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林俗语,哪句说出了你的心声?
【谚语俗语第1句】:【抖搂包袱底儿】(惯)包袱底儿:比喻最拿手的本领。指把最拿手的本领亮出来。
【谚语俗语第2句】:【泼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释义: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例句:有的说:“泼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训,互相监督,今后别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了。”
【谚语俗语第3句】:【 有贼心,没贼胆】想做坏事而不敢做。贾平凹《废都》: “我知道庄老师还不是那种人,他是有贼心儿没贼胆,也是 没个贼力气。”
【谚语俗语第4句】:《百家姓》少了第二姓——缺钱
【谚语俗语第5句】:【实打实】(惯)1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2指说的全是实话。
【谚语俗语第6句】:【二虎相斗,必有一伤】释义:比喻双方互相争斗,终有一方失败、受损失。“相斗”又作“相争”、“争斗”。例句:他无情,咱们不能无义。如今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还不很清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正中杨嗣昌的心怀。
【谚语俗语第7句】:星期天,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上山栽树。爷爷听后,捋着胡须高兴地说:“栽上一棵树,修个小水库;栽上一片林,等于修个水库群。”(河南·汝阳)
【谚语俗语第8句】:【跳在黄河也洗不清】(惯)比喻受了冤屈,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辩白,洗雪不清。 也作跳到黄河洗不清。 跳进大河也洗不清。 跳到天河里也洗不清。
【谚语俗语第9句】:木头人锯树——忘本
【谚语俗语第10句】:群叔到汪二爷家收电费。一进门,汪二爷就凑到群叔耳边问:“每月忙里忙外的,从中能捞多少油水?”“这斑鸠下蛋,有数的东西,我怎么能多使?”群叔笑着说。(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11句】:出劲长劲,歇着没劲。
【谚语俗语第12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钱财。“敲竹杠”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清朝末年,各水陆要冲设置关卡,查禁烟土,但禁而不绝。烟贩挖空心思把烟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时,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船舱每个角落,未发现烟土。这时,一个老师爷吸着长烟袋,缓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烟灰,烟袋锅儿敲得竹篙“笃笃”直响。船上商贩心中有鬼,吓得面如土色,以为师爷已经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银子悄悄塞给他,请求包涵。他这一举动,倒把师爷闹糊涂了,还是师爷脑筋转得快,看了看竹杠,这才笑纳了银子,将船放行。从此,“敲竹杠”就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二说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额交易都是用铜钱,店家接钱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中,晚上结账时倒出来盘点。当时上海有家店铺,老板很滑头,对待陌生主顾常常随意提价。每当伙计接待陌生顾客时,店主以敲竹杠为暗号,敲一下提价一成,坑骗顾客。三说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码头,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客商的交汇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贩,白天经商,夜晚为了节省开支就在码头附近路边屋檐下打地铺过夜。这就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他们以维护治安为由,向小商贩勒索钱财。小商贩就动脑筋把铜板、银元、纸币藏在挑运货物的抬杠里。可时间一长,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内情,不交所谓的保护费就敲敲商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贩们惹不起这些歹人,破财免灾,就从杠棒中倒出些银两来“开路”。从此“敲竹杠”成了强行勒索的代称。
【谚语俗语第13句】:开了发票没盖章——不足为凭
【谚语俗语第14句】:【追击炮打蚊子——小题大做】(歇)追击炮:一种火炮,以曲射为主,能射击遮蔽物后面的目标。指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对待、处理。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15句】:【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释义:鸡食袋:鸡嗦子,即鸡的嗦囊,鸡的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在食道的下部,像个袋子,用来储存食物。比喻自己人互相倾轧,自相残害。例句:他有什么事对不起你?我这做娘的有什么事对不起你?只有我屋的人淘气,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又不是吃饭的人多了,咸的、辣的分不匀!
【谚语俗语第16句】:【大俭之后,必生奢男】(谚)大俭:生活极其俭省。奢男:奢侈淫乐的子弟。指父辈过于俭省,积累下钱财产业,必定造成败家子的骄奢淫逸。
【谚语俗语第17句】:头发丝儿打结——难解难分;难分难解
【谚语俗语第18句】:【有百害而无一利】(惯)指有许多害处而没有一点儿好处。
【谚语俗语第19句】:【身长六尺,天下难藏】(谚)天地虽然广阔,一个成年人也难以把自己长久地隐藏起来。指人匿藏得再诡秘,终究会被发现。
【谚语俗语第20句】:【好账算不折】(谚)折:亏损。好的账目,无论怎样算也不会走样。指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的账目,是不怕反复查核的。
【谚语俗语第21句】:【枪杆儿努折了,枪尖不动】(惯)努:用力。枪尖:枪头。比喻仅仅作姿态,不动真格的。
【谚语俗语第22句】:【打死阎王,吓煞小鬼】(谚)阎王:迷信传说中阴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阎王,自然就镇住了小鬼。比喻镇压住头领,依附的人便不敢轻举妄动。
【谚语俗语第23句】:【药不投方,哪怕用船装;药投了方,只要一碗汤】(谚)方:药方。 下药要是不对症,服上一船药也没用;下药要是能对症,只一碗汤药就可把病治好。指药贵对症,不在量多。
【谚语俗语第24句】:【心窄得放不下颗黍子】(惯)形容人心胸狭窄。
【谚语俗语第25句】:小山沟里的青蛙想吃云间白鹤肉——痴心妄想
【谚语俗语第26句】:【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见“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谚语俗语第27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谚)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
【谚语俗语第28句】:腊月三十吃年饭——团圆
【谚语俗语第29句】:【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除恶未尽,留下后患。姚雪垠 《李自成》:“要杀,一齐杀,不要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纵 它伤人。”
【谚语俗语第30句】:爸爸买了很多苹果,准备分给叔叔一点儿,就叫妈妈到邻居家去借秤。妈妈去了很久没有回来,爸爸恼火地对我说:“快去叫你妈回来,怎么搞的,莫不是在‘抱窝’?”(湖南·道县)
【谚语俗语第31句】: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
【谚语俗语第32句】:【锯了嘴的葫芦】释义:葫芦本不响,锯了“嘴”就更不会响了。比喻说不出话或无话可说。例句:至于他爷爷及方必开两个,到了此时,都变成“锯了嘴的葫芦”,只有执壶斟酒,举箸让菜,并无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无言。
【谚语俗语第33句】:【现钟不打打铸钟】(惯)放着现成的钟不敲,却等着敲正待铸造的钟。比喻放着现成的人或物不用,却空耗精力等着用其他的人或物。 也比喻舍近求远。
【谚语俗语第34句】:【 一块香饽饽八下抢】到处被喜爱,受欢迎。邓刚《阵痛》: “车间工段请他下去画决心栏、批判栏、学习栏,真是一块香 饽饽八下抢,郭大柱红遍全厂。”
【谚语俗语第35句】:电灯照雪——明明白白;明白
【谚语俗语第36句】:【躲在后边摇鹅毛扇子】释义:比喻在背后操纵、出主意。例句:潘汉饕道:“不管什么人,我要把躲在后边摇鹅毛扇子的人,统统抓起来。不在纪家村杀他几个,我就不姓潘了。关照宋小犬带路,即刻行动。”
【谚语俗语第37句】: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
【谚语俗语第38句】:大炮上刺刀——远近全能对付;蛮干
【谚语俗语第39句】:【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见“马屁拍在马腿上”。
【谚语俗语第40句】:刚逮住的鲤鱼——活蹦乱跳
【谚语俗语第41句】:【村无大树,蓬蒿为林】(谚)蓬蒿:刺蓬和蒿草。村中没有大树,刺蓬蒿草也被视为林木。指没高的就显出矮的,没大的就显出小的。比喻没有出众的人才,稍有能力的人就很显眼。
【谚语俗语第42句】:【好了疮疤忘了疼】释义:境况变好了,就忘记过去的困苦。例句:大春说:“三贵哥!你早先在城里打鼓收破烂,挣钱就吃喝嫖赌,把庄稼活早忘了,这工夫分了地,你还那么懒散,你这是好了疮疤忘了疼呀!你爹怎么死的?……”
【谚语俗语第43句】:【大海禁不起瓢儿舀】只减少,不增加,总会有穷尽的时候。 李英儒《还我河山》:“只要埋头下工夫,大海搁不住勺子舀, 一万重山也有爬到头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44句】:大姐姐抱着个小孩儿,一位阿姨见了说:“啊,这是谁家的孩子啊,长得多粉!”(河南·郑州)
【谚语俗语第45句】:六月的冷空气——反常
【谚语俗语第46句】:【宰相回乡拜四邻】(谚)宰相作为当朝倾述林大员,回到家乡,还去拜访邻居。指官位再大也不压乡亲。
【谚语俗语第47句】:【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释义:比喻没有多少好处可图。例句:如今新社会,有钱人家过日子,是寸步难行。今后的生意,恐怕也是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没有什么大事头了。
【谚语俗语第48句】:【男怕穿靴,女怕戴帽】释义:穿靴:指腿脚发生水肿。戴帽:指头部水肿。男人腿脚水肿,女人头部水肿,表明病情严重,有危险。例句:雁雁,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我脚肿成这样子,看来是回不了老家了。
【谚语俗语第49句】:【七次量衣一次裁】(谚)指做衣服要多次量身,量准了再下刀裁剪。 比喻做事要把准备工作做好,谋划要周到,裁决要果断。
【谚语俗语第50句】:【不图打鱼,只图混水】制造声势,制造舆论。浩然《艳阳 天》:“我就嚷嚷,看你怕不怕,我不图打鱼,还图混水哪!” 惟恐天下不乱做事引起混乱,添乱,或希望有变乱。海 外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以前的我,是惹事,惹人, 惟恐天下不乱,现在我既怕人,又怕事。”
【谚语俗语第51句】:【提着头过日子】(惯)比喻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
【谚语俗语第52句】:【人生地不熟】(惯)指到了一个新地方,对一切都很陌生。 也作“人生路不熟”。
【谚语俗语第53句】:见小叔大把大把地花钱,爸爸劝他:“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学会节约,才能过上好日子哟!”(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54句】:姥姥死去几年了。一天,舅姥爷到我家来,妈妈上前拉住舅姥爷的手亲热地说:“拉着舅的手,闻到娘的香。”(四川·南江)
【谚语俗语第55句】:【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水】(惯)比喻突然听到或遇到令人震惊的事情而惊恐万状。 也作“劈开两片顶阳骨,倾下一盆冰雪来”。
【谚语俗语第56句】:【登山观虎斗,坐桥看水流/坐山观虎斗】采取旁观态度,伺 机得利。浩然《艳阳天》:“这样一来,乡里立刻就会来人解 决问题,萧长春在上边下边都别想再站住脚了。只有请马 之悦出来重整旗鼓。他越想越美,手都发痒了。真是登上 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
【谚语俗语第57句】:【八九不离十】释义:数字的顺序是八九紧接着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与“实”谐音,常说明估计或猜测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很接近。例句:“……咱们对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对咱们自个儿总能透视个八九不离十……”
【谚语俗语第58句】:【十里高山望平川——光景要往长处看】(歇)指过日子要往远处着想。也指看问题目光要远大。
【谚语俗语第59句】:吃盐翻跟头——闲(咸)得慌
【谚语俗语第60句】:【刀子尖上赌气】(惯)赌气:因不满或受指责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赌气。
【谚语俗语第61句】:【敲竹杠】(惯)据说清代贩卖鸦片的人常把鸦片藏在竹杠里,官员检查时,敲打竹杠,听声音查虚实,若被查出,烟贩子会向官员行贿。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物。也比喻寻找借口抬高价格。
【谚语俗语第62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释义:容:打扮。士人为深知自己、赏识自己的人效命,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例句:此后,只有清风明月来作伴了,有个不孤单、寂寞的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怡红院还为谁涂红抹翠呢?
【谚语俗语第63句】:穿着拖鞋走路——迈不开步
【谚语俗语第64句】:【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惯)形容名气很大,谁都知道。 也作“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谚语俗语第65句】:【天塌下来有高人,地陷下去有矮子】谓不论发生什么灾难, 都不会先临到自己头上,尽管放心。沈从文《长河》:“师爷, 说好倒真是你们好,什么都不愁,不怕,天塌了有高长子顶, 地陷了有大胖子填。吃喝自在,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谚语俗语第66句】:【强盗遇着贼爷爷】(惯)指双方是一丘之貉。
【谚语俗语第67句】:【黄袍加身】“黄袍加身”成了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代名词,含有贬义,有名不正、不够光彩的意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用以讽刺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当政的说法。那么,“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赵匡胤自编自导的政变把戏。公元960年,后周接到边境紧急战报:北汉国主和辽国联合出兵,进犯后周边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岁)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前往应敌。赵匡胤立刻调兵遣将,和弟弟赵匡义、亲信谋士赵普一同带领大军从汴京出发。大军开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在陈桥驿宿营时,一些将领聚集在一起议论说:“皇七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会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拥立赵点检做皇帝吧!” 这种意见很快传遍全营,将士们一齐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赵匡胤起床后,见外边集聚着这么多将士,还没来得及问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的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万岁!”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审骑等人做内应,没费多大劲就控制了京城。将领们把大臣范质、王溥等叫到赵匡胤的住处。赵匡胤一见他们的面,就装出为难的样子说:“世宗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看怎么办才好?”范质等吞吞吐吐不知该怎么回答好。这时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等吓得赶快给赵匡胤下跪。周恭帝被迫让位,赵匡胤即皇帝位,国号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这一事件史称“陈桥兵变”。
【谚语俗语第68句】:【瘸子担水,一步一步来】事情逐步进行,不可急躁。袁静 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老人家别着急,咱们这些兵是什 么兵呀,都是拿锄头把子的手,猛不乍的拿起枪就会打仗 啊?这可是瘸子担水,得一步一步来么!”
【谚语俗语第69句】:我在姥姥家玩,当我弯腰去系鞋带的时候,姥姥家的那条狗却跑了。我问:“这是怎么了?”姥姥说:“狼怕掂刀,狗怕弯腰,它以为你拾东西打它呢!”(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70句】:爱好跳伞——喜从天降
【谚语俗语第71句】:【象棋】象棋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普及且深奥无止境的一种棋类游戏。乍一看来,象棋好像产生在汉代。因为棋盘中心格的界河中写有“楚河、汉界”字样。其实,它是借用两军对垒的局势,渲染气氛,与楚汉相争无关。中国象棋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多与周朝文、武二王有关。《诗·踯颂序》中说:“维清,奏象舞也。”周文王时已有击刺的战斗技术,武王作乐,象征击刺排练为舞,故取此名。说明象棋是一种战争厮杀的棋戏。还有人认为象棋就是周武王所造:“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日象棋。”到底哪种说法有道理,至今没有定论。在没有史料和文物实物出土之前,所谓定论,只是讨论者一家之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高人(有智慧的人)所创,历代研习完善,才形成了超人的智慧。看看象棋活动的发展轨迹,或许对认识它的产生会有帮助。象棋活动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如《楚辞·招魂》:“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早期象棋活动到南北朝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象棋迷,首次撰写出《象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象棋博弈的指导书籍。到了北宋,象棋就基本定型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北宋墓中发现了瓷质象棋,黑白子各十六枚,与今象棋十分相似。明代的象棋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其标志是棋书、棋谱多达17种。清代的棋书、棋谱大都完整保存下来,基本分为三类:应用棋谱、残局谱、全局谱。这些棋谱是历代象棋活动的经验总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谚语俗语第72句】:【一只碗不晌,两只碗叮当】(谚)一只碗不会发出声音,两只碗碰撞才有响声。比喻人与人的争吵以至斗殴,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双方都负有责任。 也作“一只碗敲不响,两只碗响丁当”。
【谚语俗语第73句】:【趁着混水摸泥鳅】(惯)比喻趁着混乱的时机捞取好处。
【谚语俗语第74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原指儿童发育不良。借指未能受到 培养教育,未能充分发展。台湾李敖《私生·私生·课》:“由 此可见,检察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谚语俗语第75句】:大风吹倒了大树——劲(尽)吹
【谚语俗语第76句】:【金钱有价,情义无价】情义重于金钱。池莉《来来往往》: “按说金钱有价情义无价,这个道理贺汉儒是很明白的呀。”
【谚语俗语第77句】:爸爸是教师。前天,我在他抽屉里发现一张荣誉证书,是今年教师节市政府刚发的。我拿起就跑,在爷爷奶奶面前夸耀。爸爸知道后批评了我,他说:“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奉献。”(河南·项城)
【谚语俗语第78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却不知利用。
【谚语俗语第79句】:【芝麻摔八瓣】形容极小。电视剧:“芝麻摔八瓣的官,你 真有瘾呀?”
【谚语俗语第80句】:【秤砣虽小压千斤】我国的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调 节秤砣的位置,能与不同的重量保持平衡。谓不很显眼,但 很重要。马烽《刘胡兰传》:“岁数小怕什么,只要能干。秤 砣虽小,还能压千斤哩!”
【谚语俗语第81句】:【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开始情况较好,但不能持久。类似 的:新盖的茅房三日香。清代《何典》:“醋八姐看见,也未免 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弟弟宝宝’的甚是亲热。”
【谚语俗语第82句】:【一个萝卜顶一个坑】释义:比喻一个人有一份工作,各有专职。也比喻钱物每人一份,不多不少。还比喻工作踏实,一步一个脚窝。“坑”又作“窝”。例句: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的,将是强的。
【谚语俗语第83句】:【千死万死,不过一死】(谚)千种死法,万种死法,无非就是要了这条命。指人到走投无路、万般无奈时,只有一死了之。 也作干死万死,终须一死。 干死万死,左右一死。 千死万死,总是一死。
【谚语俗语第84句】:【半路上捡了个喇叭——有吹的】(歇)吹:本指吹气演奏,转指吹牛、说大话。讥讽人有了吹牛的资本或借口。
【谚语俗语第85句】:哥哥今年十五岁了,可他做事随随便便的,妈妈总是不放心。一天,哥哥告诉妈妈,说自己在学校交了一个新朋友。妈妈提醒哥哥说:“交友要小心,植树要植根。交上坏朋友,迟早要丢丑。你们要互相鼓励着上进才行!”(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86句】:【同烧一炉香】(惯)比喻有共同的心愿。
【谚语俗语第87句】:【光秃秃的树杈留不住鸟】(谚)比喻没有吸引人的物质条件与良好的环境,就留不住人才。
【谚语俗语第88句】:老鸹插雉翎——装凤凰
【谚语俗语第89句】:【 手大遮不住天】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包办一切。浩 然《艳阳天》:“几个干部手大遮不过天来,您得给我们出点 主意。”
【谚语俗语第90句】:【是亲三分向,是火热如炭】(谚)旧指人情从来就是有亲必顾的。 也作是亲三分向,是火就热炕。 是亲三分向,是灰热过土。 是亲三分向,不亲不一样。
【谚语俗语第91句】:人死了才抓药——晚了:迟了
【谚语俗语第92句】:带着秤杆买小菜——斤斤计较
【谚语俗语第93句】:【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谚语俗语第94句】:【 树倒猢狲散】猢狲,猴子。比喻势运衰败,原有的人各自 走散。相关的:大树一倒,猢狲乱跑。清代《红楼梦》:“如今 我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 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谚语俗语第95句】:拨好的闹钟——不到时候不打点
【谚语俗语第96句】:【拉下马】(惯)比喻使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失去地位、名誉或权力。
【谚语俗语第97句】:【不倒翁】现有玩具叫“不倒翁”。这一俗语常用来比喻善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含贬义,可引起处世圆滑、官运亨通等联想。“不倒翁”源自春秋时期。史载,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中获得一块璞玉。此物外表平凡,与一般石头无异,然而却是一块真正的美玉,卞和两次将此宝献给楚王,但楚王总把它看成顽石,便以欺君之罪先后砍断卞和的双足。卞和见无人识宝,便怀抱璞玉,在荆山脚下号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随后哭出血来。及至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后,便派人去问他缘由。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断了腿而悲哀,悲哀的是把宝玉当成石头,把正直的人当成欺君的骗子,这是我悲哀的缘故啊!”文王便命玉工将石剖开,果然获得一块宝玉,文王乐不自胜,命制成玉璧,名之日“和氏璧”(战国时“完璧归赵”就是此璧,价值十五城)。卞和这种不惜受刑,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于是称赞卞和说:“和氏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后世据此有“不倒翁”一词,但由褒义演化为贬义。另有一说,“不倒翁原为玩具名。形状像老人,上轻下重,扳倒后能自动竖起来,也叫‘扳不倒”’。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
【谚语俗语第98句】:【吃江水,说海话】(惯)指人爱吹牛皮,说大话。
【谚语俗语第99句】:【瓦片也有翻身日】境遇总会好转。瓦片,也说:屋瓦、鹅 卵石。台湾林语堂《京华烟云》:“但终有一日,屋瓦也会翻 身,曾牛两家,必为死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