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很火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看完忍不住流泪了!

【谚语俗语第1句】:【富家一席酒,贫汉一年粮】(谚)富家豪华奢侈,一席酒筵的费用,就是够买贫穷人家一年的口粮。 指富人生活极其铺张浪费。也指贫富之间的差距惊人。

【谚语俗语第2句】:【红军】建军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并不叫“红军”,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义和九月的秋收起义,都不叫红军。毛泽东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头两句为证:“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只点明了军队的性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没有出现红军字样。最早称“红军”的是之后的广州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发布《红旗号外》,公开宣称组织工农红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叶挺,工农红军总参谋徐光英。”此次起义失败后,根据广东省委指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1928年5月25日,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明确指出:“可正式命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6月4日,中央在给井冈山前委的信中,又具体指示四军:“关于你们的军队,你们可以正式改为红军。”从此,“红军”这一名称正式成为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称号,各地工农革命军也相继改称为红军。

【谚语俗语第3句】:【馒头落地狗造化】(惯)造化:福气,好运气。讽刺人意外地得了好处。

【谚语俗语第4句】:【打哈哈】(惯)1指凑趣,逗笑。 2指对事情敷衍、应付。

【谚语俗语第5句】:【买香囊吊泪——睹物伤情】(歇)香囊:盛香料的小囊,旧时常挂在腰间,可作赠品或传情的信物。指看到与已有关的物品,引起伤感之情。

【谚语俗语第6句】:鸭子学上树——力不能及;力不从心

【谚语俗语第7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谚语俗语第8句】:【开口不骂笑脸人】(谚)对赔着笑脸的入绝不应张口谩骂。指人不可用粗暴的态度对待谦恭有礼或诚心赔礼的人。

【谚语俗语第9句】:【 成由勤俭败】由奢要成功必须勤奋节俭,奢侈浪费则导 致失败。电台广播:“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盲目追求 高消费,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欢乐,反造成精神负担,这不 是过日子的办法。”

【谚语俗语第10句】:【方丈】人们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方丈”原来指禅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说,印度那烂陀寺的僧房,宽皆方丈许,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禅林正寝,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称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转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称住持本人,从而变成一种职务的称渭了,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所有的高阶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与所有的高职僧会谈,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权处罚犯戒者,也能颁布新规。方丈还可以决定寺院的经费使用。当然,方丈所要负的责任也很繁重,他要领导僧众修行,要给寺众们讲经开示。

【谚语俗语第11句】:下午放学回家,我给鸭子喂了许多东西。等一会儿,妈妈从地里回来了,鸭子嘎嘎地跟在妈妈后面叫着,妈妈又给鸭子倒了不少麦子。我忙说:“刚才已经喂了。”妈妈说:“撑不死的鸭子,饿不死的鸡子。”(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12句】:【东门不开西门开】这儿不通那儿通,总会有出路。《法制 文萃报》(1999,6,14):“(危机感)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 都会有。但有一条:东门不开西门开。”

【谚语俗语第13句】: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

【谚语俗语第14句】:【咬人的狗不露齿】指不动声色,或坏人阴险。或说:恶狗 咬人不露牙。张贤亮《土牢情话》:“看不出你,还有这么一 手。咬人的狗不叫唤,暗地里来啊!”

【谚语俗语第15句】:【圣人面前卖字画】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谚语俗语第16句】:三十年的老陈账——还翻它干什么

【谚语俗语第17句】:【瓜儿恋秧,孩儿恋娘】(谚)就像瓜离不开瓜蔓一样,孩子离不开生身的娘亲。指孩子离不开娘亲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恋着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谚语俗语第18句】:【水沟里翻不了船,蛤蟆腾不起浪】释义:比喻小人物成不了大事或闹不起大乱子。例句:水沟里翻不了船,蛤蟆腾不起浪!你们这些臭鱼烂蟹来破坏俺们铁打的江山,妄想!

【谚语俗语第19句】:我很馋嘴,想跟妈妈去很远的地方吃宴席,妈妈说:“就知道吃肥走瘦。”(贵州·印江)

【谚语俗语第20句】:有钱难买亲生子。

【谚语俗语第21句】:【旧瓶装新酒】多指新内容利用旧形式。鲁迅《准风月 谈》:“近来有一句常谈,是‘旧瓶不能装新酒’。这其实是不 确的。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旧酒。”

【谚语俗语第22句】:【这个一榔头,那个一锤子】释义:比喻你一言,他一语,意见不统一。例句:你还说民主管理指在岩上选组长,做计划,筹资金。在船上还能这个—铘头,那个一锤子,那不是野兔子拉犁,乱套了?

【谚语俗语第23句】:【水里捞月亮】见“井底捞明月”。

【谚语俗语第24句】:【分银子都会有人骂】(谚)给大家分银钱,也会有人发怨言。指再有益的事情,也会有人不满意;或人多了,再好的事,也难保人人都称心。

【谚语俗语第25句】:扯铃扯到半空中——空响(想)

【谚语俗语第26句】:七月天的雷雨——说下就下,说晴就睛

【谚语俗语第27句】:小兵对他外婆没有礼貌,他爸爸训斥他说:“蒸笼要分上下格,豆芽长到天高也是棵小菜儿。在老人面前,别没大没小的!”(四川·富顺)

【谚语俗语第28句】:元宵节下雪了。奶奶看着漫天雪花,笑着说:“今年一定是好年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都是好兆头。”(河南·孟县)

【谚语俗语第29句】:【水深见长人】(谚)长(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显现出英雄本色。

【谚语俗语第30句】:【促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谚)促风:又急又猛的狂风。即使遇到急风暴雨,也不进寡妇人家去躲避。旧指寡妇门前是非多,必须远避嫌疑。 也作“疾风暴雨,不过寡妇之门。

【谚语俗语第31句】:【女子无夫身无主】见“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

【谚语俗语第32句】:爸爸小时候不认真读书,现在出苦力挣钱,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常常对我说:“小时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真经。早知书中有真经,夜晚明灯到五更。”(四川·汶川)

【谚语俗语第33句】:【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谚)禄:禄粮,饭食。指吃了人家的饭,拿了人家的俸禄,就要尽心竭力地报效人家。 也作食人之禄,必当终人之事。 食人之禄,当尽其心。

【谚语俗语第34句】:【摆长蛇阵】(惯)长蛇阵:古时作战常用的一种阵法,队伍按一字长条形排列。比喻排长队。

【谚语俗语第35句】:【远水不救近火】此俗语比喻用较远的办法或工具解决不了当前急迫的问题。意同“远水解不了近渴”。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了春秋时,鲁穆公不与邻国齐国搞好关系,却派几个儿子到远方的晋国和楚国做官。犁组进谏说:“你这样做就好比请越国人来解救落水之人,越国人水性再好,等他来了,鲁人也必定活不了;又好比取来海水解救火灾,海水水量再大,火也必定不会被扑灭,因为远水不救近火!”

【谚语俗语第36句】:【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谚)指凡事和自己没有关系的,就不要去劳神费力。 也作事不干己莫操心。 事不关己莫多问。

【谚语俗语第37句】:高梁秆拴骡子——拉倒

【谚语俗语第38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存在着扰乱的因素,无法平静。刘绍 棠《二度梅》:“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急风暴雨又从城市追 到农村来了。”

【谚语俗语第39句】:【邪不干正】(谚)干:冲犯。指邪气敌不过正气。 也作邪不胜正,妖不胜德。 邪不压正,假不敌真。 邪不压正,正能克邪。

【谚语俗语第40句】:大木匠锯板——推来推去

【谚语俗语第41句】:十二月天找杨梅一难上难

【谚语俗语第42句】:【阎王催命不催食】(谚)即使是阎王来讨命,也得让人把饭吃饱。指吃饭是人生的头号大事,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人吃饭。 也作“阎王催命不催粮”。

【谚语俗语第43句】:【来也不认得爷,去也不认得娘】(惯)形容六亲不认,不讲道理。

【谚语俗语第44句】:【鸡子里头算出四两骨】(惯)比喻十分吝啬,极能算计。

【谚语俗语第45句】:【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油】(谚)狗生性爱吃油脂,只要有点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净。比喻浅薄的人一旦发迹,便会表现得非常轻浮。

【谚语俗语第46句】:【钱财如流水,流去还流回】(谚)钱财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来。指钱财本是流通之物,流进来别喜,流失了别愁。

【谚语俗语第47句】:【吃眼前亏】(惯)指立刻就受到伤害。

【谚语俗语第48句】:【芝麻摔八瓣】形容极小。电视剧:“芝麻摔八瓣的官,你 真有瘾呀?”

【谚语俗语第49句】:【只点火,别加柴】只是引导或煽动,自己不参与。浩然 《艳阳天》:“马之悦追着女人,又小声地嘱咐几句,让女人只 点火,别加柴,适可而止。”。

【谚语俗语第50句】:【踩窝子】(惯)比喻探查底细。

【谚语俗语第51句】:【前人栽树,后人修剪】释义:比喻前人开创的事业,后人要巩固、发扬光大。例句:那年月,老一辈闹革命啃草根、吃皮带,还要流血牺牲;现在咱吃细米、嚼白馍,只不过多流几身汗。这就好比“前人栽树,后人修剪”。

【谚语俗语第52句】:【没有不吃腥的猫】见“哪个猫儿不吃腥”。

【谚语俗语第53句】:【光棍点到为算】(谚)对精明人说话,不必细说,意思点到即可。指精明人心有灵犀,一点就明。 也作“光棍一点就透,傻子棒打不回”。

【谚语俗语第54句】:【不打不成相识】(谚)指人与人之间,往住在发生冲突后,结识乃至成为朋友。 也作不打不相识,不骂不要好。 不打不相识,不争不相亲。

【谚语俗语第55句】:【人靠衣服马靠鞍】(谚)人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就会显得分外精神;马备上一副讲究的鞍鞯,就会显得特别骏美。指衣服对人体的形象美有极大的影响。 也作人的衣裳马的鞍。 人是衣装,马是鞍装。

【谚语俗语第56句】:爸爸与一位干部的亲戚一起找工作,那人找到了,爸爸却没找到。爸爸悻悻地说:“交情有厚薄,砖头有缺角。”(江苏·扬州)

【谚语俗语第57句】:【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谓先打击要害。清代《红楼 梦》:“俗语说:擒贼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拿 我开端。”

【谚语俗语第58句】:太平洋搬家——翻江倒海

【谚语俗语第59句】:【白脸奸臣】“白脸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乱世,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将枭雄变成了奸雄。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人们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背汉的奸臣。《三国演义》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

【谚语俗语第60句】:【一拿一个着】(惯)比喻一猜就中。也指一出手就能逮着。

【谚语俗语第61句】:【耳听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谚)听别人讲说的次数再多,也不如自己亲手做一遍效果好。指一切真知,都必须经过实践方为可靠。 也作“眼过干遍,不如手过一遍”。

【谚语俗语第62句】:【心则不竞,何惮于病】(谚)竟:强。惮:怕,人怕的是自己的身心不强健;自身强健,还怕什么病。指自我坚强,就不惧外患。

【谚语俗语第63句】:【抛到东洋大海里抛得很远】多指忘却,损失。明代《二 刻拍案惊奇》:“张禀生没计奈何,只得住手。眼见得这一项 银子抛在东洋大海里了。”

【谚语俗语第64句】:【差着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事 出《西游记》。此语指相差太大。成语:大相径庭。海外梁 厚甫《海客随笔》:“有时谈到某一政客的出身和背景,与事 实之相去,如十万八千里,也没有加以纠正的人。”

【谚语俗语第65句】:【八面不着底儿】(惯)比喻对事情弄不明白或没有把握,心里不踏实。

【谚语俗语第66句】:【开着眼做,合着眼受】见“睁着眼做,合着眼受”。

【谚语俗语第67句】:【自屋里做大】(惯)比喻在家里称王称霸。

【谚语俗语第68句】:草帽破了顶——露头

【谚语俗语第69句】:【千针难缝人心碎】(谚)干针万线,也难缝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伤透了心,便再难回复到以前状况。

【谚语俗语第70句】:本来挺暖和的,可这几天又冷了起来,电视上说这叫“倒春寒”现象。爸爸说:“这就叫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山东·汶上)

【谚语俗语第71句】:【狐狸再狡猾,狐皮还是经常出售的】(谚)狐狸无论怎样狡猾,也逃不脱身死皮售的命运。比喻邪不胜正,邪恶者终归要受到正义的制裁。

【谚语俗语第72句】:有人做事只图自己方便,却给别人带来麻烦,叔叔说这些人是“侧着身子放屁——只顾自己顺气儿”。(陕西·子洲)

【谚语俗语第73句】:【人家搬砖你搬坯,人家打狗你打鸡】(惯)斥责人做事故意和别人不一样。

【谚语俗语第74句】:邻居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爷爷劝架说:“人吃的是盐和米,讲的是情和理。有话好好说,有理慢慢讲,何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翻脸,伤和气?”(江苏·高邮)

【谚语俗语第75句】:我正玩得带劲,妈妈却一连几次催我去写作业。我没有理会妈妈,继续玩儿。妈妈生气了,大声喝道:“你不要‘老虎不发怒,就把老虎当山猫’。”(安徽·巢湖)

【谚语俗语第76句】:【君子断交,不出恶声】(谚)断交:断绝交往。恶声:伤人的话语。指有修养的人和人断交时能保持冷静的态度,不以恶语相向。

【谚语俗语第77句】:【郎中】“郎中”现指医生,南方多此称呼。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有地下党联络员假扮郎中为沙四龙看病传递情报的情节。郎中,古代是一种官职。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光实禄勋,管理车骑、门户,并充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设有车、户、骑三将,其后类别逐渐泯除。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级部员。范晔《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指汉朝的官职。宋代始设医官,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称医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显然是为抬高医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说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长期称医生为郎中,也就习以为常了。

【谚语俗语第78句】:【小人】现在人们所说的“小人”,通常都是指那些心术不正,胸怀不够坦荡的人。“小人”,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含贬义的道德评价范畴,时至今日,正月初五包饺子还要“剁小人”,可见其处境不妙。其实,若追根溯源,“小人”境况的恶化,是有一个嬗变过程的。西周时期,“小人”不过是一种身份的称谓而已。如《小雅·大东》日:“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意思是说贵族大人走在大道上,而平民则在路边观望。可知,“小人”泛指平民和下层劳动者。“小人”之称,这里虽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偏见,却没有道德贬损之意。 “小人”一词,还是个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宋钱俪《钱氏私志》:“燕风北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对中人以上,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则称我家。”除此之外,“小人”还有几种含义并非贬义。如旧时下对卜有过失,检讨时常说:“小人该死。” 把“小人”斥为道德低下之人,始作俑者为孔子,请看儒家经典。首先,“小人”好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其次,“小人”无固定德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再次,“小人”不知敬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还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由于儒家多贬斥小人,在中国历史上“小人”多取贬义。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从古至今,“小人”的贬义概念没有发生变化。

【谚语俗语第79句】:【艺不压身】(谚)技艺只会给人提供方便,不会给人造成负担。指掌握了一门技艺,可到处自食其力。 也作“艺多不压身”。

【谚语俗语第80句】:【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只能看表面现象,内 行人能够看出规律、技巧。张贤亮《绿化树》:“俗话说,外行 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即使他干端坯递泥这样的简单劳动, 我马上知道他非常有眼力。”

【谚语俗语第81句】:【脚不点地】(惯)形容走得飞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脚不沾地。 脚不停趾。

【谚语俗语第82句】:【舌头比刀子厉害】(惯)指人嘴厉害,说话不让人。

【谚语俗语第83句】:【灯草拐棒儿——拄不定】(歇)灯草:灯芯草的茎,质软中空。拄:谐“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灯草拐杖——拄不定”。

【谚语俗语第84句】:谷糠搓绳——难合股

【谚语俗语第85句】:我家才盖了楼房,可爸爸又要买这买那的。妈妈说:“借的钱还没还呢,你啊,抱个猪崽养养,弄个心思想想。”(江苏·泰兴)

【谚语俗语第86句】:小明的爸爸天天打牌,后来小明也跟着学开了,结果考试没有及格。小明爸爸知道了,要打小明。小明妈在一旁道:“你自己带着毛病,还给人家治癣,谁听你那一套?还是你先改了吧!”(山东·东营)

【谚语俗语第87句】:【井里没水四处讨】(谚)井里没有小时要到处去找,不能坐等着渴死。指遇到困窘的事,要积极想办法,寻出路,不能坐以待毙。

【谚语俗语第88句】:小明想出风头,到朋友家借了辆摩托,刚骑到马路上就摔倒了,结果伤了腿。邻居大妈说:“看来风头、霉头两隔壁啊!”(浙江·温州)

【谚语俗语第89句】:小康来找我弟弟玩,我弟弟对妈妈说:“我不和小康玩,小康是个坏孩子。”妈妈说:“但你是好孩子,小康可以和你玩啊!”弟弟说:“对啊!”于是就和小康出去玩了。(河北·新乐)

【谚语俗语第90句】:【骑牛不怕牛身大,骑马不怕马头高】(谚)比喻决意要征服对方,就不怕他的势力有多强大。

【谚语俗语第91句】:鸭棚老汉睡懒觉——不简单(捡蛋)

【谚语俗语第92句】:好汉打虎不打猫——找对手

【谚语俗语第93句】:【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想要,达不到目的;没 想要,倒轻易地得到了。事与愿违,出乎所料。台湾李敖 《笑傲五十年》:“受苦受难的中国人,禁不住老天爷一再开 玩笑,最后喟然长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 荫。听其自然了,认命了。”

【谚语俗语第94句】:瓜地里的草人——样子货

【谚语俗语第95句】:【毒蛇口中吐莲花】蛇吐信(舌)似花。指坏人装成友善的 样子。罗旋《南国烽烟》:“正如俗话说的:咬人狗,不露齿, 毒蛇口中吐莲花。大家要擦亮眼睛啊!”

【谚语俗语第96句】:长坂坡前的赵云——孤军奋战

【谚语俗语第97句】:叔叔成天大吃大喝的,就是不愿意干活。爸爸对他说:“找点活干吧,行走三分利,坐吃山也空啊!”(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98句】:吃桑叶吐丝——肚里有货

【谚语俗语第99句】:【按倒葫芦瓢起来】(惯)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两个上小下大的球连在一起,中间较细,表面光滑,可做器皿。瓢: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头挖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刚把葫芦摁入水里,瓢又浮了起来。比喻问题一个接一个,刚解决一个,另一个又冒了出来,使人应接不暇。 也作按倒葫芦漂起瓢。 按下葫芦瓢起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73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