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精辟的歇后语,超经典!
【歇后语第1句】:【口子大小总要缝】(谚)口子:衣物破裂处。衣物破了,不管长短大小,总得要缝补起来。比喻发生的问题不论轻重,都必须解决。
【歇后语第2句】:【母老虎投胎】指妇女泼悍。成语:河东狮吼。台湾琼瑶 《我是一片云》:“我告诉你,你最好离我这个妹妹远一点,她 是母老虎投胎,又凶又霸道,而且毫无理性的!”
【歇后语第3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谚)三:多的约数。指井多淘上几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几位师傅学习,就能博取众长,学到高超的技艺。
【歇后语第4句】:小涛的妈妈要他把衣服脱下来洗,对他说:“你呀,一身衣裳一身泥,是狗皮也应该爱惜哩!”(湖北·仙桃)
【歇后语第5句】:【刮地皮】见“卷地皮”。
【歇后语第6句】:【话说三遍淡如水】(谚)三:泛指多。同一内容的话说上多遍,就会像清水一样淡而无味。指说话不宜重复啰嗦。
【歇后语第7句】:【冤有头,债有主】(谚)报仇找对头,讨债找债主。指报仇讨债,各有其主。也指出了事,总有人要承担责任。 也作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冤有冤家,债有债主。 债有主,冤有头。
【歇后语第8句】:天平上称体重——把人看轻了
【歇后语第9句】:大洋马生骡子——杂种
【歇后语第10句】:【一棍子打死】武断地全盘否定。成语:置于死地。《短暂 的春秋》:“他们那‘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 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
【歇后语第11句】:我小婶婶怀孕了,奶奶让她多吃点,说:“老母猪壮,小猪崽胖。”(安徽·蚌埠)
【歇后语第12句】:【自己酿的酸酒自己喝】做错事自己承担责任。酸,也说: 苦。成语:自食其果。《天意》:“我不恨任何入,只恨自己, 既然自己偷吃了禁果,那么这杯不幸的苦酒就该自己喝下 去。”
【歇后语第13句】:期末考试卷发了下来,妹妹考了双百,一回到家,她就拿着试卷到处炫耀。奶奶指着她的鼻尖说:“你呀,你呀,母鸡下蛋咯咯叫,生怕人家不知道!”(江苏·高邮)
【歇后语第14句】:【一人拼命,万夫难当】(谚)一个人舍命地冲杀,再多的人也难以抵挡。指人要是拼命战斗,就会产生无穷的威力。 也作一人敢死,万夫难敌。 一人不怕死,万夫莫近身。
【歇后语第15句】:光头上面长虱子一无处藏身
【歇后语第16句】:【树欲静而风不息】(谚)树想安静下来,可风总是不停息地刮动。比喻情势的发展不能如人的心愿。 也作“树欲静而风不止”。
【歇后语第17句】:【猫儿狗儿识温存】(谚)温存:温和体贴。指猫和狗也懂得人对它的温存关爱。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温情与关照。
【歇后语第18句】:【 借债还债,窟窿还在】还了旧债欠新债,指困难没有彻底 解决。相关的:拉新账,还旧账。清代《歧路灯》:“此时不肯 当卖原好,若再揭(贷)起来,每日出起利息来,将来搭了市 房,怕还不够哩。那才是揭债还债,窟窿常在。”
【歇后语第19句】:【债台】人们形容借钱多数额大且无力偿还为“债台高筑”。借债为什么用台来形容呢?这源自一段中国历史史实。战国时候,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末代天子周赧王软弱无能。虽然贵为天下之主,却不能左右各国诸侯,毫无实权。秦国却日益强盛,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周赧王十分恐慌,欲抗秦却力不从心。恰在这时,接到楚孝烈王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的倡议,便同意楚王的倡议,出兵抗秦。但是,国库早已空虚,军费一时难以筹措,周赧王只好硬着头皮向豪门富户商借,并且立下借据,写明战后加利偿还。然而,天子令下,响应起兵的只有楚国和燕国。拖了三个月,仍然不见别的诸侯派兵,只得偃旗息鼓,不了了之。这时候,借款给周王室的豪门富户纷纷要赧王还债。赧王拿不出钱来,不敢见他们,于是躲在一座僻静的高台上。这座台,后来就被称为“债台”。
【歇后语第20句】:【一个好汉三人帮,一根屋柱三个桩】(谚)指一个人再有本事,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就像一根屋柱子,离不开三个木桩来稳固它一样。 也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篱笆三个桩,好汉也要众人帮。 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歇后语第21句】:奶奶店铺里的糖果总比邻家的几个摊位卖得好,一说起经验来奶奶就自豪地说:“有花自来香,好货客满堂。我卖的都是正牌真货呀!”(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22句】:【胶多不黏,话多不甜】(谚)胶用得过量了,就没有黏性;话说得哕唆了,就没人爱听。指说话贵在简明扼要。
【歇后语第23句】:【发怒的母豹赛猛虎】(谚)指发怒的母豹常表现得格外凶猛,尤其是带仔的母豹。
【歇后语第24句】:【打狗看主人面】做事要看背景,考虑人事关系、后台。香 港梁凤仪《千堆雪》:“香港当然是个打狗也看主人面的社 会。”
【歇后语第25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酱菜店,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书法结构匀称、苍劲有力,人人赞叹。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严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居”的字号呢?传说颇多,这里只录比较可信的一则。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些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为什么不卖茶,试想茶和前六样混在一起容易串味。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是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说严嵩在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家,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请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有落款。另一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不知是计,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去练,于是“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自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歇后语第26句】:【全福人】结婚前请“全福人”帮忙,结婚时请全福人操持是结婚时的一种风俗。所谓“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还需要儿女双全。这是为什么呢?它来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缝被子需要全福人帮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红枣、桂圆、花生、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新娘子吃的饺子、长寿面需要全福人来做;结婚这天,娶亲太太需要由全福人来充当;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有煮熟的饺子,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生孩子与水饺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给新人铺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枣,意为“早立子,花搭着生。”至此,全福人的任务圆满完成。
【歇后语第27句】:会计辞职——不管账
【歇后语第28句】:雪里梅花——饱经风霜
【歇后语第29句】:小叔和姑姑又在为看电视争论不休,奶奶在外面一边乘凉一边说:“小偷逮个贼,谁也别说谁。出来凉快一个,不就啥事也没有了?”(河南·南召)
【歇后语第30句】:堵住笼子抓鸡——稳拿
【歇后语第31句】:沙锅挑子掉到山沟里——个也不剩
【歇后语第32句】:【铁路上的警察,管不了这一段】铁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 借指管不着,管不了。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这鱼, 不是你们家的吧?铁路警察,你管不着这段儿。”
【歇后语第33句】:【摸到韭菜就当葱】(惯)比喻由于简单草率而错把不同的事物当成一回事。
【歇后语第34句】:【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谚:指生意场中不愁卖不了钱,只愁货物不齐全,满足不了顾主的需求。 也借指手艺行业要想使事业兴盛,就必须尽力满足人们的需求。
【歇后语第35句】:【见了龙王爷】(惯)指人被淹死。 含诙谐意。
【歇后语第36句】:【自己的耳朵——看不见】(歇)指事情明摆在那里,却没有看见。
【歇后语第37句】:【哑巴见面——没说的】(歇)指无话可说或不说话。也用来称赞人或事物完美,没什么可指责、挑剔的。
【歇后语第38句】:【 扯了龙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无论轻重,都有死罪, 干脆豁出去,大胆干。类似的:一锥子也是疼,一刀子也是 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今天去修碉堡,又叫黄皮猴 子打了一哭丧棒,不是村里人紧拉住,我真要揍他两下!反 正扯了龙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一命换一命算了!”
【歇后语第39句】:航空兵演习——乘机
【歇后语第40句】:【口有蜜,腹有剑】(惯)指嘴上说得好听,心里暗藏杀机。 也作“腹中剑,口中蜜”。
【歇后语第41句】:【分银子都会有人骂】做好事也会有人不满。陈残云《香飘 四季》:“好比俗话说的,分银子都会有入骂,搞社会主义,跫 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总有些人不满意。”
【歇后语第42句】:阎王打判官——鬼打鬼
【歇后语第43句】:【死马做活马医】(惯)马即便已死,也把它当作活马来医治。比喻明知事情没有希望,仍作最后的努力。 也作死马当着活马医。 死马当成活马救。
【歇后语第44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释义:不打没母亲的孩子,不骂赔礼道歉的人。例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赔礼人偷眼看她说话的效果,发现家喜嫂虽然没有用言语回答她,但乔兰弟从她烈性的面孔上看到圆满的答案。
【歇后语第45句】:【眼里揉不下沙子】(惯)比喻容不得人或容不得看不惯的事。也比喻不能容忍别人的蒙蔽、欺骗。 也作眼里下不去砂子。 眼里不揉沙子。 眼里着不得沙子。
【歇后语第46句】:【吹牛皮】(惯)指说大话,夸海口。
【歇后语第47句】:我家的小闹钟不走了,妈妈在它的背面拧了几下,笑着对我说:“你呀,和它一样,每天都需要上发条。”(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48句】:【船多不碍江,车多不碍路】谓互不妨碍。明代《金瓶梅》: “我也不多着个影儿在这里,巴不得来总好。我这里也空落 落的,得他来与老娘做伴儿。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 路。”
【歇后语第49句】:【路走到尽头总会转弯的】(谚)路要是走到尽头,就非转弯不可。 比喻事情总有转机之时。
【歇后语第50句】:黄鼠狼听见鸡叫——垂涎三尺
【歇后语第51句】:【插翅也飞不出去】(惯)形容封锁极其严密,无法逃脱困境。 也作“插翅也难飞”。
【歇后语第52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谚)法:法律。指明知道法律规定,却偏要以身试法,这个罪就得加倍处罚。
【歇后语第53句】:【拳来拳打,刀来刀当】(惯)当:抵挡,阻挡。比喻以对方的手段来对付对方。
【歇后语第54句】:【容情不举手,举手不容情】见“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
【歇后语第55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谚)大限:寿命的尽头。夫妻就像同林栖歇的鸟一样,到非分离不可的时候自然就得分离。指再好的夫妻也难保永不分离。 也作“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歇后语第56句】:【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着容颜便得知】(谚)荣枯:兴盛与衰落。进了门不必询问家门的兴盛与衰落,只要看看家里人容颜表情就可知道。 指人的心境总要表现在人的面容神态上。 也作入门休问吉凶事,观看颜面自得知。 入门不问荣枯事,但见容颜便得知。
【歇后语第57句】:崔莺莺送郎———肚子苦说不出;一片伤心说不出
【歇后语第58句】:【鞋不加丝,衣不加寸】(谚)丝:长度单位,十丝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点就不合适,而鞋的制作准确度比衣服更为严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歇后语第59句】:【车走车路,马走马路】(谚)车和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门路。
【歇后语第60句】:我村有一家总比别人家吃饭晚。邻居说这家饭是“早上饭往南看,中午饭往西看,晚饭烧好二更半,吃吃刷刷鸡叫唤”。(河南·鲁山)
【歇后语第61句】:十二只轮船出海一四通八达
【歇后语第62句】:【白鸭子跟鹅混】鹅毛多为白色。跟不是同类的人混杂在 一起。李良杰《悠悠岁月》:“晓红成天成夜的瞎起劲些什 么?白鸭子跟鹅混!你也应该劝劝她!”
【歇后语第63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间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送 灶,灶王爷上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人们希望他能 说些好话,别说坏话。此是厨房中为灶王爷贴的对联。借 指说好话,汇报好的情况。电视剧《共和国往事》:“绝对没 有的事,您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千万别汇报。”
【歇后语第64句】:【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释义:不听老年人的话,横祸就会到来。因为年老人阅历广,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话是经验之谈。例句:这可好,闹出毛病来没有?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这简直把祁家的脸丢透了。
【歇后语第65句】:老师常用“大树成林不怕风,十根细线拧成绳”这句话来教育我们要搞好团结。(河北·抚宁)
【歇后语第66句】:【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释义:比喻既敢碰硬,就无所畏惧。例句:李坚决心很大:“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当年包公敢铡驸马陈世美,我们还怕这些地头蛇!”
【歇后语第67句】:【胡子老儿吹灯——把人燎了】(歇)胡子老儿:长有长胡须的老人。燎:(毛发)挨近了火被烧焦,谐“了”,本指完毕、结束,转指人死亡。指人死了。
【歇后语第68句】:我不用上树就摘到了树上的一个桃子,高兴地对妈妈说:“我又长高了。”妈妈风趣地说:“豆芽子就是长成树,也是吃货。”(河北·丰产)
【歇后语第69句】:我没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跟客人搭话。姐姐说:“你不要蚂蟥听水响,夜蚊子听巴掌,把事情搞清楚再发言。”(湖北·长阳)
【歇后语第70句】:【天不收,地不留】(惯)指无人收留,无处容身。
【歇后语第71句】:最近一段时间,阴雨连绵,眼看麦子到熟的季节了,天气却不见晴好。爷爷发愁地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第7句】:初一部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必从水里捞。”(河南·西平)
【歇后语第72句】:【不信好人言,吃亏在眼前】(谚)好人:指正直、无私且有远见的人。 指不接受好心人的忠告,必定会遭逢倒霉的事。
【歇后语第73句】:斑鸠吃小豆——心中有数
【歇后语第74句】:舅舅家并不富裕,但一家人都很勤奋,踏实苦干。舅妈说:“做人不怕累,就怕整日坐在桌边醉。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75句】:【是真难假,是假难真】(谚)真的就是真的,不能变成假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充成真的。指真与假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容混同。 也作是假不能真,是真不能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歇后语第76句】:【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原指宗教影响,借指做事带动了别 人。《平妖传》:“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 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的,见婆子说话有些古怪,便认 真了。”
【歇后语第77句】:【人过三十不学艺】(谚)指人的年龄过了三十岁,再从头学习技艺就很难。
【歇后语第78句】:【开天窗】(惯)1比喻利用职权克扣钱财。2比喻抽去已排好的文章,使报纸的版面上留下成块的空白。
【歇后语第79句】:【人非草木,岂能无情】释义:人都是有感情的。例句:“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我和他从小耳鬓厮磨长大的,彼此情性,彼此都晓得。”
【歇后语第80句】:【人生能有几回搏】(谚)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机遇不多,应该积极拼搏,成就事业。
【歇后语第81句】:【别人求我夏天雨,我求别人六月霜】求人难,要看人家脸 色。明代《警世通言》:“吃饭已毕,并不提起昔日交往,亦不 问及家常之事。施还忍不住了,只得微露其意。桂迁低眉 摇手,嘿然不答。正是:别人求我夏天雨,我求别人六月 霜。”
【歇后语第82句】:【只要桨花齐,不怕浪花急】(谚)桨花:用桨划船时溅起的水花。划船时只要大家动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
【歇后语第83句】:【过了清明节,插秧不停歇】释义: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5日前后。清明一过,就是插秧的大忙季节了。例句:“过了清明节,插秧不停歇”。清明节就在眼前,刚围起来的海田,今年到底能不能插秧,这不仅关系着全师全盘的工作安排,更重要的将影响着全军生产计划的完成啊!
【歇后语第84句】: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歇后语第85句】:公安局长蹲监狱——以身试法
【歇后语第86句】:【儿行千里母担忧】(谚)指儿女出门,不论远近,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 也作“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歇后语第87句】:【花开在春天,读书在少年】(谚)开花的最佳时节在春天,学习的最佳时段在少年。指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有效的学习时段。
【歇后语第88句】:【棉花卷儿打锣——没音】(歇)棉花性软,卷成卷儿,打锣不会发出声音。本指没有声音,转指没有反响或回音。
【歇后语第89句】:【跌跟头】见“栽跟头”。
【歇后语第90句】:【初生牛犊不怕虎】释义:比喻年轻人敢作敢为,无所畏惧。也比喻人缺少经验,不知危险,做事鲁莽。“怕”又作“畏”、“惧”。例句:他说:“看来,史文远把生产K霉素看得过分容易了,这倒是可能的。这个年轻人还是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歇后语第91句】:【拿头套枷戴】(惯)比喻自投罗网或自找罪受。
【歇后语第92句】:刚买来的马儿——不合群
【歇后语第93句】:【柴无一根,米无一粒】(惯)没有一点儿柴草和粮食。形容生活贫困得柴米不继。
【歇后语第94句】:刘姥姥进大观园——样样新鲜
【歇后语第95句】:【三岁至老】(谚)一个人从很小时候的言行举止上,就能看出他一辈子有多大的作为。指人的性情、志趣和气度,往往到老不变。 也作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歇后语第96句】:【嘴是蜜钵子,心是辣椒子】(惯)形容人嘴上说得好听,内心却非常毒辣。
【歇后语第97句】:三十三头牦牛拉不回——倔脾气
【歇后语第98句】:【来得易,去得易】(谚)得来容易,失去也容易。多指财物不是通过正道取得的,往往不知心疼,随意挥霍浪费。 也作来得容易去得快。 来时容易去时快。
【歇后语第99句】:【 北风也有转南时】情况会有变化,会好转。类似的:既吹 一日南风,必还一日北风。京剧《锁麟囊》:“富贵不能永保, 北风也有转南时。”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