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精辟俗语,句句珠玑 深入人心

【谚语俗语第1句】:高山顶上敲鼓——晌彻四方

【谚语俗语第2句】:【甘蔗老来甜,辣椒老来红】释义:比喻人越老越有觉悟,有劲头。例句:石亮连连点头赞许:“大伯果然是甘蔗老来甜,辣椒老来红!”

【谚语俗语第3句】:我每次回家,小狗都跑到门口和我亲热。我说:“奶奶,狗也通人性吧?”奶奶笑着说:“猪有情,狗有义。在这点上,人畜是一样的!”(湖南·浏阳)

【谚语俗语第4句】:【挣钱不挣钱,先落个肚儿圆】(谚)旧指劳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说挣钱多少,只要能吃上饱饭就满足了。

【谚语俗语第5句】:窟窿眼儿里看人——孔之见

【谚语俗语第6句】:【真话好说,谎话难编】见“实话好说,谎话难编”。

【谚语俗语第7句】:【隔年的皇历看不得】释义:皇历:阴历历书。它的节气不是固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个样子,隔年不适用。借指不能按老规矩办事。例句:“……可后来往深里一寻思,就觉得咱思想老了,跟不上趟了。老黄历翻不得哕!……”

【谚语俗语第8句】:【花为肠肚,雪作肌肤】(惯)形容女子美丽、娇嫩。

【谚语俗语第9句】:【与其欠钱,不如卖田】(谚)欠钱:借债。卖田:变卖财产。宁愿变卖家业,也不去借债欠人钱。指借债付息,殊不可取。

【谚语俗语第10句】:哥哥当年上学时不用功,现在吃尽了文凭低的苦头。父亲说:“这叫过了那个村没那个店,想吃那号饺子没那号馅儿。”(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11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释义:比喻把好的让给别人,自己去找差的。例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奴将你这定盘星儿错认了。”

【谚语俗语第12句】:【 一窝狐狸不嫌骚】一伙人臭味相投,混在一起。成语:臭 味相投。赵树理《卖烟叶》:“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父子们好 像不能共事,其实是一窝狐狸不嫌骚,只要利害一致了,互 相体谅着一点,还是可以合作的。”

【谚语俗语第13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谚语俗语第14句】:飞蛾扑灯——祸由自招;惹火烧身:自取灭亡

【谚语俗语第15句】:【攒钱好比针挑土,花钱好比浪淘沙】(谚)攒钱:积蓄钱财。浪淘沙:大浪冲击沙岸。指积攒钱财像用针挑土一样艰难缓慢,花费钱财像大浪冲沙一样容易快速。

【谚语俗语第16句】:【山杏核——苦仁儿】(歇)山杏核里的仁味苦。仁:谐“人”。指穷苦人或苦命人。 也作“杏核子——仁儿苦”。

【谚语俗语第17句】:【老母猪扎坛子——顾脑袋不顾腚】(歇)扎:钻进。腚:屁股。形容惊慌失措,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谚语俗语第18句】:【事无三不成】经再三努力,事情才能办成。明代《西游 记》:“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 请救出师父来也。”

【谚语俗语第19句】:【家有万石粮,不如生个好儿郎】(谚)家里财物积聚再多,也比不上生个有作为的后代。指积存钱财,不如注重子女才能的培养。

【谚语俗语第20句】:花果山上的孙猴子一称王称霸

【谚语俗语第21句】:芝麻地里的老鼠——吃香

【谚语俗语第22句】:【拿鸭子上架】见“赶鸭子上架”。

【谚语俗语第23句】:【不怕凶,只怕穷】(谚)凶:蛮横。 指不怕欠债人不讲理,就怕他穷得一无所有,债主也就毫无办法。

【谚语俗语第24句】:【提在水缸里】(惯)比喻担惊受怕。

【谚语俗语第25句】:木偶上戏台——幕后有人

【谚语俗语第26句】:【水流万转,终归大海】释义:比喻迟早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例句:这条江,水流万转,终归大海。你看,这条江浩浩荡荡,但它是由上百条河,上千条溪涧,上万孔山泉汇流成的!

【谚语俗语第27句】:【 终日打雁,叫雁啄了眼睛】谓有经验的人,做事偶然失利。 或说:天天打雁,倒叫雁啄了眼睛。清代《小五义》:“两家寨 主一装醉,再上来的酒就有蒙汗药了。智爷也是终日打雁, 教雁啄了眼睛。”

【谚语俗语第28句】:东街卖鱼西街买鸡——东鳞西爪

【谚语俗语第29句】:【从小离娘,到大话长】(谚)指从小就离了娘亲,长大以后就有说不完的苦楚。也泛指人经过的事多而且杂,不是一时说得完的。 也作从小没娘,说来话长。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谚语俗语第30句】:看我急着要去买福利奖券,爸爸拦住说:“摸奖这事是百年难得岁交春,不要痴鸡想把奶喝!”妈妈在一旁接过话茬儿道:“没准雨点儿滴在秃头上,能碰巧,你去买几张。”(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31句】:【饿眼见瓜皮——不管好歹收揽下】(歇)讥讽人贪婪,不分好坏都要占有。

【谚语俗语第32句】:爸爸总是爱批评我饭前不洗手,而他自己也有这个毛病。妈妈说:“我看你是乌鸦落在猪身上,不知道自己也黑。”(河南·正阳)

【谚语俗语第33句】:【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指有条件未及时利用,拖延了 时日。明代《初刻拍案惊奇》:“花烛之夜,朝霞见韩生气宇 轩昂,丰神俊郎,才貌甚是相当,哪里管他家贫?自然你恩 我爱,少年夫妇,极尽颠鸾倒凤之欢,倒怨父亲多事。真个 是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谚语俗语第34句】:【天不怕,地不怕】(惯)指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

【谚语俗语第35句】:【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那么,汉语拼音来自哪里呢?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拉丁字母:古罗马人所用文字的字母。一般泛指根据拉丁文字母加以补充的字母,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字母)。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尼格又用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目的都是为了西方人便于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以后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到了近代,我国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 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吴玉璋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这些都对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都不成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体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代替了中国特有的旧拼音方法,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

【谚语俗语第36句】:池中捞藕——拖泥带水

【谚语俗语第37句】:【钻钱眼】(惯)钱眼:旧时铜钱当中的方形小孔。比喻人过于贪财,千方百计在钱上打主意。

【谚语俗语第38句】:【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名师有成就,师傅要求严格,能 培养出高才生。台湾白先勇《游园惊梦》:“您是顾师傅的高 足,名师出高徒,一定是好的。”

【谚语俗语第39句】:【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指要质量好的,不要次的。 成语:宁缺毋滥。张贤亮《绿化树》:“我是宁吃仙桃一口,不 吃烂梨半筐。要吃,就焖干饭!”

【谚语俗语第40句】:【船多不碍江,车多不碍路】谓互不妨碍。明代《金瓶梅》: “我也不多着个影儿在这里,巴不得来总好。我这里也空落 落的,得他来与老娘做伴儿。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 路。”

【谚语俗语第41句】:【引虎入羊群】(惯)比喻把坏人招引来祸害百姓。

【谚语俗语第42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惯)拈:取,拿。形容非常懒惰,什么也不干。也形容娇生惯养,什么也干不了。 也作横草不拈,竖草不抬。 横草不动,竖草不拿。

【谚语俗语第43句】:奶奶常说我是“长不管,短不管,三餐只会捧大碗”。(四川·达县)

【谚语俗语第44句】:【自己塞了自己的嘴】(惯)指说话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谚语俗语第45句】:【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挤在人群里看戏,并未看见,只好随人说长道短。多指自己没有主见,附和他人意见。

【谚语俗语第46句】:【袄子没绱线——搞到夹层里去】(歇)袄子的里子边上没绱线,手或其他物件就容易进入夹层。比喻弄错了或理解错了。

【谚语俗语第47句】:【傍生不如傍熟】(谚)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时,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旧投靠有希望。

【谚语俗语第48句】:【晴天要备阴天伞,饱时要备饥时粮】释义:比喻有备无患,也指防患于未然。也说“暖备寒衣睛备伞”。例句:“俗话说,晴天要备阴天伞,饱时要备饥时粮。”

【谚语俗语第49句】:挑灯草的扁担——担空心

【谚语俗语第50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谚)天晴时上路,也得带上防雨的伞;吃饱后出门,也得带上充饥的粮。指凡事都要有备,才能无患。

【谚语俗语第51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者责任重大。张贤亮《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她对书记不愿意在这儿长久呆下去表 示惋惜,说咱们农工就仗着一个好领导。火车跑得快,就靠 车头带。”

【谚语俗语第52句】:卖面具的被人抢了——丢脸

【谚语俗语第53句】:【争得猫儿丢了牛】(惯)比喻得不偿失。

【谚语俗语第54句】:鹅卵石放鸡窝——浑蛋

【谚语俗语第55句】:【绑腿带上绣山水——画长】(歇)绑腿带:即绑腿,缠裹小腿的长布带。画:谐”话”。指说来话长。

【谚语俗语第56句】:【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歇)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味苦,可入药。苦瓜:本义味苦,转指痛苦、苦难。形容苦难极其深重。 也作“苦胆拌黄连——苦上加苦”。

【谚语俗语第57句】:【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谚)官场的人见了面,都说不当官是最好的,可在山林间没见到过一个由官场退下来的人。指官场的人不愿为官是假,贪婪权势惟恐丢官是真。

【谚语俗语第58句】:【福无双至日,祸有并来时】(谚)走红运的事不会同时到来,遭厄运的事却往往是接二连三。多指人往往会连续发生不幸的事。 也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谚语俗语第59句】:【偷鸡猫儿性不改】(谚)比喻品质恶劣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显露出恶劣的本性来。 也作偷食猫儿性不改。 偷嘴猫儿打不改。

【谚语俗语第60句】:我拔了半筐草,回到家却发现把镰刀丢了。妈妈说:“叫你干个活也真是的,挣了个鸡钱,丢了头牛钱。”(山东·陵县)

【谚语俗语第61句】:公共厕所丢炸弹——激起公粪(愤)

【谚语俗语第62句】:【只拣有头发的抓】(惯)比喻专门挑能够捞到好处的事做。

【谚语俗语第63句】:牛皮纸上雕花——刻薄

【谚语俗语第64句】:电信局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谚语俗语第65句】:妈妈搬蜂窝煤的时候,我也要搬。结果,我把蜂窝煤摔烂了一块。妈妈笑着说:“你这是磕一个头放俩屁,行善没有作恶多。”(河南·周口)

【谚语俗语第66句】:房顶上的草——刮来的种

【谚语俗语第67句】:【湖区出好谷,山区出好屋】(谚)湖区浇灌方便,稻谷就长得好;山区木材丰富,房屋就盖得好。指哪方面的资源厚实,哪方面就得天独厚。

【谚语俗语第68句】:鲤鱼跳龙门——碰时运,身价百倍

【谚语俗语第69句】:王大叔富了,人们说他再也不会恁仔细了吧。奶奶说:“我看不一定,他多半辈子都是吐口唾沫也要润湿块坷垃,会过着呢!”(河北·邢台)

【谚语俗语第70句】: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谚语俗语第71句】:【鸡蛋里寻骨头】释义:比喻故意挑剔毛病。例句:那李凤娘本是一片忤逆不孝之心,正是要鸡蛋里寻出骨头之人,听了此话,一发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谚语俗语第72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谚)蹊(xi):小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它们的花果很吸引入,人来人往,树下自然就踩出了条条小路。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引人景仰。 也作桃李不言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谚语俗语第73句】:【覆巢之下无完卵】(谚)指鸟巢翻落下来,巢内的鸟蛋必定全部破碎。比喻整体覆灭,局部也就难以保全。 也作覆巢之下,那有完卵。 毁巢之下,势无完卵。 破巢之下,焉有完卵。

【谚语俗语第74句】:【骑驴的不知赶脚苦】谓体会不到别人的困难。类似的:坐 轿的不知抬轿苦。浩然《山水情》:“他一直在倒霉!你是骑 驴的不知道赶脚的苦。”

【谚语俗语第75句】:【大闺女上花轿——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装推辞。

【谚语俗语第76句】:【吹牛皮】人们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句话来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为什么把说大话称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两种说法。先说吹牛。关于牛,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财产就是牛和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和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别是到了提亲年龄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内容就是有很多牛马。能说会道的媒婆乐此不疲,领着女方的亲戚指着别人家的牛群,说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财产,反正游牧也没有定所,多说点比少说点强。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再说吹牛皮。古时候,我国黄河上游一带居民,还没有学会造船技术,他们用牛皮缝制成一种皮筏子当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时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来,筏子才能在水面上当船使用。可是没有足够的力气,皮筏子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对那些光会说大话没有真本事的人,人们便会对他说:“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来!”这就是吹牛皮的来历。

【谚语俗语第77句】:【泥牛入海无消息】不知道后来情况,没有下文。成语:杳 如黄鹤。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时那两个钱庄干 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只得写信 到上海去通知。”

【谚语俗语第78句】:人行影子走——寸步不离

【谚语俗语第79句】:【飞机上扔相片——丢人不知高低】(歇)指人丢尽了脸面。

【谚语俗语第80句】:【打盆说盆,打罐说罐】释义:比喻就事论事,不牵扯其他。例句:王距:“哎!咱们今天是打盆说盆,打罐说罐,可别往我身上钳火炭。”

【谚语俗语第81句】:【笨鸟儿先飞】释义:比喻能力低下,比别人先走一步。“笨乌”又作“笨雀”。例句:钱要少花,力气要多卖。笨鸟儿先飞,两条腿勤快些。

【谚语俗语第82句】:木碗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谚语俗语第83句】:老鼠吃浆子——只够糊口

【谚语俗语第84句】:【好马不备双鞍鞯,烈女不嫁二夫郎】释义:鞍鞯:马鞍子和垫在马鞍子下面的东西。旧封建礼教提倡女子不二次嫁人。“不备双鞍鞯”又作“不担双鞍”、不配二鞍”。 “烈女”又作“贞女”。“不嫁二夫郎”又作“不更二夫”、“不嫁二夫”。例句:我幼读《女儿经》,长读《闺中训》,我明白德容言功与三从四德,我也知道好马不备双鞍鞯,烈女不嫁二夫郎。我进了萧家的门,活着是萧家人,死了是萧家鬼。

【谚语俗语第85句】:【蛤蟆上樱桃树,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释义:讥讽人欲望高,想得美,但实现不了。例句:“嘿嘿,是笑我们厂蛤蟆上樱桃树,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哪……”史文远听了,连连摇头:“这种歪言邪语何足挂齿!谁爱嚼舌头就让他去嚼吧。咱们走咱们的路。”

【谚语俗语第86句】:【刀子尖上赌气】(惯)赌气:因不满或受指责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赌气。

【谚语俗语第87句】:【单方一味,气煞名医】(谚)单方:民间流传的土药方。指民间土方往往对一些疑难杂症有奇特的疗效,使名医自愧不如。 也作单方气死名医。 单方治大病,草先生气死名医。

【谚语俗语第88句】:【墙里说话墙外听】(谚)人在墙里说话,须防墙外有人窃听。指人说话,特别是说秘密的话,要处处留神,谨防走漏消息。 也作墙里说话,墙外有人。 墙里人说话,墙外有人听。 墙里说话墙外听,道边说话草棵听。

【谚语俗语第89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谚)行善的,自有好的报应;作恶的,必有恶的惩罚。原为佛教轮回报应的说法,后流传为劝善惩恶之诫语。 也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报,时辰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谚语俗语第90句】:【风过草抬头】指情况又恢复原状,反弹。电视新闻:“我 们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发生风过草抬头的现象。”

【谚语俗语第91句】:某村兄弟二人,老大不怎么样,老二倒挺能干。其父母给他们操办婚事也先小后大。老大生气地说:“你们说是大麦先熟还是小麦先熟?”他母亲说:“你说是小麦好吃还是大麦好吃?”(河南·登封)

【谚语俗语第92句】:爸爸开了一家公司,他腰间的“大哥大”老是叫个不停,有时吃顿饭也不得安宁。妈妈经常埋怨,叫他关机。爸爸风趣地说:“大哥大一叫,就听见钞票蹦蹦跳;大哥大一关,哪还有母鸡来下蛋?”(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93句】:【门门都懂,样样不通】(谚)在学问或技艺方面,每一门都懂得点,但没有一门是专长的。指知识面广泛的人,往往缺乏专业特长。 也作“样样都通,样样不精”。

【谚语俗语第94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谚)山再高,总有人走的路;水再深,总有渡人的船。指上山有山路,渡水有水路,世上没有人走不通的路。

【谚语俗语第95句】:【 死店活人开】做事会想办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类似 的:死秤活人掌。清代《歧路灯》:“死店活人开,你看我三人 一路,怕些什么?”

【谚语俗语第96句】:【吃葱吃蒜不吃姜】(惯)姜:谐“将”,用话语刺激人(使人冲动之下做出原先不愿或不敢做的事)。 指头脑保持冷静,无论别人怎么激将,自己也不上当。

【谚语俗语第97句】:【比雌雄】(惯)指通过比拼,决出胜负高下。

【谚语俗语第98句】:【不要气,只要记】(谚)指无论发生什么事,不必生气,只要记取经验教训即可。

【谚语俗语第99句】:【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释义:比喻不能从表面看问题。例句:这会儿又一口咬定他们不会学懒。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嘴巴两层皮,说话不费力。懒不懒,要看实践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65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