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民间俗语俗话文案,送给很累的自己!
【谚语俗语第1句】:大象的鼻子一能屈能伸
【谚语俗语第2句】:【卿相出寒门】见“白屋出公卿”。
【谚语俗语第3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风险,就不会取得好结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班家一门名人辈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堪比“三苏”(苏轼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专心治史,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汉书》;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与历史学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成语“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后,决心在外交和军事上建功立业。汉明帝十六年,班超随郭恂出使西域,为汉匈之间的战争寻找盟友和支持者。当时的西域各国多数位于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小国林立,汉朝与匈奴的势力犬牙交错,各国在两大势力之间来回摇摆不定。作为使者,班超他们来到鄯善,鄯善国王对他们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间又变得很疏远,不太搭理他们。班超断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国王狐疑不定,才会这样前热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驻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随从三十多人,激励大家说:“我们从故乡而来,想着能够完成任务,建功立业,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鄯善王就已经对我们疏远了,再多等些时日,我们一定会被他送给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势危急万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能冒险出击,半夜火攻突袭匈奴使节,一举消灭他们,到时候鄯善王一定会害怕被匈奴报复,也会惧怕我们的决心。”于是,夜袭成功。第二天会见鄯善国王,将匈奴使者的头颅出示给他,鄯善王大惊失色,从此成为汉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谚语俗语第4句】:马脖子上的铜铃——叮当响
【谚语俗语第5句】:【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谚)要知山下路的难易走向,还得问问过往的行人。比喻要了解真实情况,还应向实践着的人请教。
【谚语俗语第6句】:【人托人,接上天】(谚)人们办事一个转托一个,能够一直接通最上层。指人情转托可以打通各种人际关系,直到顶层。
【谚语俗语第7句】:【 死水怕勺舀】没有来源,花费不起。清代《醒世姻缘传》: “其一切打银带,做衣服,买礼物,做盘缠,都是丁利国这碗 死水里舀,却也当真舀得干上来了。”
【谚语俗语第8句】:猪食盆里鸡伸头——乱插嘴
【谚语俗语第9句】:【男儿有泪不轻弹】释义:男人不轻易落泪。例句:夏竞雄的胸中也是波澜起伏,但在女性面前,却要男儿有泪不轻弹。
【谚语俗语第10句】:【死诸葛骇走了生仲达】释义:诸葛:指诸葛亮。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死人吓跑了活人。形容威名大,让人听了就害怕。例句:这是北伐当年的旧官衔,就和“死诸葛”骇走了“生仲达”一样,这旧官衔却骇走了防护团。
【谚语俗语第11句】:张大伯对张大娘说:“明天是老刘的生日,你去向王嫂借点钱,我们也去。”张大娘一听,气冲冲地说:“自己没钱还借钱去,真是外头死面子,里头煮糨子。”(四川·成都)
【谚语俗语第12句】:【癞蛤蟆吃苍蝇——将供嘴】(歇)将:方言,刚。指收入有限,刚够吃饭。
【谚语俗语第13句】:【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惯)指在争斗中只能勉强抵挡,没有能力还击。 也作只有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谚语俗语第14句】:邻居王某很不孝顺,对他父亲想骂就骂。后来他儿子长大了,对他也是如此。别人都说:“好种出好稻,坏种出稗草。”(山东·苍山)
【谚语俗语第15句】:【宁可贫后富,不可富后贫】(谚)过日子,宁可先受贫困,后来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来贫困。指先贫后富可以激励进取,先富后贫难以委屈安生。
【谚语俗语第16句】:【媳妇多了吃冷饭,头头多了事难办】(谚)指媳妇一多,你推我靠,不肯上厨房做饭,没得热饭吃;头头一多,互相扯皮,不肯担当责任,办事效率差。
【谚语俗语第17句】:说出的话牛都踩不烂——梆硬
【谚语俗语第18句】:【兵败如山倒】军队败退.一蹶不振。成语:一败涂地。张 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当年还都时,何等地威风和 气派!过了不到三年,竟兵败如山倒。”
【谚语俗语第19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别强调了“无后为大”,所以大多数人知道“无后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两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源自《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对此作了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孟子认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不传宗接代,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两不孝分别是:若阿谀曲从,陷父母于不义,为一不孝;当父母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中举、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族扬眉吐气,为二不孝。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谚语俗语第20句】:【不出门的聪明汉,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谚)周游:游遍各地。聪明人不出家门,反倒不如到处游览的愚笨人有见识。指出外游览能增长人的智慧,开阔人的眼界。
【谚语俗语第21句】:【长处掏,短处捏】(惯)形容人贪婪吝啬,处处占便宜。
【谚语俗语第22句】:【二姑娘倒贴】在爱情婚姻关系中,一般是男方花钱多,女 方倒贴是不正常的。谓本应该得到好处,反而赔钱,不上 算。陈登科《风雷》:“我们呢?一个铜扣子未见,还来个二 姑娘倒贴,欠你两壶酒钱。”
【谚语俗语第23句】:天上裂缝——日月难过
【谚语俗语第24句】:【病好打太医】释义:太医:皇家的医生,也用于对一般医生的尊称。比喻自己的目的一达到,就丢掉或打击帮助自己的人。例句:“而今过上好世道就不能过河丢拐棍,病好打太医,你说,政府哪件事偏待过你?”
【谚语俗语第25句】:许仙碰着白娘子一天降良缘
【谚语俗语第26句】:【八十岁学吹手——来不及】(歇)指学某种技艺或从事某项工作为时已晚。
【谚语俗语第27句】:丝绸上绣腊梅——锦上添花
【谚语俗语第28句】:【蚂蚁戴笼头】(惯)笼头:套在骡马等大牲畜头上系缰绳的用具。 比喻担不起来,顶不了事。
【谚语俗语第29句】:【把死蛤蟆说成活的,活蛤蟆说成死的】释义:比喻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例句:这里还有一种人叫“律师”,专门“编筐捏篓”,颠倒黑白,只要你有钱,他能把把死蛤蟆说成活的,活蛤蟆说成死的。一张传票下来就得要几块钱酒钱。
【谚语俗语第30句】:【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歇)打紧:本指系紧裤带,转指事情要紧。指一点儿也不要紧,不必在意。
【谚语俗语第31句】:井底出太阳——深晴(情)
【谚语俗语第32句】:【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指在饮食上宁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贪多。 也作“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
【谚语俗语第33句】:【笼中之鸟,网中之鱼】释义:关在笼子里的鸟,进入网内的鱼,比喻很难逃走。例句:求你老人家,念着与我们员外八拜之情,如今既住在这里,就如笼中之鸟,网内之鱼,若要报仇,不费吹灰之力,要错过这个机会,可就无处去找了。
【谚语俗语第34句】:眼镜蛇打喷嚏——满嘴放毒
【谚语俗语第35句】:【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谚)葫芦吊在架子上才能长大,婴儿经常哭才能长大。指婴儿啼哭是一种有益的运动,是正常现象。
【谚语俗语第36句】:千年大树百年松——根深叶茂
【谚语俗语第37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化,难以预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间谚语。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很可能就变到河西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个小故事。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之孙由于挥霍无度,到中年时便将家产败尽,以沿街乞讨为生。某日,他来到河西庄,想起了自己的奶妈,便一边打听一边找。当问到一个农夫时,恰巧这农夫正是奶妈的儿子,郭孙到他家里一看,粮囤座座,牛马成群,很是惊讶,就问他:“你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你自己还要劳作呢?”奶妈的儿子就说:“家母在世时,领我们创业,才有了现在的家业。我们也得勤俭持家,否则金山也会吃空的。”郭孙听后很惭愧。农夫不忘旧情,给郭孙在家里找了活计,无奈他什么也不会做,处境非常尴尬。农夫见状不禁叹息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富贵,三十年河西寄人篱下。”
【谚语俗语第38句】:【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谚)麟角:麒麟的角,极为稀罕。指从学的人一哄而起,多得像牛毛;而真正学成的人却像麒麟头上的角一样,极为罕见。 也作“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谚语俗语第39句】:【 长流水不断线】稳步持续发展。《小说月报》( 1980,7): “留点后路,长流水不断线,万一哪个月出点事,没有完成任 务,仍然可以发奖。”
【谚语俗语第40句】:【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释义:挺尸:比喻睡觉。指饭后睡一觉。才能保养身体。例句:沙僧笑道:“二哥忒没修养。这气饱饫,如何睡觉?”八戒道:“你那里知,俗语云:‘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哩!”
【谚语俗语第41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谚)比喻人进取向上艰难,消沉堕落却十分容易。
【谚语俗语第42句】:【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谚)贤:贤良,贤慧。指为夫免祸赖妻贤,为父宽心赖子孝。 也作妻贤夫省事,子孝父心宽。 省事:省去了种种烦心的事情。 妻贤夫少祸。
【谚语俗语第43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谓采取相应的斗争方式、报复行动。 成语:针锋相对。老舍《四世同堂》:“不行,不能让她跑掉。 对她,就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谚语俗语第44句】:阎王殿里玩戏法——鬼花招
【谚语俗语第45句】:【货到街头死】(谚)远途贩运来的货物,只要上市,便没退路,不论价高价低,都得脱手卖掉。指做生意要获得可靠信息,盲目贩运没出路。
【谚语俗语第46句】:【 不登大雅之堂】谓粗俗之物,不能与高雅的并列。鲁迅 《南腔北调集》:“我们看惯了绘画史的插图上,没有连环图 画……便以为那是一种下等物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
【谚语俗语第47句】:【见人挑担不吃力】(谚)吃力:费力。比喻凡事不经过亲身实践,就不知其中的甘苦。 也作“见人挑担不吃力,自家挑担重千斤”。
【谚语俗语第48句】:两位阿姨来我家串门儿,妈妈刚想介绍,没想到她们已经搭上话了。妈妈惊奇地问:“你俩认识?”其中一位阿姨说:“我们俩呀,是炒面捏的面人儿——早就熟透了。”(陕西·横山)
【谚语俗语第49句】:【人心都是肉长的肉长的】心软,谓人是有感情的。曹禺 《日出》:“我好些年没有眼泪了。我跟你说,人心都是肉长 的。”
【谚语俗语第50句】:梦里结婚——好事不成
【谚语俗语第51句】:鸽子尾巴带竹梢——响(想)得高
【谚语俗语第52句】:【三心二意,永不成器】(谚)三心二意:主意不定,意念不专。指人做事拿不定主意,永远难有成就。
【谚语俗语第53句】:树叶落下怕打破头一一胆小鬼
【谚语俗语第54句】:一个好朋友的爸爸经常虐待他妈妈。他妈妈死后,他爸爸只好又当爹又当妈,十分狼狈。我妈妈见了说:“真是龙在不知恩,龙走土也崩啊!”(湖南·东安)
【谚语俗语第55句】:【与人不睦,劝人盖屋】(谚)睦:和睦。与别人有思想隔阂,就劝说他盖新房。指盖新房最能使人劳累伤财,不得安生。
【谚语俗语第56句】:【水不到渠不成】释义:比喻条件还不成熟,不能急于求成。例句:她既然把话吞回去,一定是有难言之隐,而且一定是思想斗争尚不成熟,勉强叫她说,不一定能说出真情来。水不到渠不成啊!
【谚语俗语第57句】:飞机上唱大戏——高调
【谚语俗语第58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歇)指分不清好人、坏人,好意、歹意,错把好人当成坏人,或错把别人的好心当作歹意。常含责骂意。 也作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丑人。 狗咬吕洞宾——有眼不识好人。
【谚语俗语第59句】:【菩提树】“菩提树”是经常碰到的一个名词,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菩提树是佛教中的圣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偈子,流传甚广。那么,菩提树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觉树”、“道树”、“思惟树”、“佛树”,属于桑科,原产于东印度,为常绿乔木。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为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 “菩提”为古印度语(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菩提树与佛教渊渊颇深,据传说,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佗。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谚语俗语第60句】:活鱼儿口里的水——有进有出
【谚语俗语第61句】:阎王殿里开染房——色鬼
【谚语俗语第62句】:铡刀剃秃头——拿脑袋开玩笑
【谚语俗语第63句】:【春困秋乏夏打盹】指气候温热,人容易困乏。《保健时 报》(1999,5,21):“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谓打盹,就 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中医认为,睡眠是阴阳交替的 结果,午睡不可缺少。”
【谚语俗语第64句】:喝着蜜水吹笛子一又甜又乐
【谚语俗语第65句】:【捞一把】(惯)比喻趁着某种机会得到非分的利益。 也作“捞一票”。
【谚语俗语第66句】:【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惯)进门点火做饭,出来锁门走人。指单身一人过日子。 也作“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
【谚语俗语第67句】:【狐狸跳进大海,也洗不尽骚臭】释义:比喻坏人本性无法改变。例句:乌鸦抹上石灰,也变不成白鸽;狐狸跳进大海,也洗不尽骚臭!没有香味的树木,说成檀香,有谁相信;行为不正的人,自封君子,也是白搭。
【谚语俗语第68句】:【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惯)荆山玉:即和氏璧;相传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抱玉岩得璞玉,后把它琢磨成价值连城的美玉。不认识荆山宝玉,把它看作顽石。比喻没有眼力,错把好人看作坏人,或把有才干的人当作无能的人。
【谚语俗语第69句】:两个婆娘一面锣,三个婆娘一台戏。
【谚语俗语第70句】:【人有几等人,佛有几等佛】(谚)人有几等几样的人,不可等量齐观;佛也有几等几样的佛,不可等同供奉。多指人的地位不同,品格不同,要分别看待。 也作人有几样人,马有几样马。 人有几种人,木有几种木。
【谚语俗语第71句】:星期天,我也想炒个菜露一手,可妈妈却怕我炒坏了,不答应。爸爸在一旁说:“不是撑船手,不来弄竹竿。他有心学学,就让他试试!”(江苏·丹阳)
【谚语俗语第72句】:【 四两胜千斤/一两拨千斤】用力轻巧,解决大问题,事半功 倍。如同物理学上的杠杆作用。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其实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两拨千斤么,要领我都掌握 了。”
【谚语俗语第73句】:【赶鸭子上架/打鸭子上架鸡】上架,鸭不上架。指做事不 在行。成语:强人所难。台湾朱秀娟《女强人》:“你有能力 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不能打着鸭子上架。”
【谚语俗语第74句】:看着妈妈轻松折好了被子,我也去试了试。但怎么也折不好,不是上边大就是下边大,弄得我满头大汗,还得请妈妈来帮忙。妈妈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胛嘴要歪。只有自己做了,才能体会到别人劳动的辛苦。”(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75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自己人不应该见外。李准《老兵新 传》:“这个叫鱼帮水、水帮鱼,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感谢什 么!”
【谚语俗语第76句】:【去时留人情,转来好相见】(谚)指与人交往要宽容大度,留有余地。
【谚语俗语第77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见“火心要虚,人心要实”。
【谚语俗语第78句】:哥哥要去学习烹饪技术。临走时,爸爸叮嘱说:“去了好好学,家有千两黄金,不如薄艺在身。”(河南·邓州)
【谚语俗语第79句】:【桥归桥,路归路】(惯)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也作“桥是桥,路是路”。
【谚语俗语第80句】:麻雀的内脏——小心肝
【谚语俗语第81句】:【 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姚雪垠《李自 成》:“你我是世家公子出身,又涉猎了几部经世致用的书, 平日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多么了不起。”
【谚语俗语第82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称为“大丈夫”的不多,因为它的标准实在太高。“大丈夫”一词源出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资格称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话。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可当之无愧。张仪和公孙衍两人,一连横,一合纵,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这两个人,称之为大丈夫。对景春的说法,孟子立场鲜明地坚决予以驳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大丈夫,他们展现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灵,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数典忘祖的势利小人。孟子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虽然鄙视张仪、公孙衍,但孟子的主张在当时却到处碰壁,不被诸侯采纳,不被看重,而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却能左右诸侯,发挥着决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丈夫”一词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为大丈夫演化。
【谚语俗语第83句】:中午,我回到家,觉得很渴,就赶紧倒水喝。可不知怎么把茶杯盖盖在了热水瓶上,差点把热水瓶塞子放进茶杯里。奶奶说:“你呀,有心无魂。”(江西·婺源)
【谚语俗语第84句】:【 拨开乌云见青天】由昏暗转为晴朗。指情况好转,也指 醒悟明白。浩然《艳阳天》:“我保险,把押着的人一放,马上 就拨开乌云见青天。”
【谚语俗语第85句】:小窟窿——掏不出大螃蟹
【谚语俗语第86句】:【抱金娃娃】(惯)比喻得到极大的收获。
【谚语俗语第87句】:【好搁不如好散】(谚)搁:合在一起。在一起和和气气共事,不如分离时能保持不伤和气。指在一起和气共事容易,分离时能保持和气很难。 也作“好合不如好散”。
【谚语俗语第88句】:【肺腑而能语,医师面如土】(谚)而:如果。指人的内脏如果能说话,就可证实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那会使医生吓得面如土色的。 泛指只要有事实作证,就容不得人信口乱说。
【谚语俗语第89句】:【义不主财,慈不主兵】见“慈不掌兵,义不主财”。
【谚语俗语第90句】:啥巴狗戴金圈儿——有钱的畜生
【谚语俗语第91句】:【走后门】(惯)比喻利用私人关系或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达到个人目的。
【谚语俗语第92句】:【既来之,则安之】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某种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或者安顿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它的原意是对内说的,劝自己的人。而现在的意思是劝外来的人。这个词语的原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谚语俗语第93句】:【爱在心里,狠在面皮】(谚)长辈对子孙只可心里慈爱,管教起来要严格。
【谚语俗语第94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释义:屠刀:宰杀牲畜的刀。立地:立刻,马上。原是佛教劝人悔改的话。比、喻改恶从善,做好人。“立地”又作“立刻”。例句:海蛮毫不畏缩,“你跟产:丰特务外逃,当然不是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谚语俗语第95句】:【蠹众木折,隙大墙坏】(谚)蠹(du):蛀虫。折:断。指蠹虫多了,能把树木蛀折;缝隙大了,能使墙壁倒塌。比喻贪污腐化的恶风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补,定会酿成无可挽回的大祸。
【谚语俗语第96句】:【穿一条裤子】(惯)1比喻互相勾结、包庇。2形容二者亲密无间。 也作“合穿一条裤子”。
【谚语俗语第97句】:火钳子修手表——没处下手
【谚语俗语第98句】:表妹爱挑食,姥姥批评她:“你呀,想吃桃,嫌有毛;想吃杏,嫌杏酸;想吃鱼,鱼有刺;想吃瓜,瓜有籽;想吃红薯,又嫌面。世上没有你能吃的了。”(河北·邢台)
【谚语俗语第99句】:爸爸常对我说:“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节,你如果不抓紧啊,将来就成了‘秋分不露头,割着喂老牛’的稻草,成不了大材了。”(安徽·庐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