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歇后语,句句精辟
【歇后语第1句】:【眼里插棒槌】(惯)比喻使手段欺负人,让人承受不了。
【歇后语第2句】:妈妈把包忘在了办公室,让我去给她拿回来。我说:“妈妈,你长得比我高,腿比我长,迈的步子比我大。还是您自己去拿吧。”妈妈瞅了我一眼说:“真是使唤嘴不如使唤腿。”说罢自己拿包去了。(山西·长治)
【歇后语第3句】:妈妈叫我去商店买味精,我说:“你怎么不叫姐姐去?我不去!”姐姐说:“明明是叫你去的,你攀我干啥?”妈妈无可奈何地说:“真是一个烧香,一个拜佛啊!”(江苏·盐城)
【歇后语第4句】:【天不怕,地不怕】(惯)指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
【歇后语第5句】:【把火往怀里扒】(惯)扒(ba):拨动。比喻引火烧身,自招祸患。
【歇后语第6句】:【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尽最大的努力。电台广播:“中 国体操队的誓言是: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为国争光。”
【歇后语第7句】:石头棒槌灌米汤——滴水不进
【歇后语第8句】:【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见“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歇后语第9句】:【贴人不富自家穷】(谚)贴:补贴,帮补。在钱财上帮补别人,往往是别人没有帮补好,倒把自己拖垮了。指用财物扶持别人,并非救助人的好办法。
【歇后语第10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谚)足赤:十足的纯金。完人:完美无缺的人。世上没有成色十足的纯金,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指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对人不可求全责备。 也作金无足赤,人无十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歇后语第11句】:【见缝儿就钻】钻,兼指钻营,想方设法占便宜。相关的: 找空子下蛆/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类似的:见缝儿就钻,不 知道背能不能过去。老舍《东西》:“永远劝人多挣钱,永远 教给人见缝子就钻。”
【歇后语第12句】:【 抢棺材奔命】埋怨人抢先。明代《金瓶梅》:“只落下兰香 在后边了,别了鞋,赶不上,骂道:你们都抢棺材奔命哩!把 人的鞋都别了,自穿不上。”
【歇后语第13句】:小莉买衣服从不挑选,拿着哪件就是哪件。她妈妈说:“人家买个烧饼还捏捏厚薄呢,你倒大方。”(安徽·庐江)
【歇后语第14句】:【老鼠眼睛——寸寸光】(歇)形容目光不明亮,或目光短浅。 也作“老鼠眼儿——就看鼻子尖儿”。
【歇后语第15句】:一天中午,小亮吃完饭,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小亮妈低声说:“真是鸬鹚吃饱不下水啊!”(四川·酉阳)
【歇后语第16句】:我吃饭前总不爱洗手,爸爸说:“吃的干净,少生疾病。机器不擦要生锈,人不卫生要短寿。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对。”(重庆·荣昌)
【歇后语第17句】:【请将不如激将】(谚)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话鼓动。请将军出马交战,不如鼓动他,激他出马。 泛指正面恳请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办法更有效。 也作“劝将不如激将”。
【歇后语第18句】:【顺风行舟船易翻】(谚)比喻人在顺境中行事,往往多的是得意,少的是警惕,失败就很难免。
【歇后语第19句】:【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释义:自己光明正大,不怕别人指责议论。例句:“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就算我这话是骂人的,为啥你康地保听了就不好受?”
【歇后语第20句】:跳蚤的脸——能有多大的面子
【歇后语第21句】:玩具店里的娃娃——有口无心
【歇后语第22句】:【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谚)过头饭:过量的饭。过头话:夸大失实的话。指说话要有分寸,不可夸大失实。 也作宁吃锅头饭,不说过头话。 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歇后语第23句】:毒蛇牙齿马蜂汁——全是毒
【歇后语第24句】:【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惯)指人虽穷而有志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歇后语第25句】:天上星星地上板凳脚——数不清(白族)
【歇后语第26句】:十月眼看就要过去了,因雨水太多,我家稻田的麦子还没种上,天却又下起了雨。妈妈看看天,无可奈何地对爸爸说:“这真是十月天后娘脸,越怕难看越难看。”(河南·济源)
【歇后语第27句】:【只有糊涂官,没有糊涂案】(谚)只有判错案情的糊涂官,没有毫无线索、不明不白的案件。指案件本身是既成的事实,只在于判案官员的能力高低。
【歇后语第28句】:哥哥刚从警校毕业,练就一身好本领。有一天,他带我上街买东西,两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故意找哥哥的碴儿。哥哥说:“你们别没事找事,我也是东山跑过驴,西山找过虎,见过点阵势的。”他们不听,伸手打了哥哥一拳,哥哥说:“你们真是疯狗咬太阳,不知道天高地厚。”说着,三脚两拳,打得他们抱头鼠窜。(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29句】:【整篓洒油,满地捡芝麻】见“大篓洒油,满地捡芝麻”。
【歇后语第30句】:【好拳不赢头三手】(谚)头三手:拳术交手的头三招。指拳术比赛时,真正的高手总是让过前三招,然后才施展手段。泛指本领高强的人往往到最后才以绝招取胜。 也作“好把式不赢前三手”。
【歇后语第31句】:【张天师着鬼迷——无法可使】(歇)法:本指法术,转指办法。指毫无办法。
【歇后语第32句】:【揭疮疤】(惯)比喻揭露别人过去的错误或隐私。 也作揭痛疮。 揭伤疤。
【歇后语第33句】:【属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动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难对付,软硬都不行。
【歇后语第34句】:大吊车吊蚂蚁——轻而易举
【歇后语第35句】:【家丑不可外扬】释义:家里的丑事不可对外宣扬。也指集体单位内部的丑,事不可让外人知道。“不可外扬”又作“不外扬”、“不可外谈”。例句:你们看什么?俺是吵家务,家丑不可外扬,你们倒来看笑话。一个个给我滚出去!
【歇后语第36句】:爸爸与一位干部的亲戚一起找工作,那人找到了,爸爸却没找到。爸爸悻悻地说:“交情有厚薄,砖头有缺角。”(江苏·扬州)
【歇后语第37句】:【石子扔到河里,听个响声】指应该有反应,有回音,有反 馈。张抗抗《北极光》:“白耽误你的时间,写了多少张申请, 没有答复。石头扔到水里还听个响,唉!”
【歇后语第38句】:【—粒谷子千滴汗】粮食来之不易。类似的:十粒汗珠一 粒粮。古华《芙蓉镇》:“而且和泥水、土地打交道,一天到晚 嘴巴都闭臭,身上的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真是一粒谷 子千滴汗啊。”
【歇后语第39句】:鹦鹉的嘴巴——会说不会做
【歇后语第40句】:【不费吹灰之力】(惯)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不费一点儿气力。
【歇后语第41句】:【水趁鱼,鱼趁水】释义:比喻互相需求,互相利用。例句:李家和在田,这本是个水趁鱼,鱼趁水的事。在田没有那一身好活路,这还不是个明白事,李鸿云的人,割了他的脑袋你能沾他光?
【歇后语第42句】:【鱼找鱼,虾找虾,两个浑人凑一家】(谚)浑人: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指人的相亲相近,总是以志趣相投为根据的。此处专指素质低下的人。
【歇后语第43句】:米筛子挡太阳——难遮盖
【歇后语第44句】:【卢医不自医】(谚)卢医:战国时名医扁鹊,家在卢地,故称。卢医为人治病是妙手,却不能自治。指好医生能医人而不能自医。也泛指名家能治人而不能自治。 也作“医不自治”。
【歇后语第45句】:给灶王爷烧香——多说吉利话
【歇后语第46句】:【长考出臭棋】(谚)长考:过长时间的思考。指下棋时,棋手思考过度就会陷于犹豫不决,出现败棋。 也比喻做事思虑过多容易坏事。
【歇后语第47句】:【既生瑜,何生亮】释义:瑜:周瑜。三国时东吴大将,气量小,忌妒诸葛亮的才干。亮: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很有才干。既然生了周瑜,何必又生诸葛亮!比喻把某人视为仇敌。语出《三国演义》。例句: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日:“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歇后语第48句】:爬高楼摘月亮——空想
【歇后语第49句】:【人抬人高,水抬船高】(谚)人抬举人,地位自然就升高,就像水涨高了,抬得船身也高一样。指人要想有大作为,总离不开众人的扶持与抬举。 也作人抬人,无价宝;水抬水,万丈高。 人抬人高,自尊自贵。
【歇后语第50句】:戈壁滩上的石头——明摆的
【歇后语第51句】:【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多少也算一分 力量。成语:多多益善。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当 然,我去说,这事儿也不一定就成,但有我总比没有我强。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分光。香草,你说呢?”
【歇后语第52句】:妈妈爱说爱笑,潇洒乐观;爸爸终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一天,奶奶劝爸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常喜常乐,胜吃良药;遇难不愁,健康长寿!”(新疆·拜城)
【歇后语第53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谚)情:实情。知道了实情,就不会责怪对方;怪罪对方,往往是不知道实情。指对人的责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歇后语第54句】:一个世纪才盘点——百年大计
【歇后语第55句】:吃竹竿长大的——直性人;直性子
【歇后语第56句】:【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马烽西 戎《吕梁英雄传》:“剩下雷石柱一个人,就让他浑身是铁,也 打不成几个钉子呀!”
【歇后语第57句】:耗子啃皮球——嗑(客)气
【歇后语第58句】:【桐油缸依旧装桐油】(惯)比喻一切照旧,没有变化。
【歇后语第59句】:【看人下菜碟儿】释义:看人行事待人态度不一。例句:“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
【歇后语第60句】:【一箭就上垛】(惯)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歇后语第61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歇后语第62句】:手榴弹的尾巴——拽不得
【歇后语第63句】:【拿着鸡毛当令箭】释义:比喻把别人随便讲的话当作命令一样来对待,或把小事当成大事。例句:“俺就得问,这是俺们民兵的责任!”“哼!别拿着鸡毛当令箭,你爹见着俺还得让三分。”
【歇后语第64句】:近日商店来了一车化肥,一夜之间分了个精光。某人问隔壁邻居:“昨夜分化肥,你也得了一包吧?”那位邻居说:“老鼠夜间行窃,与人何干?”(甘肃·临洮)
【歇后语第65句】:鱼飞天空马长角——怪得出奇
【歇后语第66句】:【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用刀拼杀。姚雪垠《李自成》: “造反就是互相杀戮,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事儿。” 搬石头砸天/背石头打天无法对抗上级。古华《姐姐 寨》:“中央有文件,有政策,你也不能背了石头打天。”
【歇后语第67句】:小车子不走——加油
【歇后语第68句】:【没有好果子吃】(惯)比喻没有好的结果。
【歇后语第69句】:王大叔富了,人们说他再也不会恁仔细了吧。奶奶说:“我看不一定,他多半辈子都是吐口唾沫也要润湿块坷垃,会过着呢!”(河北·邢台)
【歇后语第70句】:晚上我和爸爸在看电视,蚊子叮得我们没办法。爸爸一巴掌打死一个蚊子,说:“你叮我,我抓抓;我叮你,露肝花。”(安徽·凤阳)
【歇后语第71句】:【得了便宜卖乖】(惯)卖乖:自鸣乖巧。指得了好处还说漂亮话。 含贬义。
【歇后语第72句】:【当差不自在,自在不当差】谓职务在身,由不得自己。袁 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们可别打枪。我这是给人家当 差啊!当差不自在,自在不当差,我这也是没办法呀!”
【歇后语第73句】:妈妈问爸爸是怎样感冒的,爸爸说:“下午背了两筐萝卜,到学校门口把外衣脱了。”妈妈说:“你真是,拿不轻,驮不重,推车担筐不能用。”(河南·博爱)
【歇后语第74句】:【放鱼入海,纵虎归山】释义: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鱼”又作“龙”。例句:曹操下令军中日:“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众将可努力向前。”
【歇后语第75句】:【有智吃智,无智吃力】(谚)指有知识的人靠知识生活,没知识的人靠体力生活。
【歇后语第76句】:【无儿不使妇】(谚)没了儿子,就不要打算使唤儿媳妇。指儿子死后,最明智的做法是让儿媳妇另嫁。 也作无儿不留媳。 无儿难置妇。
【歇后语第77句】:快马拉空车——朝前奔;轻松自在
【歇后语第78句】:【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谚)指君子报仇要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小人报仇往往会操之过急。
【歇后语第79句】:【哈巴狗】“哈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听话,能通人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因如此,有时把巴结上司的人称为“哈巴狗”,颇为恰当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乡在哪里呢?它产自东罗马,唐代中国史料称其为“拂菻”。据《旧唐书·高昌传》载:“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这种聪慧的“拂菻狗”属于尖嘴丝毛犬,曾经是希腊妓女和罗马主妇的宠物,而高昌所献这对“拂菻狗”则成为中国“哈巴狗”的小祖宗。从唐朝起,国内逐渐有人豢养“哈巴狗”,最初一两百年间,这种时髦而且昂贵的宠物,只限于宫廷喂养。大约在唐朝后期,哈巴狗开始流人民间,随着哈巴狗一窝一窝地成倍繁殖,后来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歇后语第80句】:【孺子牛】“孺子牛”现在用来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子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乃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载齐景公非常宠爱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正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挂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有加。可见父爱无疆。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其点化,把父爱升华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歇后语第81句】:【 手大遮不住天】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包办一切。浩 然《艳阳天》:“几个干部手大遮不过天来,您得给我们出点 主意。”
【歇后语第82句】:走上步看下步——瞻前顾后
【歇后语第83句】:破罐子破摔——豁出去了;自暴自弃
【歇后语第84句】:【解铃还得系铃人】释义:系:ji,打结。法眼和尚提出一个问题:虎颈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有个泰钦和尚说,挂铃的人能解下来。借指谁惹出的事,还要由谁去解决。例句:他不会说“解铃还是系铃人”,可是他的口气与神情帮他忙,教钱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歇后语第85句】:【人行有脚印,鸟过有落毛】(谚)人走过总会留下脚印,鸟飞过总会落下羽毛。指人只要有行动,即使再隐秘,也必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歇后语第86句】:隔年的小树长成材一一添枝加叶
【歇后语第87句】:【荒田无人耕,耕起来有人争】人们不去想投资开发,而只 想争利。或说:荒田不耕,才耕便争。电视剧:“他们培养了 青年作家?过去刁难的人,现在居然自称伯乐了。荒地无 人耕,长出粮食就有人争了。”
【歇后语第88句】:【茅厕越掏越臭】见“毛坑越掏越臭”。
【歇后语第89句】:邻居王某很不孝顺,对他父亲想骂就骂。后来他儿子长大了,对他也是如此。别人都说:“好种出好稻,坏种出稗草。”(山东·苍山)
【歇后语第90句】:有了梧桐树一招得凤凰来
【歇后语第91句】:树倒猢狲散——跑的跑,溜的溜,彻底垮台
【歇后语第92句】:【三长两短】“三长两短”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别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长两短”望文生义好像是用一组数字说长论短,形容长长短短参差不齐的样子,其实不然。那么,“三长两短”是怎么来的呢?旧时,凡是出了生命攸关的大事,例如横死凶杀,同今日办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没有现代科技手段,是将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员验尸查案。此类待查的死尸,不属盖棺入土的正式入殓,所以,只有棺材而没有棺材盖。无盖的棺材由五块木板钉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块长板子,头尾各有一块小(短)的板子。人们不愿意直说躺在这无盖儿棺材里等待处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话筒略地说了“三长两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长两短”暗指灾祸、事故或死亡了。 “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略成“长短”,意思不变。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歇后语第93句】:【卖灰面遇见吹大风】(惯)灰面:白石灰末。比喻局面糟得无法收拾。
【歇后语第94句】:坦克车放手榴弹——不对口径
【歇后语第95句】:天高皇帝远——管不着;有冤无处申
【歇后语第96句】:爷爷给我和几个堂兄妹买了些果子,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去要。奶奶见了说:“有吃自然到,不用跳上灶。”(广西·柳州)
【歇后语第97句】:南天门搭戏台——唱高调
【歇后语第98句】:【船小好掉头】(谚)掉头:转向,回身。指船身小,容易转动。比喻人手少、规模小的单位,调整起来方便,没有牵制。 也作“船小掉头快”。
【歇后语第99句】:【五服】“五服”是说古时候丧服按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习惯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词是怎么来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制定的。丧服分五等,重轻有差,越亲近者丧服越重,是为“重孝”。一等是斩衰。为期三年之服。这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边不缝。斩就是斩布制成丧服,不缝辑。儿子、未嫁女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妻为夫,都用一等丧服。二等是齐衰。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细分起来,齐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别。孙为祖父母服丧为期年,曾孙为曾祖父母服丧为五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为三月。三等为大功。这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较齐衰所用精细。服丧九月。如妻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服更为精细。服丧五月。如为伯叔祖父母,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缌麻。这种丧服用细麻布(缌)制成。服丧三月。如夫为妻的父母,妻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缌麻。现在丧服没有这么复杂,且各地戴孝风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办的追悼会,改为一律戴黑纱。后来,丧服又用来直接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五服”遂由指丧服向指亲属关系转化。“五服”之内者为亲属,五服之外者就不是亲属了,即所谓“六世亲属竭矣”(《礼记·大传》),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