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俗语经典歇后语,看了让人忍不住收藏!
【谚语俗语第1句】:【一粒良种,千粒好粮】(谚)农作物中选得一粒好种子,就会产生千粒好谷物。指要想取得粮食高产,选好优良品种是关键。
【谚语俗语第2句】:【 里面有文章】谓其中有未说明的含义。浩然《艳阳天》: “马老四猜疑的有道理,他忽然一下子有了热心肠,要给淑 红当媒人,这里边许有文章。”
【谚语俗语第3句】:【穿小鞋】(惯)比喻受到有权势者暗中刁难、限制,又无可奈何。
【谚语俗语第4句】:拿着棍子叫狗——越叫越远
【谚语俗语第5句】:【水湾里照影子——倒过来】(歇)指把事物颠倒过来。
【谚语俗语第6句】:吃进狼嘴的羊肉——吐不出来
【谚语俗语第7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谚)不测:无法预料。旦夕:早晚。指人的祸福命运就像天空变幻的风云一样很难预测。 也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无常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变。 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无端的祸福。
【谚语俗语第8句】:【气人有,笑人无】指一种社会心态:嫉妒好的,嘲笑差的。 气,也说:妒、恨。类似的:畏己贫,忧人富。清代《醒世姻缘 传》:“一个间壁紧邻留守后卫当军的刘振白,从来妒人有笑 人无。街坊邻人没有一个应上他的心的。”
【谚语俗语第9句】:【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在,它已落户全国各地。它源自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家里穷,没地方读书,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油汤,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不凉了。因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线是就着菜吃,像吃米饭一样。一次,妻子提着送饭篮子过桥时,不小心脚下拌了一下,将菜汤撒到米线中。送到后书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汤也倒进米线中,不料吃起来味道更好了。从此,米线的吃法变成了在米线上浇上做好的菜卤,连米线带汤一块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桥上,故称“过桥米线”。
【谚语俗语第10句】:鹦鹉的嘴巴——会说不会做
【谚语俗语第11句】:【初兰初四蛾眉月】释义:蛾眉:女子眉毛。初三初四的月儿样子好像女子蛾眉。例句:初生之月,妇女稍知书者日:“初三初四蛾眉月”,余则日“月牙儿”。
【谚语俗语第12句】:【瓜儿只拣软处捏】(惯)比喻专门挑软弱者欺负。
【谚语俗语第13句】:【家雀跟着檐蝙蝠飞——干熬夜眼】(歇)家雀:麻雀。檐蝙蝠:即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身子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以蚊蛾等昆虫为食,夜间在空中飞翔。指白熬时光,毫无所得。
【谚语俗语第14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强】(谚)人的志趣各自不同,不可勉强别人服从自己。指要尊重别人,承认志趣的个性化。 也作人各有志,相强无益。 人各有志,岂能勉强。 人各有志莫强求。
【谚语俗语第15句】:我从小就不喜欢活动,身体虚弱,听到上体育课,就不提劲儿。有一次在体育课上,才跑了四百米,就差一点儿晕了过去。妈妈知道了,劝我说:“丝不织不成网,体不炼不强壮,以后要经常活动,加强锻炼。”(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16句】:【丁是丁,铆是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丁、 卯同在第四位,但一是天干,一是地支,不能相混。钉铆与 丁卯同音,钉子跟铆错了,不好安装,谓做事不马虎,分得清 楚。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各式各样收支千项,她管得 丁是丁,卯是卯,不差分文。”
【谚语俗语第17句】:【西鹤年堂去讨刀伤药】(惯)西鹤年堂:北京一家中药铺。骂人将要被杀头。
【谚语俗语第18句】:【难字压顶,寸步难行;闯宇当头,随意纵横】(谚)被困难压住头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得的;只要敢闯,就会有希望有前途。指事业上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大胆开拓。
【谚语俗语第19句】: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一分。
【谚语俗语第20句】:新年伊始,爸爸要我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哥哥说:“我将来要做一名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我抓抓头皮说:“将来我要当一位科学家。”小弟弟笑着说:“将来我要当联合国秘书长!”爸爸听后夸奖道:“好,好!炎黄小龙,各奔前程!”(新疆·叶城)
【谚语俗语第21句】:【 死马当成活马医】明知道无效,也尽力挽救。曹禺《北京 人》:“也好吧,死马当做活马医,就照他的意思办吧。”
【谚语俗语第22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惯)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边。 指福运就像东海一样无边,寿命就像终南山一样绵长。多用于祝寿。 也作“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谚语俗语第23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谚)饥饿时就顾不上饭食的精粗,寒冷时就顾不上衣服的贵贱,慌忙时就顾不上路途的安危,贫穷时就顾不上妻子的美恶。 指在人需求最急迫的时候,便谈不到从容选择。 也作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饥不择食,慌不择路。
【谚语俗语第24句】:【挑得篮里便是菜】见“搭在篮里便是菜,捉在篮里便是蟹”。
【谚语俗语第25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见,闭一只眼看不见,看 见当作没看见。意即马马虎虎,不必认真。又指没有完全 睡大觉,暗中查看。歇后语形式为:大肚子罗汉戏观音,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老舍《茶馆》:“可是你要叫我们碰见,我 们也不再睁一眼闭一眼!”
【谚语俗语第26句】:【倒打一钉耙】(惯)比喻反咬一口。 也作倒打一耙。 倒打一棍。
【谚语俗语第27句】:【水火无情,刀枪无义】释义:水火不讲情面,会害人;刀枪不懂情义,会伤人。指水火刀枪都能伤人。例句:我们学生、文人,是民族的精华,他们能饶了我们?而且水火无情,刀枪无义,打起仗来,谁能保住不死?
【谚语俗语第28句】:李明在做数学作业时,该写单位的没有写,不需写单位的却写上了。老师说:“你是正当不当,豆腐里面放姜。”(江西·萍乡)
【谚语俗语第29句】:【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歇)本指马尾巴搓不成一股绳子;转指人心不齐,合不成一股劲儿。
【谚语俗语第30句】:【千朵桃花一树生】释义:比喻兄弟姐妹都是一母所生。例句: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儿生。”到明日你老人家黄金入柜,五娘也没个贴皮贴肉的亲戚,就如死了亲娘样儿。
【谚语俗语第31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谚)没有农业,社会就不稳定;没有工业,国家就不富足;没有商业,人民的经济生活就不活跃。指社会上离开哪个行业都不行。
【谚语俗语第32句】:【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谚)荒芜:荒废。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记录,以后很多事就无法考证。也泛指凡紧要的事都必须笔记下来,不可中断。
【谚语俗语第33句】:【煮熟的鸭子飞了】(惯)比喻眼看到手的东西又意外地失去了。
【谚语俗语第34句】:【上烂药】(惯)指说人坏话,给人使坏。
【谚语俗语第35句】:【外头摆浪子,家里老婆啃家子】(惯)摆浪子:摆出浮浪子弟的派头。家子:家什,这里指餐具。指男人在外面摆阔显富,老婆在家里挨饿。
【谚语俗语第36句】:【时间就是生命】(谚)指人的一生在时间中度过,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也指抢救人的生命是争分夺秒的事,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生命。
【谚语俗语第37句】:【披星星戴月亮】(惯)天还没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来。形容非常辛苦、劳累。
【谚语俗语第38句】:【哪个庙里没有屈死鬼】(谚)屈死鬼:含冤负屈而死的鬼魂。任何一座庙里都有屈死的游魂。指到处都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也作哪座庙里没有屈死鬼。 哪个庙都有替死鬼。
【谚语俗语第39句】:【立得正,不怕影儿歪】(谚)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为正,作风好,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恶意诽谤。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儿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谚语俗语第40句】:【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谚)卖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头时却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穷人为了生计极度节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质优势,却求助于别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卖盐的喝淡汤。 卖鞋的赤脚跑。 卖油娘子水梳头,卖肉儿郎啃骨头。
【谚语俗语第41句】:爸爸想养蝎致富,可又听人说蝎子很难养,就一直没敢行动。爷爷鼓励他说:“还没见蝎子影,怎知道养不成?路不铲不平,事不做不成。大胆养吧!”(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42句】:荷花出水——显高低
【谚语俗语第43句】:【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谚)指听话要善于聆听话的弦外之音。 也作锣鼓听声,听话辨音。 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谚语俗语第44句】:甜瓜地里种甘蔗——从头甜到脚底
【谚语俗语第45句】:隔皮选西瓜——难识货
【谚语俗语第46句】:【小鸡不撒尿——必有个道道儿】(歇)不撒尿:鸡的尿是和屎一块儿排出的。道道儿:本指通道,转指道理。指发生某种情况一定有个原因。
【谚语俗语第47句】:【正经】“正经”现多指严肃认真,端庄正派,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如说某某是一个正经人,就是评价他为人正派;或者说某某不正经,就是评价他道德品质有问题。然而,“正经”一词最初与人的品质不沾边,而是另有来历。 “正经”一词,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唐代教育发达,有官学和私学两大体系。各类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所学的儒家经书分门别类,设立不同专业来研修,产生了“正经”与“旁经”的区别。正经分三类共九种,旁经则分为两种。这里所谓正经,指主体课程。研修正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学制为三年;《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学制二年;《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则被称为小经,学制一年半。与正经相对的旁经,分为《孝经》和《论语》两种,学制为一年。 “正经”本是一个教育制度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演变、扩展,成为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评价。 “正”字计票法在我国现在还保留着投票、唱票、计票的选举办法,计票人总是用“正”字来计票数。“正”字计票法简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汉字“正”字的特点,横平竖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发明。 “正”字计票法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那时的戏院都称为茶园,如上海有丹桂园、天仙园等。这种戏院,舞台是方形的,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为包厢,大多是达官贵人预包下的;楼下为正厅,设八仙桌,可品茶饮酒;后座是长凳排列的,票价最低廉。楼上楼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写满行行“正”字。因为当时旧戏院无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记数十分简便,账也算得清楚,也能够统计出进园看戏的总人数。后来戏票出现后,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没想到这种办法被移植到统计选票上来了。
【谚语俗语第48句】:长江里的流水——川流不息;后浪推
【谚语俗语第49句】:妈妈平时喜欢与人拉家常。一天,她出门办事,临走时爸爸嘱咐她:“女同志不要站哪儿成井,坐哪儿成坑,做事要放枪收马,利索点!”(安徽·霍邱)
【谚语俗语第50句】:【陈谷子,烂芝麻】(惯)比喻年长日久、无关紧要的话语或事情。 也作陈芝麻,烂谷子。 陈年烂芝麻。
【谚语俗语第51句】:【搞小圈子】(惯)指为了个人利益,互相拉拢利用,结成小团体。
【谚语俗语第52句】:【吐唾沫】生活中我们常见这种现象:当一个人遇到晦气之事或说错了话时,会“呸!呸!呸!”连吐三次唾沫;当他与所鄙视甚至仇恨的人擦肩而过时,也会回身对着这人的背影重重地吐口唾沫,这是为什么呢?民国时期,江绍原先生对唾沫文化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探讨。透过他所搜集的诸多史料可以看出,唾沫在古人眼里具有许多神奇的功效。古人认为,唾沫可以制鬼。宗定伯捉鬼的故事是个典型。据说,当宗定伯知道同行者是个容易对付的新鬼时,他将其用力挟住,新鬼情急之下变为山羊,他又马上吐唾沫使其定型难逃,竟然牵到市上卖了个好价钱。《搜神记》也记述了一个故事,崔少府妻子怀孕尚未分娩就死了。但四年之后,仍把生育的儿子送回家。当时宾客满座,都知道是鬼来了,于是“遥唾之”。大业《拾遗记》也提到,隋炀帝游江南吴公宅时,忽遇陈后主鬼魂,仍称殿下,叙述旧事。炀帝突然醒悟遇鬼,马上唾之云:“何今日尚目我为殿下,复以往事讯我耶!” 唾沫可以辟邪。《清异录》卷二记述:“枭乃天毒所产,见闻者必罹殃祸,急向枭连唾试三口,然后静坐存北斗一时许,可禳。”李时珍介绍,唾沫可以治疗“毒蛇螫伤”及肿痛、长瘤等病,据说这是以毒攻毒。其实我们遇到晦气或说错了话吐唾沫,就有以上民俗内涵在里面。唾沫在制鬼驱邪的同时也可以攻击和伤害他人。看起来朝着仇人背影吐唾沫其实也有攻击伤害的巫术含义在里面,似乎是一种咒恨。
【谚语俗语第53句】:【情人节】“情人节”本是洋节,现在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情人节,每到2月14日,花店的玫瑰花脱销,情人商品走俏,土产的“情人节”“七月七”却反遭冷遇。公元270年,英国一个名叫瓦泰因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罗马统治者的专制而遭到逮捕。在狱中,他与监狱长的女儿产生了恋情。随着刑期的临近,和自己心爱的姑娘诀别的日子也迫近了,在2月14日临刑之前,他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了一封情书,述说了自己的情怀,之后便昂首走上了刑场。从此,基督教徒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了自由而献身的年轻人,就把2月14日这一天定为情人节。
【谚语俗语第54句】:【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日有余】(谚)人要学好,长期努力还嫌不够;要学坏,用不了一天就会坏到底。指人学坏容易学好难,要时刻严防自己滑向邪路。
【谚语俗语第55句】:【一条线儿拴俩蚂蚱——飞不了我,迸不了你】(歇)迸:同“蹦”,跳。比喻对方与自己命运紧紧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出了事谁也跑不了。 也作一根绳拴俩蚂蚱——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 一根绳上拴两个蚂蚱——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一条绳拴着俩蚂蚱——谁也跑不了。
【谚语俗语第56句】:【有他不咸,没他不淡】作用不大,显不出他来。古华《九十 九堆礼俗》:“谁都不曾把她放在眼里,正如老话讲的:有他 不成,没他不淡。”
【谚语俗语第57句】:【打如意算盘】(惯)比喻考虑问题不顾客观情况,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谚语俗语第58句】:晚上,我在吃饭的时候,没注意自己的嘴角留下了一粒饭。妈妈看见了,笑着说:“你嘴边的那一粒饭,是不是留着明天早上当早点的呀?”(湖南·永州)
【谚语俗语第59句】:【买卖买卖,和气生财/买主买主,衣食父母】做生意,态度和 蔼,才能招揽顾客,有顾客才能生意兴隆。古华《芙蓉镇》: “买卖买卖,和气生财。买主买主,衣食父母。这是胡玉音 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家训。”
【谚语俗语第60句】:【有肉解百忧,有酒解千愁】以美味醉饱来消除忧愁。韩志 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把旁边桌上的剩酒剩肉一齐端到 苏小个子面前,笑嘻嘻地说:来!有肉解百忧,有酒解千 愁。”
【谚语俗语第61句】:【和尚的房子——庙】(歇)庙:寺庙,谐“妙”。用来表示赞赏,指非常美妙,妙极了。
【谚语俗语第62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释义:分分合合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比喻形势总有变化。例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谚语俗语第63句】:【英雄不怕出身低】人可贵的是成就,而不是出身。英雄, 也说:好汉。香港侣伦《穷亲戚》:“俗语说得好,英雄不怕出 身低。人最怕先甜后苦,反过来,先苦后甜,有什么怕人家 知道?” 英雄出在少年青年时代,是人大有作为的时候。清代 《儒林外史》:“大先生,我和你是老了,没中用的了。英雄出 在少年。”
【谚语俗语第64句】:【春鲢夏鲤,吃了不悔】(谚)指春天的鲢鱼,夏天的鲤鱼,正是肥美鲜嫩的时候,应时品尝,是极好的享受。
【谚语俗语第65句】:【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谚)拙夫:笨拙的丈夫。俊美的马往往驮着个痴呆的汉子,美貌的女子常常嫁得个蠢笨的丈夫。 指在婚配问题上,遗憾的是好女总嫁不上好男。 也作骏马每驮村汉走,娇妻常伴拙夫眠。村汉:粗俗鄙野的汉子。 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
【谚语俗语第66句】:【三魂少了二魂,七魄只有一魄】(惯)形容受到惊吓,魂不附体的样子。 也作三魂去了两魄。 三魂少去二魂。
【谚语俗语第67句】:【不吃凉粉让开座】凉粉摊小,座位少。不要白占地方,影 响他人。让开座,也说:腾板凳。聂海《靠山堡》:“你这是什 么话!不想当干部,就早吭声,不吃凉粉腾板凳,离了你这 块云,天也照样下雨。”
【谚语俗语第68句】:【 一肚子花花肠子】坏主意多。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网》:“巧姑这娘们儿,一肚子花花肠子。今天这事儿,硬是 让她给搅了!”
【谚语俗语第69句】:【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释义: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真是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居然有人诬告卢华。”
【谚语俗语第70句】:石灰木炭一把抓——黑白不分
【谚语俗语第71句】:【有鸡子叫天明,没有鸡子叫天也要明】(谚)天明不靠雄鸡报晓。比喻离开了某个人,事情照样进行。
【谚语俗语第72句】:【神不知,鬼不觉】见“人不知,鬼不觉”。
【谚语俗语第73句】:【要捉栖鸟必留窝】(谚)栖鸟:夜晚栖歇在窝里的鸟。要想捉住栖歇在窝里的鸟,就必须留下它原来的窝。比喻要逮住有家室的人,就不要惊动他的家。
【谚语俗语第74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谚)指经验丰富的人着手办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谚语俗语第75句】: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三个
【谚语俗语第76句】:【人忙神不忙】(惯)指当事人着急,被求助的人却不着急。
【谚语俗语第77句】:【 蠓虫飞过都有影】不可能没留下痕迹。姚雪垠《李自 成》:“蠓虫飞过都有影,何况是堂堂圣旨来到,能够瞒住 谁?”
【谚语俗语第78句】:【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释义:比喻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给很糟糕的男人。例句:无论什么人,她都一见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为她叹息:“唉!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谚语俗语第79句】:【春蟹夏鲎秋翅冬参】(谚)鲎:节肢动物,有甲壳,生活在海洋中。指春季吃螃蟹,夏季吃鲎肉,秋季吃鱼翅,冬季吃海参。一年四季,营养价值极高的美食各有侧重。
【谚语俗语第80句】:【钟在寺院声在外】释义:比喻名声在外,人人都知道。“声”又作“音”。例句:你还不知道我这个人是钱到手饭到口,钟在寺院声在外,开费大着哩。
【谚语俗语第81句】:【身子掉下井,耳朵挂不住】谓无法挽救。或说:身子掉下 井,鼻子钩不住。成语:无济于事。张贤亮《习惯死亡》:“我 身子掉到井里了,靠耳朵也挂不住,人死了要双好手有什么 用?”
【谚语俗语第82句】:【赖泥下穿——烧不成个东西】(歇)赖泥:土质不好的泥。比喻素质差的人成不了人才或成不了气候。
【谚语俗语第83句】:爸爸整日里都是乐呵呵的,妈妈说:“你这人,一口吞个砂锅,光知道脆,不知道碜,天天趣个啥劲儿?”爸爸回敬道:“你真是一根筷子吃莲菜——净挑眼儿哩,关你啥事?”(河南·新密)
【谚语俗语第84句】:狐狸掉进污水池——又臊又臭
【谚语俗语第85句】:我正在看电视,妈妈让我过去吃饭,我说不吃。结果,妈妈刚把饭放进冰箱里,我又要过去吃饭。妈妈说:“你可真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呀!”(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86句】:猎人打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谚语俗语第87句】:【盆朝天,碗朝地】(惯)形容东西放置无序,乱七八糟。
【谚语俗语第88句】:【不是诸葛亮,就是刘伯温】释义: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把他描写成足智多谋、能掐会算、未卜先知的人物。刘伯温:刘基,字伯温,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英烈传》小说把他描写成一个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人物,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形容人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例句:哎呀!小彭嘞小彭,你不是诸葛亮就是刘伯温,你怎么晓得我要轴承呢?
【谚语俗语第89句】:【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释义:比喻只要人在,虽少,也会像种子一样,发展壮大起来“子”又作“籽”。例句:“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别看我们游击队只剩下二十多个人,都是雷山的革命火种。火种本身不大,但它燃烧起来,就会引起漫山大火!
【谚语俗语第90句】:耕地摔鞭子——催(吹)牛
【谚语俗语第91句】:【好借债,穷得快】(谚)喜欢借债的人,借得容易花得快,加上付出的利息,必然很快变穷。指生活中宁可艰苦度日,不可轻易借债。
【谚语俗语第92句】:刀刃上踩高跷一玩悬(玄)的
【谚语俗语第93句】:大伯因为又一次在工作时间“垒长城”,被单位通报批评了。回家后大妈生气地说:“刀就怕口厚,人就怕脸厚。你这老脸今后还往哪儿搁呀!”(江苏·泰县)
【谚语俗语第94句】:【灶王爷的横批——一家之主】(歇)横批:与对联相配,贴在对联上面的横幅。旧时供奉灶王爷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指一个家庭当家做主的人。
【谚语俗语第95句】:【海军帽飘带】海军战士帽子后面都缀着两根黑色的飘带,看起来很潇洒英武。它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1805年,称霸欧洲的拿破仑舰队被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的舰队击败,彻底粉碎了拿破仑进攻英国的念头。然而,在这次海战中,纳尔逊受重伤死去。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哀悼和敬意。由于纳尔逊将军深得水兵的敬重,治丧之后,水兵们都不愿意摘去帽子上的黑纱。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国海军正式规定海军士兵帽后加缀两条黑色飘带,并从此形成传统。后来,许多国家模仿英国,照猫画虎地搬了过来,帽上的飘带成了海军的显著标志。
【谚语俗语第96句】:【屁眼里栽葱——倒蒜】(歇)倒蒜:倒长着的蒜。蒜:谐“算”。指反过来算计别人的钱物。
【谚语俗语第97句】:【饿眼见瓜皮——就当一景儿】(歇)景:景物,这里指美好的事物。 讥讽人贪婪,连别人遗弃的坏东西或不三不四的人,都当成宝贝。
【谚语俗语第98句】:【瘪三】《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的注释是“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到底“瘪三”一词从何而来?近年国内有些学者找出了根据,原来是较早接触洋文化的沪人,以英语拿来再创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钱也没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译成“毕的生”,后又将“毕的生”改称为中国风味的“瘪三”了。上海人形容此类干瘪流浪男童,或辱骂猥琐偷摸之人,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相貌,讥讽之意顿可意会,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风行几年后,民国二十五年便被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词典》收入词条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有些干部喜欢写谁都不爱看的蹩脚文章,称其谓“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加速了此词推广。
【谚语俗语第99句】:【木匠斧子——一面砍】(歇)本指木匠的斧子只有一面开刃,不能两面砍;转喻看问题片面,只说一面之理。也比喻处理矛盾纠纷不公正,偏袒一方。 也作“木匠的斧子——一边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