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刚健有为思想的文案
【第1句】: 刚健有为思想的内涵及对我们的启示
刚健有为思想的内涵: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已形成了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总则是刚健有为的思想。
它所包含的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的思想,分别解决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刚健有为的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
中国传统"刚健有为"思想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积极入世、主动进取的精神,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正直充盈的独立人格和主动创造精神等。对我们的启示:刚健有为的文化思想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中华精神的写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主动意识的鲜明标志。刚健有为精神,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个人奋斗,而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满腔热情的去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刚健有为的思想,可以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
【第2句】: 请介绍一下孔子刚健有为的思想
儒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国际儒学论坛•2009一3月8日 6点37分 海枫 。
-------------------------------------------------------------------------------- 什么是儒学人文精神?孔子是保守的还是进取的?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给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提供了怎样的依据?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美国、瑞典、巴西等国家的一百多位学者围绕着本次论坛的主题:“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各抒己见。 什么是儒学人文精神 人文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东亚各国文化所共享和共有的一个优秀传统。
究竟什么是儒学人文精神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哲学院院长冯俊认为,所谓儒学人文精神,一曰人文,二曰人性,三曰人本,四曰人道。自孔子开创儒学,“人的精神就从神的手上解放出来”,从而张扬了人的主体性,超越了主宰性及“上帝”崇拜。
因而,中国文化之中没有诸神之争,儒释道并育不害,这正是儒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所在,也将是儒学今后走向世界的优势。而其人性的特征就在于把对普遍人性的探讨作为儒学义理和价值的基础。
儒学以道德立教,意欲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使社会成为和谐社会。儒学的人本特征则是指其“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将其应用到社会和政治上,就是民本主义———强调使民以时、爱惜民力、民贵君轻等。
所谓人道,即人行走所必由之大道。这种人道,是人伦日用之间行之,习之之道,是为人所应该和遵守的准则,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
冯俊院长认为,儒学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孔子是保守的还是进取的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热”以来,儒学虽然摆脱了被政治化和妖魔化的窘境,但很快又陷入“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之中。
在启蒙话语中,常常将儒学作为罪魁祸首。一个流行的看法就是认为,儒学是保守的,孔子是守旧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干春松先生指出,以现代与传统两分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启蒙思想,是在20世纪将儒学和孔子形象“构造”成落后和保守的主要原因。为此,他特别分析了国学大师张岱年的儒学观,他认为张先生的深邃思想应该引起重视。
干春松先生指出,张岱年所强调的孔子的贡献是:积极有为的精神,对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传统,奠定了汉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础,因而儒学不是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恰恰相反,积极进取才是儒学的基本精神,并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年认为了解儒学,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语句,而应透过圣人之“迹”发现“道”,因此应区分浅层儒学和深层儒学。
维护等级区分只是儒学的浅层思想。而儒学中确实具有一些微言大义,微言即微妙之言,大义即基本含义。
微言大义也就是儒学的深层意蕴。应从“生生不息”、“刚健有为”中认识儒学的精神内涵。
时至今日,儒学的许多观点(浅层思想)都过时了,但一些重要观点(深层意蕴)却有相对的普遍意义,虽非永恒的价值,但至今能给人启迪。 中和思想———和谐社会的根据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现代化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
而对和的追求,渗透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要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钱逊教授认为,儒学中的“和实生物”思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据;“万物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度是达到和谐的条件;法、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
同时钱逊教授还特别强调,情又是法、德、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情是人性的表现,由情而有行;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所以人道“始于情”,情是人道的基础。
在今天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发扬重情的优秀传统,使法、德、礼相互协调,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此次研讨会上,日本早稻田大学前校长西原春夫的论文《面向构筑世界和平的儒教伦理》、日本学者永池荣吉的《〈论语〉和〈圣经〉对话》、巴西学者西蒙娜·德拉图尔、凯文·德拉图尔的《作为科学的超人文主义的早期儒家形而上》、韩国学者李东俊的《儒学教育的根本精神》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关注。
【第3句】: 【第1句】: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刚健有为的思想的理解
首先,至少开出20本诸子(包括13经,其中这20本诸子还要有英文 德文等外文)。20本国际公认的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原版名著。(至少包括英文德文日文)
所有大部头的书拆分代码。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
国外的圣经就这样,否则没办法查找和详细讨论。人家对自己的“经”精耕细作程度,老砍不服不行。国外的网站,也把论语,把老子这样的书,一句一句的,都用系列号标出来。很方便。这样做很有道理。
任何人可以就其中一句(一段)发表看法。发表的看法连同原文置顶。就象关天帖子一样。
文化黄埔学校只有靠大量的真正认真读过原文的人才能振兴得起来。
我记得某高僧评价少林寺,不让僧人努力精进佛学,却带队搞武术,搞走场,搞慈善。这都是不务正业!虽然表面寺庙红红火火,但这是虚火。
做网站成本不大,关键是版主的团队力量。这个团队,按每本书作为一个栏目版来设置,每栏目版设版主有四人,那么光版主就需要160。
网站的目标网民是全世界的热爱中华文明的人。英文国家的人到英文诸子论坛。德文国家的人到德文诸子论坛。学外语的中国人到外文诸子论坛或者原版名著论坛。
建设论坛,目光要长远,气度要开阔。我们要有开放接纳包容的胸襟。老砍就坚信中华文化是经得住质疑和考验的文化。
老砍认为中国目前经历的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虚无和自卑救不了我们,自信和包容才能自己救自己。中国人的命运就在于我们如何阐释历史文化,我们以刚健自强自信的心态阐释历史文化,那么我们明天迎接就是一个刚健自强自信的未来。我们以自卑自毁的心态阐释历史文化,那么我们明天迎接就是一个自卑自毁的未来。
过去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绝对不能象54一样对待自己的历史及文化。是的,革命可以取得暂时的胜利。作为一个政权,它可以有这样的策略阴谋。但是作为一个有5000文明史的民族,我们的目标不是只争目前的胜利,我们还要开200年,300年乃至2000年之后的大局。要有这样的气势和气度。就象孔子,就象文艺复兴一样。
孔子伟大啊!他不争眼前的胜利。几十年之内,他似乎输了。但是终归他赢了。赢了几千年。 比当时任何赢了的帝王还赢得彻底。我们要超越54的局限,要有自信的彷佛吞吐宇宙的大气和气势。
华夏祖先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阐释使命。它充满力量、悲壮和气势。那是一段值得我们自豪的伟大历史,现代人不能仅仅象充满欲望的消费动物一样地活着,我们必须向世界贡献世界级的历史 思想 文化 艺术 科学。续写中华文明的伟大诗篇。
建立网站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网站吸纳了一定数量的人群,让中国人知道,学习中国经典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文明,还可以学习、掌握外语。我们不要只知道学外语就学新概念新东方这样的垃圾。这样学,即使学得再好,在外国人眼里,也不过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
和他们谈他们的文明,谈不过人家,谈自己的文明,却又不知道谈。真是竹篮打水啊!
我们要通过经典来学外语,到时候外语学好了,人家的自己的文明了解了。
谈荷马,比老外还牛,老外自卑啊!谈论语,老外羡慕啊!没想到你们有这么个好祖宗。
中国人的影响力慢慢的就建立起来了。这才是学外语的正途。
在第一阶段,网络吸纳了众多网民的智慧。相当的学术问题翻译会得到解决。网站可以进军本土出版业,国际出版业。向本土乃至国际贡献对各种名著的见解。开展文化讲习活动等。
树立我们对文明的解释权。中国民族的影响力就这样慢慢凸现了。
网站要发现,和培养一些经典研究专家。实现民间高手和学院高手的“文化会师”。实现香港、澳门、台湾、大陆的“文化会师”。要为这些文化黄埔学员创造国内外讲学的机会。
中国人没有理由自卑。处于自春秋战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是当下中国人的自豪。因为历史给了我们上承5000年文化,下开5000年新风的机会。
【第4句】: 对孔子提出的刚健有为的理解
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以抵制宗教神学.故此,中国文化具有了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如孔子,他虽然承认天命(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其弟子问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又问人死后的情况,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他是将现实的人事,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而不是神.
有人说,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学,道学,还是玄学,理学,佛学,都是人学(因为它们关注的都是人的价值及主导作用,努力探讨,强调人的价值的完善).
在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作为道德实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十分重视刚健有为的思想,十分重视"刚"的品
质.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
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
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
语??子罕》),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
语??泰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
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说:"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饱食
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
经典性的表述.《彖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认为天人皆有共同的特性,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
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于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
息,坚忍不拔.这是从天道的角度来要求人的行为.这
是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思想.《易传》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
"认为天,人皆有"刚健而文明"的特性,它把刚健当作一
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中正,
即刚健而不过刚,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
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
的热爱.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释家,都表现出对人生
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如崇尚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敢为天下先","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哲人在强调弘毅进取,积极入世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同时,提倡一种开朗,乐观的
人生态度.儒家讲求"贵和","尚中".《中庸》云:"喜
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不大喜也不大悲,不狂狷,克制自律,超然洒脱,"物
物而不物于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6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