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经典谚语,句句精辟(深度好文)!
【谚语俗语第1句】:【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谚)是甜酒,无论怎样说也成不了酸的;是酸酒,无论怎样说也成不了甜的。指是好是坏,不是凭嘴说的,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谚语俗语第2句】: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谚语俗语第3句】: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谚语俗语第4句】:【破篮装泥鳅——走的走,溜的溜】(歇)本指泥鳅装在破篮子里会滑溜走,转指入悄悄地走散、离开。
【谚语俗语第5句】:【乱点鸳鸯谱】故事出自《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 鸳鸯谱”。乔太守自作主张,强使青年们婚配。借指胡乱安 排。刘绍棠《鹧鸪天》:“你真是乱点鸳鸯谱!你资格老,威 信高,领导工作经验丰富,好端端的为什么想打退堂鼓?”
【谚语俗语第6句】:【如入宝山空手回】比喻放过了好机会,很可惜。清代《儒 林外史》:“放着这样一注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 回?”
【谚语俗语第7句】:【嘴上有门,肚里有牙】(惯)比喻肚里有坑害人的主意,嘴上一点儿也不露出来。
【谚语俗语第8句】:【充耳不闻】“充耳不闻”汉语词典解释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词典也有望文生义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满耳道,它来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生毕业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见到。冕的造型非常讲究,最上面的木板称为冕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象征天子必须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倾斜形状,提醒国王应该时刻关怀百姓。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听信谗言,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充耳不闻”这个词的来历。
【谚语俗语第9句】: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
【谚语俗语第10句】:【泼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释义: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例句:有的说:“泼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训,互相监督,今后别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了。”
【谚语俗语第11句】:山头上的草——根子硬
【谚语俗语第12句】:【老牛拉破车】(惯)比喻做事磨蹭,节奏慢、效率低。 也作老牛拖破车。 老牛破车。
【谚语俗语第13句】:【口服千句,不如心应一声】(谚)口服:口头上表示信服。指口服远比不上心服。
【谚语俗语第14句】:石头打的锁——没心没眼
【谚语俗语第15句】:怀里揣镜子——心里明
【谚语俗语第16句】:【无祀鬼神坛——凭你自来自去】(歇)无祀鬼:不享有固定祭祀的鬼神。神坛:祭祀鬼神的高台。指可以任凭人自由来去。
【谚语俗语第17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谓帮凶者仗势欺人,胡作非为,更难 对付。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怪不得人说,阎王好见, 小鬼难缠。这都是大宝子搅的!”
【谚语俗语第18句】:三十亩地一头牛——安居乐业
【谚语俗语第19句】:【 稂不稂,莠不莠】稂,莠,均为田中类似禾苗的野草。比 喻人没出息,不成材。成语:不稂不莠。清代《儒林外史》: “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 几时?”
【谚语俗语第20句】:怀胎妇女——肚里有货
【谚语俗语第21句】:【架舌头】(惯)比喻翻闲话,搬弄是非。
【谚语俗语第22句】:家雀儿跟着夜猫子飞——白熬眼:吃食的吃食,熬跟的熬眼
【谚语俗语第23句】:【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逃不出手掌如来佛】即释迦牟 尼。孙悟空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总是翻不出如来 佛的手掌。事出《西游记》。借指:不是对手,摆脱不了控 制。老舍《骆驼祥子》:“她得松一把,紧一把,教他逃不出她 的手心儿去。”
【谚语俗语第24句】:寒流过了来暖流——冷潮热风(冷嘲热讽)
【谚语俗语第25句】:百年的歪脖子树——定型了
【谚语俗语第26句】:戏台上说话——不办真事
【谚语俗语第27句】:山猪嘴里的龅牙——包不住
【谚语俗语第28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头】释义: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不出意志坚强的人。例包:我对闺女说,不是你爹无情,这人一生一世,不锻就炼不出心来,不闯就造不出真正的人来,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头,所以我对丫头说,你爹就算能找到门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数!
【谚语俗语第29句】:【务名不务实】追求外表,不务实际,浮夸。清代《儒林外 史》:“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 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
【谚语俗语第30句】:一天,我和妈妈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见一棵麦子长穗了,妈妈笑着说:“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长垣)
【谚语俗语第31句】:大老爷下轿——步(不)行
【谚语俗语第32句】:【横挑鼻子竖挑眼】(惯)形容很不满意,百般挑剔。 也作“横挑眼,直挑眼”。
【谚语俗语第33句】:【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歇)老鸨子:开设妓院的女人,也叫鸨儿、鸨母、老鸨。粉头:妓女。 指失去了所指望的人,没有盼头。 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34句】:【聋子爱打岔,傻子爱说话】(谚)指耳聋的人听不清,和人对话时常常打岔;呆傻的人话说起来没完没了。对爱打岔和爱多嘴者的嘲笑语。 也作“聋子爱打岔,哑巴爱哇哇”。
【谚语俗语第35句】: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硬如铁。
【谚语俗语第36句】:【撞大运】(惯)比喻抱着侥幸心理去碰好运气。也比喻走运。
【谚语俗语第37句】:【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释义: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比喻好上加好,刚强更加刚强。例句:你别看日子不多,他长的出息可真不少!这条硬汉子,一进入革命队伍的行列,真好似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
【谚语俗语第38句】:【弓上弦,刀出鞘】(惯)鞘:装刀剑的套子。箭搭上弦,刀拔出鞘。 指拉开架式,准备厮杀。
【谚语俗语第39句】:【交白卷】(惯)1指考生在考场上什么也没答上来就交了卷子。2指回答不出别人的提问,或任务没完成。 也作“缴白卷”。
【谚语俗语第40句】:【走麦城】(惯)《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大将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比喻英雄人物遭到失败。 也泛指失败。
【谚语俗语第41句】:【 蚂蟥缠住鹭鸶的脚】谓纠缠不放。《安徽文学》 (1959,8): “不想跟她说,他却老缠着,蚂蟥叮住鹭鸶的脚。”
【谚语俗语第42句】:寒冬腊月作报告——冷言冷语
【谚语俗语第43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称土绅士】(歇)喇喇蛄:蝼蛄的通称,一种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虫,吃农作物的嫩茎,也作拉拉蛄,也称蝼蝼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长过膝的中式单衣,旧时绅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44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戏曲中角色有不同的脸谱,红 脸多为武将,性格强硬,白脸多为文官,性格奸诈。借指分 别采取软硬两种手段。姚雪垠《李自成》:“张守业和张守 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说好说歹,最后决定叫大家拿 一千两银子和五十石粮食,粗细对半,另外拿出来五十两银 子给张守敬作为酬劳。”
【谚语俗语第45句】:【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歇)曹操:东汉末期魏王,善于权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足智多谋。指曹操和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聪慧人物。 泛指人的性格、志趣等各不相同。
【谚语俗语第46句】:【两手提两篮——左也篮来右也篮】(歇)篮:谐“难”。指左右为难。
【谚语俗语第47句】:妈妈对她们单位那个好逢迎领导、溜须拍马的人非常讨厌,说:“这个人,领导说砂锅能捣蒜,他说捣不烂;领导说公鸡能下蛋,他说亲眼见。”(甘肃·张掖)
【谚语俗语第48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释义:洞庭山:有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属江苏省吴县,盛产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谚语俗语第49句】:【庄户人挑粪担——两头都是屎】(歇)庄户人:指农民。屎:谐“死”。形容处境险恶,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
【谚语俗语第50句】:【老虎吃蚂蚱,零拾掇】释义:拾掇:收拾惩治。比喻一个一个地对付、一个一个地解决。例句:若不说井底蛙,眼光短呢!这事是心急吃不了热锅粥,咱们是老虎吃蚂蚱,零拾掇。
【谚语俗语第51句】:司马懿父子行军——你要进我要退:一个要进,一个要退
【谚语俗语第52句】:【乱七八糟】“乱七八糟”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用来形容杂乱无章、一片混乱的一个词语。这词源自历史上的两次叛乱,一次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一次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汉景帝时,膨胀起来的诸侯王势力已危及到皇帝的统治。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削减诸侯王的领地和特权,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等六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晁错,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将周亚夫领兵平定了这场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司马衷昏庸无能。有一次他外出,听到青蛙的叫声,便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是说这些青蛙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听后,哭笑不得,只得说,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这样的皇帝当然掌不了权,结果大权落到其外祖父杨骏手中。司马衷的皇后贾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权,她设计谋杀了杨骏,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后又对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马韩杀死了汝南王。后来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自立为帝。这又引起其他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先后又有五个王参与了这场叛乱,最后,以司马衷被毒死,另立一个新皇帝结束。这场叛乱持续了十六年,先后有八个王参与了叛乱,史称“八王之乱”。 “七乱”、“八乱”,人民灾难深重,将社会搞得一团糟,后人将两次叛乱联系起来,造出一个“乱七八糟”的词来。
【谚语俗语第53句】:【高足】“高足”指优秀的门生(学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高足”本义是指骏马,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来评判马的优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骏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来评价人呢?魏晋时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世说新语·规箴》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优秀的弟子,都是把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与高丽人踢球时,在大宋的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一个人踢进了三球而反败为胜。宋徽宗感慨地称高俅为他的高足。看来有其师必有其徒,君臣一对混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一些敬辞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词就是用“骏马”比喻学生当中的高才生。
【谚语俗语第54句】:韩信墓前一声叹——埋没了英才
【谚语俗语第55句】:离开人民找不到幸福,爱祖国才有好生活。
【谚语俗语第56句】:【八个金刚也抬不动】(惯)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为手执金刚杵(古印度兵器)的神。形容某人很难请得动。 也作“八个大金刚还抬不动”。
【谚语俗语第57句】:【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歇)油水:本指所含的脂肪质,转喻可以利己的好处。比喻可赚的钱不多,或可拿出的财物不多。 也作老鼠尾巴熬汤——没什么油水。 老鼠尾巴——没有多大油水。
【谚语俗语第58句】:登上泰山望东海——站得高看得远
【谚语俗语第59句】:【远观不如近睹】(谚)指远距离观望不如近处观察认识得更全面。
【谚语俗语第60句】:【安乐窝】“安乐窝”现在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源出《宋史·邵雍传》。据《宋史·邵雍传》载:“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刻苦自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朝廷请他做官,他不愿为凡事所累,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后来,他回到家乡,与外界摒绝往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易学,终成高士。以后,邵雍迁居洛阳。当时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马光、吕公著等贤士也退居洛阳,他们和邵雍意气相投,彼此往来密切。在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南置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柳种花,自种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为表示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志向,他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窝”一词便成为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乐的语义。例如,南宋戴复古有“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之句。到了后来,由于“安乐窝”同“逃避艰难困苦,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于是由原来的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的褒义转义为贬义。
【谚语俗语第61句】:【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谚)比喻每个人或每家都有自己的难处。 也作各人都有难唱的曲儿。 每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家家有本观音经。
【谚语俗语第62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众人都有相同的认识。老舍《四世 同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不能怪你!你有个好心 肠!”
【谚语俗语第63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惯)比喻事情还没动手就造出许多舆论。
【谚语俗语第64句】: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
【谚语俗语第65句】:【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见“福无双至日,祸有并来时”。
【谚语俗语第66句】:卖孩子唱大戏——庆的什么功
【谚语俗语第67句】:【 这山望着那山高】站在山坡上,看别的山顶,总觉得高。 指不满足现有的处境,羡慕别人的条件。或说:这山望着那 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成语:见异思迁。沈从文《长河》: “常言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你哪知道我们的苦处。”
【谚语俗语第68句】:【老和尚不撞钟——得不的一声】(歇)撞钟:打钟。得不的:巴不得。指好不容易盼望到一句话,正合自己的心意。
【谚语俗语第69句】:【耍花招】(惯)比喻玩弄欺诈的手段。 也作耍花样。 耍花枪。
【谚语俗语第70句】:儿歌——没谱儿
【谚语俗语第71句】:【胡床】的使用始于两汉。《太平御览·风俗通》载:“灵帝好胡床。”裴注《三国志》引《曹瞒传》云:“公将过河,前队适过,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唐代“胡床”的使用普遍起来,民间已不少见。李白的《寄上吴王三首》提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杜甫的《树间》诗云:“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白居易《咏兴》诗云:“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由此佐证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是坐具。
【谚语俗语第72句】:升不离斗,秤不离砣,筛子不离筐和箩——各有各的搭档
【谚语俗语第73句】:【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释义:幡杆:垂直悬挂一种窄长旗子的旗杆。比喻做事照顾远客,不照顾近亲近邻。例句:他心里倒是挺高兴的,可是还有点埋怨侄儿不照顾他,就叽叽咕咕道:“阿坚这孩子真是个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
【谚语俗语第74句】:【不遇盘根,谁别利器】(谚)盘根:树根盘绕。指不遇到盘根错节,谁能识别出斧子的锋利。比喻不遇到棘手难办的事,就显现不出英杰之材。
【谚语俗语第75句】:【猪来穷家,狗来富家,猫来孝家】(谚)旧指猪来使家穷,狗来使家富,猫来使家死人办丧事。一说猪常到穷人家,狗常到富人家,猫常到耗子多的人家。
【谚语俗语第76句】:【力敌不如智取】(谚)指凭勇力取胜不如用智谋取胜效果好。
【谚语俗语第77句】:【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谚)指英雄好汉总是彼此爱慕,互相敬重的。 也作英雄惜英雄,好汉爱好汉。 英雄恋英雄,好汉爱好汉。
【谚语俗语第78句】:急需的图章——刻不容缓
【谚语俗语第79句】:【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没做坏事,心中坦然, 反之则担惊受怕。日间,也说:平生、为人。鲁迅《华盖集续 编》:“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 怎能给恐吓呢?”
【谚语俗语第80句】:咬口生姜喝口醋——历尽辛酸
【谚语俗语第81句】:【漏风信】见“露风声”。
【谚语俗语第82句】:【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意为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曲直,什么也不管不顾的蛮干行为。它源自战国苏秦。战国时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见了齐宣王,对他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犹豫不决,说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便绰绰有余了。苏秦确实是个游说家,后来竟挂六国相印,联合抗秦。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全城不能达到每户都出三个男子当兵,有的人家只有女孩没有男孩。即使有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所以苏秦的计算是即兴蒙一下齐宣王,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忽悠人,达到说服对方,鼓舞对方,使对方不再悲观失望,看到光明的前途,达到出兵抗秦的目的。后来,人们把苏秦的话概括为“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讽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义上有所扩展,形成了一味蛮干、愣头青的同义语。
【谚语俗语第83句】:【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认真理,不管人的身份地位。张涛 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什么来头不来头,不用管,只问 真理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谚语俗语第84句】:二姐外表穿戴整洁,但卧室却脏乱不堪,大姨说她是“马屎外表光,里面全是糠”。(贵州·贵定)
【谚语俗语第85句】:麦芒掉进针眼里——巧上加巧
【谚语俗语第86句】:【寺老佛多,人老话多】(谚)寺庙古老,庙里的佛像就排得多;人到老年,说起话来就会没完没了。指老年人说话唠叨,有着生理上的原因。
【谚语俗语第87句】:张叔叔正挤在人堆里看电视,忽听有人叫他,他拨开人群出去了。站在旁边的王叔叔顿觉松散了许多,说道:“真是拔个萝}、地皮松。”(河南·孟津)
【谚语俗语第88句】:【腹中剑,口中蜜】见“口有蜜,腹有剑”。
【谚语俗语第89句】: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谚语俗语第90句】:【发怒的母豹赛猛虎】(谚)指发怒的母豹常表现得格外凶猛,尤其是带仔的母豹。
【谚语俗语第91句】:【糊涂虫】“糊涂虫”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对事情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人。它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从前有个县官,审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虫,并且作了打油诗来讽到他。县官不知道这是讽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虫,而且下令务必在三日之内捉到三个糊涂虫,少一个也不行。公差们发现一个头顶包袱、骑在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马身上?”那人回答说:“我担心马驮得太重,顶在我头上,可以节省马力。”公差一听这话,就说:“这个人可以算一个糊涂虫了,带他去见官!”公差们走到城门口,见一个手拿竹竿的人想进城,竖着拿城门太低,横着拿诚门太窄,就是进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们两个去交差。县官听了公差的报告,对拿竹竿的说“你为什么不把竹竿锯成两截拿进城来?”公差们一听,说:“报告老爷,第三个糊涂虫查到了。”县官忙问:“是谁,快给我拿来!”公差们说:“等下一任县太爷来了,我们就把他抓起来。” “糊涂虫”县官能当下去,清醒的郑板桥却当不下去,难怪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谚语俗语第92句】:【胳膊拧不过大腿】(谚)胳膊细长,大腿粗壮,胳膊无力扭过大腿。 比喻弱势者拗不过强势者。 也作胳膊扭不过大腿。 胳膊肘弯不过大腿。
【谚语俗语第93句】:【打破闷葫芦】(惯)指猜中极难猜透的话或解开事情的秘密。 也作“解开闷葫芦”。
【谚语俗语第94句】:武大郎卖豆腐——人穷货软
【谚语俗语第95句】:【天下乌鸦一般黑】黑,表示丑恶。比喻坏人坏事到处都 一样。丁玲《水》:“老子走过好几省,年轻时候,抬过轿,吃 过粮,看得多了,处处的老鸹一般黑,哪里种田的人有好日 子过?”
【谚语俗语第96句】:【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谚)打盹(dun):闭眼打瞌睡。比喻人无论怎样精明强干,也会有松懈疏忽的时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时候。 老虎厉害,还有打盹儿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97句】:【三齿钩挠痒——硬手】(歇)硬:本指坚硬,转指过硬、强硬。手:本指形状像手的物品,转指人(多指有某种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过硬本领的人。也指态度或手段强硬的人。
【谚语俗语第98句】:【当了兵不认亲,吃了粮不认娘】(谚)吃粮:旧时当兵吃官粮。指为公家办事,就不能徇私情。
【谚语俗语第99句】:【开弓不放箭】释义:拉开弓而不射箭。比喻故作姿态、虚张声势,或拉开架势,待机行事。例句:事还是竟弄破了好,还是“开弓不放箭”,大家弄几个钱有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