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互文文案
柳永 望海潮 翻译
原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画桥,风幕,参差十万人家。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古诗《望海潮》原文及意思
望海潮·洛阳怀古 望海潮
【宋】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 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花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极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简析】 此词一题洛阳怀古,非是。
词中提到金谷、铜驼等地,系虚似洛阳、实写汴京,虚虚实实,乃有忧谗畏讥之意在焉。
前三句梅花渐稀,冰河解冻,年华暗换,又到早春时节,然后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
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之一。
工诗词。
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风相近。
有、。
【主要词作】 鹊桥仙(纤云弄巧) 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 踏莎行(雾失楼台) (天涯旧恨) 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 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 满庭芳(山抹微云) 千秋岁(水边沙外)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答者:蜣螂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6-14 20:23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 “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词调始见于,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二】 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
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
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
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
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
“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因此宋之问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
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
“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蒋雅云)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
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
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
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
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
“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
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
“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蒋雅云)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洛阳怀古 望海潮
【宋】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 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花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极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简析】 此词一题洛阳怀古,非是。
词中提到金谷、铜驼等地,系虚似洛阳、实写汴京,虚虚实实,乃有忧谗畏讥之意在焉。
前三句梅花渐稀,冰河解冻,年华暗换,又到早春时节,然后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
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诗词。
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风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主要词作】 鹊桥仙(纤云弄巧) 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 踏莎行(雾失楼台)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 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 满庭芳(山抹微云) 千秋岁(水边沙外)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答者:蜣螂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6-14 20:23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 “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 望海潮 *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 ?△??????△??????????????????△?????????? (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 ???????????????△??????△??????????????? 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最后两句可换成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说明:望海潮词牌,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平韵、下阙六平韵,一韵到底。
望海潮 作者: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1都会,钱塘2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3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4。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5夸。
全部注释 【第1句】:三吴:指吴兴郡、吴郡、会稽郡,此处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五代吴越建都于此。
【第2句】:钱塘:即杭州,古属吴郡。
【第3句】:重湖叠巘:西湖以白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故称重湖。
叠巘:指层层叠叠的山峦。
【第4句】: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第5句】:凤池:即凤凰池,为皇帝禁苑中池沼。
词中泛指朝廷。
在词史上,柳永是较早把城市题材写进词里的人。
如他的《抛球乐》便将汴京清明时节的繁盛景象、芳郊名园的歌舞嬉戏和茶楼酒馆的解貂买醉,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堪称词中的清明上河图。
北宋范镇曾很有感慨地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览》引)。
可见柳永在都市题材上的开拓之功。
这首《望海潮》是他城市词中的扛鼎之作。
罗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互文句子的赏析
【诗歌赏析】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注,乃西北一种草名,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
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
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
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
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
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出自...
水本来平静,相互激荡以后才产生美丽的涟漪,石本来没有火光,相互激荡后才激发出火光。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对于人们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论、辩论,我们可谓是司空见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发表不同意见、不同见解,这是在所难免的,属于学术交流的范畴。
没有百家争鸣,哪来百花齐放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可能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个自由的言论空间,其实,来之不易,也应倍加珍惜。
而正如鲁迅所说:谩骂绝不是战斗。
那是无知、无能、无德、无畏的最好注脚。
若是无知,无非类同于泼妇骂街,浑身透露着市侩的粗俗;若是无能,无疑是黔驴技穷,只剩下叫嚣、尥蹶子的招数。
对于无德无畏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与虎谋皮,反过来让人耻笑自己的迂腐。
实际上大可不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静观之所为,不亚于欣赏一出免费的轻喜剧,然后引以为戒,仅此而已。
有时,沉默更是一种力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5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