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民间俗语,句句戳心 句句精辟
【谚语俗语第1句】:【不可同日而语】(惯)不能放在同一时间来谈论。指差距太大,无法相提并论。
【谚语俗语第2句】:【红日西升,高山起浪】(惯)比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3句】:牛吃笋子——胸有成竹
【谚语俗语第4句】:【翻脸不认人】(惯)形容态度突然改变,不讲一点儿情义或情面。 也作“翻脸不认亲”。
【谚语俗语第5句】:黑瞎子回家——熊到家了
【谚语俗语第6句】:【磨刀不误砍柴工】释义:准备工作做得好,工作才能顺利。例句:“赶趟儿!”红脸汉子满不在乎地一捋,“磨刀不误砍柴工。吃饱了,喝足了,一个顶俩!……”
【谚语俗语第7句】:【叶落归根,人老还乡】见“树高干丈,叶落归根”。
【谚语俗语第8句】:【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做事要有响应者。沈从文《边 城》:“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 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9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释义:顺应发展趋势的就昌盛,违抗发展趋势的就灭亡,比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例句:古人语:“顺页天者昌,逆天者亡。”你若还是不改正,我可就没办法了。
【谚语俗语第10句】:何家姑娘嫁郑家——郑何氏(正合适)
【谚语俗语第11句】:秋天的木棉花——老来红
【谚语俗语第12句】:【狗窝里落不下剩馒头】(谚)比喻好吃懒做、挥霍成性的人,不会有积蓄。
【谚语俗语第13句】:【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释义:做生意不能讲个人交情。例句:老棒子要跟他在账上找齐!——账可是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何况他跟这个“黄毛”算什么交情?简直是他身上的一块牛皮癣,想起来就痒。
【谚语俗语第14句】:【搂草打兔子——捎带】(歇)指做某件事时顺便做另一件事。 也作“搂草打兔子——捎带手”。
【谚语俗语第15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释义:鸿鹄:天鹅。燕子和麻雀哪里知道天鹅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可能了解胸怀大志的人的抱负。例句:陈涉叹息日:“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谚语俗语第16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释义:意为不可错过时机。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决心,晓易不说,我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饭桌上的气氛最适合拉家常了。
【谚语俗语第17句】:放下笛子拿二胡——能吹会拉
【谚语俗语第18句】:玉皇大帝吃稀饭——装穷
【谚语俗语第19句】:老天爷不下雨——靠自浇(觉)
【谚语俗语第20句】:【上人不好,下人不要】(谚)上人:上层人物。好:喜爱,爱好。上层人物要是不表示爱好的,手下人就不会积极张罗。指下属对上级,往往是投其所好。
【谚语俗语第21句】:【推倒油瓶不扶】(惯)比喻不管闲事或见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话。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谚语俗语第22句】:【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释义:比喻总有比对方更高明的办法对付对方。例句:他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你有牢笼计,我有攀墙梯。我给他耍了个“釜底抽薪”的手腕,晚上钻进他们生活区,直接找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老工人家里去了解。
【谚语俗语第23句】:【有你哭的时候】意为不要高兴得过早,或过于固执,以后 会遇到麻烦。电视剧:“舍不得两块钱,因小失大,有你哭的 时候。”
【谚语俗语第24句】:宋瓷花瓶——古瓷(词)
【谚语俗语第25句】:【 是金子就会放光】有才能自会表现出来。反义说:放光 的不都是金子。《中国妇女》(1999,4):“女性的特点是,只 要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女人的韧性足以做到这一点。”
【谚语俗语第26句】:【哪阵风儿吹来的】(惯)指人难得来访。不常见面的亲友来访时常说的客套话。 也作哪阵香风吹来。 哪一阵风把你吹来了。 什么风把你们刮来了。
【谚语俗语第27句】:【野马上了笼头】(惯)笼头:用皮条或绳子做成的套在骡马等牲畜头上的东西,用来系缰绳。比喻不受约束的人受到了限制。
【谚语俗语第28句】: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
【谚语俗语第29句】:【清水浊水混着流】(惯)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了一起。
【谚语俗语第30句】:太阳底下点蜡烛——浪费
【谚语俗语第31句】:最快的马也追不上春风,最能干的英雄也离不开群众。
【谚语俗语第32句】:爸爸加班很晚才回来,我连忙给他倒了一杯茶。爸爸却说:“肚里没本儿,难下清水儿。还是让我先吃饭吧。”(河南·荥阳)
【谚语俗语第33句】:【骑马坐轿,不如扳倒睡觉】(谚)骑马和坐轿再舒服,也比不上躺倒睡上一觉。指人在疲困的时候,只有睡觉才是唯一有效的解困方法。
【谚语俗语第34句】:【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见“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谚语俗语第35句】:床底下打拳——起手不高
【谚语俗语第36句】:饮食贵有节,运动贵有恒。
【谚语俗语第37句】:【天下乌鸦一般黑】释义:多比喻各处的坏人都是一样坏。例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你,一个年轻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险。”
【谚语俗语第38句】: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人上一千,样样都全。
【谚语俗语第39句】:上等轮胎——有气难出
【谚语俗语第40句】:【蝎蝎螫螫老婆汉像】(惯)螫(shi):蜂、蝎等用毒刺刺人。蝎蝎螫螫:指在小事上过分留意。形容人畏畏缩缩、胆小怕事,虽是男人,却一副婆婆妈妈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41句】:【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转指程度达到极点。指太冤枉人。
【谚语俗语第42句】:【 一个不下马,一个不摘鞍】互相僵持,持续。清代《小五 义》:“毛二素日间就不得人,也对着周瑞往日就强梁,周瑞 又搭着也是气恼之间,有句俗言: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 马。”
【谚语俗语第43句】:【一番手脚两番做】(惯)指本来可以一次完成的事,却要分两次去做。
【谚语俗语第44句】: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算;暗中盘算
【谚语俗语第45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释义:比喻只要诚心诚意去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也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例句:这是个父母不肯许的。又有一个父母许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转来。一念坚贞,终成夫妇。留下一段佳话,名日《秋千会记》。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谚语俗语第46句】:【人间少有,天上无双】(惯)形容非常稀有、少见。
【谚语俗语第47句】:【—把鼻涕,一把眼泪】形容不住地哭泣。或说:一行鼻涕 两行泪。成语:涕泗交流。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他 说到伤心的地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得眼都肿了。”
【谚语俗语第48句】:我小声对奶奶说:“前天我把咱家的大花碗打碎了,一直没敢对妈妈说。”不巧,这话被妈妈听见了,她笑着说:“我说碗咋会不见了,真是‘贼不打,三年自招’啊!”(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49句】:【黑马】“黑马”是个外来语,原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爆冷门”的运动员,后来泛指各领域爆冷胜出的人物。 “黑马”源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说《年轻的公爵》,书中描写一匹黑马,原被人们认为夺魁希望甚微,谁料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此,“黑马”一词便被体育新闻广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运动员。如朝鲜乒乓球运动员多年未参加国际比赛,复出后竟一路过关斩将杀人决赛,意外获得亚军,被人们称为乒坛“黑马”。后来,又有人把它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如选举中的意外获胜者、工程招标中的意外中标者等,都可以说出现了一匹“黑马”。
【谚语俗语第50句】:早睡早起,没病惹你。
【谚语俗语第51句】:【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谚)溺爱:无原则、无节制地偏爱。指对人溺爱,就不能明察;贪婪财色,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52句】:鸭子吃曲蟮——生吞活剥
【谚语俗语第53句】:升不离斗,秤不离砣,筛子不离筐和箩——各有各的搭档
【谚语俗语第54句】:【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谚)比喻事情既然做了,做多做少无甚区别。也指反正费一番事,不如该做的放在一起做。
【谚语俗语第55句】:大腿上绑铜锣——走到哪响(想)到哪
【谚语俗语第56句】:【无钱吃酒,妒人面赤】(谚)自己没钱买不起酒喝,却嫉妒别人脸面发红。借指人自身无能.却往往对别人多疑善妒。
【谚语俗语第57句】:【两面派】现在人们常用“两面派”来指那些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要追溯到元朝末年。当时,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争,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哪方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军队来得勤,标语也换得快。豫北怀庆府人生活本来就很困难,老写标语也是劳民伤财,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两面写字,一面写上欢迎元军“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军队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有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户户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非常高兴。可是一阵狂风刮来,有些木牌翻转过来,欢迎元军的标语露了出来。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的“两面牌”演变过来的。这种演变既有“派”和“牌”音同的演变,又有“不断变换嘴脸”内容相同的演变。但,这种演变冤枉了“两面牌”,当时老百姓挂两面牌是因被逼无奈,而真正的“两面派”者才心术不正。
【谚语俗语第58句】:摔跤比赛——双打;专找岔子
【谚语俗语第59句】:胡葱掐了头——装蒜
【谚语俗语第60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至今在百姓当中流行,红白喜事有,过年过节有,拜师收徒有,认干亲结金兰有,不过不像古代那么繁琐罢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规范化了。“叩”是叩头,与“拜”密不可分。《周礼》对九拜的解释是“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具体情况是吉事三拜,凶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说稽首,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礼节,跪下之后,两手着地,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大礼;再说顿首,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叩头。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说空首,空首称“拜手”,其动作要领是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头停空中而不叩头至地,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渐普及,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转为躬身示礼。以上三种礼节即“三叩首”,此为正拜,又叫“大拜”。凶事三拜。先说振动,此为丧礼中最重跪拜之礼。振动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涕泗交流,表现得越悲痛越算心诚礼重。再说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要行吉拜礼,其动作要领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顿首拜。三说凶拜,是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答拜宾客的礼节。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以上是凶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说“奇拜”,奇为单数,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说“褒拜”,即拜的次数在两次或更多。需要说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常常视跪拜对象和场合的需要而定。三说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是俯身拱身行礼,并不下跪,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作揖。这种礼节一是适用女性,不仅有利于孕妇,还可以防止弄脏衣服。它还适用于军礼,军人身披甲胄,军务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肃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谚语俗语第61句】:后山石头——死不开窍
【谚语俗语第62句】:大刀砍虱子一不上算;不合算
【谚语俗语第63句】:【老伴】“老伴”这个称呼,现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在城市这种称呼比较普遍,在乡下还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个民工,我说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为太子,派在宫中服役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后来,“老伴”才转化为老夫老妻之间的称呼。
【谚语俗语第64句】:早上,妈妈给妹妹剪指甲,说:“勤人长头发,懒人长指甲,以后应该学勤快点,那才是好孩子。”(注:人一忙,就顾不上理发,头发自然要长了;而指甲呢,如果是忙人,不等长长就会被碰断的,只有闲人才能留起长指甲。)(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65句】:我们靖城有一种名吃——蟹黄汤包。一位老大爷刚吃完,抹着嘴说:“这汤包鲜得打嘴巴子也不会丢碗啊!”(江苏·靖江)
【谚语俗语第66句】:暑假里,哥哥自学了汉语大专课程,我却整天和小伙伴玩耍。爸爸戳着我脑袋说:“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你呀,得好好向你哥哥学习!”(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67句】:长江里的流水——川流不息;后浪推
【谚语俗语第68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谚)殃:灾祸。池鱼:一说是人名,池仲鱼,因靠城门居住,城门失火时被烧死:一说是护城河里的鱼,因救火汲干了护城河,鱼皆干死。比喻无辜受到连累。 也作“城门失火池鱼丧”。
【谚语俗语第69句】:鸭群里闯进一只鹅——就你脖子长
【谚语俗语第70句】:【财是富之苗,钱是人之胆】(谚)苗:植物根苗。指有了财物倾述林文案馆网,才能致富;有了金钱,才有胆量。指人发财致富凭的是拥有财物,胆大气粗凭的是拥有金钱。 也作“钱为人之胆”。
【谚语俗语第71句】:敲着空碗唱大戏——穷开心;穷快活
【谚语俗语第72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释义:三尺坚厚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比喻事物达到目前的状况,不是一时一日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量的积累才形成了质的飞跃。例句:他苦笑了一下,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孩子堕落已久,一时半时是不容易改掉他的毛病的!”
【谚语俗语第73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语的意思是同类的物种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那贤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这句话是至理BBB,当年,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着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谚语俗语第74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惯)从前的人没有做过,以后的人也做不出来。形容成就卓越,空前绝后。 也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谚语俗语第75句】:【鹭鸶不吃鹭鸶肉】(谚)鹭鸶(lusT):又名白鹭,长腿直嘴,捕食鱼虾等。指同类不相残或同行不互相伤害。
【谚语俗语第76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惯)指人名气大或事情不寻常,尽人皆知。
【谚语俗语第77句】:【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谚)再好的宴席,总会有散的时候。比喻人生有聚就有散,不必为散伤情。
【谚语俗语第78句】:老人吃油条——全靠磨劲
【谚语俗语第79句】:【独头蒜——没瓣】(歇)独头蒜:指没分成瓣状的蒜头。瓣:谐“伴”。指未成家,单身。
【谚语俗语第80句】:【经霜的扁豆罢园的瓜】释义:罢园:指瓜菜等收获完毕。比喻失势,振作不起来。例句:塘洼据点不撒咱也不怕它,他鬼子是:经霜的扁豆罢圆(园)的瓜,咱游击队是:炕头的狸猫坐地虎。好瞧的还在后边哩。
【谚语俗语第81句】:【摆擂台】(惯)擂台:旧时为比武而搭的台子。原指搭台子欢迎人来比武,现比喻向人挑战。
【谚语俗语第82句】:妈妈听我把一句话说了好几遍后说:“话说三遍淡如水。”(陕西·西安)
【谚语俗语第83句】:【谁的孩子谁抱走】各自负责。《北京日报》( 1987,1,7): “市政府还规定,征地拆迁本着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由 管线沿途各区、乡人民政府负责。”
【谚语俗语第84句】:【抱成一团】(惯)指紧密团结在一起。
【谚语俗语第85句】:婆婆穿花祆——老来俏
【谚语俗语第86句】:王母娘娘走亲戚——腾云驾雾
【谚语俗语第87句】:【牵着不走,打着走】(惯)比喻好言相劝不听,被强制或受到惩罚才肯听从。
【谚语俗语第88句】:【脑袋破了用扇子扇】见“打破脑袋用扇子扇”。
【谚语俗语第89句】:【哑子漫尝黄檗味——难将苦口对人言】(歇)漫:徒然,白白地。 黄檗:即黄柏,落叶乔木,树皮中医入药,味很苦。苦:本指味苦,转指痛苦、苦楚。指心里有苦,难以对人开口。 也作哑子漫尝黄柏味——难将苦口向人言。 哑子漫尝黄连味——难将苦口对人言。
【谚语俗语第90句】:眼镜框里镶铜子儿———切向钱看
【谚语俗语第91句】:【吃一行,怨一行】(谚)行(h。ng):行业。在哪个行业做事,总抱怨哪个行业不好。
【谚语俗语第92句】:【打破头用扇子扇】遇到危难,不在乎。或说:打破脑袋不 怕用扇子煽/脑袋破了用扇子扇。成语:处之泰然。孙犁 《风云初记》:“至于将来的事,他早已想通:脑袋破了用扇子 煽,就只当是万贯家财叫儿子糟了,管不了那么许多!”
【谚语俗语第93句】:【过河卒子扫千军】(谚)卒子:象棋盘上排列在最前列的兵卒。指下象棋时,卒子过了河界,就有横扫干军的力量。比喻战争中如果指挥得当,普通士兵也会发挥无穷的威力。
【谚语俗语第94句】:李大伯教训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儿子:“不要认为家里富了就可以浪费,钱是一元元积成万的,米是一斤一两装上担的,你可不要把这每天花出的三五元零花钱不放在眼里!”(广西·崇左)
【谚语俗语第95句】:性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冷一下
【谚语俗语第96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谚语俗语第97句】:【无故殷勤,必有一想】(谚)指平白无故向人献殷勤讨好的人,必定是另有图谋与打算的。
【谚语俗语第98句】:【脸丑怪不着镜子】(谚)比喻做错事受到惩罚,只怨自己,怨不得别人。
【谚语俗语第99句】:河中的礁石——敢顶大风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