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龙应台人生三书的文案

【第1句】: 龙应台“人生三书”是哪三本

龙应台“人生三书”指《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亲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在信中龙应台和儿子交流内容很广泛,有音乐、电影、民主、权利、德国教育制度、东西方文化碰撞等

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则“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扩展资料

难舍《目送》龙应台的忧伤和美丽

买了一本龙应台的《目送》,读啊读,竟不忍释手,几度泪眼模糊。

书中文章,多是作者对父母兄弟朋友的亲情和牵挂,几分落寞,几分温婉,也有不舍无奈之际,作者决然转身的背影。

《目送》是书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诉说对父亲、儿子的眷爱。一边是父亲的远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经是英姿勃发的父亲,走完去往天国的最后一程。一边是儿子,松开妈妈的手独立行走,到长大成人,一次次走向远方,消失于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作者柔肠百结,终于慢慢地、慢慢地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于是,作者幽婉慨叹: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就这样,生与死,别与离,作者用文字透露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还有微妙与细腻,无奈与难舍。

书中,龙应台叙述质朴,有款款深情,也有万丈豪气,有些冷,也让你温暖无比。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如花枝春满,让人悲喜交集。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

读《目送》时,正值初春时节,坐在阳光斑驳的阳台,看着青草从地底一丝丝萌绿,70多篇作品犹如阵阵清风,一点一点叩开情怀。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

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们无法尽览,但对亲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与渴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合上书本,《目送》再难让人忘怀。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难舍《目送》龙应台的忧伤和美丽

【第2句】: 123学习网上有个浙江考生写的一篇作文叫人生三书

论人生三书

某作家言:人生需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一言以蔽之,曰:读、行、思三字而已。欲究三者之关系,则读不如行,行不如思,思不如不思。读万卷书,为充人生之底色,行万里路,为填人生之阅历,此二者构成一个“学”字。而人生如无“心灵”之观照,则读又何获,行复何益?故古人强调“学思并重”,以防坠入迷途。而待晚年回首之时,诸般思量,多付与了东流之水,狼藉一舟,哪管东方之既白?

对人生之概括,私以为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最为精当。他以“听雨”将人生云烟串为三阶。人生初阶。“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此时,初入江湖,仗着“有字之书”傍身,追名逐利,志得意满,拥软怀玉,花诗艳曲,罗裙翻污,不一而足。

人生进阶。“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此时,已悟“无字之书”的险恶,漂泊异乡,羁旅愁苦,忧谗畏讥,抽身不得,欲罢不能,仗剑飘零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人生终阶。“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此时,唯有“心灵之书”相伴。心境如水,水静如月,月上柳梢,梢动心不动。残荷听雨,雨滴天明,明镜白发,发散任扁舟。

人生三书,历有字之乐,无字之悲,至心灵之坦然。想那赤壁之东坡,亦经历了乐、悲、坦然之三境。他因“有字”而获罪, 凭“无字”得体悟,藉“心灵”获自由。赋中主客、物我、歌萧之变奏,实赖“有字”“无字”“心灵”三书浸润,将酒肴酹江月、以“如梦”结“人生”,人生哲理无过于此。

孔子的周礼,庄子的蝶。屈原的楚歌,子长的痛。李白的蜀道,后主的愁。杜甫的江峡,苏轼的舟。稼轩的栏杆,雪芹的泪……古往今来,哪一个不是梦?从寻梦,追梦,到不敢梦,直到梦不见。其中的寄寓又有谁解?其中的辛酸又有谁知?

所不同的是,有人执迷不悟,有人至死不渝,有人向死而生,有人似梦非梦……如以“有字”“无字”“心灵”而论,这些名垂史册的人物,哪一位非涉猎颇深?哪一位没有独到的表达?但他们的人生却是迥异的?这又是为何?

至此,我很怀疑某作家所提的“人‘要’读三本大书”这个建议。是为幸福?为人生?为学养?为博眼球?那些出彩的人物,人生并不算成功,大多算不得幸福,活 得也不通透,那读全了这人生三本大书,究竟又有何益?何况“有字”之读必含“无字”之验,“无字”必与“心灵”相伴,如无“心灵”的参与,哪来“有字”的收益?故这一二不过三的人生药方大可重新考量。

【第3句】: 孩子你慢慢来的点评鉴赏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就像安安说的,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多么简单朴素的家庭真理啊!在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日子反复读这册小书我逐渐意识到,也许不单是龙应台一人,几乎所有那些挥斥方遒的文字背后,其底色都是对人世殷切的爱。无论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认作是桀骜的,是不屈的,他们都乐于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确认自己和人最亲密的关系,描述自己和生命最微妙的温柔,就像龙应台陶醉于在书中把自己称为“妈妈”。

即使是那些比较温情的片段,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立场。在这个意义上,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鲁迅杂文《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的姊妹篇。

34岁第一次做母亲,龙应台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 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5517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