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很多人赞的民间俗语,适合发朋友圈!

【谚语俗语第1句】:邻居大叔在外做生意,由于心术不正,惹得一身是祸,不敢回家。村里人说:“人好不用乖,心好不必斋。为人心不正,一生惹祸害。他是自作自受啊!”(河北·石家庄)

【谚语俗语第2句】:【不受磨难不成佛】不经过磨练,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 类似的:不受烟熏不成佛。冯志《敌后武工队》:“不受磨练 不成佛,要不是受了刘队长的那次教训,这些日子还不知得 闯了多少祸!”

【谚语俗语第3句】:哈巴狗戴牛铃啥巴狗戴铃铛——假充大牲口;快活的狗腿子

【谚语俗语第4句】:【骑瞎马走黑道】(惯)比喻盲目行动,走错了路。

【谚语俗语第5句】:【摔了个跟头,拾了个明白】(谚)人摔了一跤,却明白了一层道理。 指坏事中往往有好事,受到一次挫折或打击,却获得一次经验教训。 也作摔了跟头学了乖。 摔一个筋斗,识一步路程。 筋斗:跟头。

【谚语俗语第6句】:【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释义:比喻依仗势力,横行霸道。例句:贵他娘站在门口叫阵:“刘二卯!甭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你出来咱在大街上文案!”

【谚语俗语第7句】:【狐狸再狡猾,总要露出尾巴】释义:比喻伪装终究要被识破而暴露出真相。例句: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刁金贵很可能是敌人有计划潜伏下来的特务。鱼沉得再深,总有个冒泡的时候,狐狸再狡猾,总要露出尾巴。他既要进行反革命活动,迟早要暴露反革命的嘴脸。

【谚语俗语第8句】:河水不犯井水——各干各的

【谚语俗语第9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世界的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的节日。早在公元336年,12月25日正式被罗马教会定为圣诞节。《圣经》中没有耶稣诞生日期的记载,12月25日原为太阳神诞生日期,基督教会以此作为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系取耶稣为“正义的太阳”之意。到5世纪中叶,圣诞节已成为教会的传统宗教节日,后来逐渐大众化,成为许多国家的法定节日。圣诞节有许多重要活动,12月24日晚称为“圣诞夜”,也叫“平安夜”。人们团聚在一起,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一棵漂亮的圣诞树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到了圣诞节子夜时分,教堂举行隆重的子夜弥撒,黎明和上午还要举行两次。

【谚语俗语第10句】:【久赌无胜家】见“常赌无赢客”。

【谚语俗语第11句】:姐姐在房里哭哭啼啼,妈妈问她为什么,姐姐说不为什么。妈妈说:“做梦是心中想,打喷嚏是鼻子痒。人不伤心不掉泪,你到底为什么难过?”(甘肃·武威)

【谚语俗语第12句】:【屎憋到屁股门边才解裤带】(惯)比喻事情逼到头上才想办法解决。 也作“屎到了门口才来挖毛厕”。

【谚语俗语第13句】:星期天,我去外婆的商店里玩,看见一位叔叔领着一位小姐姐在店前卖唱。外婆对那位叔叔说:“你应该让孩子上学。庄稼误了是一季儿,孩子误了是一辈儿。”(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14句】:【打着灯笼没地方找】(惯)形容非常好,非常难得。 也作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打着灯笼都难找。

【谚语俗语第15句】:【笨鸭子上不了架】释义:比喻没有能力,办不成事。例句:小梅也愁蹙蹙地说:“谁说不是呀!咱们两个笨鸭子上不了架;受了一回子训,就装了一肚子小米饭,回去怎么见人哪?”

【谚语俗语第16句】:【拿芦席比天,小鬼比神仙】(惯)形容两者差距太大。

【谚语俗语第17句】:【洒热血,抛头颅】见“抛头颅,洒热血”。

【谚语俗语第18句】:包老爷的作风——铁面无私

【谚语俗语第19句】:【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谚)马的价值,远比牛高。比喻受人的恩惠,要加倍还报。

【谚语俗语第20句】:【富不教学,穷不读书】(谚)指富人不愿教学,因为教学清苦、劳神;穷人不去读书,因为读书费钱财、费时间,穷人承受不起。 也作“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谚语俗语第21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释义:明知不是伴侣,因事情急迫,只得暂且跟随。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杀羊备酒,与刘大娘子成亲。……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谚语俗语第22句】:【宰相肚里好行船】(谚)宰相:朝廷中官职最高的大臣。指大人物胸襟开阔,度量大。也泛指有修养的人能宽容别人,不计较小事。 也作宰相腹中撑得船过。 宰相肚里横开船。

【谚语俗语第23句】:【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谚)指人如果没伤害到心脏,还不至于死去,就像花根未枯,花瓣花叶不会凋落一样。

【谚语俗语第24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谚)指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女儿当然不愁嫁不出去。常借指最紧俏、最短缺的抢手货物,不愁卖不出去。

【谚语俗语第25句】:爸爸在看电视,妈妈在洗衣服。我呢,又是扫地又是倒垃圾。忙完了,我对妈妈说:“妈妈,看我多好啊!”妈妈笑着说:“你呀,瞎娘抱着个秃娃娃,别人不夸自己夸。”(河北·邱县)

【谚语俗语第26句】:【秀才靠笔杆,当兵的靠枪杆】释义:说明文人靠笔杆子战胜对方,军人靠武力征服敌人。例句:我早就讲过,“秀才靠笔杆,当兵的靠枪杆。”照现在这个劲儿,别说收复龙岗,弄不好,连金牛山也得丢掉。

【谚语俗语第27句】:楼梯上打架——阶级斗争

【谚语俗语第28句】:黄连树上搭苦瓜棚一一苦上加苦

【谚语俗语第29句】:【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千变万化,本质上一样。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吴为才一时劝解,一时威胁。软一套, 硬一套,万变不离其宗。”

【谚语俗语第30句】:大妈为小庆的婚事快愁出了病,可小庆常说大妈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大妈叹气说:“我这是推完磨还挨磨棍打。”(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31句】:爸爸问爷爷,东洼那块地可不可以种上棉花。爷爷说:“那块地啊,旱收蚂蚱,涝长蛤蟆,不涝不旱收盐巴。连棵草也长不高,还种什么棉花?”(河北-吴桥)

【谚语俗语第32句】:【奴要白饭,马要青刍】(谚)白饭:白米饭。青刍:青草。奴仆要吃饭,马匹要吃草料。指使用人和牲口要付出代价,不是白使唤的。

【谚语俗语第33句】:老龙王投江——死得其所

【谚语俗语第34句】:快十点了,我还在玩。妈妈一边催我早点睡,一边说:“一顿吃头猪,不如一觉呼。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学习。”(安徽·舒城)

【谚语俗语第35句】:【打火机】现在的打火机小巧玲珑,多用于抽烟者点烟用。打火机品种繁多,花样不断翻新,以至于有人专门收藏打火机,出现了收藏打火机热。世界上第一台打火机是德国化学家德贝莱于1823年发明的,可它的原理却来自中国。其实,转轮打火机源于中国近代的“火镰”。中国先前抽烟的人,都有一杆烟枪(俗称烟袋杆),一个烟袋(盛烟叶用),一块火石和火镰。火镰的取火原理是,用一块比较扁平的石英石,在石英石上的边缘放一点点硝棉,用一块似镰刀状的黑铁,猛地击擦石英石的边缘,擦出火花,燃着硝棉,然后将硝棉放入装满烟叶的烟袋锅子里,以此点烟。现代打火机不过是把火镰换成了转轮,把硝棉换成了汽油,摩擦产生火星点燃汽油。

【谚语俗语第36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惯)1形容诗文富于变化,跌宕起伏有气势。2比喻问题层出不穷,一个尚未解决,另一个又出来了。 也作一波未了,一波已起。 一浪未平,又起一浪。

【谚语俗语第37句】:【家有万石粮,挥霍不久长】(谚)家里纵然有万石存粮,要是挥霍浪费,很快也会耗完。指无论怎样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挥霍浪费。

【谚语俗语第38句】:【 —佛出世,二佛涅槃】佛教称修行得道而后死亡,叫涅槃。 意即“死去活来”,谓情况达到极限。香港唐人《金陵春 梦》:“只是苦了几个重要干部,正忙得一佛出世,二佛涅 槃。”

【谚语俗语第39句】:钱塘江的潮水——看涨

【谚语俗语第40句】:乌鸦扮孔雀——不伦不类

【谚语俗语第41句】:【一碗清水看到了底】(惯)指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也形容人十分单纯。 也作“一碗清水看到底”。

【谚语俗语第42句】:我心里不舒服,妈妈连问我几声为什么,我都没吭声。妈妈火了:“木头埋在城门口,三年还说话呢,你倒是说呀!”(江苏·泰兴)

【谚语俗语第43句】:风吹墙头草——哪边风火哪边倒

【谚语俗语第44句】:进了美术展览馆——尽是好画(话

【谚语俗语第45句】:【无盐不解淡】见“没咸不解淡”。

【谚语俗语第46句】:【拿着金碗要饭吃】有条件不加利用,而去求人。拿,也 说:捧、端。李准《老兵新传》:“我们不能拿着金碗要饭吃, 守着这么肥的土地,还得向国家要粮食。”

【谚语俗语第47句】:【死马做活马医】(惯)马即便已死,也把它当作活马来医治。比喻明知事情没有希望,仍作最后的努力。 也作死马当着活马医。 死马当成活马救。

【谚语俗语第48句】:【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话好与人作对的现象。它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抬杠”起初还真同抬杠子有关。在我国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除了逛花灯、吃元宵、猜灯谜之外,还要参加热闹的“抬杠会”。会上,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轿子上坐着一个穿着奇装异服、口齿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会”的主角。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中穿行,轿上的人就和周围的人找话茬进行辩论,比赛斗嘴,甚至对骂,但谁也不会恼怒。 “抬杠会”上的两人的语言对抗逐渐演化,人们就常常把说话时双方的对抗较劲儿叫做“抬杠”。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这种“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艺术活动,特别被相声艺术吸收和运用,中国有一个相声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费口水,其中也包含着智慧,要是能抬出点水平,那也是一种“口才”。

【谚语俗语第49句】:【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又名旧历,民间也有称农历为阴历的。相传起源于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还在沿用。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第29句】: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天,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隔三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农历即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制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力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二十四节,指导农时的作用十分准确。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芒种三天见麦茬;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指种麦)正应时。

【谚语俗语第50句】:我和妈妈在街上看到一张布告,上面说母女俩合伙诈骗被判了刑。妈妈感慨地说:“啥大人养啥孩儿,啥蒜结个啥蒜薹儿。”(河南·汤阴)

【谚语俗语第51句】:【事在人为】(谚)指事情的成败在于人为的因素,与天命无关。

【谚语俗语第52句】:笼中鸟——有翅难展

【谚语俗语第53句】:妈妈让我去给小兔拔草,我说:“这么冷的天到哪儿去拔草?”妈妈说:“兔吃百样草,田边地头容易找。”(河南·濮阳)

【谚语俗语第54句】:【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见“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谚语俗语第55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释义:比喻对坏人要彻底根除,否则会受害。例句:三横王这小子要么不碰他,要么就——(做个杀人手势)不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谚语俗语第56句】:阎王殿里玩戏法——鬼花招

【谚语俗语第57句】:【草怕严霜霜怕日】释义:指一物降一物。例句:马凤兰说:“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要垮台了。”

【谚语俗语第58句】:高梁秆做鞭杆——经不起摔打

【谚语俗语第59句】:【择日不如撞日】(谚)选择吉日不如碰上的日子好。指事不宜迟,要抓住时机,不必专选吉日。 也作“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

【谚语俗语第60句】:【狼是铜头铁脚麻秆腰】释义:狼头像铜一样硬,脚像铁一样坚,腰却像麻秆儿一样软,容易断。例句:俗话说,狼是铜头铁脚麻秆腰。白脸狼脊背朝地重重地摔在土坎上,直挺挺躺在地上,死了过去。

【谚语俗语第61句】:【井里蛤蟆没见过多大的天】谓知识少,见识浅,眼光短。 成语:坐井观天、井底之蛙。清代《醒世姻缘传》:“所以连青 州府城门也没得出来走一步,真是井底蛤蟆没见什么天 日。”

【谚语俗语第62句】:【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释义:比喻只要人在,虽少,也会像种子一样,发展壮大起来“子”又作“籽”。例句:“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别看我们游击队只剩下二十多个人,都是雷山的革命火种。火种本身不大,但它燃烧起来,就会引起漫山大火!

【谚语俗语第63句】:【哈密瓜】“哈密瓜”外形金黄灿灿,肉质丰厚,芬芳诱人,香甜满口,扬名四海。新疆正好有个地方叫哈密,所以人们以为哈密瓜的故乡在哈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哈密瓜的故乡可不是哈密。哈密瓜的种植历史超过千年,它的故乡确实在新疆,但不是哈密,而是鄯善。鄯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绿水环绕,昼夜温差大,极适合甜瓜生长。鄯善瓜之所以变成哈密瓜,源于人们张冠李戴的误传。清代时,康熙皇帝封赏统治哈密的额贝都拉为哈密王。额贝都拉对清廷赐予他封号感激涕零,他亲自率领一个使团前来京城,以叩谢皇帝赐予的荣耀。出发前,特意从鄯善带了一大批鄯善甜瓜,当做送给皇帝的贡品。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那么遥远带来的瓜果自然非常珍贵,这种瓜果从来没有在京城出现过。康熙帝第一次吃鄯善甜瓜,感觉芳香扑鼻,味甘如蜜,于是赞不绝口,龙颜大悦。便问大臣:“这瓜享何贵名,产于何地?”大臣们从来没见过这种瓜,哪里知道它的名称呢。有一个大臣灵机一动,立刻回复皇帝说:“这瓜是哈密王上贡的,就是哈密瓜了。”自此之后,鄯善甜瓜便更名改姓,变成了“哈密瓜”。

【谚语俗语第64句】:大刀斩小鸡——小题大做

【谚语俗语第65句】:【舌头是扁的,说话是圆的】话可以说得很圆满,很圆滑。 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你舌头是扁的,说话是圆的, 能把狗屎吹出花儿来。”

【谚语俗语第66句】:我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妈妈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还有聪明人在前头等着呢,你可别太自大了。”(河南·临颍)

【谚语俗语第67句】:【豆腐拌成肉价钱】花费太大,成本太高,不值得。类似 的:萝卜花了肉价钱。茅盾《子夜》:“好!为了舍不得那四 成烂账,倒又赔上十倍去,那真是豆腐拌成肉价钱的玩意!” 肥水不流外人田为自己人着想,不让外人占便宜。海 外张爱玲《沉香屑》:“这回子可趁了心了,自己骨血,一家子 亲亲热热的过活吧,肥水不落外入田。”

【谚语俗语第68句】:【财神爷甩袖子——镚子儿皆无】(歇)镚(beng)子儿:铜子儿,清末流通的圆形无孔的铜币,大子儿相当于二十文,小子儿相当于十文。 指一个钱也没有。

【谚语俗语第69句】:豹子马——净是点子

【谚语俗语第70句】:【重阳节】“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老人节。它源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之说,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归一等,好像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称为“九五”之尊。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中又是最大的,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正因为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

【谚语俗语第71句】:我放学时遇到一个小学生专走一些塄塄叉叉的小道,一位中年妇女见了说:“人爱宽,狗爱窄。你是大路不走,走狗道。”(贵州·平塘)

【谚语俗语第72句】:啥巴狗戴金圈儿——有钱的畜生

【谚语俗语第73句】:我们老师最痛恨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他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一个人连老人都不孝敬,就枉披一张人皮了!”(陕西·旬阳)

【谚语俗语第74句】:【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歇)冠:鸡冠,谐“官”。指不管职位高低,总还是个官。

【谚语俗语第75句】:【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谚)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时除灾祭祀仪式。秦医:秦越人,古神医。弹:针灸。巫咸虽然善于祈祷,却不能自我免祸;秦医虽然善于治病,却不能自我治疗。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须有别人的扶持。

【谚语俗语第76句】:【树高干丈,叶落归根】释义:比喻人最终总希望回到故乡;也比喻事情终究要归结到某处。“千丈” 又作“干尺”。“叶落”又作“落叶”。例句: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

【谚语俗语第77句】:【舌头嚼烂了不能当肉吃】斥责人胡说八道,损人不利己。 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挡得住千人手,捂不住百人 口,谁爱说啥就任他说去。我就不信,舌头嚼烂了能当肉 吃!”

【谚语俗语第78句】:我把做好的家庭作业拿给爸爸看,爸爸看了夸奖说:“豇豆荚子下面条——清清爽爽的,做得真好!”(江苏·泰兴)

【谚语俗语第79句】:【不将辛苦意,难得世人财】释义:不合辛茹苦,就难赚到钱财。例句:“你看不会做买卖,那老爹托你么?常言‘不将辛苦意.难得世人财’。”

【谚语俗语第80句】:【看着鱼儿下罩】释义:比喻看准了再下手。例句:小梅又安顿给崔骨碌:“听说张金龙常到你们这儿来,要是有机会,把这个铁杆汉奸—块儿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着鱼儿下罩,你瞧着办吧!”

【谚语俗语第81句】:【鼻子上挂鲞鱼——嗅鲞】(歇)鲞(xiang)鱼:剖开晾干后食用的鱼。嗅鲞:谐“休想”。指不要痴心妄想。

【谚语俗语第82句】:我潦潦草草地写完了家庭作业,妈妈看见了说:“这是什么作业呀,鸭子咯嗒泥——糊涂一片!”(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83句】:【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惯)指借别人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也作“借你口中言,传我腹中事”。

【谚语俗语第84句】:春天的柳絮一一随风飘扬

【谚语俗语第85句】:【天上的仙鹤,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谚)仙鹤再好,那是天上飞的;麻雀再小,却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实惠的利益可靠。

【谚语俗语第86句】:爸爸听我把一句话说了许多遍,不耐烦地说:“一遍香,二遍臭,三遍四遍脸皮厚。说了这么多遍还有什么意思啊!”(四川·美姑)

【谚语俗语第87句】:【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谚)在家过的贫困日子还容易对付,出门在外的贫困,才真正叫人为难。 也作家贫犹自可,路贫愁煞人。 家贫不是贫,路贫愁煞人。

【谚语俗语第88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释义:比喻青春一去不复返。例句:咱岛里部知道,你是个英雄有为的少年,古人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少年时代真是黄金难买哪。

【谚语俗语第89句】:【朝喂猫,夜喂狗】见“日饲猫,夜饲狗”。

【谚语俗语第90句】:【倒苦水】(惯)比喻倾诉所遭受的苦难或心中的痛苦。

【谚语俗语第91句】:【老和尚念经——过一天算一天】(歇)指得过且过,敷衍地过日子。

【谚语俗语第92句】:【呆子有呆福】(谚)指呆笨的人心眼单一平实,往往有福气交好运。 也作“憨人自有憨福”。

【谚语俗语第93句】:【—把鼻涕,一把眼泪】形容不住地哭泣。或说:一行鼻涕 两行泪。成语:涕泗交流。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他 说到伤心的地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得眼都肿了。”

【谚语俗语第94句】:【心去意难留】心已不在此,难以回心转意。清代《儒林外 史》:“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 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

【谚语俗语第95句】:【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释义:道:方法,办法。原是说统治阶级在统治人民时,就用每个人身上固有的“道”,来教训和惩罚人民。现指用那人对付别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例句: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既然还在抗日,其对我党既然还在一打一拉,则我党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

【谚语俗语第96句】:小彬一到家,就喜欢指使这个干这,那个干那,而自己却连活边都不挨。别人说他是“自己懒又懒,喜欢充老板”。(江西·进贤)

【谚语俗语第97句】:人家的棺材抬自家——自讨晦气

【谚语俗语第98句】:不到西天不识佛——非去西天不可

【谚语俗语第99句】:【后生不看《水浒》,老来不看《三国》】(谚)后生:青少年。旧指《水浒传》是写造反的,青少年读了会不安分守己;《三国演义》是写争斗权谋的,老年人读了会增添奸诈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608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