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民间俗语经典谚语,看完瞬间想发朋友圈!
【谚语俗语第1句】:干鱼给猫当枕头——过不了夜
【谚语俗语第2句】:【过头饭难吃,过头话难讲】见“锅头饭好吃,过头话难说”。
【谚语俗语第3句】:【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释义:比喻人多,情况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范克明似有同感,说:“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什么样的全都有哇。”
【谚语俗语第4句】:【热不过火口,亲不过两口】(谚)火口:火炉的火焰出口,温度最高。 两口:专指夫妻。指火口的热度是最高的,夫妻间的情感是最深的。
【谚语俗语第5句】: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谚语俗语第6句】: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软
【谚语俗语第7句】:拿针眼当烟筒——小气
【谚语俗语第8句】:儿媳妇的肚皮——装孙子
【谚语俗语第9句】:【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维吾尔族少女发型多辫。借指把 柄多,容易被人抓住。《短暂的春秋》:“你们辫子也确实有 一点,比我强一点。我说过我是维吾尔族的姑娘,辫子多。”
【谚语俗语第10句】:小康来找我弟弟玩,我弟弟对妈妈说:“我不和小康玩,小康是个坏孩子。”妈妈说:“但你是好孩子,小康可以和你玩啊!”弟弟说:“对啊!”于是就和小康出去玩了。(河北·新乐)
【谚语俗语第11句】:【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歇)名色:名称,名声。指名称或名声不好已是客观存在。 也作“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
【谚语俗语第12句】: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谚语俗语第13句】:【东庙里烧香,西庙里许愿】(惯)许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时许下某种酬谢。比喻到处许愿,求人帮助。 也作东庙里拜佛,西庙里烧香。 东庙里打斋,西寺里修供。 打斋:念经做法事。修供:向神佛敬献供品。
【谚语俗语第14句】:【半年下雨半年睛】释义:一年中就有半年下雨,只有半年是晴天。指气候多雨或久晴。例句:元帅道:“国中气候如何?”公公道:“时候常热,就像我南朝的夏月天道。五六月间,日夜大雨,街市成河。俗语说道‘半年下雨半年晴’,就是这里。”
【谚语俗语第15句】:临近考试了,复习很紧张。我对妈妈说:“要是不用复习就能考试好,那就好了!”妈妈说:“想吃烂肉又不愿多烧柴,那怎么行呢?”(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16句】:蚕宝宝吃桑叶——胃口越来越大
【谚语俗语第17句】:肚里藏生铁——心情沉重
【谚语俗语第18句】:【老鼠尾巴上绑鸡毛——不是什么正经鸟】(歇)比喻不是个正派人。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也作“老鼠尾巴绑鸡毛——不是个正经鸟”。
【谚语俗语第19句】: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拿着满分的卷子到处炫耀。爸爸见了对我说:“自满、轻信和自高自大,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成功的花环上必须用谦虚来镶边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20句】:【一镐头刨出个金窖】(惯)比喻一下子获得大量钱财。
【谚语俗语第21句】:【有药敷在疼处,有话说在明处】(谚)药用在疼处,见效快;话说在明处,少怀疑。指有话摆在明处说,不要背后说闲话。也指说话要直截了当,不要吞吞吐吐。
【谚语俗语第22句】:【良马不窥鞭,侧耳知人意】释义:窥:暗中察看。良马不待鞭起,侧耳便能领会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办事不待驱策。例句:魏府大觉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良马不窥鞭,侧耳知人意。”
【谚语俗语第23句】:【老鹰不吃窝下食】(谚)老鹰宁可飞向远处觅食,也不吃窝旁的东西。比喻恶人为掩护自己,从不在自己落脚的周围作案。 也作老鹰不打窝边食。 岩鹰不打窝下食。
【谚语俗语第24句】:狗急了——要跳墙
【谚语俗语第25句】:【吃宽心丸】(惯)指听到舒心宽慰的话。
【谚语俗语第26句】:独臂做饺子———手包办
【谚语俗语第27句】:【坐山观虎斗】(惯)比喻冷眼旁观别人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谚语俗语第28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人的思想不容易。 刘绍棠《含羞草》:“过去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 心,如今可是都知道谁是什么变的了。”
【谚语俗语第29句】:【一人气力担一担,众人力量搬倒山】(谚)一个人的气力只能挑起百斤担;众人的力量合到一起,就能把山搬倒。指人多力量大,困难再大也不怕。
【谚语俗语第30句】:【吃一看二眼观三】(惯)吃着这个,看着那个,还望着第三个。形容人贪心不足。
【谚语俗语第31句】:一同学考试不及格,他爸爸耐心地教育他:“春不种,秋无望。平时不认真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江苏·兴化)
【谚语俗语第32句】:小亮不爱吃给他蒸的白馍,却总爱吃大人的窝窝头,奶奶说:“你真是驴吃贱草。”(河北·磁县)
【谚语俗语第33句】:奶奶睡觉很香,我问她为什么睡得那样好。她说:“为善,夜夜睡得香;作恶,日日心里慌。”(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34句】:【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释义:比喻对母亲之爱,也比喻对祖国之爱。例句: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祖国再穷,家乡再落后,但总是生我养我的亲娘、故土,我怎能不眷恋!
【谚语俗语第35句】:【朋友莫交财,交财仁义绝】(谚)朋友之间不可在钱财上纠缠不清,一旦成了金钱朋友,就没有仁义情分了。指交友重在情义,切忌钱财交往。
【谚语俗语第36句】:【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谚)指人世间最难得的是知心知己的人。 也作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己也难求。 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
【谚语俗语第37句】:跳到黄河洗不清——冤枉
【谚语俗语第38句】:鸟过拉弓——错过时机
【谚语俗语第39句】:眼睛盯着鼻尖——只看一寸远:目光短浅
【谚语俗语第40句】: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谚语俗语第41句】:【灯草拐杖——扶不起人】(歇)指自身力量有限,扶助不了别人。
【谚语俗语第42句】:【少怕伤妻,老怕克子】释义:年轻人怕死去妻子,老年人怕死掉儿子。列句:马老爹听说祥子的妻子病死了,心里也很难过。他安慰祥子说:“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少怕伤妻,老怕克子啊!可你也得往远处想,自个儿多保重啊!”
【谚语俗语第43句】:眼镜蛇张嘴——放毒
【谚语俗语第44句】:【不遇盘根,谁别利器】(谚)盘根:树根盘绕。指不遇到盘根错节,谁能识别出斧子的锋利。比喻不遇到棘手难办的事,就显现不出英杰之材。
【谚语俗语第45句】:【好戏在后头/有好戏看】戏曲演出,一场有好几出戏,常将 好戏排在后面,以稳住观众。谓事情刚开头,还没有结束, 热闹或麻烦的事情还在后面。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 “你先别打退堂鼓。不信,你就走着瞧,咱这个家,好戏还在 后头呢!”
【谚语俗语第46句】:【里壮强如表壮】见“表壮不如里壮”。
【谚语俗语第47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谚)天:旧指天意,亦指机遇。谋划事情,在于人的主观努力,而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意或机遇。指一件事情的能否成功,人事与机遇各占一半。 也作谋事虽在人,成事还在天。 谋事在人成在天。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谚语俗语第48句】:黄鼠狼躲在鸡棚里——不是偷鸡也是偷;想偷鸡(想投机)
【谚语俗语第49句】:应声虫——随声附和
【谚语俗语第50句】:【严婆不打笑面】(谚)严厉的婆婆不会打笑脸相迎的媳妇。指以和善的态度待人,能化解怨恨。
【谚语俗语第51句】:【有手不打上门客】(谚)上门客:登门求见的客人。指对来客要以礼相待,不得粗暴。
【谚语俗语第52句】:【揭老底】(惯)比喻揭露不愿让人知道的内情或底细。 也作揭底子。 揭根子。 翻老底。
【谚语俗语第53句】:【 拣到篮里就是菜】不论条件,到手就算数,有了就行。 拣,也说:挖、挑、搭、拾、抓。马烽《临时收购员》:“收回来多 少算多少,拣到篮篮里就是菜。”
【谚语俗语第54句】:【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儿】(歇)道儿:本指通道,转指门路、办法。指各人有各人的办法。
【谚语俗语第55句】:【有利一家得,有害众人摊】事情做成,一个人得利;出了问 题,大家受害。指不公平,或被人利用。马烽《村仇》:“哼! 反正是有利一家得,有害众人摊,我算看穿了!”
【谚语俗语第56句】:村里跑运输的人,一天能挣几十元,而种庄稼的农民干一年也收不了多少钱。婶子说:“这就叫龙行一步,鳖爬半年哪!”(山东·莱阳)
【谚语俗语第57句】:【和尚的房子——庙】(歇)庙:寺庙,谐“妙”。用来表示赞赏,指非常美妙,妙极了。
【谚语俗语第58句】:【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释义:指受某种条件限制,有力气也使不出来。例句:水急浪大,找不到水线,就像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谚语俗语第59句】:【近人不说远话】关系亲密,有话直说。浩然《艳阳天》: “咱们是近人不说远话,冲着孩子们,你也别跟弯弯绕这群 家伙跑了。”
【谚语俗语第60句】:老鼠做道场——哪有正经
【谚语俗语第61句】:【有地皮,无躲处】(惯)指无处藏身。
【谚语俗语第62句】:【如入宝山空手回】比喻放过了好机会,很可惜。清代《儒 林外史》:“放着这样一注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 回?”
【谚语俗语第63句】:【看人下菜碟儿】(惯)比喻根据不同人不同的身份、地位来分别对待。 也作看客下菜碟。 见人下菜碟儿。
【谚语俗语第64句】:【人多出圣人】(谚)圣人:品德极高、智慧极广的人,此处偏指智谋深远的人。指人多出智慧。也指群众中蕴藏着大智大慧。 也作人多是圣人。 人多出智慧。
【谚语俗语第65句】:地板擦子刷地——拖拖拉拉
【谚语俗语第66句】:有一天,妈妈要给姥姥捎东西,姥姥不让捎。姥姥说:“东西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山东·济南)
【谚语俗语第67句】:【七月半,八月半,人出大汗天善变】(谚)指农历的【第7句】:八月间,暑气未退,秋凉开始,人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
【谚语俗语第68句】:【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别进店】(歇)《水浒传》描写武大郎身材矮小。指人妒贤嫉能,不能容纳比自己强的人。
【谚语俗语第69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具体情况办理。西戎《灯心 绒》:“老马,人常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你是管银钱的,咱 的家底有多厚,你比我清楚,不能看见人家干啥,咱也干 啥。”
【谚语俗语第70句】:心里生起一盆火——浑身热乎乎
【谚语俗语第71句】:【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谚)骡子能负重,但比不上马善跑;是骡子还是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实践中检验一番便见分晓。 也作是骡子是马,遛一遛看吧。 是骡子是马,上阵遛遛。上阵:上战场。
【谚语俗语第72句】:【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味名贵的中草药。它的名字听起来挺古怪,它到底是虫还是草?1723年,法国人巴拉南在中国发现了冬虫夏草,把它介绍给了世界。1842年,真菌学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这个怪东西的真面目,发现它是一种叫虫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形成的。蝙蝠蛾在冬天到来时,把虫卵产在土里,一个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条条胖胖的幼虫。这时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一种叫虫草的真菌便使劲往幼虫的体内钻,开始专门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于是,整个冬天,幼虫体内都有这种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虫早已死亡,这种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在虫体顶部长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这“草”粗0.4—0.7厘米。这时候的虫体像三眼老蚕,外表深黄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皱纹,腹部还有8对足,其中中部的4对足最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冬天看它是虫,夏天看它是草,人们也因此给它起了个“冬虫夏草”的怪名字。冬虫变草虽然可以说是虫和草的结合体,却既不属于虫,也不属于草,它是一种菌藻类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国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冬虫夏草除含有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虫草酸外,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价蹿升,直逼黄金。
【谚语俗语第73句】:爸爸和妈妈要去我姥姥家赶会,叫我中午到大婶家吃饭。我很不高兴,撅着嘴,抹着眼泪说:“不!我也要去。”妈妈说:“这怎么能行呢!你还要上学哪!”我说缺一天不上也不碍事。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学习好比吃饭,一日三餐不能断;知识就如池中水,年月日日常积累。”(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74句】:【光脚不怕穿鞋的】穷困者不怕失去什么,没有顾虑,胆子 大。曹禺《原野》:“光脚不怕穿鞋的汉,我虎子是从死口逃 出来的,并没打算活的回去。”
【谚语俗语第75句】:天安门升旗——太阳出来了
【谚语俗语第76句】:爸爸见别人下海发了财,也要把工作辞掉,去下海挣大钱。奶奶劝他:“你要把工作的事处理好,疙瘩不要拴死,后路不要堵死。”(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77句】:【漏船偏遇顶头风】见“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谚语俗语第78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三国时谋士,曹操把他骗到 曹营,他决计不发表意见。事出《三国演义》。借指不说话。 老舍《骆驼祥子》:“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 语不发’。”
【谚语俗语第79句】:【骑上毛驴找毛驴】(惯)比喻到处寻找就在自己身边的东西。
【谚语俗语第80句】:【前有虎后有豹】(惯)形容处境十分危险。
【谚语俗语第81句】:和尚娶媳妇——离经叛道
【谚语俗语第82句】:出须的萝卜——肚子空
【谚语俗语第83句】:按路标走——没错
【谚语俗语第84句】:六月里的冬瓜——越大越不值钱
【谚语俗语第85句】:【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事】(谚)横事:意料不到的灾祸。指家里有贤惠的妻子,处事周到,防祸未然,丈夫自可过着无忧无虑的平安生活。 也作“家有贤妻夫祸少”。
【谚语俗语第86句】:木头人过河——摸不着底
【谚语俗语第87句】:【算总帐】(惯)指把过去所有的错误、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谚语俗语第88句】:六月的暴雨——阵儿
【谚语俗语第89句】:【三脚猫】“三脚猫”形容人从艺做工技艺不精。“三脚猫”这一俗称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是举起江边的铁锚当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上前试举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二说,“三脚猫”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脚猫”捕鼠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
【谚语俗语第90句】:【狗咬刺猬插不上嘴】释义:形容别人说话,无法插嘴。例句:我的口又讷,从不和人吵架,人家谈论个什么现今政策呀,张某长、李某短呀,我是狗咬刺猬插不上嘴,这样也就没人烦气我。
【谚语俗语第91句】:【遇着善人便烧香,遇着恶人便使枪】(谚)指对人要爱憎分明,善恶分清,不能是非混淆,敌友不辨。
【谚语俗语第92句】:鼻子里灌醋——酸溜溜的
【谚语俗语第93句】:【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谚语俗语第94句】:【俩山字儿摞一块儿——请出】见“两个山字落在一块儿——请出”。
【谚语俗语第95句】:【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着容颜便得知】(谚)荣枯:兴盛与衰落。进了门不必询问家门的兴盛与衰落,只要看看家里人容颜表情就可知道。 指人的心境总要表现在人的面容神态上。 也作入门休问吉凶事,观看颜面自得知。 入门不问荣枯事,但见容颜便得知。
【谚语俗语第96句】:身体越炼越壮,脑子越用越灵。
【谚语俗语第97句】:【江河千百条,条条归大海】释义:比喻迟早要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例句:江河干百条,条条归大海。今日言别,明日重逢,这也是常有的事。
【谚语俗语第98句】:【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释义:比喻人本领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别人帮助。例句: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单干是不好的,总是要有人帮,在这样的问题上尤其要有人帮。
【谚语俗语第99句】:小毛驴拉磨——有转(赚)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6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