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林经典俗语经典歇后语,点赞率超高!
【歇后语第1句】:【慈不掌兵,义不主财】(谚)生性仁慈的人,不宣统领军队;行侠仗义的人,不宜主管钱财。指掌兵的不宜讲仁慈,主财的不宜讲情面。 也作仁不统兵,义不聚财。 义不主财,慈不主兵。
【歇后语第2句】:东街卖鱼西街买鸡——东鳞西爪
【歇后语第3句】:【一哭二睡三上吊】这是妇女受到委屈时采取的行动。赵 树理《三里湾》:“从前那些爱使刁的女人们常用的‘一哭二 饿三上吊’的办法,她不完全赞成。”
【歇后语第4句】:【打架忘了伸拳头】(惯)形容人紧急关头慌乱得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歇后语第5句】:【叫化子打狗——边走边打】(歇)本指边打边脱身,转指在走动或运动中打击敌人。
【歇后语第6句】:国际商船——外行(航)
【歇后语第7句】:【天塌下来有地接着】(谚)比喻事情再大,自有人承担责任。 也作天塌下来有地顶。 天塌了,自有地接。
【歇后语第8句】:【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儿】(惯)寅、卯:地支顺序第【第3句】:第四位,农历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租儿:地租,即靠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比喻入不敷出,提前支取、挪用。 也作寅吃卯粮。 寅年用了卯年的。
【歇后语第9句】:城楼上的卫兵——高守(手)
【歇后语第10句】:【抱粗腿】(惯)指攀附有钱有势的人。
【歇后语第11句】:老母猪进菜窖——以吃为主
【歇后语第12句】:上了岸的鱼虾——干蹦干跳
【歇后语第13句】:河豚鱼撞船———肚子气
【歇后语第14句】:【治一经损一经】(惯)经: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治好一条经络,损伤了另一条经络。比喻安抚了一方,得罪了另一方。
【歇后语第15句】:鬼晒太阳——无影无踪
【歇后语第16句】:每当看见妈妈穿着高档羊毛衫、鸭绒衣,或者看见我大吃巧克力、旺旺系列食品时,外婆总是摇头叹息:“穿不离棉,吃不离盐,看看你们!”(湖南·溆浦)
【歇后语第17句】:【—个槽上不能拴两个叫驴】叫驴即公驴,两头叫驴会咬 架,比喻两股势力不能共存。类似的:一个笼里关不了两只 公鸡/一个桩上不能扣两条牛。成语:势不两立。姚雪垠 《李自成》:“咱们八大王很嫉恨姓李的称闯王,行事又不一 般,怕他将来成大气候。俗话说,一个槽上拴不下俩叫驴, 就是这个道理。”
【歇后语第18句】:太阳地里点灯——不增光
【歇后语第19句】:【刮大风吃炒面——张不开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张不开嘴巴,转指碍于某事,不好或不能开口说话。
【歇后语第20句】:有壶没底儿——装不住
【歇后语第21句】:【力大压百艺】(谚)百艺:各种各样的武术竞技。指在武术比赛中,只要力气大,就可战胜其他对手,压倒一切人。
【歇后语第22句】:【搞鬼把戏】(惯)指暗中使用阴险的手段或计策。 也作“搞鬼名堂”。
【歇后语第23句】:【喝干醋】见“吃寡醋”。
【歇后语第24句】:【改换门庭】“改换门庭”有两个含义,一是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属中性词;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攀高枝,谋求出路。此语源于明朝。封建时代清苦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取官位,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这叫“改换门庭”。在那时,改换门庭并不是个形容词,它是名副其实的大动作。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换门庭象征性措施,以强化科举考试的轰动效应。中举以后,报录者手持短棍,一进中举者家的大门,即乱打乱砸,直至屋内,把门窗厅堂家杂全部砸得稀巴烂,跟着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换一新。接着,同姓的大户便来“通谱”,哪怕八代之前有亲戚关系也连成一家。再后,拜师的、送礼的、招婿的等纷至沓来,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税、免费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阶梯的“改换门庭”就已是多么显赫,多么堂皇!真是“鲤鱼跃龙门”。中举就如此显赫,中了进士、状元就更不用说了。
【歇后语第25句】:【神不知,鬼不觉】没有动静,没有人发觉。神,也说:人。 成语:不知不觉、悄无声息。冯德英《苦菜花》:“悄悄从山上 小路走,人不知,鬼不觉,去来一点事也没有。”
【歇后语第26句】:掺糠喂鸡——哄蛋
【歇后语第27句】:龙王爷作法——呼风唤雨
【歇后语第28句】:【吃人不见血】见“杀人不见血”。
【歇后语第29句】:黄金要从沙子里淘,骏马要从马群里找。
【歇后语第30句】: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来到田头。爸爸指着稻田对我和妈妈说:“秋天里多弯腰,来年有吃又有烧。今年哪,又是一个丰收年。”妈妈接过话茬儿:“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这是你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成果啊!”(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31句】:草地上的蘑菇——独根独苗
【歇后语第32句】:【熬过冬,就是夏】(谚)指熬过了冬天的严寒,夏天就必定到来。比喻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必焦躁忧虑,耐心等待,定有转机。
【歇后语第33句】:【吃尽味道盐好,走遍天下娘好】释义:天下没有人比亲娘待自己更好的了。例句:“吃尽味道盐好,走遍天下娘好”,看来还是其产党好,我,我一家准备搬回雷坪来住。
【歇后语第34句】:【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生产以人多为好,消费以人少 为好。此语反映了人口与生产、消费的关系。或说:人少好 吃饭,人多好做活/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台湾柏杨《丑 陋的中国人》:“人口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中国要想强大, 人口一定要拼命减少。有句话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 馍。”
【歇后语第35句】:天鹅离不开湖泊,英雄离不开人民,谁脱离了人民,谁就会失去翅膀。
【歇后语第36句】:【头顶着星星,身背着月亮】(惯)比喻起早贪黑,辛苦劳作。
【歇后语第37句】:【得了便宜卖乖】(惯)卖乖:自鸣乖巧。指得了好处还说漂亮话。 含贬义。
【歇后语第38句】:【傻瓜】人们把愚蠢的人称为“傻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瓜本没有傻与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范宣子对晋国国君说:“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岭一带。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偷懒。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又因他们是“瓜子族”,所以称他们是“傻瓜”或“瓜子”。清代《仁恕堂笔记》有记载:“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这样产生了。
【歇后语第39句】:自习课时,班主任见教室很乱,就批评说:“怎么这么乱,鸭子吵塘似的?”(江苏·丹徒)
【歇后语第40句】:【只借不还,再借就难】(谚)指借人东西不归还,自然再借时就借不到。
【歇后语第41句】:阎罗王的梯子一鬼上
【歇后语第42句】:【猫见了鱼——真想求荤】(歇)荤:谐“婚”。指真的想求婚。
【歇后语第43句】:一天上语文课,陈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地上乱糟糟的,他笑着说:“教室的地面,就像咱班的脸面。教室里那么脏,咱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大花脸吧?”听完老师的话,我们不好意思地捡起了地上的纸片。(河南·信阳)
【歇后语第44句】:年三十的案板——借不得;没有空
【歇后语第45句】:【不知人间有羞耻事】(惯)指人厚颜无耻。 也作“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歇后语第46句】:【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歇后语第47句】:【扼死在摇篮里】原指杀害幼儿,借指扼杀新生事物。余 杰《火与冰》:“无数有文学天赋的孩子被扼杀在摇篮中,从 而终身与文学绝缘。”
【歇后语第48句】:属埔犁弯板的——老往一面翻土
【歇后语第49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歇后语第50句】:邻居二大娘传闲话,被当事人知道了,两家吵了起来。妈妈对我说:“屋里说话屋外听,草丛里说话露水听。没有不透风的墙,蚱蜢过去还有个影儿呢!记住,为人要光明磊落,别在人前乱说人。”(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51句】:【~碗豆腐,豆腐一碗】(惯)比喻没有差别,都是一回事。
【歇后语第52句】:驴子跟马跑——蹩断脚;落在后头
【歇后语第53句】:船底下放鞭炮——闷声闷气;闷声不响
【歇后语第54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歇后语第55句】:群众当中老师多。
【歇后语第56句】:积木搭高楼——推就倒;一碰就倒
【歇后语第57句】:【富人过年,穷人过关】释义:旧时富人过年高高兴兴,穷人过年却有人催租和逼债,像过关一样困难。例句:大家知道,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穷人最怕这十二月的节期,穷人的孩子也害怕过年。
【歇后语第58句】:【打哈哈】(惯)1指凑趣,逗笑。 2指对事情敷衍、应付。
【歇后语第59句】:【师范】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殿堂。那么,“师范”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了,而“师”的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春秋时期,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个将“师”和“范”联系起来,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后汉书-赵壹传》报皇甫规定:“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师范”第一次作为一个完整的词出现了。后世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说法,也是强调德才兼备的为师。
【歇后语第60句】:【眼不见,心不烦】看不见也就算了,不操心。类似的:耳 不听,心不烦。清代《红楼梦》:“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 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 了。”
【歇后语第61句】:长青藤搭在墙头上一一难分难离
【歇后语第62句】:【鱼帮水,水帮鱼】(惯)比喻人与人互相帮助。
【歇后语第63句】:我和小强的学习都不好,我又经常去找他玩。妈妈说:“真是鱼找鱼,虾找虾,王八找个鳖亲家。”(山东·临的)
【歇后语第64句】:【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人的地位变化,可以看出发谊的真 假。明代《石点头》:“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吾兄垂念故人, 足征高谊。”
【歇后语第65句】:【驴粪球,外面光】指外表还可以,内里很糟。浩然《艳阳 天》:“人家主人专意要这样。人家不图驴粪球子外面光,图 的是缸里点灯里头亮。荞麦面的肉包子,别看皮黑,一兜 肉!”
【歇后语第66句】:【癞狗扶不上墙】比喻实在没出息,帮助也没有用。类似 的:死猪扶不上树。清代《红楼梦》:“这张华也深知利害,先 不敢造次。旺儿回了凤姐。凤姐气的骂道:真是他娘的话! 怨不得俗语说,癞狗扶不上墙的!”
【歇后语第67句】:【 挑刺也得看对眼儿】谓挑毛病应找对了地方,不能胡搅蛮 缠。赵树理《刘二和与王继圣》:“挑刺也要看看眼对不对, 这灯还不亮!”
【歇后语第68句】:【羊在山坡晒不黑,猪在圈里捂不白】(谚)捂:封闭,闷着。比喻人与事物的本质难以改变。
【歇后语第69句】:【地靠粪养,人靠饭长】(谚)土地经常施肥,才能肥沃,长好庄稼;人每天吃饭食,才能维持生命,使身体健壮。指人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注意饮食。
【歇后语第70句】:【大海禁不起瓢儿舀】只减少,不增加,总会有穷尽的时候。 李英儒《还我河山》:“只要埋头下工夫,大海搁不住勺子舀, 一万重山也有爬到头的时候。”
【歇后语第71句】:【本命年】人都有属相(也叫生肖),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代表卜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而形成12种属相,每个属相代表一年。如1951年是兔年,那么出生在这一年的人,其属相便是兔。“本命年”的意思就是人的属相年。如果你属兔,那么,1951年、1963年等每隔十二年都是属兔的本命年。其他属相也是这么推算。
【歇后语第72句】:【铁公鸡,一毛不拔】一毛,双关,也指一毛钱。借指吝啬, 小气。《香港小说选》:“还有,他尽管铁公鸡一毛不拔,但是 喜欢那些有礼及会讲话拍马的人,有时兴致一来,也会大发 慈悲哩。”
【歇后语第73句】:【 能舍钱一千,不教一招鲜】一招鲜,能够盈利的独有的技 术。谓一招鲜不能传授给别人。李准《黄河东流去》:“原来 陈柱子有个规矩,就是能舍钱一千,不教一招鲜。”
【歇后语第74句】:【公婆爱长孙,爹妈疼小儿】(谚)公婆:此处指祖父、祖母。长孙:孙子里最大的。指祖辈爱的是孙子里最年长的,父辈疼的是儿子里最年幼的。 也作“公疼头孙,爷疼晚崽”。
【歇后语第75句】:鼓楼上的百灵鸟——惊吓出来的
【歇后语第76句】:桌子光剩四条腿——失面子
【歇后语第77句】:【打破铁饭碗】改变职业的终身制。相关的:吃大锅饭。 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店主和店员之间,要签订工作合 同,半年一订,实行招聘制,打破铁饭碗。”
【歇后语第78句】:【初兰初四蛾眉月】释义:蛾眉:女子眉毛。初三初四的月儿样子好像女子蛾眉。例句:初生之月,妇女稍知书者日:“初三初四蛾眉月”,余则日“月牙儿”。
【歇后语第79句】:【十步九回头】(惯)1形容难舍难分。2指被人或事物吸引而不断回头。
【歇后语第80句】:耗子戴眼镜——鼠目寸光
【歇后语第81句】:【求爷爷,告奶奶】爷爷奶奶难伺候。谓尽了最大的努力 求人家帮忙。相关的:求哥哥拜姐姐。王朔《青春无悔》: “昨天我好不容易搞了辆车,求爷爷告奶奶请了几个人去给 你搬家,你可好,连个招呼也不打。”
【歇后语第82句】:【狼心狗肺】“狼心狗肺”比喻心肠狠毒或忘恩负义。源自一则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往伏牛山为民治病。一天,走到一个山坡上,看到草丛中有一具尸体,像是刚死不久。他想把他救活,可是。心肺已经坏了。正在犹豫,忽然一只狼从这里路过,他用手术刀一投,将狼扎死,取了它的心,安在尸体腔内;又见一只狗从这里跑过,捉住它又取了它的肺,也安在尸体腔内。经过抢救,尸首活了,猛地站起来抓住扁鹊道:“盗贼,还我财物!”扁鹊说:“是我救了你的命,怎么反说我是盗贼?岂有此理!”那人抓住扁鹊死死不放,口口声声喊道:“还我财物!”扁鹊无奈,一同去阳城见官。阳城县令听了二人申诉,对扁鹊道:“你趁他熟睡之机,盗他所带财物,尚未离去,被他醒后捉住,速将财物还他。”扁鹊道:“此人为狼心狗肺,如若不信,当场查验。”县令点头应允。扁鹊说:“把你的内脏打开看看。”那人胆怯,不愿意。扁鹊说:“看看我缝的刀口也可以。”那人解开怀.果然一眼看出,有新缝刀口在身。县令惊呆了,那人还想狡辩下去。这时,扁鹊一跺脚,飘然而去。县令急忙追赶,直追到山顶,却见他面朝东方,盘腿而坐,叫他起来,他却不言语了。县令命人查看扁鹊治病的地点,果然有死狼死狗还在,只是一个没心,一个没肺。县令说:“那人真是狼心狗肺呀!”于是将那人痛斥一番。从此,就有了“狼心狗肺”一词,用来形容忘恩负义之人。
【歇后语第83句】:夺下羊羔放走狼——留下后患
【歇后语第84句】:【拍马屁】(惯)旧时称赞马好时常拍马的屁股。比喻极力讨好、奉承人。
【歇后语第85句】:【平地一声雷】(惯)比喻突然发生一件震动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声惊雷。 平地起雷。
【歇后语第86句】:【拼死吃河豚】河豚味美,但有毒,必须烹调得法。此句比 喻冒险。成语:饮鸩止渴。香港唐人《金陵春梦》:“明知俯 仰由人,但也只好捏着鼻子拼死吃河豚。”
【歇后语第87句】:【鸡配鸡,凤配凤】释义:比喻什么样人配什么样人。例句:秦书田听到这里,微微红了脸:“上级莫要取笑我们了。鸡配鸡,凤配凤……大队能不能给我们出张证明,放我们到公社去登记?”
【歇后语第88句】:擀面杖抹油——光棍一条
【歇后语第89句】:【猪贪别人槽】想占别人的好处。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 狗》:“弓着个腰,上别人的槽头抢食吃。怎么不让你一口气 上不来噎死!”
【歇后语第90句】:一同学的字写得不好,老师让他从基本笔画练起,他撅起了嘴,很不高兴。老师耐心地说:“先栽稻,后吃米,万丈高楼从地起。写字要循序渐进!”(河南·虞城)
【歇后语第91句】:【黑老鸹报喜——不是好消息】(歇)黑老鸹:方言,乌鸦。旧俗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指不是好的兆头。 ‘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j猫】见“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歇后语第92句】:【太上老君叫蛇咬——法尽了】(歇)太上老君:也叫老君爷,道教对始祖老子的尊称,传说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法:本指法术、法力,转指办法。指办法用尽了。 也作“老君爷叫蛇咬——法尽了”。
【歇后语第93句】:【没有打着蛇,倒让蛇咬了一口】(惯)比喻没能惩罚对方,自己反倒受了伤害。
【歇后语第94句】:【上山容易下山难】指事情开头容易而不好收场。类似 的:办酒容易请客难/创业容易守成难/缚虎容易纵虎难/看 花容易栽花难/破坏容易建设难/起头容易结尾难/请神容 易送神难/说得容易做起难,等等。“……容易……难”为俗 语惯用句型之一,表示比较。《播火记》:“你就不想想,上山 容易下山难,弄好了怎么办,弄不好怎么办?”
【歇后语第95句】:【大人不记小人过】指身份高的人肚量要大。相关的:大 人不和小人争。老舍《四世同堂》:“她居然停止了挑战,她 的理由是:大人不和小人争!她是所长,也就是大人!”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息纠纷,或调和矛盾,和稀泥。成 语:息事宁人。老舍《四世同堂》:“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 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 无。”
【歇后语第96句】:饭店里卖衣服——有吃有穿
【歇后语第97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释义:明知有危险,也要冒险而行。例句:英雄想到这里,就认定这条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着酒兴,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歇后语第98句】:守株待兔——白等;万不得一(已)
【歇后语第99句】:【看人看穿戴,生意看招牌】(谚)看一个人,先从他的穿戴看起;看商场生意,先从它的招牌看起。指人的仪表,生意的招牌,都是形象的标志,绝对不容忽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