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汉语文案结构
请给几段富有哲理,优美的汉语句子
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 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老板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
舞台再大,人走茶凉。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汉语句子的类型有哪些
【第1句】:从结构上分,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由一个短语或一个词构成,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取消了独立性的单句)构成。
我们一般所说的“句子”,指的是“单句”。
单句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如“明天晴天。
”“这里风景优美。
”“他来了。
”是主谓句。
“好!”“严禁吸烟。
”是非主谓句。
【第2句】:从语气上分,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例如:A.理想是前进的灯塔。
(陈述句)B.你上哪儿?(疑问句)C.请勿吸烟!(祈使句)D.多么可爱的秋色啊!(感叹句)从结构上对句子划分得出的类型叫句型,从语气上对句子的划分得出的类型叫句类。
句型和句类是对句子作不同角度的划分得出的类型,因此,一个句子总是兼属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
例如:A.理想是前进的灯塔。
(主谓句、陈述句)B.你上哪儿?(主谓句、疑问句)C.请勿吸烟!(非主谓句、祈使句)D.多么可爱的秋色啊!(非主谓句、感叹句)E.你真了不起!(主谓句、感叹句)【第3句】:单句句型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一)主谓句由主谓结构构成的句子叫主谓句。
【优美句子第1句】:名词性谓语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名词性谓语句。
名词单独充当谓语的情况较少,较多的情况是名词性偏正结构。
例如:A.今天阴天。
B.明天中秋。
C.鲁迅浙江人。
D.赣,江西省的简称。
E.猪肉两斤半。
F.他两个儿子。
G.这部小说去年出版的。
H.他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
I.老李好眼力。
【优美句子第2句】:动词性谓语句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性谓语句。
例如:A.他去了吗?(单个动词作谓语)B.我喜欢这绚丽的秋色。
(动宾结构作谓语)C.她急忙告诉我去月亮湖就在这里上岸。
(双宾结构作谓语)D.他讲得很清楚。
(动补结构作谓语)E.水生昨天从北京出发。
(动词性偏正结构作谓语)
【优美句子第3句】:形容词性谓语句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性谓语句。
例如:A.冬天冷,夏天热。
B.这声音清脆、响亮。
C.小伙子壮壮实实的。
D.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
E.他的学习成绩很好。
F.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
G.老李高兴得合不上嘴。
【优美句子第4句】:主谓谓语句由主谓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
例如:A.他一个字都不会写。
B.我什么苦都吃过。
C.中国人死都不怕。
D.整个晚上眼都没眨一下。
E.我们上海也去过。
F.这个困难,我们一定能克服。
G.北京我没有去过。
H.这种专业,报考的人不多。
I.你那种说法,我认为有些片面。
J.鲁迅的文章,我读过很多。
K.庐山风景秀丽。
L.这部电影,女主角是刘小庆。
M.他态度和谒。
N.孩子们心早就飞到动物园了。
O.甲班五个人一间住房。
P.他的孩子,一个胜过一个。
Q.他们谁也不理谁。
R.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S.新兴的边缘科学,他的兴趣十分浓厚。
T.田间管理,他的经验很丰富。
U.这次比赛,你得的分最高。
【第5句】: 主谓句中的省略句A.去北京。
(省略句,省去了主语“我”)B.说吧!(省略句,省去了主语“你”)(二)非主谓语句(无主句)非主谓句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结构以外的其他结构构成的句子。
可分为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和形容词性的三种。
【第1句】:名词性的非主谓语句,如:A.王老师!(称呼)B.春天。
大龙须沟。
(背景说明)C.票!(表示祈使)D.多美的风光!(赞叹)E.一声汽笛。
(表示事物的呈现)【第2句】:动词性的非主谓语句,如:A.出太阳了。
(说明自然现象)B.有人找你。
(说明出现的情况)C.祝你生日快乐!(表示祝愿)D.严禁攀折花木。
(表示禁止)E.多谢!(表示恭敬)【第3句】:形容词性的非主谓语句,如:A.好极了!(表示评价)B.多美呀!(表示感叹)C.好吧!(表示同意)【第4句】:叹词、象声词也可以构成非主谓句,如“唉!”“哎哟!”“哗”“轰!”。
注意:省略句不是非主谓句。
省略句是由于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的帮助而省略了某些成分;省略的成分是确定的,如果要补出来,可以准确地补上。
而非主谓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任何成分去理解。
例如:A.严禁吸烟!(非主谓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主语去理解。
即使要添上主语,也无法准确地补出。
)B.别抽烟。
(省略句,可以准确地补上主语“你”)C.出太阳了!(非主谓句,句意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加什么成分)D.好大的胆子!(同上)【第4句】:单句的成分为了简化关于句法成分的内容,通常只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句法成分,在词组里是词组成分,在句子里是句子成分。
(一)主语【第1句】:主语的类型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能回答“谁”或“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语可以是动作的施事、受事、工具、范围、时间、处所等。
例如:他吃了西瓜(施事) 西瓜被他吃掉了(受事)那个筐子啊,只能装白菜(工具) 采访工作,他的经验很丰富(范围)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时间) 墙上挂着一幅画(处所)从构成材料上看,主语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也可以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①最常见的是名词性词语(特别是名词)充当主语。
例如:A.老师马上就到 B.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C.我借来一台录音机 D.三个人坐一条凳E.九是三的三倍 F.一斤等于十两② 其次是动词性词语作主语,其谓语一般是形容词,或是由“是”“使”等非动作性动词构成的词组。
例如:A.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B.开车不容易C.干净最重要 D.坚持说英语很有必要E.谦逊是一种美德 F.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 时间主语和处所主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跟一般人物名词(包括代名词,下同)一样,也可作主语。
如:A.小王去了深圳(人物名词作主语)B.昨天来了一位新老师(时间名词作主语)C.屋里能住十个人(处所名词作主语)(二)谓语谓语和主语是相对的,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构成材料上看,谓语有动词性的,也有形容词性的。
最常见的是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
例如:A.会议开始了(动词谓语) B.主席作报告(动词谓语)C.秋收即将结束(动词谓语) D.我们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动词谓语)E.大伙儿坐在台前看表演(连动谓语) F.我们选他当代表(兼语谓语)G.这酒劲儿大 (形容词谓语) H.北方干燥,南方潮湿(形容词谓语)名词、数词、量词、一部分代词以及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充当谓语,并且一般是肯定形式。
例如:A.他广东人 B.这间屋子三扇门C.今天星期三 D.他厚脸皮E.那个战士挺高的个儿 F.每人刚好两本G.他才二十岁 H.这间屋子就三扇门(三)宾语
【优美句子第1句】:宾语的类型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能够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
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施事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宾语是动词性成分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够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
宾语与动词性成分相对待。
从语义上看,宾语可以是动作的受事、施事、工具、处所、结果等。
例如:A.他读英语 (受事)B.我家里来了客人 (施事)C.他写毛笔 (工具)D.我住四楼 (处所)E.巴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计算机 (结果)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带各种各样的宾语,如“打球”的“打”,就可以有:“打篮球、打半尝打联防、打主攻手、打时间差、打短平快、打奥运会、打北京队、打决赛、打世界冠军”等等,其中好些宾语很难叫个什么名目。
A.喜欢英语 喜欢学英语B.爱书 爱热闹C.担心他 担心出事D.研究方案 研究怎样安排工作E.赞成他的做法 赞成去黄山春游F.开始新的生活 开始上课
【优美句子第2句】:双宾语双宾语指的是一个谓语带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分别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和间接宾语(远宾语),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
双宾语一般是前一个指人,叫近宾语,后一个指事物,叫远宾语。
如“她教我们数学”“我们”是近宾语,“数学”是远宾语。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如“问、教、欠、还、交、租、给、送、赠、输、赔、奖、告诉、请教、称、骂、托”等。
①他给我一支笔。
②那位老人昨天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③他发放店员一些钱。
④我送她一束花。
⑤小王告诉我们,火车明天上午九点开出。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特殊的双宾句。
①我借了图书馆两本书。
( )②我要了他一张纸。
( )③会计收了我30元钱。
( )④老李租了旅馆一间房子。
( )判断方法:看近宾语是不是远宾语的定语,是定语就不是双宾语,反之就是双宾语。
(四)补语补语是动词性词语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或“多久”等意思,或者表示程度,常常由“得”引出。
【第1句】:补语的类型从语义上看,补语可以是动词性成分的结果、趋向、情态、数量等。
(1)结果补语听得<清楚> 听<不清楚> 喝得<醉> 喝<不醉>写得<完> 写<不完> 看得<懂> 看<不懂>(2)趋向补语送得<去> 送<不去> 传得<过去> 传<不过去>爬<上>山<去> 跑<下>楼<来> 放<回>动物园<去>拿<出>一支钢笔<来> 拿<出来>一支钢笔 拿一支钢笔<出来>注意:“起来”“下去”用在谓词后面,有时不表示趋向,而分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或继续。
例如:打<起来> 说<下去> 冷<起来> 胖<起来> 冷<下去> 瘦<下去>(3)情态补语说得<好> 说得<很好> 说得<不好>累得爬<不起来>了 洗得<干干净净> 弄得<到处是水>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你有经验,这项工作你一定做得<好>(4)数量补语表示动作的量,由动量结构和时量结构充当,分别称为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
例如:看<一遍> 去<一趟> 打<一拳> 砍<一刀>成立了<两年> 等了<老半天> 那件衣服在外边晒了<两天>。
我来到天津<八个月>了。
(5)程度补语在谓语(主要是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的后面表示程度,可分为两类:A.不带“得”的,一般由“极、透、多、死”等词充当,后面必须带上“了”:好<极>了 糟<透>了 好<多了 讨厌<死>了 恨<死>了B.带“得”的,一般由“很、多、慌、厉害、要命、要死、不行、不得了、了不得”等词语充当。
例如:乱得<很> 懒得<多> 闷得<慌> 疼得<厉害> 痒得<要命>怕得<要死> 困得<不行> 忙得<不得了> 高兴得<不得了>另外,动词可以同“得来”“不来”“得了”“不了”“得”或“不得”组成补充结构。
例如:合得<来>合<不来>解决得<了> 解决<不了> 去<得> 去<不得>【第2句】:数量结构充当补语与充当宾语的区别数量结构既可作补语又可作宾语,其区别是:表物量的是宾语,表动量的是补语,表时量的既可以是宾语也可是补语,但表时点的是宾语,表时段的是补语。
①看了他一眼(“一眼”作 语,语义上指向“看”)②井挖了三眼(“三眼”作 语,语义上指向“井”)③新书买了五本(“五本”作 语,语义上指向“新书”)④新书买了两次(“两次”作 语,语义上指向“买”)⑤到八时才下班(“八时”是时点,作 语)⑥等了八小时才来(“八小时”是时段,作 语)⑦工作到半夜才下班(这里的“半夜”指午夜,是时点,作 语)⑧工作了半夜(这里的“半夜”是“半个夜晚”的意思,是时段,作 语)(五)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定语用在主语或宾语前,常带“的”,表示“谁(的)”“什么样(的)”“多少”等意思。
与定语相对的成分是定语中心语。
定语对中心语的修饰大致有四种情况:第一,对中心语进行限定,一般可称为“限制性定语”。
例如:(三好)学生 (科学)画报 (你今年订)的杂志 (人)的喊叫第二,对中心语加以描述,一般称为“描述性定语”。
例如:(多么幸福)的家庭 (紫红色)的裙子 (雷厉风行)的人 (高尚)的情操 (平平常常)的事情第三,表示领属关系,可以称为“领属定语。
例如:(他)的钢笔 (我)爸爸 (图书馆)的书 (老李)的房子第四,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比较特殊。
例如:(他)的字写得不错。
(比尔)的汉语说得很流利。
他没有帮过(我们)的忙。
别开(老李的玩笑。
附: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多层定语之间一般按照与中心语关系的密切程度排列顺序,关系越密切的定语越靠近中心语。
多层定语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般是:①表领属关系(谁的)②表示时间、处所(什么时候、什么地方)③指示代词或数量短语 (多少、哪一个)④动词、动词性短语(表示怎样的)⑤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 (什么样的)⑥表性质的名词 (什么)▲口诀:领时代数动形名但不能完全机械地套用,要根据语境随时调整。
▲下列多项定语打乱了顺序,请你给其恢复原位,正确的顺序是:①新分配来的 ②中文系 ③女 ④戴眼镜的 ⑤那位【第1句】: ②⑤①④③ 老师①蓝呢子 ②那件 ③他姐姐 ④去年买的【第2句】: ③②④① 或 ③④②① 大衣①昨天上午 ②我 ③从北京寄来的 ④两封 ⑤收到的【第3句】: ②①⑤③④ 感谢信①那几个 ②门口 ③穿黑色西装的【第4句】: ②①③ 学生①光荣的 ②这几名 ③师部 ④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第5句】: ③②④① 老战士①优秀的 ②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 ③一位 ④国家队 ⑤女 ⑥篮球【第6句】: ④③②①⑥⑤ 教练(六)状语状语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程度或语气等。
例如:①他(已经)走了。
(时间)②咱们(北京)见。
(处所)③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对象)④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方式)⑤连长〔眉梢带笑地〕介绍说 (情态)⑥毛泽东〔非常〕喜欢彭雪枫将军。
(程度)⑦《最炫民族风》〔全都〕是我们童年曾经看过的动画片! (范围)⑧“红楼追"梦"人”〔对《红楼梦》〕已经走火入魔了。
(对象)⑨台湾宝岛〔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肯定)⑩贾宝玉为何〔偏偏〕喜欢林黛玉。
(语气)附: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总的说来,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要比多项定语的灵活得多。
我们只能总结出一个大概的次序:①表时间的介词短语②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短语③表处所的介词短语④表语气的介词短语(副词)⑤表情态的词⑥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词前到底 昨天 同领导 在办公室里 为了小李 认真地 又昨天到底为了小李在办公室里又认真地同领导 谈了一次。
【第5句】:现代汉语句子的特殊结构(一)连动句(具体参见前面连动短语)连动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词语或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或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连用,几个词语之间没有语意停顿或关联词语,特点是连用的两个谓词共用一个主语。
连动短语的结构常见的有几种:第一是动词性词语连用。
①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
”②张老师皱起眉头思索着。
第二是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连用。
①我读了你的来信十分高兴。
②阿Q听到了很羡慕。
第三是动词和主谓短语连用。
③白茹笑着头一歪。
第四是主谓短语和动词性词语连用。
④他嘴笨不会说话。
”(二)兼语句(具体参见前面兼语短语)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兼语句特点第【第1句】:兼语句的谓语是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第2句】:兼语句多有使令的意思,所以句中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
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
此外,前一个谓语也可以是“有”字。
第【第3句】:兼语句中兼语的谓语(第二动词)是前边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结果,即兼语前后两个动词在语意上有一定联系。
①战士们迫使敌人放下武器。
②我们选他当班长。
③屋里有人在说话。
④她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莎莎。
⑤我嫌这件衣服太花哨。
⑥我感谢你告诉我一个好信息。
⑦谢谢你帮我修好了自行车。
句子成分歌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前置状语目时地,意义不变能复位。
补语只能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
介宾短语多状补,不能充当宾主谓。
的定地状得是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为:〔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目的处所时间〕〔修饰主语〕 〔修饰谓语〕 〔补说谓语〕 〔修饰宾语〕
有关于朋友的优美句子(英语加汉语)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也有人说“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学”的融合;更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的组合。
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注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美学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语文学科必然的属性之一。
曾几何时,纯粹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引入歧途,扼杀了语文学科的美感属性,或者也知道有美感属性,就是把它置于最次要的位置。
结果学生变成了做语文试题的“机器”,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越学越没有兴趣,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每况愈下,语文教学步入一个怪圈:年级越低越能考高分,高中毕业,读了十二年的语文书,高考语文试题必须设置150分制,结果才似乎差强人意了,因为已经能够考出八九十分了。
殊不知,以百分制核算也只有五六十分,更有甚者,就是150分制有些学生也只能考出五六十分。
多么令人痛心啊。
这里笔者并不是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主要是,语文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忧心忡忡:中国人学不好语文,中国人对学语文没有兴趣。
这值得有识之士的忧虑。
其实,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特有的最美妙的东西,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我们的汉语言更具有优美、隽永的特点。
我们理所应当对它兴味盎然。
文学作品更是思想、情感、美感的集合体,我们应该对它热情有加。
写文章更是美差,因为作文是抒写自己美好情感、展露自己才华的绝好形式。
笔者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学科领域潜在的美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
【第1句】:展露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揭示美感,使学生学有兴趣 在介绍汉语特点时,引入戏谑之语:使用中文比用英语更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
因为汉字负载的信息量要比英语大得多;且英语是拼音文字,多音节词很多,而汉字多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相比之下汉字占的位置短多了;汉字的笔画按一定位置叠加而成字当然要省位置多了;另外,中文书写时,词与词之间不留空,而英语则不然,故汉语又比英语节约了空间。
而世界上每年用英汉两种文字印刷的书籍是最多的。
虽然这仅仅是戏谑之语,但确实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好汉语言的自觉性,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在介绍汉字构字常识的时候就先告诉学生:汉字的方块结构体现着汉民族崇尚稳重的心理,有值得深思的美学价值;汉字的笔画有多有少,间架结构也各种各样,这些就体现着疏密有致、对称均衡的美学意义。
所有这些美丽,聪明的学生一寻思就能把握住,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产生一种写好汉字的内驱力。
在介绍汉字的构造常识的时,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
“象形字”本身就是图画,.既简洁抽象,又显形象生动: “ ⊙ ”(日)、“”(月)“”(网)、“”(刀)、“”(木);在介绍象形字的时候,应该就用篆文入手,因为篆文是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间的过渡阶段,还保留了相形字的图形特点。
“会意字”更让人有一种一目了然的直观美:“磊”三石相叠,石头多;“晶”,三个太阳会聚,光亮灼人;“森”,很多树木;怪不得古人以“三”虚指“多”。
在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最好借助多媒体,这样直观性更强。
学生在体验美感的愉悦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知识的熏陶.身心状态好。
学习效率又高。
学生怎会感觉枯燥而有厌学心理呢? 象声词同样能给学生以美感体验。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萧萧”是象声词,它能让我们看到“西北风铺天盖地卷来,带着呼啸。
壮士的头发、衣服都被扬起,但身体岿然屹立”的画面,这是一种豪壮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中的“萧萧”也是象声词,但它又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树木高耸入云,许许多多的树叶纷纷飘落又被秋风一阵一阵卷起”的画面,这是又一种美。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雅·车攻》),这里的“萧萧”也是象声词,它能让我们眼前浮现出:皮毛泛着油光的战马正一队一队走过的雄壮画面。
这时你再让学生把握象声词的巨大的想象启迪作用,学生会体会不出来吗?再说学生更会因此重视象声词的。
叹词声调的变化能让人感受到特别的意义。
如“啊”,当读阴平时,则表示惊异和赞叹: “啊,出彩虹了!”当读阳平时,则表示追问:“啊,你说什么?”当读上声时。
则表示惊疑:“啊,你怎么啦?”当读去声并适当拖音时,则表示明白过来:“啊,原来是你。
”汉语的魅力可见一斑了吧。
有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词语的重读表意也不同。
如:“这部电视剧我去年看过”,如果重读在“这部”,表示的意思则是“其它电视剧我可没看过”;重读在“电视剧”,表示的意思则是“小说或剧本我可没看过”;重读在“我”,表示的意思又是“其他人看没看过我不知道”;重读在“去年”,表示的意思又是“有些细节恐怕忘了或现在的情节不知有没变化”;如果重读在“看过”,表示的意总则是“不是听说而已”;等等。
这些神奇的语言现象,怎会不让学生心动进而留连往返?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就被激发起来了,学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汉语语言中还有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语言现象。
如“我差点儿出车祸”与“我差点儿没出车祸”,形式相反,表意却一样;再如“中国队打胜了姜国队”与“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也是这样。
这些神奇的语言现象的美被教师引入并激发后,学生就能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并感受到原来以为枯燥的语言其实美不胜收,进而产生研究的欲望。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学生原来不易把握。
笔者就从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使用通感的例子入手。
先提问:声音抽象吗?开始许多学生认为不抽象。
因为声音能让人感觉出来。
再问:声音尖、声音细中的“尖”、“细”是听觉感受还是视觉感受?许多学生开始一愣,进而恍然大悟:这是用视觉来形容听觉,感觉互通,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有无穷魅力。
更对通感的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因为有切身体会,学习效率当然提高了,这知识点甚至有可能因此让他们记住一辈子。
【第2句】:揭示文学作品的美感,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 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时,要避免面面俱到,有侧重点地揭示作品的美感。
散文作品,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小说戏剧作品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诗歌作品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
散文作品,它有魅力,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即所谓的人生真谛;二是独创性的语言。
指导学生读散文时就让他们抓住这两点或其中一点,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博览,去读更多的散文作品学生必然又轻松又受益非浅。
钱钟书的《围城》能传世的真正原因不就是: “城里的人要到城外去,但城外的人想进城里去”这句独特的品悟出人生真谛的话么。
生活阅历越深的人越能品出这句话的醇味。
在研读朱自清的《绿》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住描写“绿”的语言的独创性。
就先让学生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几种颜色中挑选一种来描写,要求三百字左右。
学生都觉得不容易。
然后再让学生从《绿》中找出朱自清写“绿”的文字,再让学生谈语言有没有创造性。
学生必然会在心中暗暗钦佩。
同时明白创新的可贵和价值。
这样之后呢,谁也不能说他们不会自觉付诸行动,自觉去探索寻觅让他们产生美感的东西。
阅读小说戏剧作品,学生常常最看重情节,情节的曲折生动本身就是充满魅力和美感的,但这不是作品的精髓部分,真正能检测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标准应该是能通过作品中的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作品的美,能从看似平淡无奇中感受到作家的独特匠心。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一段葛朗台的语言: “噢。
是金子
金子!”他连声叫嚷。
“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
啊
啊
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
为什么不告诉我
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 让学生反复念叨揣摩这段文字,同时揣测葛朗台的心理。
学生在感悟下会觉得这语言实在精妙绝伦.把一个对金子痴迷若狂的人的心态暴露无遗了,在这样引导及品味下,学生会喜欢阅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的,因为人物语言是那么美妙。
《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
初看是平常话,其实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
“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 “宝玉看罢(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这一处写黛玉和宝玉的感觉虽一样,但两个人的表现截然不同,细细推敲这里有无穷魅力在其中,可谓“看似平淡实奇岖”。
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戏剧的美妙之处,不仅仅让学生有一种美感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诗歌的美感更是显而易见的,一般人都能注意把握,这里就不赘言了。
【第3句】:揭示作文的美,使学生作文欲罢不能 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牛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以作文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品,是叶圣陶老先生一贯主张的。
可是学生一说到作文就怕就头疼,逼得急了,消极应付。
这常常是语文老师最感冒的事。
笔者还是注重从让学生体验作文美感入手。
确实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动机。
首先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美点,把学生作文美的外延扩大。
如:一个词语用得好,不管是成语还是刚刚学过的新词,只要学生能用到他的作文中去,就用红笔注明:成语用得好或能学以致用;作文开头有一些有特色的语言,就用红笔注明:开头美妙无比;要是用了有特色的比喻,就用红笔注明:比喻很有创造性;要是发现学生作文中有对生活的独到看法,就用红笔注明:见解足见智慧的光芒;要是发现学生作文的思路开阔,用笔老成,就用红笔注明:有大师风范。
诸如此类。
从不吝啬赞扬的按语,而是让我的红笔迹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看到我的红笔迹,就好象看到他们作文的美丽,使他们作文有成功的快感,这样学生必然有兴趣作文了。
其次肯定学生工整美观的书写习惯。
凡是作文书写工整美观的,不仅仅给高分鼓励,更是在在大范围内表扬展示,让学生明白美观书写也能给人以愉悦,也是亮丽的风景,也是作文成功的要诀(特别在还是用手写作文的时代)。
再次是给优秀作文创造发表的园地。
除了组织学生踊跃地投稿,让学生的作文变成美丽的铅字,使作文散发油墨香味外,还利用自己熟悉的电脑打字和电脑编辑技巧,自己对学生的作文编辑打印,尽量使学生的作文无论对作者还是对其他学生而言都能产生成功的美感体验。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注重变化形式,让学生尝试各种有兴趣的文体。
如:小剧本,让学生体验戏剧语言的魅力;小学术论文,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学术问题,进行立论并谈看法,确立一家之言;使用规定的成语写成语短文(笔者已着手编辑了两辑)。
错综变化本身就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不熟悉、陌生的事物总能让学生产生美感和尝试欲,学生的作文兴趣当然就被激发起来了。
心理学上说,良好的情绪情感反应,能大大提高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
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令人愉悦的美感体验中必然能得到提高,且使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到知识带给他的美感,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做法符合心理科学:有些心理学实验表明,在完成认知操作作业的过程中,处于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状态下,作业的态度积极,自信度高,知觉范围广阔,思维灵活,操作快捷。
在教学过程中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愉快情绪情感的教学,学生总是全神贯注,反应积极,学习效率通常较高。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美感,就是在创设令学生愉快舒畅的学习氛围,就是在把知识的探求与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乐和愉悦,变学习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这样就必然有持久的高效率。
让我们都来努力,使语文课变得更加富有情趣,充满美感,人人喜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5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