼——外头不见光,内里亮堂”。

【谚语俗语第30句】: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谚语俗语第31句】:【好花不向街头卖】(谚)指只要花好,自有人前来购买,不必跑到街头去兜售。泛指好货自会招引众多的买主,不必张扬推销。

【谚语俗语第32句】:我们村的柑橘摘下后,村长让人将大小配匀后再分。他说:“瘦婆娘骑胖马——挑精搭肥。”(湖南·桃江)

【谚语俗语第33句】:【打破头用扇子扇】遇到危难,不在乎。或说:打破脑袋不 怕用扇子煽/脑袋破了用扇子扇。成语:处之泰然。孙犁 《风云初记》:“至于将来的事,他早已想通:脑袋破了用扇子 煽,就只当是万贯家财叫儿子糟了,管不了那么许多!”

【谚语俗语第34句】:【梁山兄弟,越打越亲】释义:《水浒》中描写的宋时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在上梁山以前,不少是冤家对头,经过交战才结为兄弟。比喻越打关系越亲密。例句:吴克良先生,您今后如若犯了皮肤瘙痒症,可请我们这位“郎中”来给您治治,保证百医百好,妙手回春,而且送医上门,义务出诊。梁山兄弟,越打越亲呀!

【谚语俗语第35句】:【猪八戒倒打一耙】借指自己理亏,反而攻击对方。袁静 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这小子,还猪八戒倒打一钉耙啊! 刚才你把小梅打得鼻子里滴血葡萄,要不是我们把你拉开, 还不定打成什么样儿呢。”

【谚语俗语第36句】:报时的雄鸡——不用催

【谚语俗语第37句】:【争得猫儿丢了牛】(惯)比喻得不偿失。

【谚语俗语第38句】:【寒食节】现在寒食节是一个为故去的亲人(特别是父母)烧纸钱的节日,是一个全国性重大的民俗节日。唐代大诗人杜牧有首描写清明节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混为一谈,甚至有些年轻人只知清明,误把寒食当十月一(与故去的亲人烧纸送寒衣)。 “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历史事件。寒食节本是个禁忌性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性节日。所谓禁忌,寒食节也叫禁火节、禁烟节,是在节日不准生火做饭,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饭或水果之类,所以叫寒食节。所谓纪念,是相传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介子推。两千六百多年前,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陷害,在国外流亡多年。一次路过卫国的时候,重耳和他的随从被人追击,慌不择路,逃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甚是饥饿。这时重耳发现大臣介子推不见了,别人说他乘危逃脱,重耳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种人。果然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给公子端来了一碗肉汤。重耳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一饮而尽。这汤原来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熬的。公子得知此情,表示即位之日,一定重加封赏。后来重耳真的即位成了晋文公,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悄悄地到山林里躲了起来。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这种行为,同时也对晋文公不满,于是,有人在他的门上挂了封信。晋文公见到信,猛然想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从。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放火烧山撵他出来。不想,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树而死。晋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关于禁火的日期,也就是寒食节的节期,历来说法不一。它不是固定在一年的某月某日,而是给出一个相对的参照点推算。参照点有两个,一是清明,一是冬至。一般说法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节。另一种说法是以上年的冬至为基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为寒食,所以寒食节又叫“百五节”、“百六节”。《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两种推算方法都与清明相邻,所以,现在无论是给亲人烧纸还是给英烈扫墓都在清明前或清明进行。俗谚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说。

【谚语俗语第39句】:【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善良容易被人看成软弱,受欺 侮。浩然《艳阳天》:“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不给他们一 点厉害,总觉着我们光宽大,不严惩!”

【谚语俗语第40句】:【闹戏还在后头】见“好戏还在后头”。

【谚语俗语第41句】:【腊月生的孩子——冻手冻脚】(歇)冻:谐“动”。指动作不规矩(多指性骚扰)。

【谚语俗语第42句】:【此地无银三十两】想掩盖,反而暴露。成语:欲盖弥彰。 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此地无银三十两,隔邻王二不曾 偷’是中国人的笑话,但依着这一个笑话行事的美国人,着 实不少。”

【谚语俗语第43句】:青蛙鼓肚子——气呼呼的

【谚语俗语第44句】:【煮熟了饭连锅端】成果被抢夺。明代《金瓶梅》:“把个现 现成成做熟了饭的亲事儿,吃人掇了锅儿去了。”

【谚语俗语第45句】:【 饿死也是撑死】有困难别人不相信。西戎《王仁厚和他 的亲家》:“咱是富裕户,闹也不算,饿死也是撑死了!”

【谚语俗语第46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谚语俗语第47句】:【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谚)金花和银花可搭配,西葫芦和南瓜可搭配。比喻男女婚配要门当户对,条件相当。

【谚语俗语第48句】:【留后手】(惯)指为避免以后发生困难而采取留有余地的措施。

【谚语俗语第49句】:【开绿灯】释义:交通信号中,绿灯表示准许通行。比喻让通过。例句:有人反对,认为小说已经“过时”,有人认为作者没有给读者指路,作品有缺点。争论不休之后,终于给小说开了绿灯。

【谚语俗语第50句】:【虎无伤人意,人有伤虎心】(谚)老虎本没有伤害人的打算,但人却有伤害老虎的心意。比喻人与人相处要有警惕,你对他一片善心,他却可能暗里算计你。

【谚语俗语第51句】:【不到火候不揭锅】释义:比喻要抓住适当的机会。例句:袁坚呢,喜欢仔细观察,理出个头来,不到火候不揭锅。

【谚语俗语第52句】:朽木棺材——坑死人

【谚语俗语第53句】:我去大姨家,大姨对我说:“我们这儿有个人非常懒,庄稼都荒了,也不去管理。”我说这人真是懒如猪。大姨说:“岂止懒如猪啊,简直是棒打屁股都不动一下呀!”(河北·平泉)

【谚语俗语第54句】:紧着裤带数日月——难过

【谚语俗语第55句】:【朝来愁檗,暮来愁米】(惯)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难。

【谚语俗语第56句】:【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释义:不经过实践,不知道困难有多大。例句:俗话说,“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短短几天的严酷斗争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作为这支队伍的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自己能力不足。

【谚语俗语第57句】:【吃人不吐骨头】(惯)形容人极其贪婪、阴险和凶残。 也作“吃人不吐核儿”。

【谚语俗语第58句】:【走道拾元宝,只花个弯腰的工夫】释义:比喻不费多少力就得到很大好处。例句:刘万说:“是呀,这回你是走道拾元宝,只花个弯腰的工夫,破费几个钱也是应当的。”

【谚语俗语第59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谚语俗语第60句】:【锯开大口儿】敞开口,不加限制。浩然《艳阳天》:“我是 不见兔子不撒鹰;没个底码儿在手里,我就是找着李乡长, 也不能锯开大口儿呀!”

【谚语俗语第61句】:【提起一条,放下一堆】(惯)形容人麻木、不上进,无论怎样对待他都无所谓。

【谚语俗语第62句】:劳劳碌碌的蜜蜂——甜头给了别人

【谚语俗语第63句】:【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释义:不怕公开较量,就怕两面三刀地暗算。例句:“身处不公平的天地,识人可要识个透哇!俗话说得对,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

【谚语俗语第64句】:【交椅】现在所说的“交椅”,是人们对权力的另外一种描述,“坐上第一把交椅”是指成了某地、某组织、某单位的“第一把手”。那么,“交椅”源自何处?传说“交椅”与唐玄宗李隆基有关。这位李三郎风流成性,喜好旅游,经常游山玩水。可是,出远门不能坐龙椅,那些太监设计出轻巧方便且能折叠的椅子,不用就叠上,用时再打开,而且还能灵活转动一周。玄宗坐上一试,果然舒服,比龙椅还要受用。因为这种椅子可以折叠,椅腿交在起,玄宗皇帝传旨,将此皇家专利产品命名为“交椅”。不过,“交椅”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宋代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这段话明确指出,在汉代称胡床,在宋代称交椅,胡床即交椅。北方的“胡床”比较实用,样子犹如矮凳,坐上去很舒服,胡床双足交叉,可以折叠,好像现在的马扎。到随朝,因忌讳“胡”字,原先的“胡床”改名为“交床”。约在唐以后,人们在“交椅”上添加后背和扶手,制作出了原始的椅子。“交床”随即荣升为“交椅”。到了南宋时期,正式有了“交椅”之名。当时的“交椅”有直背与圈背两类,坐上去都很舒服。宋江在梁山好汉中坐第一把交椅,别忘了,那小说是明朝人写的,不过,文艺作品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生活环境。

【谚语俗语第65句】: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背(辈)

【谚语俗语第66句】:【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没做坏事,心中坦然, 反之则担惊受怕。日间,也说:平生、为人。鲁迅《华盖集续 编》:“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 怎能给恐吓呢?”

【谚语俗语第67句】:【靠右行】“靠右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交通规则(火车除外),它源自欧洲。古代欧洲军队在路上相遇时,就有靠右边走的规定,这是为了避免右手执的武器造成碰撞发生误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罗伯斯庇尔发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马车和行人一律靠右边行驶。后来被拿破仑征服过的欧洲国家,如瑞士、德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等,相继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后来,全世界多数国家采纳了这一交通规则。

【谚语俗语第68句】:【吃过水面】(惯)本指面条煮熟后在凉水中过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转手倒卖,从中获利。也比喻替别人办事,从中得好处。

【谚语俗语第69句】:【碾盘上洗澡——浅得很】(歇)浅:本指不深,转指浅薄。形容人学识浅薄或见识肤浅。

【谚语俗语第70句】:【 打老鼠伤了玉瓶儿】老鼠在器皿之间活动,打老鼠可能砸 碎器皿。谓有顾虑,怕误伤好人。成语:投鼠忌器。清代 《红楼梦》:“如今就打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 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不必管,只这一人,岂不又 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儿。”

【谚语俗语第71句】:【烦恼皆因强出头】(谚)强出头:不该出头管的事偏爱插手管。惹出烦恼,都是由于爱出头管闲事招来的。指不该管的事不要插手,就可避免烦恼。 也作“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谚语俗语第72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人跑了,其他东西跑不了,不怕他跑 了。清代《儒林外史》:“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 然有个料理。你明日到我寓处来。”

【谚语俗语第73句】:【树要直,人要实】(谚)树身要端直,端直才能成材;为人要诚实,诚实才能立足社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指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谚语俗语第74句】:机关枪打炮弹——不对口径

【谚语俗语第75句】:【割鸡焉用牛刀】(谚)宰割一只鸡,哪里用得着屠牛刀。比喻小题不必大做。 也作割鸡焉用牛刀手。牛刀手:宰杀牛的把式。 杀鸡不用牛刀。

【谚语俗语第76句】:石头上绣花——难起头

【谚语俗语第77句】:【话说过,风吹过嘴上文案,不能算数。】孔厥《苦人儿》: “妈说,‘话说过,风吹过!’大(爸)说,‘白纸黑字写下的!”’

【谚语俗语第78句】:【有饭大家吃,无饭大家饿】(惯)比喻同甘共苦。

【谚语俗语第79句】:五一放假时,爸爸带我回农村的爷爷奶奶家。我看见一只老母鸡正在孵蛋,可窝中有鸡蛋,还有鸭蛋,觉得很奇怪。奶奶说:“家鸭很笨,不会孵蛋,只能让母鸡代劳。”几天后,窝中的小鸡全都出壳了,可鸭蛋还没变化。奶奶又说:“鸡鸡二十一,鸭鸭二十八,时候还不到呢!”(河南·罗山)

【谚语俗语第80句】:玻璃筷子夹凉粉——光对光

【谚语俗语第81句】:【东打一耙子,西捞一勺子】释义:比喻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靠临时性的收入维持生活。例句:马老哥有些酸楚地苦笑一下,说道:“过了年的黄历看不得。那是自由自在,热闹红火。可是顶得了啥用哩?东打一耙子,西捞一勺子,今儿有酒今儿醉,明儿也许连水都喝不上。”

【谚语俗语第82句】:【引虎入羊群】(惯)比喻把坏人招引来祸害百姓。

【谚语俗语第83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坏事,总会被人发现。明 代《金瓶梅》:“常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一日,风 声吹到孙雪娥、李娇儿耳朵内。”

【谚语俗语第84句】:【猛火烤不出好烧饼】(谚)烧饼:面食的一种,用火烤熟。指火力过猛,烤出的烧饼皮焦里生。比喻操之过急办不好事。

【谚语俗语第85句】:【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遇到屈辱、失败,要沉得住 气,善于忍耐,等待时机报仇。不一定要立即报仇。沈从文 《长河》:“打什么仗?调什么兵?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 眼前。”

【谚语俗语第86句】:【版版六十四】(惯)版:指宋代铸钱用的铜模。每版铸钱六十四枚。 版也写作“板”。形容人办事严格认真,没有通融的余地。

【谚语俗语第87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释义:指太阳落在云层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例句:看来,今天是不该走了。谚语说:“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这也是天意呀!

【谚语俗语第88句】:【东场搬到西场,也要三日饭粮】(谚)从东边场地搬家到西边场地,也得要耗费几天的饭粮。指凡搬动一次,总得有不少的耗费。劝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谚语俗语第89句】:轮到第五组做值日,他们互相推脱,一个个溜走了。下午,老师发现后说:“你们比其他组还多两个人呢,这真是‘龙多不下雨,人多不干活’啊!”(河南·宝丰)

【谚语俗语第90句】:织装鸟做窝——精工细活

【谚语俗语第91句】:【人怕敬,鬼怕送】(谚)人怕敬:你敬他,他也会敬重你。鬼怕送:你烧钱化纸送走它,它也就不好意思再缠你。指对人对鬼,都以善意相待为是。

【谚语俗语第92句】:【不到火候不揭锅】(谚)火候: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指做饭时火候不到不可揭开锅盖。比喻凡事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 也作“火候不到不揭锅”。

【谚语俗语第93句】:我的数学考了100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正当我和妈妈说笑时,爸爸出差回来了,还给我买了一块镀金的女式手表。那天的喜事可真多啊,我高兴得又蹦又跳。妈妈说:“看把你高兴的,脚底板子就不挨地了。’(安徽·临泉)

【谚语俗语第94句】:【不上高山,不显平原】有比较,才能看出差别和高下。张 恨水《啼笑因缘》:“真是不登高山,不见平地。像她这样用 钱,简直是把大洋钱看作大铜子。”

【谚语俗语第95句】:【倒挂葫芦顺放瓢】(谚)葫芦锯成两半,就是瓢。指葫芦要倒着挂,瓢要顺着放。借指凡处理事情,都有约定俗成的常理,不可任意违拗。

【谚语俗语第96句】:【做文章】(惯)比喻抓住某件事借题发挥或在上面打主意。

【谚语俗语第97句】:【深不对,浅不是】(惯)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对。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满意。

【谚语俗语第98句】: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谚语俗语第99句】:麦克风前吹喇叭——里外响(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13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