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九年友情长久的优美文案-好句大全

形容“两个人的友谊”的小清新句子

从四十六岁到五十五岁,李白在各地漫游,“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他家在山东,常居河南开封,又以河南为中心,游河北、山西、陕西。

“酒隐安陆”十年,客居梁园十年,中间则是五年的江南漫游和三年的翰林学士,李白一生的主要轨迹,就在这二十八九年。

杜甫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这诗句对李白的形容非常贴切。

飘零是李白的常态,他没有多少家园的概念,虽然他也写诗怀念儿女,但比之杜甫的亲情差远了。

四川老家,兄弟姐妹一大堆,他几乎只字不提。

这是耐人寻味的,学者们往往语焉不详。

兄弟姐妹多,冲淡亲情,包括对父母的感情

而家园感与亲情紧密相连。

我所看到的写李白的文字,无一例外地美化他的亲情友情,费力却未必讨好。

把握李白之为李白,切忌把他弄得面面俱到。

这也是供课堂用的文学史描写古代杰出文人的通病。

古今贤者之贤,不会贤到一条路上去。

历史的张力源自个体生命的差异。

李白有过两个一同生活的女人,许氏死了,刘氏走了。

史料又提到“再合鲁一妇人”,合是男女相合,类似同居。

唐代虽然开放,同居却也不多见。

这位不要名份的山东妇人,可能一直照顾他的孩子,直到他继娶宗氏后,她便消失了,和刘氏一样。

宗氏如同许氏,祖父在武则天时代做过丞相,是名门闺秀,嫁给李翰林,可能双方都有需求。

宗氏对李白不错。

但她出嫁的具体时间却不大清楚,可能在李白五十岁以后。

李白在客栈度过的时光,远远超过他回家的日子。

他对钱财不在乎,皇帝赐的金银,他拿去盖酒楼,不是想营业,而是方便喝酒。

他是堂堂李翰林,酒楼有一定规模的,他走了,酒楼大约交给朋友。

也没有朋友替他经营的任何记载。

离开长安后,他最大的冲动是成仙,对世间俗物不屑一顾。

有学者认为,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这一时期。

他炼丹,追寻高天师,白日醉酒夜来做梦,醉里梦里,神仙是常客。

神仙给他傲视朝廷的精神资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听说山里有个活了两三百岁的女道士,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

他寻找女道士,可谓辛劳到家了,以年近半百之躯,九天踏遍三十六峰,未见她的身影,于是感慨说:“神仙殊恍惚,莫如醉中真。

”他对神仙也是有怀疑的,毕竟寻仙几十年,一个神仙也没见到。

问题是:他求仙的冲动为何如此之大

和他的名字、他与生俱来的神秘氛围有关吗?李白感受夜空的能力无与伦比,他的眼睛比星星还亮。

他不厌其烦地形容月亮,造词之多,中外第一。

月球上最为醒目的一座环形山,联合国以李白的名字命名。

月亮既是神灵,又是他的老朋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能歌能舞,他又酒不离手,剑不离身。

他描写关山月,别是一番意境: 明月出天山,苍茫月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王昌龄遭朝廷贬黜,李白的月亮和别意联系上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则把女人们思念征夫的情绪融入一片冰冷的月色。

李白有个儿子取名明月奴,却不知是谁生的。

王安石不满意李白写诗,十之八九不离酒和女人。

我们看到的现当代选本,则几乎篇篇有月亮。

古代诗人咏月,除了中秋的月亮让苏东坡占了去,其余各类“经典情景”之月亮,大都归于李白。

李白迷神仙,他眼中的天空与山脉充满神性。

我们今天读他,应该有一种虔诚,对自然,对宇宙,对深不可测的人类的灵魂。

李白是那种有极大抱负的人,他的抱负,差不多涉及当时所有的重大领域。

文化上他也自视为千秋人物:“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孔子删诗,述而不作,李白要向孔子看齐。

有时甚至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即使他并非胡人,也是汉人中的异类,个性特别突出,自幼饱读汉语经典,却没有读成书呆子。

强悍的生命冲动,将经典内化于肉身。

他的理想主义和他的七情六欲,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人物,李白式的自由奔放,实属罕见。

单从文学的角度看他,显然是不够的。

用浪漫主义概括他,总觉得有缺失:他不能济苍生安社稷,于是他就浪漫。

这里有个隐形的套子。

说来说去,他还是被权力所规定。

这种理解模式,源于形而上学的主客体分离,把生命拆解开来。

倒不如动用直觉,尽可能瞄准这个鲜活的、呈喷射状的生命形态。

斗胆说一句:关于李白的评论文章,还是少读为妙。

一再重版的名家选本都是好的:它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让我们这些受惠者对前辈学人心怀感激。

李白的“梁园十年”,物质生活不如“安陆十年”。

他也不攒钱。

唐玄宗给他多少钱,史料不载,大概不会少。

他盖酒楼、找神仙花去大半。

漫游也是要花钱的,虽然常有官员馈赠。

他现在的身份是李翰林,做过皇帝和贵妃的红人。

如此身份,官员们摸不清他的底细,宁可高看他。

他的一些赠诗,不妨理解为以诗换钱物。

后来渐渐不行了,随着李翰林的光环日益减淡,给他资助的人少了,他埋怨说:“故人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他游到新平(陕西彬县),几乎身无分文。

勉强能填饱肚子,御寒的衣服却成了问题:“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他游回东鲁,像一头疲于远征的狮子回到它所熟悉的林地。

鲁郡有个刘长史,送他一点丝绸,他感恩戴德:“鲁缟白如烟,五缣不成束。

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

”挥金如土的李翰林,已经自称贫交了。

区区一尺鲁缟,竟然重于山岳。

而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深夜投宿,饱餐了一顿,就把对方比作救济过韩信的漂母:“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

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

”他干大事的理想未能实现,却安慰后辈儒生说:“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词: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李白穷困潦倒了,还以大圣自居,令人联想敢与天帝斗的可爱的孙大圣。

孙悟空,李太白,同是千难万阻不言败。

李白式的“君子固穷”,和孔夫子、陶渊明、苏东坡又有不同。

古代杰出文人,其精神伟力的喷发,真是五彩缤纷。

有一位崇拜者,几年来一直在寻访他,追赶他。

这人叫魏万,是个年轻人,“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魏万到开封,李白去了山东。

魏万赶到山东,李白又去了江南。

魏万花了两年时间,不停地奔波,终于在广陵(扬州)见到五十多岁的李白了,第一印象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时或束带,风流酝籍。

”这十六个字的形容,时间上当有前后之别。

哆如饿虎的李白,一变而为风流酝籍,中间可能有几天的间隔。

魏万初见李白,多半吓了一跳:李白双目射人,浑身哆嗦如饿虎。

大诗人正落难哩。

而扬州这地方,他曾散金三十万。

从魏万的衣着看,他无疑是有钱人家的贵公子。

李白酒足饭饱,衣冠整齐,举止风流,才符合魏万对偶像的想象。

李白这回感动了,写诗表扬魏万:“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二人泛舟游秦淮,至金陵分手。

李白把诗稿都交给魏万了,让他编成集子。

魏万是否呈上一些钱财,没记载。

几年后魏万中进士,编成《李翰林集》,还写了序言。

除序言外,这本最早的集子未能流传于世。

李白诗今存九百多首,据说只是他全部诗作的冰山一角。

南宋的陆游,常为此扼腕而叹。

李白有一首《赠汪伦》,是表达友情的佳作: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宣州(今属安徽)泾县陈村人,桃花潭是宣州的名胜。

李白游到宣城,汪伦赶到城里去迎接他,陪他畅游桃花潭。

汪伦虽是乡下人,为人却豪爽,不惜钱财如李白。

李白要走了,忽见岸上一群人踏歌而来。

踏歌:手拉手边走边唱,踏着节拍,泾县一带颇流行。

汪伦的歌声尤为响亮。

而李白的眼睛更亮:这么多人送他,还带着许多礼物:八匹良马、十捆好布……李白自知这一去,再见汪伦的机会很少了,不禁大为感动,佳句仿佛从天而降。

古代中国的民间,不乏汪伦式的人物。

做事凭性情,不会像我们,一件小事也要再三掂量。

李白这些年游得很厉害,名声陡起,不单官场文坛,民间已出现以他的名字为招牌的酒肆。

在当涂(今安徽凤阳),一位叫纪叟的老人因得了他一首诗,小酒家开成了大酒楼,而沿江两岸,从此挂出了数不清的“太白酒家”、“太白遗风”的招牌。

我没去过凤阳,想来今天也这样吧

李白这首让人发了财的诗是描写长江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他在安徽漫游,以宣城为落脚点。

宣州长史李昭是他的族亲。

州府后面有座北楼,是南朝诗人谢做宣州太守时修建的,几百年保存尚好。

谢朓,谢灵运,是李白心仪的两个诗人。

二谢除了诗写得好,仕途也曾得意,并且善于隐居。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王维、高适、孟浩然等人崇拜陶渊明,而以李白的标准,渊明不及二谢:这个陶彭泽隐得太彻底了。

李白登上北楼,立刻给这座古楼重新命名:谢楼。

不难想象他对州官们讲话的语气,他早年就这样了,如今名播天下,莫非还谦逊不成

官员围着他走左向右的,好像他是领导。

州官们习以为常的北楼,一旦遭遇李白神奇的眼睛,马上变成千古名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在此期间心情好,灵感如岩浆喷涌,压抑他多年的不称意,病毒般地发作了。

天宝三年离长安,算来刚好十年。

太守、长史皆喝彩,幕僚们更是振臂高呼:谪仙

谪仙

谪仙

据说这首诗,一个月之内就传到金陵、洛阳和长安。

天下诗人、官员、识字的商贾与庶民,不知此诗者,自觉气索。

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方式是恰到好处,歪诗传不开的。

而眼下的诗人、作家、艺人们,有挖空心思利用互联网的,歪瓜裂枣也能盛传。

李白这一年五十五岁。

宣城改变了他的生存境遇,他不再“生事转飞蓬”。

城北有座敬亭山,他去看山,发现这座并不知名的山很有意思:看不够。

他一生阅人无数,看山无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作名山游”。

赖有他一双亮得出奇的慧眼,山水之美得以呈现。

这美又是千差万别,对应人的形形色色的生存境域。

看山,也是借山岳反观内心。

他写出了豪放诗作,又给敬亭山留下安静的五言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若将此诗放进陶渊明的集子,足以混淆名篇。

李白已然抵达艺术创作的巅峰状态,磨难够多了,压抑够长久了,此后若干年,他只消释放内心的巨大能量,好诗定会源源不断地奔来笔底。

生活也不错。

盛名之下,朋友竞相邀请,各地官员想必也不会怠慢他。

他游历的范围还将扩大。

他有足够的能力惊奇“世界之为世界”,世界就对他永远新鲜。

然而盛世到了头,乱世猝然降临:权力格局大崩盘,一个将军造反,天下苍生遭难。

这将军名叫安禄山。

诗人不得不调整内心的节奏。

天下大势改变他的命运走向,他将步入生命的最后苦难。

名篇诗作及其赏析(古诗现代诗均可)

采纳我吧,我不容易的。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第1句】: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礼拜日》《舞台效果》等。

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

“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

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

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

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

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

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

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

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

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

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我与地坛》(节选)的赏析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第1句】: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 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第2句】: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 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 《我与地坛》哲理警句赏析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优美散文。

它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为充分。

在表现这一内容时,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恳切优美的文字,因而富有哲理的警言佳句甚多,兹引几例赏析: 【第1句】: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

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

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

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第2句】: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赏析: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

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

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极具震撼力。

【第3句】: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

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

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最深最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

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

【第4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

“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歌。

《我与地坛》读后感黄昏的时候,在地坛漫步,使人联想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时满纸的人世无常。

人世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其中形形色色,恍恍惚惚,应有尽有。

然而,其中自有真意,《地坛》的无常之味是其中的一种。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

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

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

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

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

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尘世中,人世总无常,一部《红楼梦》是一个个红颜女子的无常,一部《三国演义》是一个个帝王将相的无常,一部《世说新语》是一个个风流名士的无常。

有迷惑,有无奈,有清香,有恬然,而更多的是悲怆。

因此,活的问题必像“魔鬼与恋人”陪伴人的一生。

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

这或许是上帝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

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

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

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子的母亲最明白。

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

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

当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享年四十九岁,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

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但,无论怎样,只能是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

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人生,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

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

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

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

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

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

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有时,确如无言的好,宁可“怒目望着”“一声不吭”。

这是经过了太多的苦楚,而后的无言。

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

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象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

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

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有些事“一旦成了语言,不再是它们了”,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一种人世无常,无奈的美,聊以慰藉,是安慰,也是“坟墓”(无法回避的死亡)。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

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

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6534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