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流行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言简意深!
【谚语俗语第1句】:【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释义:百艺:各种技艺。穷:寻根穷底。百种技艺都想学,九十九种落空。比喻学不专一,必无所成。例句: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言多则不精也。鄙语虽小,比喻大。
【谚语俗语第2句】:【 前言不搭后语】语言杂乱无章,前后联系不上,形容慌 乱,或不善言谈。成语:语无伦次。古华《浮屠岭》:“王断掌 嘴笨舌笨,前言不搭后语的,样子有点傻。”
【谚语俗语第3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时此俗语已颇为流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曾写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频繁载录这句俗语,民间百姓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这句俗语折射了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的事实,而官员的俸禄可没那么多啊。清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养廉、公费、津贴等项,总额相对较低,仅够家庭支出。据今人统计,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禄才有180两银子,这个数目离十万两相差太多。俸禄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贪官自贪。这些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饱私囊。清代咸丰年间,御史胡家玉曾给南昌县县令的收入做过统计:县令可由土地税、实物税中抽取附加税,这个数额是相当惊人的,要不了几年就能凑个十万两。官员还可以接收属下的贿赂,大行贪污,这笔款项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还给官员们发养廉银。这笔钱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它的数量高达官员俸禄的十多倍至数十倍。据说十九世纪时,一个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约为【第5句】:25万两白银,这可是养廉银的二十来倍。如此下去,三年十万两不成问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员贪污腐化的事实。
【谚语俗语第4句】: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谚语俗语第5句】:【一个人跟着影子转】(惯)指一个人孤单地过日子。
【谚语俗语第6句】:【悲伤忧愁,不如握紧拳头】(谚)悲观愁苦无济于事,不如坚决奋斗,谋求出路。指消极忍受,不如积极拼搏。
【谚语俗语第7句】:做梦吃馒头——梦里见面
【谚语俗语第8句】:【吐苦水】(惯)比喻倾诉心中的痛苦。
【谚语俗语第9句】:【撒谎瞒不过当乡人】见“说谎不瞒当乡人”。
【谚语俗语第10句】:【水过千网鱼不尽,铁经百炼必成钢】释义:比喻经过艰苦斗争磨炼会变得非常坚强。例句:水过千网鱼不尽,铁经百炼必成钢。像梁永生这个从财主、官府、日本鬼子结成的罗网中间过来的人,一旦投入革命的大熔炉里,经过战斗实践的千锤百炼,必将成为一块响当当的好钢!
【谚语俗语第11句】:金刚钻划豆腐——深刻
【谚语俗语第12句】:弟弟一手写着字,一手玩着泥,眼睛看着书,嘴里哼着曲。爸爸看见可生气了,说:“像你这样,一手牵着牛,一手拉着驴,嘴里吃苹果,想着油炸鱼。如果不改正,学啥也不成器。”(河南·鄢陵)
【谚语俗语第13句】:【不识风云事,休在山里行】(谚)风云事:风云无常的天气变化。指山中风云变幻不定,摸不准天气变化的规律,就不要在山中行走。比喻社会人事复杂多变,没有适应能力就难在其中周旋。
【谚语俗语第14句】:离开人民找不到幸福,爱祖国才有好生活。
【谚语俗语第15句】:火鸡[吐绶鸡]躲猎人——藏头露尾
【谚语俗语第16句】:虾子落锅——死了还是红的
【谚语俗语第17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时机难得,应加爱惜。 台湾歌曲:“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 再来?”
【谚语俗语第18句】:【慢工出巧匠】慢,有可能精算,提高手艺。《刘澍德小说 选》:“古人说,慢工出巧匠。小郑心很巧,手也不慢。”
【谚语俗语第19句】:【三人同行小的苦】(谚)几个人同行上路,年轻辈分小的,理应多承担些服务性劳动。指在群体活动中,年轻人要有吃苦多劳的自觉性。 也作“三人出外小的苦”。
【谚语俗语第20句】:【牛头不对马嘴】(惯)比喻胡言乱语、所答非所问或所说的两件事对不上茬儿。 也作牛头不对马面。 驴唇不对马嘴。
【谚语俗语第21句】:【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惯)自以为平安无事,却遭受了意外灾祸。 也作关着门儿家里坐,祸从天上来。 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谚语俗语第22句】:【 放之四海而皆准】指普遍如此,实用于一切情况。海外 刘宜良《江南小语》:“竞争是现代企业最大的特色,达尔文 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
【谚语俗语第23句】:韩湘子吹洞箫——不同凡响
【谚语俗语第24句】:老虎的头发——没有人敢理
【谚语俗语第25句】:【外披羊皮,内藏狼心】(惯)形容人外表装得善良,内心却十分狠毒。
【谚语俗语第26句】:我小婶婶怀孕了,奶奶让她多吃点,说:“老母猪壮,小猪崽胖。”(安徽·蚌埠)
【谚语俗语第27句】:【早上不做官,晚上不作揖】(谚)作揖:男子弯腰拱手的通行礼。早上被罢免了官职,晚上就没人理睬了。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谚语俗语第28句】:我们老师最痛恨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他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一个人连老人都不孝敬,就枉披一张人皮了!”(陕西·旬阳)
【谚语俗语第29句】:人老还穿儿时衣——过时货
【谚语俗语第30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谚)坐着站着不劳动,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费不生产,只支出没收入,产业再大也会耗尽。
【谚语俗语第31句】:【牛老了奸,马老了滑,兔子老了不好拿】(谚)牛老了拉犁就不老实,马老了跑路就偷懒,兔子老了就有藏身经验,不好捉拿。比喻人老见识广,待人处事就会圆滑世故。
【谚语俗语第32句】:【只比葫芦多个嘴】(惯)形容人不爱说话。
【谚语俗语第33句】:【 买酱油的钱,买不得醋】专款专用,借指不打乱原来的计 划。《敌后武工队》:“常说打油的钱不买醋,你俩怎么在枪 子底不还东张西望的?”
【谚语俗语第34句】:拖拉机转弯——卷土重来
【谚语俗语第35句】:【灯消火灭,水尽鹅飞】(惯)比喻财势消尽,依附者散去。
【谚语俗语第36句】:【狐狸做梦也数鸡】(谚)比喻邪恶之徒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做坏事。
【谚语俗语第37句】:放马后炮——有啥用
【谚语俗语第38句】:【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释义:吃了人家的宴请,接受了人家的馈赠,说话办事就不容易坚持原则。例句:方亦鹏就曾屡次善意地提醒邢耀宋,要他保持应有的警惕,特别是不宜随便接受他们馈赠。“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真是一点也不假的大实话。
【谚语俗语第39句】:【鸡长起牙,狗长起角】(惯)比喻事情不可能发生。
【谚语俗语第40句】:【打了盆说盆,打了碗说碗】(谚)打:打破。指发生了什么问题,就只讨论与解决什么问题,不必拉扯别的事。 也作打了盆说盆,打了罐说罐。 打锅说锅,打碗论碗。
【谚语俗语第41句】:水面上看人——看倒了
【谚语俗语第42句】:晚上,爸爸检查我的练习册,发现好几道题我马虎了,就说:“马虎也是病,治疗不及时没准会闹别的病(注:这句话套用的是一句广告词)。今后实行一个新招——发现立即拧。”(辽宁·岫岩)
【谚语俗语第43句】:【 置之死地而后生】陷入困境,被逼奋发图存。成语:绝处 逢生。王蒙《活动变人形》:“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才会变得 老实和现实一些。”
【谚语俗语第44句】:【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谚)1指浇花要浇到根上,枝叶才会茂盛,花朵才会鲜艳;教人要重在思想教育,思想开通学习才会自觉。 也作“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谚语俗语第45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俗语的意思是形容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犹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元澹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这段话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呢?”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修订,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下棋,围观者清,确实如此。
【谚语俗语第46句】:戏子的脸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谚语俗语第47句】:【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释义:不怕公开较量,就怕两面三刀地暗算。例句:“身处不公平的天地,识人可要识个透哇!俗话说得对,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
【谚语俗语第48句】:弥勒佛的脸蛋——笑眯眯
【谚语俗语第49句】:【露风声】(惯)指透露某种信息或散布某种消息。也指泄露秘密。 也作漏风信。 走漏风声。
【谚语俗语第50句】:【看着茅房拉不出屎来】(惯)比喻时机来了却想不出主意。
【谚语俗语第51句】:【裤带长,寿命短】(谚)裤带长:指胖人肚子大。指过于肥胖的人,往往活不长。
【谚语俗语第52句】:石头人打架——硬碰硬
【谚语俗语第53句】:我由于贪玩没有做完作业,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批评我说:“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还是努力学习吧!”(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54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谚)三春: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的总称。春天正是百鸟生育的季节,打死一只母鸟,就会饿死一窝雏鸟。指人要有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雏鸟幼兽的观念。
【谚语俗语第55句】:【船到桥头自会直】释义:船到了桥边自然会放直船身过去。比喻事到临头,自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句:“算了罢!‘船到桥头自会直’!王八才去赶他妈妈的夜市!打碎了吃饭家伙可不是玩的!”
【谚语俗语第56句】:【怀里揣着兔子】释义:形容心跳不已,十分惊慌。例句:怪不得这几天救济粮没人敢要了,怪不得老乡突然对我们“客气”起来……原来乡亲们怀里还揣着兔子哩!
【谚语俗语第57句】:柏油烫猪头——连根拔
【谚语俗语第58句】:【男僧寺对着女僧寺——没事也有事】(歇)男僧:和尚。女僧:尼姑。指身处是非之地,即使没事也会招惹嫌疑。
【谚语俗语第59句】:【天塌下来有地接着】表示能够承受,不会有什么困难。王 统照《山雨》:“本来那边是那边,他们是他们,天塌了有地接 着,到了时候,吃亏也没他们的份!何苦替古人担忧?”
【谚语俗语第60句】: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巧用天时
【谚语俗语第61句】:【坏人不臭,好人不香】好坏不分。或说:香的不香,臭的不 臭。张贤亮《土牢情话》:“在他手下都一律按政策规定享受 同样的经济待遇;只要是公民,都有公民权。这样,搞得‘坏 人不臭,好人不香’,后一种人怨气冲天。”
【谚语俗语第62句】:【打小算盘】(惯)1形容人自私,为个人打算。2比喻在小处算计。 3比喻精打细算。
【谚语俗语第63句】:【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见“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谚语俗语第64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释义:东西总是依照种类聚集在一起,人总是一群一群地分开。常比喻坏人总是与坏人勾结在一起。例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黑鬼对黑鬼,又不碍着谁。
【谚语俗语第65句】:【温吞水退不得毛】杀猪,杀鸡鸭,都需用开水退毛。此指 不果断,不明朗。图书:“温吞水退不得毛,钝刀子割不得 肉。态度暧昧,模棱两可,吞吞吐吐,欲说不说,全是不行 的。”
【谚语俗语第66句】:王大娘养两个儿子,一个老实能干,家里活地里活一人担;而另一个儿子却游手好闲,成天这儿立立那儿站站,伸手不拿四两。邻居背地里说:“这家人啊,可是莲菜调上蒜薹了——有眼子,有光棍。”(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67句】:【水到自开沟】释义:比喻事到临头就会有办法。例句:杨延智慰勉召恩说:“常言道,吉人自有天相,水到自开沟呀!就算你是条被人拴住的狗,可还会皎人呀!远的咬不着,走到面前的人还不能咬一口?”
【谚语俗语第68句】:【背着石头上山】(惯)比喻徒劳无益。
【谚语俗语第69句】:爸爸见别人下海发了财,也要把工作辞掉,去下海挣大钱。奶奶劝他:“你要把工作的事处理好,疙瘩不要拴死,后路不要堵死。”(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70句】:【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谚)莫若:不如。要想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要想人听不到,最好自己不去说。指人的言行是瞒不住人的,只要自己说过做过,人们就不会不知不闻。 也作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不言。
【谚语俗语第71句】:【 扔到咸菜缸里】谓泡着,闲(咸)着,指拖延,耗费时日。 西戎《灯心绒》:“什么事要叫你操心办,那算是扔到咸菜缸 里了,慢慢等着吧!”
【谚语俗语第72句】:【宁帮一文钱,不让一条路】可以资助,但不能让人抢了自 己的饭碗。类似的:宁送一段布,不送一条路。“宁……不 ……”为俗语句型之一,表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北京短 篇小说选》:“从前同行是冤家.讲的是‘宁帮一文钱,不让一 条路。”’
【谚语俗语第73句】:阎王爷照镜子一鬼样子;鬼相
【谚语俗语第74句】:【四面光,八面圆】形容人圆滑世故。冯德英《苦菜花》: “外表上四面光八面圆,背地里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谚语俗语第75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释义:不经历某种事情,就不能增长某方面的知识。说明实践能使人增长知识。例句:“小蹄子,你走罢!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质问着我了!”
【谚语俗语第76句】:【拉硬套】(惯)指干重活或承担重要的工作。
【谚语俗语第77句】:好汉打虎不打猫——找对手
【谚语俗语第78句】:【兵在精不在多】释义:兵在精明干练,不在数量多。可泛指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要重视质量。例句:“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有什么用?”
【谚语俗语第79句】:星期天,我和爸爸去河沿上栽树。傍晚,望着栽好的一排排杨树,爸爸深情地说:“一堵防风墙,十年丰收粮啊!”(江苏·新沂)
【谚语俗语第80句】:【买卖成交一句话】(谚)凭着一句肯定的话,买卖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讲信用。
【谚语俗语第81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谚)早早来等候着,不如恰巧碰上。指好的机遇,远比下苦功夫等待见效果。 也常作凑巧得到好处的诙谐语。 也作来得早不如赶得巧。 来早了不如碰巧了。
【谚语俗语第82句】:毒蛇脱皮——恶性不改
【谚语俗语第83句】:麻袋里装麦秸——草包
【谚语俗语第84句】:【欠账不昧,见官无罪】(谚)昧(mei):隐瞒。揭了债不能如期归还,只要不昧着良心赖账,就是告到官府也是无罪的。指欠钱能认账,不算有罪。
【谚语俗语第85句】:去年夏天,两户人家在挨边地上都种了西瓜。一户靠科学种植,瓜大瓤红,卖了一千多元钱;另一户凭经验种植,瓜歪瓤白,没卖几个钱。村民们感慨地说:“勤劳苦干不可少,但科学技术更是致富的宝啊!”(河南·太康)
【谚语俗语第86句】:【不怕年灾,就怕连灾】(谚)年灾:当年农作物遭受灾害。连灾:接连数年遭灾害。指一年遭灾,灾情虽重容易渡过;接连数年遭灾就难以活命。
【谚语俗语第87句】:【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惯)形容人足智多谋。
【谚语俗语第88句】:猫儿抓老鼠——本能;祖传秘方
【谚语俗语第89句】:【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谚)有志气的男子汉也是感情丰富的人,但他决不会在离别时流泪。指真正的男子汉善于用理性控制感情。
【谚语俗语第90句】:【 罐头沙丁鱼】罐头里的沙丁鱼,装得满满的。谓人多,挤 在一起。香港刘以鬯《酒徒》:“七个人住一间小板房,令人 有罐头沙丁鱼的感觉。”
【谚语俗语第91句】:【观景不如听景】(谚)亲历其境地观看景物,比不上听人介绍景物。 指听景能诱人心向往之,为观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听景”。
【谚语俗语第92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谚)舟:船。水能载着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没。比喻人民能拥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统治,民心的向背关乎国家安危。 也作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谚语俗语第93句】:【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个叫陶宗仪的学者,他著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贬义。如果把三姑六婆单拆开来看,其成员可谓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谁也离不开。
【谚语俗语第94句】:【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长起来的】释义:参天:树木高耸在天空中。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步成长起来的;人的才干也是慢慢锻炼出来的。例句:老会计笑着说:“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长起来的,工作本领是一点一滴练出来的。我打包票,你能干好。”
【谚语俗语第95句】:【八月大,无果卖】释义:阴历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例句: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八月大,无果卖。”这不,现今集市上水果少,价钱贵得吓人啊!
【谚语俗语第96句】:【牛鼻子穿环——让人家牵着走】(歇)指自己没主见,完全听从别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摆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牵”。
【谚语俗语第97句】:【忧能伤人】(谚)指忧愁烦闷,容易使疾病发生。
【谚语俗语第98句】:【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谚)人只要愁烦不断,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无病,那就是过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忧愁,最乐的是健康。
【谚语俗语第99句】:【财神爷甩袖子——镚子儿皆无】(歇)镚(beng)子儿:铜子儿,清末流通的圆形无孔的铜币,大子儿相当于二十文,小子儿相当于十文。 指一个钱也没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