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民间俗语经典俗话,精辟现实!

【歇后语第1句】:爸爸被选为村上的调解主任。妈妈对他说:“这干部难当,有时还受气挨骂,你不如让给别人当,咱不进刺架,不惹刺挂。”(河南·沁阳)

【歇后语第2句】:【艄公多了打烂船】(谚)艄公多了,没了专一的航行方向,船就会失事。比喻主事人一多,瞎乱指挥,就无法办好事情。

【歇后语第3句】:【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谚)灵山:灵鹫山,在印度,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讲经处。指到了灵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见这地方的主人。

【歇后语第4句】:老鹰不抓兔——吃饱撑的

【歇后语第5句】:大海里找针——没处下手

【歇后语第6句】:【二虎不能同山,两雄不能并立】见“两雄不俱立”。

【歇后语第7句】:鹅伸脖子一等着挨刀

【歇后语第8句】:老柳树发芽一一回春

【歇后语第9句】:一天中午,我在屋里写作业,小弟弟在床上睡觉,妈妈在家门口织毛衣。一会儿,弟弟醒来,一看妈妈不在,就哇哇地哭起来。妈妈听见了,马上从外面跑了进来。奶奶看见了,笑着说:“真是孩子娘,耳朵长。”(河南·林州)

【歇后语第10句】:两牛打架——硬顶

【歇后语第11句】:【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谚)指世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即使被砍头,也只不过在头颈上留块大伤疤而已。 也作砍了脑袋去,不过碗大个疤。 脑袋砍了碗大个疤。 割头不过碗大个疤。

【歇后语第12句】:【曾被卖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谚)指受过甜言蜜语哄骗的人,对于甜言蜜语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警惕。

【歇后语第13句】:【三年护林人管树,五年护林树养人】(谚)栽树育林,三年之内人要费神打理,五年之后,树木长大成林,就能给人带来利益。指栽树育林初时辛苦,往后受益无穷。

【歇后语第14句】:【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谚)打盹(dun):闭眼打瞌睡。比喻人无论怎样精明强干,也会有松懈疏忽的时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时候。 老虎厉害,还有打盹儿的时候。

【歇后语第15句】:【苗怕虫咬,儿怕娘娇】(谚)指禾苗怕的是害虫咬,咬过的禾苗不能正常生长;孩子怕的是娘亲溺爱娇惯,娇宠的孩子没出息,成不得人。

【歇后语第16句】:【神不知,鬼不觉】见“人不知,鬼不觉”。

【歇后语第17句】:【打拦头雷】(惯)比喻竭力阻止。

【歇后语第18句】:【 家家卖私酒,不犯是高手】谁都营私舞弊,没有被抓住,就 算是手段高。清代《怜香伴》:“俗话说得好,家家卖酸酒,不 犯是高手。全要做得干净。”

【歇后语第19句】:风湿病碰上梅雨天——就要发作

【歇后语第20句】:【肉馒首打狗——有去无来】(歇)馒首:馒头。本指狗咬走馒头再不回头,转指人一走再不回来,或回不来(多指死去)。也指东西拿出去再也收不回来。 也作肉馒头打狗——有去无回。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歇后语第21句】:【 打一巴掌揉三揉】又打击又拉拢。成语:软硬兼施。老 舍《骆驼祥子》:“她撇开嘴,露出两个虎牙来。‘不屈心,我 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儿,告 诉你!“不……’祥子想说,‘不用打一巴掌揉三揉’,可是没 有想齐全。”

【歇后语第22句】:【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惯)比喻冒着生命危险做事情。也形容人勇敢,不怕牺牲。 也作脑袋拴在裤腰带。 脑袋挂在腰带上。 脑袋掖在腰里。

【歇后语第23句】:冬天滚雪球——越滚越大

【歇后语第24句】:【将相本无种】将相不是血统决定的,是人奋斗得到的。 姚雪垠《李自成》:“将相本无种,小贼毛子只要替皇帝老子 立大功,为什么不能做将军?”

【歇后语第25句】:妈妈和爸爸两人相处得很好,从来不当着我的面吵架。有一天爸爸把菜烧焦了,妈妈很着急,当着我的面又不好意思吵爸爸,就瞪大两只眼睛看着爸爸。爸爸也不着急,笑着对我说:“看,你妈妈又想让我吃两个大鸡蛋了。”爸爸这么一说,把妈妈逗乐了。(河南·安阳)

【歇后语第26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歇后语第27句】:【 采桑娘子要晴天,种田哥哥要雨天】两种要求互相冲突,难 办。明代《醒世恒言》:“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歇后语第28句】:【儿不嫌母丑】(谚)孩儿不会嫌弃娘的长相丑陋。指孩儿对生身母亲的爱是最纯真的,任何外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天赋的感情。 也作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孩儿不嫌娘丑。

【歇后语第29句】:【傻瓜】人们把愚蠢的人称为“傻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瓜本没有傻与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范宣子对晋国国君说:“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岭一带。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偷懒。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又因他们是“瓜子族”,所以称他们是“傻瓜”或“瓜子”。清代《仁恕堂笔记》有记载:“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这样产生了。

【歇后语第30句】:【站干岸儿】(惯)比喻冷眼旁观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歇后语第31句】:【上眼皮只看见下眼皮】(惯)形容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歇后语第32句】:【一头放火,一头放水】(惯)比喻两边挑拨,从中破坏。

【歇后语第33句】:【晌鼓不用重锤】见“好鼓不用重锤敲”。

【歇后语第34句】:【九九八十一,家家做饭坡里吃】(谚)九:自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指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过完,天气转暖,农家忙于春耕,顾不上在家吃饭,家家都把饭送到地里。

【歇后语第35句】:百事靠人多,牌坊抬过河。

【歇后语第36句】:【山杏核——苦仁儿】(歇)山杏核里的仁味苦。仁:谐“人”。指穷苦人或苦命人。 也作“杏核子——仁儿苦”。

【歇后语第37句】:【 堤龙也要盘起来,是虎也得趴下去】不论是谁,必须收敛驯 服。类似的:是老虎也得掰掉牙。成语:俯首帖耳。从维熙 《大墙下的红玉兰》:“这地方是监狱,是龙你也要盘起来,是 虎也得给我趴下。”

【歇后语第38句】:【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惯)比喻对某人的底细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一有举功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事情。 也作“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歇后语第39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释义:鸡狗的叫声都能听到,人们却直到老死也不互相来往。这是老子的话,《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现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例句:党委各委员之间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这对于取得共同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

【歇后语第40句】:【烂泥摇桩,越摇越深】(谚)在烂泥里摇动木桩,越摇动木桩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挣扎越陷得深,终至于不能自拔。

【歇后语第41句】:刀剜黄连木——刻苦

【歇后语第42句】:【丑妇家中宝】(谚)貌丑的妻子多安分守己,不会惹是生非,招致麻烦。指娶妻应重在德行,不可一味追求美貌。 也作丑妻薄地家中宝。薄地:贫瘠的田地,薄地无人争,故称一宝。 丑是家中宝,可喜惹烦恼。 可喜:俊俏美貌,招人喜爱。

【歇后语第43句】:【出风头】(惯)指出头露面,显示或炫耀自己的才能。

【歇后语第44句】:【事无不可】对人言襟怀坦白,无可隐瞒。老舍《四世同 堂》:“他不能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又觉得这是违反了事无 不可对人言的道理。”

【歇后语第45句】:【猫哭耗子假慈悲】伪装好人,假仁假义。刘云若《红杏出 墙记》:“你不用猫哭耗子假慈悲,有了男人还要什么姐姐。”

【歇后语第46句】:【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死受穷】(谚)吃饭穿衣等生活耗费不会使人穷困,经济上不会计划才会造成真正的穷困。指过日子最要紧的是筹划周到。 也作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一辈穷。 穿不穷,吃不穷,计算不到定受穷。

【歇后语第47句】:【破天荒】(惯)相传唐朝时湖北荆州每年送举人去考进士,均未考中,时人称作天荒;后来刘蜕考中了,称为“破天荒”。比喻第一次发生的事或第一次做某事。

【歇后语第48句】:【扎筏子】(惯)扎:捆,束。比喻拿别人当出气筒,发泄怨气,震慑众人。 也作“作筏子”。

【歇后语第49句】:邮包上吊笤帚——威信扫地

【歇后语第50句】:【九月九,蚊虫叮石臼】(谚)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石臼:大块石头凿成的捣谷用具。 指秋后的蚊子连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厉害。

【歇后语第51句】: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歇后语第52句】:水里的蚂蟥——粘上便难脱

【歇后语第53句】:【强将手下无弱兵】领导有方,指挥得当,能够充分发挥手 下人的聪明才智。台湾朱秀娟《女强人》:“强将手下无弱 兵,余菱到你那里去上班,简直变了一个人。”

【歇后语第54句】:秀才不打架不动手——讲礼(理)

【歇后语第55句】:【和尚哭丈母——多揽这层闲】(歇)揽:兜揽,拉到自己身上。和尚不结婚,没有岳母。指多管闲事。

【歇后语第56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谓培养人才需要很长时间。杨朔 《三千里江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个工程师岂是容 易的。”

【歇后语第57句】:【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指一种社会心态:不愿意做孩 子的教师。阿城《孩子王》:“老话说: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 王。学生们可闹?”

【歇后语第58句】:【酒病酒药医】(谚)指人因饮酒而得的病,还要用酒来医治。也泛指人从哪方面引出的问题,还得从哪方面去着手解决。 也作“酒病还须仗酒医”。

【歇后语第59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歇后语第60句】:【不知哪头炕热】(惯)指不知做什么事情得利大。

【歇后语第61句】:【不怕虎生三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释义:比喻敌人或困难再大也不可怕,就怕自己内部不团结,有人三心二意。例句:下午农会分大组召开的雇贫中农团结辟谣会上的热烈情绪,一直保持着:“嗨,任它狗儿怎样叫,不误马儿走大道!”“真的,不怕虎生三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歇后语第62句】:【宁拆七座庙,不破一桩婚】(谚)宁肯拆毁七座神庙,也不破坏一家婚事。指婚姻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也作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 宁拆十座庙,不拆一对婚。 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家人。

【歇后语第63句】:【拉下脸来】(惯)指很生气或不顾及情面。 也作“拉下脸皮”。

【歇后语第64句】:某人花起钱来总欠思量,常欠人家的账。他媳妇说:“你是有钱使劲花,没钱把账拉;先花下窟窿,有了钱再去填送。”(山东·临沂)

【歇后语第65句】:【跟着狼吃肉,跟着狗吃屎】释义:比喻跟着能力强的人吃香享福,跟着能力差的人吃苦受罪。例句:郑书记,原来大伙儿还不觉得您怎样,龙书记这么一来,大伙儿还是觉得您亲。跟着狼吃肉,跟着狗吃屎。

【歇后语第66句】:【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歇)打紧:本指系紧裤带,转指事情要紧。指一点儿也不要紧,不必在意。

【歇后语第67句】:【有的向灯,有的向火】(惯)指有人向着矛盾的这一方,有人向着那一方。

【歇后语第68句】:【 三年等个闰腊月】意即等待机会。相关的:十年难逢闰 腊月。西戎《两涧之间》:“咱们三年等他个闰腊月,不信他 们就没有用咱的时候。”

【歇后语第69句】:【上断头台】(惯)断头台:执行斩刑的台,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过。比喻被判处死刑或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歇后语第70句】:【散步】饭后散步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有谚赞日: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这个词的产生与古人食药风气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寿,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风气。所谓“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黄五种矿物质,这是主要成分,此外还包括萎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等药材搭配。服药后,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发作。原因是药物中某些成分含较大的毒性,会对人体构成伤害。服药后,若能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就能减轻毒性对身体的伤害。药性的呈现,被称为“散发”,散发说明药已得力。如果药性不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服药后行走,目的是药性显现,这叫做“行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服用“五石散”,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对身体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风趋于衰落,而“行散”这种漫步的方式却对身体有益,被人们保留下来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现在意义上的“散步”已与服药行散脱了钩,变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歇后语第71句】:【表壮不如里壮】释义:事物的外表强壮不如事物的内里强壮。也可以比喻妻子善于持家,比男子更重要。例句:“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

【歇后语第72句】:雀儿的肚子——心眼儿小

【歇后语第73句】:【处贫贱易,耐富责难】(谚)贫贱与富贵相比较,安心于贫贱生活比较容易,在富贵中能不骄奢淫逸则很难。指身处富贵而保持廉正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歇后语第74句】:【人怕逼,马怕骑】见“马怕骑,人怕逼”。

【歇后语第75句】:【家有多嘴公,十个仓廒九个空】(谚)多嘴公:光吃饭不做事或光说空话不务实事的人。仓廒:储藏粮食的仓库。指家里有了多嘴公,家道肯定要败落。

【歇后语第76句】:【踢破了门槛】(惯)形容上门的人很多或某人来的次数很多。

【歇后语第77句】:【没水不煞火】(谚)指只有用水才能扑灭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种暴力,就必须动用它的克星。也指离了金钱就办不成事。

【歇后语第78句】:【捏着鼻子哄眼睛】(惯)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歇后语第79句】:【撑硬船儿】(惯)形容人态度生硬,架子大。

【歇后语第80句】:【养多大的鸟儿,置多大的笼子】释义:比喻花钱做事不能浪费。例句:“……咱们就得这样,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俗话说:养多大的鸟儿,就置多么大的笼子。咱不能花大家的钱像掰着不疼的牙……”

【歇后语第81句】:我家喂了八只母鸡,有四只黧花鸡,四只白鸡,每天收蛋时都是白皮蛋较少。我问妈妈:“白母鸡怎么没有花母鸡下的蛋多呢?”妈妈笑笑说:“黑一千,黧一万,就数白鸡不下蛋。”(河南·济源)

【歇后语第82句】:【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雷瓢葫芦】胡乱,音近,含大体上近 似之意。差不离照原样子办。照,也说:比。成语:照猫画 虎。海外陈若曦《远见》:“不久也就摸到了窍门,可以依样 画葫芦。”

【歇后语第83句】:【 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论采取何种态度表达,都很有条 理,中肯深刻。鲁迅《南腔北调集》:“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 热骂,而且要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 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 作者的本领。”

【歇后语第84句】:【 饿死也是撑死】有困难别人不相信。西戎《王仁厚和他 的亲家》:“咱是富裕户,闹也不算,饿死也是撑死了!”

【歇后语第85句】:【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释义:比喻打击坏人或敌人要先打击为首的。例句:常言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只要将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办了!

【歇后语第86句】:【两眼一抹黑】不熟悉情况。成语:一无所知。谌容《光明 与黑暗》:“现在,摆在面前的,是个六十八万人口的大县,真 有点两眼一抹黑呀!”

【歇后语第87句】:【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释义:事实不容歪曲。例句:“是白的,黑不了,是黑的,白不了;再多几张嘴,我也不怕!”

【歇后语第88句】:【骑着脖子拉屎】(惯)比喻欺人太甚。 也作骑在人头上拉屎。 骑到脑瓜顶上拉屎。 骑在脖子上屙屎撒尿。

【歇后语第89句】:【年纪活在狗身上】(惯)指人白活了一大把年纪。

【歇后语第90句】:放大镜下看报纸——显而易见

【歇后语第91句】:老鳖吞秤砣——好狠的王八,铁打的心

【歇后语第92句】:【文有文才,武有武艺】文武全才。刘绍棠《二度梅》:“你要 是文有文才,武有武艺,花枝儿似的姑娘挤破了门。”

【歇后语第93句】:【扁担挑水——平肩人】(歇)本指挑小时扁担平放在肩,转指双方地位平等,不分高低。

【歇后语第94句】:【两面派】现在人们常用“两面派”来指那些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要追溯到元朝末年。当时,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争,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哪方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军队来得勤,标语也换得快。豫北怀庆府人生活本来就很困难,老写标语也是劳民伤财,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两面写字,一面写上欢迎元军“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军队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有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户户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非常高兴。可是一阵狂风刮来,有些木牌翻转过来,欢迎元军的标语露了出来。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的“两面牌”演变过来的。这种演变既有“派”和“牌”音同的演变,又有“不断变换嘴脸”内容相同的演变。但,这种演变冤枉了“两面牌”,当时老百姓挂两面牌是因被逼无奈,而真正的“两面派”者才心术不正。

【歇后语第95句】:【地头文书铁箍桶】(谚)地头:地方上,专指当地的衙门。铁箍桶:用铁条紧箍的木桶。指当地衙门的文书,就像铁箍的桶一样牢实,是当地人人都必须遵从的。 也作“地头的文书,铁箍的桶”。

【歇后语第96句】:【雪水煮豆腐——好不冷淡】(歇)指用雪水煮成的豆腐,又冷又淡,转指对人很不热情。

【歇后语第97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歇后语第98句】:【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谚)来的人不会怀好意,怀好意的人不会前来寻事。指对恶意寻衅的来人,要加倍防范。 也作“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歇后语第99句】:糠饼回榨——油水不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620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