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民间俗语经典谚语,拿去发空间俗话吧!
【谚语俗语第1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释义:容:打扮。士人为深知自己、赏识自己的人效命,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例句:此后,只有清风明月来作伴了,有个不孤单、寂寞的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怡红院还为谁涂红抹翠呢?
【谚语俗语第2句】:裤裆底下插扁担——自己抬自己
【谚语俗语第3句】:【浅水藏不得蛟龙】(谚)蛟龙: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在海洋里兴风作浪。浅水中无法藏住蛟龙。比喻条件差、地方小,留不住有大才的人。 也作“浅水里面难养龙”。
【谚语俗语第4句】:【人生四大喜事】人生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它源自哪里呢?是谁把它们凑到一块的呢?它源自北宋神童汪洙所作之诗编《神童诗》,其被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普遍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诗中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对少年儿童提出勤学苦读、求取功名,将来报效国家的远大目标。根据明朝《万姓统谱》记载:“汪洙,字德温,鄞人,九岁善赋诗。”做官后曾拜太宗正卿,至观文殿大学士。世人搜集了他所做的诗六十多首,“用训蒙学,为《汪神童诗》。”但是在宋代,真实的汪洙是明州(宁波)鄞县人,以治《春秋》得名,多年在乡村从事教育。所以,明朝人有关汪洙神童事迹的记载大多是虚构的,而其撰写的如此多的《神童诗》也很可能是靠不住的。但后世毕竟有这样一篇广为流传的《神童诗》,它的编者应该是宋元时人托汪洙这个伪神童,汇编众多诗歌而成的。而人生四大喜事南宋中期已被传诵,比如当时著名学者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旧传有诗四句,诵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这四大喜事列入启蒙教材《神童诗》,有助于提升儿童刻苦读书,将来求取功名和富贵的积极性。
【谚语俗语第5句】:劳劳碌碌的蜜蜂——甜头给了别人
【谚语俗语第6句】:绑倒的肥猪——只等死
【谚语俗语第7句】:【往火坑里推】(惯)比喻使人遭受苦难,陷入悲惨的境地。 也作“向火坑里推”。
【谚语俗语第8句】:【狗掀门帘全靠嘴】释义:比喻没什么本事,只会说嘴。“门帘”又作“帘子”。“靠”又作“凭”。例句:大宝说:“他是狗掀门帘全靠嘴,谁不知道他和钱万利穿着一条裤子,一个窝窝撒尿。”
【谚语俗语第9句】:【有了老婆不愁孩,有了木匠不愁柴】(谚)有妻就会生孩子,有木匠就有柴烧。比喻具备了充分的条件,需要的东西自然就会得到。
【谚语俗语第10句】:【 打蛇先打头】打击为首的,击中要害。姚雪垠《李自成》: “目前咱们的战兵很少,只能将主要兵力放在南路,交你使 用,要在白羊店以南对郑崇俭亲自督战来犯的官军迎头痛 击。这是打蛇先打头之策。”
【谚语俗语第11句】:【光棍点到为算】(谚)对精明人说话,不必细说,意思点到即可。指精明人心有灵犀,一点就明。 也作“光棍一点就透,傻子棒打不回”。
【谚语俗语第12句】:【独拳难打虎】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小,办不成大事。例句:虽然闻长山住院之后,徐庆春如“砍掉一只有手”,觉得“独拳难打虎”。但他毫不犹疑地保证道:“没问题,亲自负责就亲自负责。”
【谚语俗语第13句】: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
【谚语俗语第14句】:【人到事中迷】(谚)指人在事件变故中最容易陷入迷惘,亟需旁人提醒。 也作人到事中迷,就怕没人提。 人到事中迷,就怕不听劝。 人在事中迷,只要有人提。
【谚语俗语第15句】:筵席上打架——不欢而散
【谚语俗语第16句】:黄鼠狼和狐狸结亲——臭味相投
【谚语俗语第17句】:鼻子里灌醋——酸溜溜的
【谚语俗语第18句】:【人老心不老】(惯)1指虽然上了年纪,但不服老。2指虽然上了年纪,心态还很年轻。
【谚语俗语第19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枣】(惯)比喻把好的让出去,却去寻找差的。
【谚语俗语第20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全体,看法片 面。相关的:只见其小,不见其大。张洁《沉重的翅膀》:“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
【谚语俗语第21句】:衬衫上的第三个扣子——贴皮贴肉不贴心
【谚语俗语第22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喻办事情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一个条件或只等一个命令。它源自《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末,即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209年1月23日之间,正值冬季,按照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的常识,这个季节绝对不会有东风。但天有不测风云,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就告诉我们,赤壁之战,确实起了南风。当时,曹操与孙刘联盟一个在江北,一个在江南,两军对峙。曹军不习水战,船在江中不稳,一则晕船呕吐,二则站不稳不利作战。庞统献计“将船用铁钉连接,如履平地”,实则为孙刘火烧战船做准备。曹操不知是计,大喜,采纳。周瑜与孔明不谋而合计划采用火攻,一切准备妥当,只是东风不来。周瑜因此急火攻心,病倒不出。孔明前去探视,屏退左右,开出药方,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过药方,愁眉立展,病竞痊愈。这才引出“诸葛亮借东风”这出好戏,创造了赤壁火烧战船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谚语俗语第23句】:【打闷棍】(惯)1指乘人不备,突然打一棍。2比喻对于毫无思想准备的人突然进行批评或打击。
【谚语俗语第24句】:【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歇)只用三文钱买来的老驴,肯定不能骑,却自夸能骑。指人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谚语俗语第25句】:【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惯)指人表面上和气,背地里使坏。
【谚语俗语第26句】:一个书法家伯伯来我家看我写字。我怕写不好不敢写,伯伯说:“写字不怕丑,只要笔笔有。”(河南·博爱)
【谚语俗语第27句】:别看表妹干活不咋样,吃东西可不含糊。她妈妈说她:“你干啥不像啥,吃啥不剩啥,难道不能改改?”(河北·卢龙)
【谚语俗语第28句】:【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会动嘴,兵会动刀,嘴没有 刀厉害。借指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无法对付。李存葆《山中 那十九座坟茔》:“这年头,不单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兵 遇上秀才也得处处提防碰响‘政治地雷’。”
【谚语俗语第29句】:【纱帽底下无穷汉】(谚)纱帽:乌纱帽,旧时官员的帽子。指只要当上官,自然就有钱。也指一人当上官,家属、亲友就都沾光发财。
【谚语俗语第30句】:【翻老皇历】(惯)皇历:历书。比喻按照陈旧过时的经验、规矩办事。 也作翻隔年的皇历。 翻过去皇历。 翻旧皇历。
【谚语俗语第31句】:【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谚语俗语第32句】:七月里的荷花——时鲜
【谚语俗语第33句】:干草碰上火——下子烘(哄)起来了
【谚语俗语第34句】:【不走的路走三遭】(谚)三:多的约数。以为今后不会去走的路,说不定以后会多次去走。比喻人的前途很难预料,必须有适应变化的思想准备。 也作“不走的路还要闯三遭”。
【谚语俗语第35句】:【神仙也有打盹时】(谚)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时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过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36句】:邻居家的孩子又聪明又懂事,干什么事都像模像样,根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费心。妈妈看着调皮的我说:“人家烧了哪门子高香,得了这么好的娃儿!真是成材料的树不用修,发权树苗多费劲。”(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37句】:【降半旗】“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或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通常都要把悬挂在旗杆上的国旗下降到距顶端1/3或一半处,表示对死者的哀悼。降半旗致哀的方式,据说是在1612年由英国海船“哈兹·伊斯”号首创的。哈兹·伊斯海船在北美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时,船长不幸遇难。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和哀悼,船员提议下半旗。后来,发生不幸事故的船只也都效仿,下半旗致哀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陆地上首先采用这种致哀方式的是英国,随后,其他国家相继仿效,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致哀方式。
【谚语俗语第38句】:妈妈叫我洗菜,我才洗菜,叫我扫地,我才扫地,从来没主动做过啥。妈妈说:“你呀,就像蛤蟆一样,点一下跳一下,不点就不跳。”(四川·雅安)
【谚语俗语第39句】:【 金子还是金子】质量高,性质不变。相关的:金子碎了分 量在/金银不怕碎。艾煊《碧螺春汛》:“不管怎么严格的检 验,金子总归还是金子。”
【谚语俗语第40句】:【没有不透风的墙】(谚)比喻任何消息总会透露出去。特指机密信息无论怎样封闭,总会泄漏。 也作没有不透风的篱笆。 不透风的墙是没有的。
【谚语俗语第41句】:隔山射虎——全凭硬弓(功)
【谚语俗语第42句】:小松近来总是闷闷不乐的,他妈妈说:“他呀,好像别人借他的好大麦,还了他老鼠屎似的。”(四川·达县)
【谚语俗语第43句】:【汗珠摔八瓣儿】(惯)形容非常辛苦、劳累。多指从事农业生产。 也作“一个汗珠摔八瓣儿”。
【谚语俗语第44句】:【瞒债必穷,瞒病必死】(谚)隐瞒债务的,必定穷愁潦倒;隐瞒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误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隐瞒,不然没有好结果。
【谚语俗语第45句】:【毛裢口袋倒西瓜——一会儿就倒完】(歇)毛裢口袋:用毛蓝色厚布或麻布制成的口袋,长方形,农家常用来装麦子等粮食。倒:本指倾倒,转指倾诉。形容人说话痛快,一口气全说出来。 也作“毛蓝口袋倒西瓜——一口气倒个干净”。毛蓝:比蓝色略浅的颜色。
【谚语俗语第46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一句常用的俗语,指因自疚而羞于见乡亲或熟人。它源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垓下一战,楚军兵少粮尽,惨遭失败,退到乌江边。项羽看了看身后几十个盔甲凌乱、神情落魄的将士,苦笑一声说:“当初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争战,现在竟无一人生还。即使家乡父老爱怜我,依然称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这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来由。
【谚语俗语第47句】:【名取西川,暗夺荆州】释义:名义上说是去夺取西川,实际上暗中去夺取荆州。比喻声东击西。例句:“你真是鬼主意多!我就依了你的,看你的什么名取西川,暗夺荆州”。
【谚语俗语第48句】:戏台上说话——不办真事
【谚语俗语第49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称土绅士】(歇)喇喇蛄:蝼蛄的通称,一种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虫,吃农作物的嫩茎,也作拉拉蛄,也称蝼蝼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长过膝的中式单衣,旧时绅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50句】:【一打三分低】(谚)只要先动手打人,就输了三分理。指动手打人是输理的行为。
【谚语俗语第51句】:【解开闷葫芦】见“打破闷葫芦”。
【谚语俗语第52句】:【蟛蜞裹馄饨——里戳出】(歇)蟛蜞:蟹的一种,体小,可食用。戳出:蟛蜞做馄饨馅,它的壳、足等会把皮戳破。指在内部搞破坏。
【谚语俗语第53句】: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谚语俗语第54句】:【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谚)在家中一切事都好办,出门在外,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旧指出门在外,总不如在家方便。
【谚语俗语第55句】:【把新鞋往泥里踏】(惯)踏:(在雨雪、泥水中)踩。比喻自讨苦吃。
【谚语俗语第56句】:【大树之下,草不沾霜】(谚)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草,不受霜露侵袭。喻指人靠着有权有势者的庇护,别人就不敢欺侮。 也作“靠大树草不沾霜”。
【谚语俗语第57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谚语俗语第58句】:【不磨不难不成人】(谚)不经受磨难,就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指磨难是成就人才的有效途径。
【谚语俗语第59句】:阎王摆手——没救;无法
【谚语俗语第60句】:【张飞穿针——粗中有细】(歇)指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时候。也指人看起来很粗鲁,办起事来却很细心。
【谚语俗语第61句】:【物以少为贵】(谚)指事物总是稀少了就显得珍贵,越多越不值钱。 有时也指人。 也作物以稀为贵。 物以罕为贵。
【谚语俗语第62句】:【嘉年华】“嘉年华”这个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什么汽车嘉年华、房产嘉年华,还有以“嘉年华”命名的大型娱乐场所和活动等等。那么,“嘉年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嘉年华”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四十天没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时问作为斋戒及忏悔的日子。这四十天中,人们不能食肉,不能娱乐。所以在斋戒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等联欢活动,纵情欢乐,以应付抵消即将来临的沉闷。这就是传统的狂欢节,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嘉年华最初译名是“狂欢节”,“狂欢节”这个意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后来,狂欢节传到香港,有人又将它改译为“嘉年华”。但是,相对于“狂欢节”而言,“嘉年华”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显得优雅文气,似乎与热烈狂放的气氛不符。不过,事实也如此,狂欢节到香港后,已经变得比较文雅温和,与巴西式的狂欢节殊途异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华”是西风东渐的产物。
【谚语俗语第63句】:【艄公多了打烂船】(谚)艄公多了,没了专一的航行方向,船就会失事。比喻主事人一多,瞎乱指挥,就无法办好事情。
【谚语俗语第64句】:【请将不如激将】(谚)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话鼓动。请将军出马交战,不如鼓动他,激他出马。 泛指正面恳请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办法更有效。 也作“劝将不如激将”。
【谚语俗语第65句】:小叔和姑姑又在为看电视争论不休,奶奶在外面一边乘凉一边说:“小偷逮个贼,谁也别说谁。出来凉快一个,不就啥事也没有了?”(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66句】:过年了,二叔置办了许多年货,说要跟别人家比一比。奶奶劝他:“宁跟别人比种田,不和他人赛过年。节约如同聚宝盆,勤俭才是摇钱树啊!”(陕西·永寿)
【谚语俗语第67句】:当我拿着奖状在家人面前炫耀时,哥哥劝我说:“不可花开一时红,但愿叶绿四季青。千万不要因为一次胜利冲昏了头,你的路还长着哩!”(河南·西平)
【谚语俗语第68句】:放学回家,我看见菜板上有个南瓜,就对爸爸说:“让我来炒南瓜。”爸爸说:“你还小,如果现在让你炒,你准会在锅上开一个窗户!”(安徽·黄山)
【谚语俗语第69句】:葫芦里卖药——不知啥名堂
【谚语俗语第70句】:【拍卖】“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形式,一般以比较贵重、价高的物品为拍品,先定一底价,然后竞价,最高者成交。 “拍卖”是古罗马人首创的一种买卖方式,用以出售在战争年代俘获的战利品。具体的做法是:在拍卖的场地上插一柄长矛作为标志,有意者就会围过来进行交易。因此,拍卖也有“矛下之交”的说法。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拍卖成为贸易过程中的一种买卖方式。
【谚语俗语第71句】:属包脚布的——反正都是里(理)
【谚语俗语第72句】:【结为秦晋之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家联姻,结为亲家。此俗语出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秦晋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来促进秦晋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秦国与晋国不仅是相交之邦、礼仪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频繁的两个国家,两国王室之间常会出现秦晋联姻事件,后来秦晋就被称为亲人关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结秦晋就是促成男女双方,使之交好,暗含结婚之意。
【谚语俗语第73句】:【都说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圆】释义:比喻一天不如一天,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例句:风里雨里,酸甜苦辣,这些年总算熬过来了,孩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还有一身病,真像人家说的那样:都说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圆。
【谚语俗语第74句】:【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释义:比喻两头不讨好,两头受指责。例句:谢庆元像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气得跟鸭公子一样,喉咙都嘶了,倒在床铺上,哼天哼地。
【谚语俗语第75句】:黄鼠狼咬病鸡——专抓倒霉的
【谚语俗语第76句】:【乱放炮】(惯)比喻不加思考地乱说。
【谚语俗语第77句】:【东风射马耳】(惯)东风在马耳边吹过,马没有任何反应。比喻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谚语俗语第78句】:老龙王投江——死得其所
【谚语俗语第79句】:【拾着麦子打烧饼卖——净赚】(歇)指净赚利,一点本钱未花。也指不出力或不出钱便能得到某种好处。 也作“拾上麦子打烧饼——纯利”。
【谚语俗语第80句】:镰刀割韭菜——刀齐
【谚语俗语第81句】:【青史】“青史”即史书。那么,历史为什么被称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制作竹简其实并不容易,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称为“青”;“史”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平常的书籍大都是用竹简制成。制作竹简还有个程序,就是将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烤处理的竹简不仅刻字方便而且能够防虫蛀,可长久保存。当时人们把这种火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古人将这些竹简编连成形状像“册”字的书,它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来就以“青史”或“汗青”作为史书的代称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谚语俗语第82句】:【吃官饭】(惯)指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靠工资生活。
【谚语俗语第83句】:【好狗不挡路】(谚)指机灵的狗不卧在道路当中,阻挡往来交通。比喻知趣晓事的人,绝不做妨碍别人行动的事。 也作好狗不挡道。 好狗不碍路,碍路没好狗。
【谚语俗语第84句】:【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能够解决问题,有效果,才算好。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小梅想了半天,皱着眉头说: ‘唉,这个人,真拿他没办法!’双喜给她鼓劲儿,笑着说:‘能 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呢。”’
【谚语俗语第85句】:【好闺女不愁嫁】(谚)品貌兼优的姑娘不愁嫁不出去。比喻真正的优质商品不会没有销路。
【谚语俗语第86句】:【为人不当差,当差不自在】(谚)当差:旧时在衙门受人指使跑腿打杂的人。指做人不可当差,当差的人由人摆布,身不由己。 也作为人别当差,当差不自在。 为人莫当差,当差不自在。
【谚语俗语第87句】:【前有虎后有豹】(惯)形容处境十分危险。
【谚语俗语第88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释义:滚三滚:煮开锅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经不起物质诱惑。例句:只要是南国狗肉馆子开张的时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进去大吃一场。有道是:“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典棉被,吃狗肉。”这班穷哥儿总有这个豪兴。
【谚语俗语第89句】:哥哥刚从警校毕业,练就一身好本领。有一天,他带我上街买东西,两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故意找哥哥的碴儿。哥哥说:“你们别没事找事,我也是东山跑过驴,西山找过虎,见过点阵势的。”他们不听,伸手打了哥哥一拳,哥哥说:“你们真是疯狗咬太阳,不知道天高地厚。”说着,三脚两拳,打得他们抱头鼠窜。(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90句】:妈妈叫我把盆子拿到铺子里修,而我自己却把盆子补好了。妈妈风趣地说:“现在黄鼠狼能拉磨,驴子也不值钱了。”(四川·成都)
【谚语俗语第91句】:【天塌下来有高人,地陷下去有矮子】谓不论发生什么灾难, 都不会先临到自己头上,尽管放心。沈从文《长河》:“师爷, 说好倒真是你们好,什么都不愁,不怕,天塌了有高长子顶, 地陷了有大胖子填。吃喝自在,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谚语俗语第92句】:我一起床就追着妈妈,为一些小事嘴里一直说个不停。妈妈生气地说:“好了好了,话多不值钱,汤多不入盐。少说两句吧!”(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93句】:船到码头车到站——停止不前
【谚语俗语第94句】:上了岸的鱼虾——干蹦干跳
【谚语俗语第95句】:【杀鸡骇猴】(谚)当着猴的面,杀鸡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严惩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杀鸡给猴子看。 杀鸡给猢狲看。猢狲:猴子。
【谚语俗语第96句】:检验员量车件——卡得紧
【谚语俗语第97句】:【三春不赶一秋忙】(谚)三春:农历正月、二月、三月的总称。不赶:比不上。春季的春耕春播,比不上秋收忙碌。指农家在一年四季中,数秋收时节最忙。
【谚语俗语第98句】:【 拾草打兔子,带烧的】带烧的,与捎带的谐音,借指顺便干 的。拾草,也说:耧草。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今天是拾 草打兔子当捎带,把消息告诉了我。”
【谚语俗语第99句】:【小姐】“小姐”现在一般指未婚女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对未婚女子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然而“小姐”这个称呼原非美称,更没有尊敬的意思。据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又据钱惟演《玉堂逢辰录》中说:小姐之称起于茶酒宫人韩小姐,是宫婢人名也。而苏东坡则有《成伯席上赠妓人小姐》诗,可见,宋代妓女也称“小姐”。小姐作为尊称,始于明代,当时朱有敦《元宫词》中有“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的诗句。从此便把“小姐”作为深闺女子的代称了。不过,当今黄、赌、毒又沉渣泛起,人们又习称“三陪女”为小姐了,弄得正经的“小姐”一词名声扫地,良家闺秀避之不及,历史兜了个圈又回到原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