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西塞山的优美文案
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西塞山的意思是什么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怀古描写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但山水不改其容的诗句
【优美句子第1句】:《西塞山怀古》描写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但山水不改其容的诗句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优美句子第2句】:原文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优美句子第3句】: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盖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优美句子第4句】:简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西塞山怀古》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今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如今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
《絸斋诗谈》云: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
此方是怀古胜场。
首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
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浚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
“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
“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
然而由于王浚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
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
“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
“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
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
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总之,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
诗人好像是在客观的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
这教训也成为了君王的一面好镜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5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