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民间俗语,让人不敢看第二遍!
【谚语俗语第1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这个名称始于战国时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儿称“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与天子女儿的主婚人有关。当时,老百姓出嫁女儿,例由父亲主持婚礼。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儿出嫁,怎么会出面主持婚礼呢?只好由同姓诸侯做主婚人。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那时候诸侯都称之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对天子女儿的称呼,此即“公主”名称的由来。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自汉代起,皇家礼仪制度进一步健全,称谓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皇帝的女儿专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其他人的女儿不准用这些名称。分封各王、侯的女儿则称为“王主”、“翁主”。这也有记载,颜师古在对《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当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可见,“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个级别。其后,“公主”称谓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灭亡。
【谚语俗语第2句】:【害死人看出殡】害人者装作同情者。明代《金瓶梅》:“你 瞒着我干的好勾当儿!还说什么孩子不孩子,你原来就是 个杀人的刽子手,把人活埋惯了。害死人还看出殡的!”
【谚语俗语第3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谚)指商店资格老,规模大,就往往会慢待顾客;顾客财大气粗,又往往会刁难商店。 也作“客大压店,店大压客”。
【谚语俗语第4句】:星期天,表姐上街去,我让她帮我买枝钢笔回来。可她买回来后,我觉得不好看。表姐不高兴地说:“为好不得好,颠转来被狗咬。”(四川·安岳)
【谚语俗语第5句】:老鹰吃麻雀——连皮带骨一起吞;一点不留
【谚语俗语第6句】:【草根】“草根”现在比喻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群体。草根,世界各地除沙漠海洋外遍地都是,但作为一个比喻,它却源于英文,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寻金热流行时期,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着黄金。从广义上看,“草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我们平常说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做是“草根阶层”。有学者就把非政府、非官方组织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就是和主流的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弱势阶层群体。所以,“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 “草根”有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二是广泛。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独立性和大众性。从草根的喻义和特点来看,西方的“草根”和中国的“草民”很相似,都是下层弱势群体。如中国古代的贪官污吏把百姓看做草民,把农民起义称作草寇。老百姓有时也自称“草民”,这是长期受奴化的结果。至于草根的顽强生命力,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作出了高度概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真正理解“草根”的含义,追究渊源,恐怕将中西、古今结合起来更全面。 “草根”一词,在2011年春节像春风一样传遍中国大地,传向世界。因为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许多“草根”演员,如农民工“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等,一夜成为“草根明星”。
【谚语俗语第7句】:【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谚)不论手掌手心,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比喻都是自家的亲人,自应一体对待,不能厚此薄彼。 也作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 手心手背都是肉。
【谚语俗语第8句】:航空兵演习——乘机
【谚语俗语第9句】:王婶的女儿前年出嫁,她退地时,地边不让半分;今年她添了小孙子,补地时,却想叫队长多让出一米。队长批评她说:“你呀,真是一个萝卜两头切,中间还想吃一截,什么好事都要占!”(山西·临猗)
【谚语俗语第10句】:两个媳妇为孩子打架的事吵得不可开交。赵大爷走过来劝架,结果两个媳妇反倒骂赵大爷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围观的人说赵大爷:“没吹熄人家的火把,却烧了自己的胡子。”(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11句】:【三一三十一】(惯)原为珠算口诀,用三除十,得三余一。指三个人每人平均一份。
【谚语俗语第12句】:【一推六二五】(惯)本是一句珠算口诀“一退六二五”,“退”谐“推”。 指把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也作“一退六二五”。
【谚语俗语第13句】:【破家值万贯,一搬三年穷】(谚)家用什物卖掉不值钱,要买却很贵,搬一次家,就得丢失损坏,长时期添置不全。指居家不宜搬动,以免经济损失。
【谚语俗语第14句】:头发打摆子——毛病
【谚语俗语第15句】:春季的一天,我和妈妈去田里插秧,天突然下起了雨。妈妈说:“这个鬼天气,真没用。”该插晚稻了,太阳火辣辣的,又听妈妈说:“这个鬼天气,要你晴又不晴,要你雨又不雨。”我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么插早稻要天晴,而插晚稻又要下雨呢?”妈妈说:“早禾不怕火烧天,晚稻不怕水淋田。”(江西·全南)
【谚语俗语第16句】:【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释义:梁园:园名,即兔园,汉代梁孝王刘武建造的花园,也叫“梁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比喻外地虽好,不可久留。例句:宋四公思量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连更彻夜,走归郑州去。
【谚语俗语第17句】:老怕冬冷,少怕秋凉。
【谚语俗语第18句】:【年糕】“年糕”是春节必备食品,进入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蒸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说起年糕,这里面还有一个既美丽又凄楚的传说。春秋时期,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帮助吴王强兵富国,称霸一方。国家强盛起来以后的吴王产生了骄奢轻敌思想,开始大兴土木。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建成后,大宴众将群臣。唯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国横扫而灭。这时都城粮断,饿殍遍野。随从们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人们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
【谚语俗语第19句】:【吃拳何似打拳时】(谚)出拳打人虽然痛快一时,遭人拳打却是痛苦的。指出拳打人时要想到遭人拳打的苦痛,自己克制自己。
【谚语俗语第20句】:【举头三尺有神明】(谚)神明:神灵。迷信认为神明就在人的头顶上方看着人,人的一善一恶都瞒不过神明。
【谚语俗语第21句】:【发洋财】(惯)洋财:跟外国人做生意得到的财物。指从外国人身上得到财物或非常稀罕的东西。 也指得到不义之财。
【谚语俗语第22句】:【不怕该债的精穷,就怕讨债的英雄】释义:欠债人即使穷到极点,碰到厉害的讨债人也只好还债。例句:“可知道‘不怕该债的精穷,就怕讨债的英雄’!你而今遇着凤四哥,还怕赖到那里去!”
【谚语俗语第23句】:【在炕头上耍威风】(惯)比喻在自己人面前盛气凌人或大发脾气。
【谚语俗语第24句】: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
【谚语俗语第25句】:【头发不剪,总要长的】(谚)比喻事情发生了,要及时解决,不然会发展到不可收拾。
【谚语俗语第26句】:没病买药——自讨苦吃
【谚语俗语第27句】:【猫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释义:比喻做机密事,要先隐蔽好。例句:他说:“要少言少语,言多语失,走漏了消息不是玩儿的,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势子。猫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谚语俗语第28句】:我有个叔叔,最喜欢去别人家里玩,而且玩得十分高兴,可一回到家就愁眉苦脸的。婶婶说他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挂在门外头。”(重庆·奉节)
【谚语俗语第29句】:【小卒子过河不回头】原为象棋规则,卒子不能后退。借指 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香港唐人《金陵春梦》:“偶有几茎白 发,心情微近老年;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 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心里沉着,就增添了勇气。海外 陈若曦《二胡》:“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子,仗着艺高人胆大,把 一部半新旧的日本小丰田当做跑车驶。”
【谚语俗语第30句】:【粉丝】现在,“粉丝”是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热词,相当于追星族。粉丝是个外来语,与粉丝、粉条这种大众食品没有任何关系。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原意是“热心的追随者”的意思。因为在中文里,说“我是他(她)的迷”这样的话是不通的,必须在“迷”之前再加一个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许多场合,这样用起来还是繁琐,为了方便,干脆就把“热心的追随者”——“粉丝”拿来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称“我是某某的粉丝”。并迅速流传开来。
【谚语俗语第31句】:【靠着大树好乘凉】(谚)指有了大树遮荫,乘凉就很方便。比喻晚辈在长辈的庇护下,得益很大。也比喻靠着某种权势,做事就有靠山。
【谚语俗语第32句】:【败为寇,成为王】见“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谚语俗语第33句】:【胡子眉毛一把抓】(惯)1比喻做事没有条理,不分主次先后。2形容不分情况一样对待。 也作胡须眉毛一齐来。 眉毛胡子一把抓。
【谚语俗语第34句】:火镰对火石——碰就发火
【谚语俗语第35句】:【家丑不可外扬】释义:家里的丑事不可对外宣扬。也指集体单位内部的丑,事不可让外人知道。“不可外扬”又作“不外扬”、“不可外谈”。例句:你们看什么?俺是吵家务,家丑不可外扬,你们倒来看笑话。一个个给我滚出去!
【谚语俗语第36句】:【—个巴掌拍不响】发生纠纷,双方都有责任。又指力量 孤单,没有配合。成语:孤掌难鸣。清代《红楼梦》:“一个巴 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谚语俗语第37句】:肚里长瘤子——心腹之患
【谚语俗语第38句】:【见了火的蜡——软了】(歇)本指蜡熔化后变软,转指人遇到强手,态度由硬变软。
【谚语俗语第39句】:【道路不平有人踩】(谚)道路不平坦,自有人会把它踩平。比喻遇列不公平的事情,自有人抱打不平,上前干预。
【谚语俗语第40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师傅只能引导,学习钻研要靠 自己努力。刘云若《红杏出墙记》:“不说就不说,我这是点 破你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将来你们有了那一天, 可不要忘了我。”
【谚语俗语第41句】:【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谚)灵山:灵鹫山,在印度,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讲经处。指到了灵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见这地方的主人。
【谚语俗语第42句】:【丑妇免不得见公婆】(谚)指再丑陋的媳妇,终究要见公婆的面,这是免不了的事。泛指无论怎样为难的事,总得要出面解决。 也作丑妇终须见姑嫜。姑嫜:公婆。 丑媳妇总躲不过公婆的面。
【谚语俗语第43句】:【不是强龙不过江】(谚)比喻没有高强的本领,就不敢承担重任。
【谚语俗语第44句】:【堵漏洞】(惯)比喻补救说话、做事中的疏漏之处。
【谚语俗语第45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释义:防止可能性极小的意外情况,劝人做事要格外谨慎。例句:“不能大意。”老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谚语俗语第46句】:不管做什么,妈妈总是护着我。奶奶说:“这孩子让他妈给惯坏了,成了豆腐掉在灰窝里,吹,吹不得;打,打不得。”(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47句】:【伸手不见五指】(惯)形容非常暗黑,什么也看不见。 也作伸手不辨五指。 伸手不见掌。 伸手不见巴掌。
【谚语俗语第48句】:小芳见小虹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回到家也向父母要。她爸叹气说:“芳,不是当爸的不给你买,穿衣看门房,吃饭量家当。咱们家的条件不能跟人家的比呀!”(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49句】:鹅蛋换鸭蛋——不上算;不合算
【谚语俗语第50句】:我偷花了家里五元钱,爸爸知道了问我,我支支吾吾。爷爷在一旁说:“大胆说吧,别鲤鱼喝水,吞吞吐吐的。”(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51句】:【舌头不听使唤】说话结结巴巴,或说不出话来。老舍《鼓 书艺人》:“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 来。”
【谚语俗语第52句】:炸药的捻子——点就着
【谚语俗语第53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谚语俗语第54句】:【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谚)敌:抵挡。在对打中,一只手招架不过两只手,一个人抵挡不了两个人。指人多势力大,少数人敌不过多数人。
【谚语俗语第55句】:【老牛拉破车,慢慢来】释义: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例句:又说:“就靠我们这几个人,老牛拉破车,慢慢来吧。到时候看钱万利怎么向上级交待。”
【谚语俗语第56句】:【有眼不识泰山】(惯)泰山:我国五岳之一,为东岳。长着眼睛却不认得泰山。比喻见识浅薄,认不出地位高、本领强或名气大的人。
【谚语俗语第57句】:【馋猫没有不偷嘴的】释义:比喻人没有不贪便宜的。多指男女偷情。例句:俗话说,馋猫没有不偷嘴的。她黄花鱼宫月宝在幼小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爹娘不管也管不住的娇小姐,也是时代的风气吹到了她的头上,在娘家,她就跟一些公子少爷“自由”过。
【谚语俗语第58句】:扁担挑缸——两头失塌;两头滑脱;两头耍滑
【谚语俗语第59句】:爸爸是中学教师。一次,他和学生们谈起了“团结友爱”这个话题,大哥哥大姐姐有的说“团结就是力量”,有的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的说“众人划桨开大船”……爸爸笑了,边点头边说:“水里鱼多掀大浪,岸上人多有力量啊!”(四川·宣汉)
【谚语俗语第60句】:芦苇塞在竹筒里——空对空
【谚语俗语第61句】:【好汉争气,赖汉争食】(谚)好汉争的是一口气,赖汉争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儿在功名事业上拼搏,奋力向上;赖汉子只谋填饱肚子,毫无出息。
【谚语俗语第62句】:【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见“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谚语俗语第63句】:怀里揣刀子——存心不良
【谚语俗语第64句】:鸟枪换大炮——越变越好;越来越神气
【谚语俗语第65句】:船上人上岸——不(步)行
【谚语俗语第66句】:【牛皮灯笼肚里亮】指心里明白。又指里头好,外表看不 出。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哼,牛皮灯笼肚里亮,你心 里还不明白?”
【谚语俗语第67句】:【拉下马】(惯)比喻使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失去地位、名誉或权力。
【谚语俗语第68句】:妹妹写作文爱用“美词儿”。妈妈批评说:“你这是丑大嫂穿花衣,里三层外三层,层层丑。”在一旁的爷爷大笑不止,也说:“在马屎蛋上绣花,怎么能绣得好?”(湖南·邵阳)
【谚语俗语第69句】:河滩上的石头——冰冷无情
【谚语俗语第70句】:李大伯教训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儿子:“不要认为家里富了就可以浪费,钱是一元元积成万的,米是一斤一两装上担的,你可不要把这每天花出的三五元零花钱不放在眼里!”(广西·崇左)
【谚语俗语第71句】:【请神请到鬼】(惯)比喻本想请人帮忙,结果请来了坏人。
【谚语俗语第72句】:中午忽然下起雨来,可是下了一会儿就不下了。爸爸说:“真是亮一亮,下一丈;人怕猛一穷,天怕猛一晴。”(河南·濮阳)
【谚语俗语第73句】:【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释义:借指有办法对付对方。例句:“俗语说:‘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红军要来,总有他们的办法。”
【谚语俗语第74句】:罐子里养个王八——没出息;出息不大
【谚语俗语第75句】:【说壶是壶,说碗是碗】分开来说,不要相混。郑义《老井》: “说壶是壶,说碗是碗。唱戏归唱戏,打井归打井,各有各的 用场。”
【谚语俗语第76句】:白银子扔人——银(人)打人
【谚语俗语第77句】:【重阳节】“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老人节。它源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之说,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归一等,好像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称为“九五”之尊。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中又是最大的,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正因为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
【谚语俗语第78句】:【柳条子穿鲇鱼——一勒子货】(歇)鲇鱼:一种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的淡水鱼。一勒子:用同一条绳子穿起来系紧。勒:谐“类”。指某一伙人都是同一个类型的坏东西。常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79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全体,看法片 面。相关的:只见其小,不见其大。张洁《沉重的翅膀》:“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
【谚语俗语第80句】:【放火自烧身】(惯)比喻本想谋害他人,最终却害了自己。
【谚语俗语第81句】:【石臼里的泥鳅——无路钻】(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脱不了。
【谚语俗语第82句】:【河水犯不到井水】见“井水不犯河水”。
【谚语俗语第83句】:【老鼠进口袋,自己找死】释义:比喻自寻死路。也比喻人的困难或危险是自己造成的。例句:老鼠进口袋,自己找死,和我无关!
【谚语俗语第84句】:【千里为官,为的吃穿】(谚)为官:当官。离家千里去当官,不过是为了吃饭穿衣。旧指远离家门做官为宦,无非是图谋生计。 也作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 千里做官,只为吃穿。 千里居官为吃穿。
【谚语俗语第85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释义:年轻时不努力上进,到了年老时悲伤后悔也来不及了。例句:“你要趁着年青多学,多学点知识,争取在事业上有点成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寸候不努力,将来后悔就晚了。”
【谚语俗语第86句】:锅边上的小米——熬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87句】:【—粒耗子屎,坏掉一锅粥】坏的成分加入,破坏了质量。 类似的:一个死苍蝇坏了一锅粥/一泡鸡屎,坏了一缸酱。 刘心武《班主任》:“你弄个小流氓来,陷到作他个别工作的 泥坑里去,哪还有精力抓教学质量?闹不好,还弄个一粒耗 子屎坏掉一锅粥!”
【谚语俗语第88句】:草上露水瓦上霜——不久长
【谚语俗语第89句】:流水遇到阻力——泛起浪花
【谚语俗语第90句】:【把嘴磨破了】见“磨破嘴皮子”。
【谚语俗语第91句】:提傀儡儿上戏场——少一口气
【谚语俗语第92句】:【人合心,马合套】(惯)合套:同拉一辆车的两匹马,力能使到一起,有很好的配合。指人心想到一起,劲儿使到一处。
【谚语俗语第93句】:风筝脱了线——扶摇直上;摇摇欲坠
【谚语俗语第94句】:【牙对牙,眼对眼】(惯)比喻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谚语俗语第95句】:【老子英雄儿好汉】释义:父子两代都是英雄好汉。或父亲是英雄,儿子必然是好汉,这是封建的血统论观点。例句:“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你和你们老人家精神头儿一模一样。”
【谚语俗语第96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谚)弊:弊病,坏处。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纯粹的好或纯粹的坏都是不存在的。
【谚语俗语第97句】:今年春天,干旱少雨,却天天刮风。爸爸说:“没有春风,难望秋雨。”妈妈也说:“春雨贵如油,秋雨连绵头。”(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98句】:掏了肚的鱼——全无心肝
【谚语俗语第99句】:邻居二婶的丈夫不幸遇到了车祸,撇下二婶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二婶打算再找一个支撑门户的男人,可周围很多人笑话她。妈妈劝二婶:“她婶,都啥年月了,咱还要让唾沫星子淹死?追求自己的幸福没错!”(河南·社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5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