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九歌中优美的文案-好句大全

天行九歌中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你比较喜欢哪一句

《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

《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据说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九歌》是诗人屈原放逐期间学习民歌而创作的组诗。

其中的《山鬼》历来皆沿用情诗之说。

其实,它既是情诗,又是一篇成功的言志抒情之作。

女神即是诗人,她苦恋着的公子即是诗人所寄予希望的对象———楚王。

诗篇就是通过女神对受情的执着、坚贞来显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对祖国的挚爱。

而女神所处环境的艰险、恶劣以及情人失信、食言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恰是诗人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及自己悲惨命运的写照。

关键词 屈原 《九歌·山鬼》 香草美人 言志抒情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屈原的诗赋、司马迁的散文、杜甫的诗歌、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小说 ,都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达到最高成就,标志着一个时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的作品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及诗人自己的思想意蕴、感情内涵。

他以奇幻绮丽、哀怨愤懑的浪漫主义 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诗人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诗歌形象,营造了千恣百态的诗歌境界。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自不待言,《天问》、《九歌》、《九章》等作品皆是如此。

属《九歌)十一篇之九的《山鬼》,就是以其丰富的想象、绚丽的文辞、细腻的笔法 、典型的环境委婉曲折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诗人的志向、诗人的心态及诗人多舛的命运,为我们了解屈原当时的处境及诗人对楚地民歌进行再创造的丰功伟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对于《山鬼》诗作中山鬼的形象与意境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

或言山鬼即是巫山神女瑶姬:“楚 襄王游云梦,一妇人名曰瑶姬。

通篇辞意似指此事。

”清人顾成天《九歌解》与郭沫若先生皆主此说①;或谓“这篇作品集中地塑造了巫山女神的优美形象”②;或论《山鬼》“全诗通过山鬼的自诉,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善良女子的美丽的形象。

”③上述观点,大致相似,即认为:“《山 鬼》写的是一位山中女神的爱情。

诗是按照女主人公的出场赴约、等待相会、久候不至而陷入失望痛苦之中这样三个层次来写的。

诗中的女主人公———山鬼这一形象具有着自然美和社会美和双重特征。

”④由上可见,现行的文学史或作品选一般地都是把《山鬼》单纯地当作一篇情诗去 看待。

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偏颇,但当我们把它当作起点,并联系诗人的其它诗篇进行考察时,就会发现《山鬼》的诗意不仅仅是如此。

先看《国殇》篇吧,历来论者都把它作为《九歌》中风格最独特的一首,原因在于它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它歌颂了英勇的战士们面对强敌、宁死不 屈的刚强气质:“操吴戈分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⑤诗人笔下的战士可谓是人中之杰、人中之神,当然应该享受着庄严的祭礼。

《国殇》与《山鬼》同样都是《九歌》 中的作品,既然能够把《国殇》篇看作是别具特色,那又何尝不保以把《山鬼》篇也认作为独具风格

又何尝不能把《山鬼》中的主人公理解为现实生现中某一位活生生、实在在的人物呢

当然,如此的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是不足以说服人的,但当我们把《山鬼》诗的境界铺陈开来,仔 细研练,或许在文学史上象对《国殇》篇的理解一样,对《山鬼》篇也有更新、更深的诠释,并因此而备一说。

为了更深刻、更系统地领会《山鬼》诗的新意,我们不妨先把《山鬼》诗字面上所具有的形象与境界铺陈开来,从中把握其间蕴藏的新的境界与涵意。

乍一看《山鬼》篇,确实 是一首诉说山中女神真纯爱情的诗作,且情与景或情与境的糅合达到了水乳般交融的境地。

诗开首即写到山中女神居住于幽静的山谷里,用香草薜荔和女萝去打扮自己,这是一个既美丽又芳洁的妙龄女郎,她以兽为驾、以木为车,以香花为信物,为的是去会见自己久已渴慕的情郎。

诗中 的她,俨然是一位纯洁而威严的女神。

等她满怀自信地来到与情郎相会之地,结果是不见所思,于是她登上山巅,居高远望,急切地盼望情人的到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她象一座雕像般 立于山巅之上,脚下是一片变幻莫测的云海。

这时,天气也正如她的心情一样 开始变得阴沉:“沓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这凄风苦雨的打击,女神尚可以接受,但苦苦的等待却不见对方的踪迹则令她颇生哀怨之意:“岁既晏兮孰华予”、“怨公子兮怅忘归”。

然而,刻骨的思念、炽热的爱情又使得她相信对方仍在眷恋着自己:“君思我兮不得闲”。

只此一言,女神矛盾的思绪展现得多么真切而动人。

正是在这样的自我宽慰和无奈的希冀之下,“饮石泉兮荫松柏”的女神耐心地、苦苦地等待着。

随着时光的流逝,任何为对方开脱责任的理由似乎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她对于“君”的爱开始怀疑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倾刻间似洪 水般向地席卷而来。

此时此刻,夜幕降临,雷声隆隆,大雨滂沱,猿声凄厉,阴风怒号,落木萧萧:“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简直如同世界末日即到来一般。

如此恶劣的天气与环境不正是女神糟糕透顶的心境的真实写照吗

可怜的女神在一片痴情得不到 应有的回报之后陷入到极度的哀怨忧愤与悲伤痛苦之中:“思公子兮徒离忧。

”如上所述的那样一位品德高洁、与众不同,追求中带有失望与哀怨的女神,其情感、心理遭际既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浓厚的生活气息,更令我们觉得她象一个人,一个“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⑥却 备受排挤、遭到放逐、命运多舛、终至怀石沉江的人,一个在作品中以比兴寄托、香草美人之法倾吐内心的追求与慨叹、希冀与焦虑、向往与忧念的诗人。

的确,只要对诗人的身世和遭遇略知一二者,便会有此同感。

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在众多有关屈原身世的记载中, 我们都十分清晰地看到诗人一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以及他的坚决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性格,诗人“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⑦,用诗人自己的诗句来言即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 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离骚》)诗人才华横溢又能以天下为己任,以图富国强兵,“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⑧。

在七国争霸、战事频繁的战国后期,尤其是身处没落和衰败的楚王朝内,屈原“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秉德无私”(《桔颂》)的高尚情操和坚贞 精神“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⑨。

这样一位抱负宏伟、理想远大、才华超群、品德高洁的诗人与其笔下的“被薜荔兮带女萝”、“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采三秀兮于山间”、“饮石泉兮荫松柏”的女神多么相象,这就如同诗人在其《离骚》中自述的一样:“朝饮木兰 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前者是女神,后者是诗人,形象皆是如此之高洁、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其如此相似,让你不得不感叹到女神就是作者本人,就是诗人自己。

尤其难为人颂赞的,是诗人对理想的 追求、对祖国的挚爱这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哀郢》)更是感人肺腑、摧人泪下。

这正如司马迁所言:“屈平既嫉之,虽 放逐,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⑩要知道,屈原的爱国与忠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诗人的心目中,君王是楚国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忠君只是形式,爱国才是实质。

也正是缘于对祖国的深深挚爱,诗人才有上述的那种不解的追求精神,而这 种追求与挚爱深情同《山鬼》诗作中女神对爱情的专【第1句】:坚贞,对“公子”(或言“君”)的一往情深以致于苦恋着对方的境界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屈原的“独立不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洁品德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追求精神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这就注 定了诗人一生不懈的追求将以彷徨为过程,以幻来作结局的悲惨命运。

试看,屈原所事、所忠之“君”,乃我国历史上以亲奸昏聩而著称的四帝之一———楚怀王,其时氏是“固时俗之工巧兮,缅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的日趋没落的黑暗时期。

这种 环境与《山鬼》诗中阴风苦雨、雷电交加的恶劣环境又是惊人的相似。

正如同对女神对爱情的热着、对“公子”寄予厚爱一般,诗人屈原以自己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寄予的幻想,在当时阴晦可怖的政治环境中顽强拚博、执着追求。

他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初既与余 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离骚》)的怨愤,但更多的则是“乘骐骥以弛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离骚》)的规谏与期待,即使是遭流放、被贬谪,他仍没有改变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的幻想,这与女神的“君思我兮不得闲”的心态又极其相似。

随着岁月的流逝,楚 国日渐衰落,颇似《山鬼》诗作中“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的可怖之境,这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人屈原在经历了一段“君思我兮然疑作”的彷徨之后,也深深地知道自己的一片忠心、一腔热忱不会也不可能被“君”———楚王知晓,这真似女 神苦等对方而不见其踪影的悲伤与哀怨之情:“思公子兮徒离忧

”殊不知,屈原的《离骚》,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兽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屈原的处境、诗人的心境与他笔下苦苦恋着“公子

、终至怅然自归、心意酸楚哀怨的女神是如 此惊人的相似。

当诗人最终感觉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时,便选择了“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的以身殉国之路,“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结束了诗人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生。

另外,从《九歌》组诗的形成过程与原由中也可以看 出《山鬼》诗是诗人爱与怨、理想与希望、追求与幻灭的再现。

《九歌》是诗人根据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抒情组诗。

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 伏其域,怀忧苦毒,悉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祠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这段话己明确地告诉我们:屈原的《九歌》来自于民歌,又不同于民歌,且创作于屈原放逐沅湘之时,这就言明了《九歌》的创作目的,既是为敬 神,又是为抒发诗人的理想与追求、忧愤与哀怨。

的确,纵观《九歌》中的十一篇作品,或歌颂给人们带来光明、为人们义除恶星的太阳神的形象,如《东君》;或是颂扬如同和平天使般的大司命与少司命;或讴歌战场上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英雄的形象,如《国殇》。

这些是 诗人的理想,是诗人的追求。

而表现在追求中四处碰壁后、幽怨曲折心情与处境的则是《山鬼》篇,故而《山鬼》的格调也就尤为哀婉动人、非同凡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屈原《九歌·山鬼》篇是一支祀神曲,是一首讴歌爱情美的赞歌,更是一篇幽怨曲折、感人肺腑的言志、抒情 之作。

对情人一往情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神,实际上就是作者本人;女神苦恋着的“公子”即是诗人所寄予希望的对象———楚王。

诗作就是通过女神对爱情的执着、坚贞来显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而女神所处环境的艰险恶劣以及情人失信、食言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恰 恰反映出诗人当时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以及自己的悲惨命运,传情达意上细腻委婉、深沉感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鬼》诗形象地浓缩了诗人的处境与心境。

难怪汉王逸于《楚辞章句》中言“《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歌,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宋朱熹《楚辞集注》亦言: 《九歌》“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

”并言《山鬼》篇“子慕予之善窃窕者,言怀王之始珍己也……知公子之思我而然疑作者,又知君之初未忘我也,而卒困于谗也;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志君臣之义也。

”这也正验证了司马迁所言的屈原“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比兴寄托之法,这种基于现实的浪漫主义诗格不只是《九歌·山鬼》篇所具有,也是屈原诸多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的审美特质。

几千年来,诗人屈原以其伟大的人格、瑰丽的诗格而译被后世,影响深远:“屈平词赋悬日月, 屈原后期的诗多了忧愁

《湘月》龚自珍的解析

龚自珍以315首的《己亥杂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赢得了如柳亚子所说的“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美誉,对其词的创作却往往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龚自珍词作“笑咏风花殿六朝”,开一代风气之先,也应是功不可没的。

《湘月》即是龚词中的代表作。

  该词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龚自珍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在此之前他屡试科举而不中。

三月,侍其父龚丽正离京出任徽州知府。

四月,陪其母到苏州探望外祖父,并与表妹结成伉俪。

其后携新婚之妻返回故乡杭州。

  开篇就点明了上述背景,但不说重游西湖,而是富有诗意地说成是“天风吹我”,堕落到“湖山一角”,构思新颖独特,气魄不同凡响。

一个“吹”字也暗含了作者从遥远的北国重归故园的艰辛与喜悦。

龚自珍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出生在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后随家长期生活在京城。

“曾是东华生小客”即点出了从小旅居北京的情景,“东华”,以北京紫禁城东华门指代京城。

“生小”,犹言小时,“客”指旅寄客居。

自珍返回故里,已是21岁,虽说少年的时光不可追寻,但新婚燕尔、又值意气奋发之时,本应是喜悦满怀、春风得意,却为何发出“回首苍茫无际”的慨叹

此正道出了作者长期蓄积的愁苦。

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之家,外祖父段玉裁是著名的文字学家,自小鼓励其“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并教其“以经说字,以字说经”,然而自珍所处的嘉庆、道光时期,政治极端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国出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消沉面貌。

自珍纵抱有李白一般的“相与济苍生”的远大志向,但生不逢时,又不被重用,只做了一个校勘图书的小官吏,因而新婚的喜悦与重归故园的激情都不能冲淡内心的苦闷。

泛舟浩渺的西湖,茫茫天水间,更感自身的渺小与无为,一腔忧思只能融进“苍茫无际”的湖光山色里。

  下文接着写出作者的愤懑。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屠狗”,典出《史记·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

”喻指功名利禄。

“雕龙文卷”,是指对文章的雕琢。

唐李贺《南园》诗即有“寻章摘句老雕虫”之句。

此句表达了作者虽然为官为文但同时又极其蔑视功名文名的矛盾心态。

自珍自小就有远大抱负,研究“天地东西南北之学”,“慨然有经世之志”,张祖廉在《定庵先生年谱外纪》中也谈到他平素与人“纵谈天下事,风发泉涌,有不可一世之意”。

他不仅诗文崇尚李白,更以其“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政治理想为人生目的。

因而,做一个皓首穷经的书生,抑或是一个追逐世俗名利的庸碌之臣,皆非其平生所愿。

然而他现在只能做寻章摘句的校录官,因此他羞对故园,设想“乡亲苏小”这位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也会嘲笑他无能无为。

以红粉佳人反衬心中的豪情与愁闷,使得词作在雄奇中又生出几分婉丽。

下片首句“才见一抹斜阳,半堤春草”承接上片而来,将抒情的笔墨又融入到对景致的刻画上。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龚自珍不写西湖盛夏“十里荷花”的热闹与繁华,但偏偏写斜阳、春草,正是由于其主体心理活动的衍射与观照所造成的。

景物自身是无悲喜的,其哀乐皆由人所致。

时代的黑暗,心灵的苦闷,反映在作者的眼中西湖也是一片日薄西山、惨淡萧条的景象。

但作者接下来又岔开笔墨,写了“罗袜音尘何处觅

渺渺予怀孤寄”一句。

“罗袜音尘”典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指美人步履优美轻盈,“渺渺予怀”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苏轼《前赤壁赋》也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句子,描绘了一位渺无踪影、远在天际的美人形象。

在这里,作者表面上写思慕心中的恋人,实质却是在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香草美人喻政治抱负的手法,自屈原开始已不鲜见,不过自珍借用得比较巧妙,不露痕迹,因而此句也并非岔开笔墨,实际上也是紧扣题旨的。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一句,是全词的主题句,也是龚词中的名句。

  “萧”、“剑”是龚自珍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意象。

“箫”、“剑”对举的诗句在他的创作中俯拾皆是。

如《又忏心一首》:“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秋心》:“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纪梦七首》:“按剑因谁怒

寻箫思不堪。

”而《丑奴儿令》词中“沉思十五年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的句子更是集中地道出了作者性格特征中极为矛盾然而又是和谐统一的两面。

“箫”是古典诗歌中极富脂粉味的意象,充满儿女之间的相思柔情,寄寓着绵绵的幽思与哀怨,而“剑”又是极具阳刚之气的兵器,象征七尺男儿的豪情壮志。

一柔一刚,一张一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龚自珍的思想是出入于儒侠之间的,他期盼积极入世,胸怀改革变法的宏图远志,但更多的时候却又是孤独悒郁的,常在佛学、音乐中寻找人生的寄托。

“萧心”与“剑名”正是作者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诗人曾在《漫感》一诗中诉说了这样的心声:“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哀婉的“箫声”与狂放的“剑骨”也同时构成了龚词绵丽而不消沉、豪放而不悲切的艺术风格,谭献在《复堂日记》中因而说其词“绵丽飞扬,意欲合周(邦彦)辛(弃疾)而一之”,可谓十分的切中肯契。

  结句在激情的跌宕后,又复归为平静。

“两般春梦,木虏声荡入云水”,“两般春梦”当指的是“屠狗功名”与“雕龙文卷”两种人生追求,在龚自珍的眼中,它们只是过眼的烟云,随着桨橹的摇曳声摇荡进苍茫的湖水中,作者的梦幻与愁绪也在这样的尾声中飘向天水之间。

该词在挥之不去的悒郁与忧伤中结束,也暗示了作者在当时是无法寻找到符合人生理想的政治出路的。

下列对诗歌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

开篇就点明了上述背景,但不说重游西湖,而是富有诗意地说成是“天风吹我”,堕落到“湖山一角”,构思新颖独特,气魄不同凡响。

一个“吹”字也暗含了作者从遥远的北国重归故园的艰辛与喜悦。

龚自珍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出生在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后随家长期生活在京城。

“曾是东华生小客”即点出了从小旅居北京的情景,“东华”,以北京紫禁城东华门指代京城。

“生小”,犹言小时,“客”指旅寄客居。

自珍返回故里,已是21岁,虽说少年的时光不可追寻,但新婚燕尔、又值意气奋发之时,本应是喜悦满怀、春风得意,却为何发出“回首苍茫无际”的慨叹

此正道出了作者长期蓄积的愁苦。

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之家,外祖父段玉裁是著名的文字学家,自小鼓励其“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并教其“以经说字,以字说经”,然而自珍所处的嘉庆、道光时期,政治极端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国出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消沉面貌。

自珍纵抱有李白一般的“相与济苍生”的远大志向,但生不逢时,又不被重用,只做了一个校勘图书的小官吏,因而新婚的喜悦与重归故园的激情都不能冲淡内心的苦闷。

泛舟浩渺的西湖,茫茫天水间,更感自身的渺小与无为,一腔忧思只能融进“苍茫无际”的湖光山色里。

下文接着写出作者的愤懑。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屠狗”,典出《史记·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

”喻指功名利禄。

“雕龙文卷”,是指对文章的雕琢。

唐李贺《南园》诗即有“寻章摘句老雕虫”之句。

此句表达了作者虽然为官为文但同时又极其蔑视功名文名的矛盾心态。

自珍自小就有远大抱负,研究“天地东西南北之学”,“慨然有经世之志”,张祖廉在《定庵先生年谱外纪》中也谈到他平素与人“纵谈天下事,风发泉涌,有不可一世之意”。

他不仅诗文崇尚李白,更以其“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政治理想为人生目的。

因而,做一个皓首穷经的书生,抑或是一个追逐世俗名利的庸碌之臣,皆非其平生所愿。

然而他现在只能做寻章摘句的校录官,因此他羞对故园,设想“乡亲苏小”这位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也会嘲笑他无能无为。

以红粉佳人反衬心中的豪情与愁闷,使得词作在雄奇中又生出几分婉丽。

  下片首句“才见一抹斜阳,半堤春草”承接上片而来,将抒情的笔墨又融入到对景致的刻画上。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龚自珍不写西湖盛夏“十里荷花”的热闹与繁华,但偏偏写斜阳、春草,正是由于其主体心理活动的衍射与观照所造成的。

景物自身是无悲喜的,其哀乐皆由人所致。

时代的黑暗,心灵的苦闷,反映在作者的眼中西湖也是一片日薄西山、惨淡萧条的景象。

但作者接下来又岔开笔墨,写了“罗袜音尘何处觅

渺渺予怀孤寄”一句。

“罗袜音尘”典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指美人步履优美轻盈,“渺渺予怀”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苏轼《前赤壁赋》也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句子,描绘了一位渺无踪影、远在天际的美人形象。

在这里,作者表面上写思慕心中的恋人,实质却是在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香草美人喻政治抱负的手法,自屈原开始已不鲜见,不过自珍借用得比较巧妙,不露痕迹,因而此句也并非岔开笔墨,实际上也是紧扣题旨的。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一句,是全词的主题句,也是龚词中的名句。

  “萧”、“剑”是龚自珍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意象。

“箫”、“剑”对举的诗句在他的创作中俯拾皆是。

如《又忏心一首》:“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秋心》:“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纪梦七首》:“按剑因谁怒

寻箫思不堪。

”而《丑奴儿令》词中“沉思十五年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的句子更是集中地道出了作者性格特征中极为矛盾然而又是和谐统一的两面。

“箫”是古典诗歌中极富脂粉味的意象,充满儿女之间的相思柔情,寄寓着绵绵的幽思与哀怨,而“剑”又是极具阳刚之气的兵器,象征七尺男儿的豪情壮志。

一柔一刚,一张一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龚自珍的思想是出入于儒侠之间的,他期盼积极入世,胸怀改革变法的宏图远志,但更多的时候却又是孤独悒郁的,常在佛学、音乐中寻找人生的寄托。

“萧心”与“剑名”正是作者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诗人曾在《漫感》一诗中诉说了这样的心声:“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哀婉的“箫声”与狂放的“剑骨”也同时构成了龚词绵丽而不消沉、豪放而不悲切的艺术风格,谭献在《复堂日记》中因而说其词“绵丽飞扬,意欲合周(邦彦)辛(弃疾)而一之”,可谓十分的切中肯契。

  结句在激情的跌宕后,又复归为平静。

“两般春梦,木虏声荡入云水”,“两般春梦”当指的是“屠狗功名”与“雕龙文卷”两种人生追求,在龚自珍的眼中,它们只是过眼的烟云,随着桨橹的摇曳声摇荡进苍茫的湖水中,作者的梦幻与愁绪也在这样的尾声中飘向天水之间。

该词在挥之不去的悒郁与忧伤中结束,也暗示了作者在当时是无法寻找到符合人生理想的政治出路的。

【优美句子第2句】:3句话概括古今爱国人物各一个

一次放不下全部,先发这么多吧,有特别需要的哪些题楼主可以列个清单啊1~20(略)【第21句】:D

【解析】“其”是代词,在这里指代的就是枸杞,但本句中“其”字的前面已经有“枸杞”这两个字了,所以这里的指代是多余的,应当删去。

其它选项的字眼如果删去都会影响原意,故选D。

【第22句】:B

【解析】第二句开头两个字 “不过”,与第一句话形成转折关系,而如果选A、C或D,都将与第二句形成顺承的关系,因此只有选B才符合句子原有的语意逻辑。

【第23句】:C

【解析】从语法上说,“此”字后面最接近的一个短语就是C,符合就近原则; 从语义上说,其它选项的内容都应该是人们的共识,只有C是会引起国际争议的。

【第24句】:A

【解析】从整个句子的语感来看,横线后面的“否认有什么事物第一原因和宇宙、人类的什么终极目的”就是对横线应填句子的解释,两句话是同义的, B和C与此句完全无关,D则弄反了句子的意思。

因此选A。

【第25句】:B

【解析】题干中已经说了“它们过群居生活”,排除A; “然而对袋鼠来说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干旱”,B也不对; 只是“幼小的袋鼠会死亡”,而不是所有的袋鼠都会死,排除D; 故只有B正确。

【第26句】:D

【解析】本段话前三句说明电子游戏可以使人有成就感,最后一句则说明人们不必为此在现实世界中付出什么代价,故D的分析是最准确的。

A说人们在其中不会得到什么,可是题干说明人们在其中可以成为英雄,得到成就感;但是这并不说明游戏里的成功等同于现实的了,它毕竟还是虚拟的,C的推论欠妥;B则是无关选项。

【第27句】:B

【解析】题干中是说“如果一个问题碰巧笨拙地解决了,那么优美的方法就永远不会找寻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问题没有碰巧笨拙地解决,优美的方法还是可能会被找寻的,B却直接去掉了题干中的“如果”条件句,结论太过绝对,是没有根据的。

【第28句】:D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在于说明应试教育的弊端,而不是赞扬少数孩子,D抓错了重点,其它三项的意思则是相近的。

【第29句】:C

【解析】本段是典型的“总-分-总”论述模式,最后填在横线上的句子应该与首句呼应,故C为最佳选项。

如果填其它三项,从意思上来说也没错,但在句子间的论证逻辑上衔接不够严密。

【第30句】:D

【解析】首先要弄清“我一个月的工资够买几个‘巨无霸’”的意思;“够买几个‘巨无霸’”就是购买力,因此这个问题实际就是用购买力来衡量“我一个月的工资”即收入的水平,故选D。

【第31句】:A

【解析】题干中说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动植物的遗体最易被保存,但这并不代表生长在其他地方的动植物的遗体绝对不能被保存,B的推断没有根据;而快速掩埋只是动植物遗体被保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也不对;C为无关选项,题干没有提到;故选A。

【第32句】:A

【解析】题干中说西南、中南是桂花的原产地,这并不代表现在桂花仍多种在这些地方,B无根据;而最早入诗的桂树则是在战国时代,C也不对;《九歌》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但它本身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诗词,D也不对。

故A为正确答案。

【第33句】:A

【解析】本段对话的重点是乙说的话,因为甲的话中包含了多重含义,而乙只抓住了其中一点,即认为终身监禁比死刑更严厉,也就是说两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

其它选项的意思在甲中可以找到,但是在乙中则没有,是不恰当的。

【第34句】:A

【解析】本段话的关键词是横线后一句的“中西之学”四字,“五四新文化的洗礼”主要指的是西学,所以应该在横线上补一句有关中国传统学问的句子,故选A,其它选项与后面一句则没有承接的关系。

【第35句】:C

【解析】本段话的意思就是A、B、D所概括的,C恰恰把意思弄反了,为一件事情争论不休在古希腊不仅不奇怪,还很正常。

【第36句】:C

【解析】原式=【第4句】:95×25+【第4句】:95×24+【第4句】:95×51=【第4句】:95×100=495,故答案为C。

【第37句】:B

【解析】设2002为a,2003为b。

原式可化为a×bb-b×aa。

计算式分别为: 、 可看出两式结果相同,故答案为B。

【第38句】:D

【解析】三项之和的个位数与三项个位数之和的个位数相同。

9+9+9=27,可知三项之和的个位数为7,故答案为D。

【第39句】:C

【解析】在8年的中间6年有两届校长,再加上最前一年和最后一年各一届,可知最多可能有4届校长,故答案为C。

【第40句】:C

【解析】设另4个相异正数正整数从小到大分别为a、b、c、d,由题中五位数平均数是15,可推知a+b+c+d=75-18=57,令d取最大值,a、b、c取最小值,则a=1,b=2,又因为18为中位数,位于a、b、c、d的中间,所以c最小只能取19,d=57-(a+b+c)=57-(1+2+19)=35,故答案为C。

【第41句】:C

【解析】答案为C。

由下图可知题中图形的面积与长方形BEFD面积相等。

由此可知其面积为5×10=50。

故答案为C。

【第42句】: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正立方体总共有8×8×8个小立方体组成,处于最外层的小立方体全部被涂上了颜色,则没有涂上颜色的小立方体有6×6×6个,两者之差即为涂上颜色的小立方体的个数。

故答案为A。

【第43句】:B

【解析】由题意可知,红、蓝、白三色三角形的总个数分别为6个、10个、16个。

“2对红色小三角形重合”占了红色三角形6个中的4个,“3对蓝色小三角形重合”占了蓝色三角形10个中的6个,“2对红色与白色小三角形重合”占红色和白色小三角形各2个。

由此可推知,剩下的三角形中有蓝色的4个,白色的14个,4个蓝色与4个白色重合之后,白色三角形还有10个,只能白色与白色重合,即10 ÷2=5。

故答案为B。

【第44句】:C

【解析】设该父亲将财产分成为x份,则长子分得:1+ (x-1);次子分得:2+ 。

且二人财产相等,可知1+ (x-1)=2+ 解得:x=81。

则长子分到1+ (81-1)=9份,即总财物的 。

再由“所有儿子拿到的财物一样多”,可知共9个儿子,故答案为C。

【第45句】:B

【解析】圆的周长公式为2πR,则大圆周长为2π×5=10π;小圆周长为2π×1=2π,所以小圆共滚了 =5(圈),故答案为B。

【第46句】:A

【解析】由题意知第一次不及格的有6人,第二次不及格的有8人,又已知两次都不及格的人有4人,则两次考试刚好及格一次的人数为6+8-4=10(人),则两次都及格的人数为32-(6+8-4)=22(人),故答案为A。

【第47句】:D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排列组合题,p13×p24×p14=3×4×3×4=144,故答案为D。

【第48句】:C

【解析】从题意可以推知要使使用的砖块最少,应该尽量使用大砖,第一层使用大砖,需要50块;第二层由于必须交错间隔,所以必须要使用小砖,而使用最少的小砖的惟一方法是两端使用小砖;第三层也用大砖,仍要50块,第四层类似第二层,依此类推,共七层。

故最后使用的砖块数为50+51+50+51+50+51+50=353(块),故答案为C。

【第49句】:C

【解析】0不能作除数,排除

【优美句子第20句】:

【优美句子第30句】:40,符合条件的有

【优美句子第11句】:

【优美句子第12句】:

【优美句子第15句】:

【优美句子第21句】:

【优美句子第22句】:

【优美句子第24句】:

【优美句子第25句】:

【优美句子第31句】:

【优美句子第32句】:

【优美句子第33句】:

【优美句子第35句】:

【优美句子第36句】:

【优美句子第41句】:

【优美句子第42句】:

【优美句子第44句】:

【优美句子第45句】:48共17个,故答案为C。

【第50句】:D

【解析】设第一列车长度为x,而车速为(【第12句】:5+10)=【第22句】:5米/秒,那么在6秒的时间内,第一列车行驶的长度为x=6×(【第12句】:5+10)=135米,故答案为D。

【第51句】:D

【解析】观察整套图形可以发现,图形的规律是图案是间隔着递增的,依此规律可知答案为D。

【第52句】:D

【解析】答案为D。

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图案以中间第三个为对称轴,左右图案相同,故答案为D。

【第53句】:A

【解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四幅图案均由4个形状相同的小图构成,对照选项,A符合这一规律,故答案为A。

【第54句】:D

【解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图案下面的斜线段逐渐递减,且变化规律为图形下半部分依次呈左下右上的顺序递减,依此规律,故答案为D。

【第55句】:D

【解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图形是以第三幅图形为对称轴,左右图形对称,依此规律,故答案为D。

【第56句】:D

【解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该套图中的每一个图都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的变化规律为先递增后递减,下半部分的规律为递减,由此可推知D选项正确。

【第57句】:A

【解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每个图形都是由四条或开或闭曲线相交构成,依此规律,故选A。

【第58句】:B

【解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前幅图形图案的组合规律为三白,两黑,两竖条,两斜条,前后两幅图形规律一致,依此规律可知答案为B。

【第59句】:A

【解析】观察左图,可知其折叠之后应有两个相对小长方形是黑的。

B、C、D项中能看到的相邻的小三角形或者全为黑,或者全为白,都不能使小长方形有两个相对的是黑色,故答案为A。

【第60句】:B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观察左图,可知其折叠之后色块的颜色组合为白黑白黑,依此规律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第61句】:B

【解析】知情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而B的明星生活属于他人隐私,并不是人们“应该知道”的,因此与知情权无关。

A的小丽要求知道其生身父母,C的高女士要求知道产品的使用说明和生产日期,D的英国公众要求知道政府事件的真相,这些都是公众“应该知道”的事情。

【第62句】:C

【解析】投机的定义关键是购买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同一商品的“再销售”,从而获利。

C的老杨买股票正是出于此目的,因此是投机。

而A的老张承包的是果园,使其获利的是果树,可排除;B的小刘是因为不喜欢皮鞋的样式才卖给朋友,并不是想从价格变化中获利;D的王老师买住房则是首先为了自住,不是为了销售才买房,故都不属于投机。

【第63句】:A

【解析】《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设专章专门规定了回避制度,该法第十二章第61条规定:“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之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

” 回避制度的内容从其范围而言,包括亲属回避、地区回避和公务回避。

亲属回避和地区回避主要适用于内部行政行为程序,即人事任职程序。

因此A项属于违规。

C项不属人事调动,无须回避;B、D项均不属于规定中的回避范围。

【第64句】:C

【解析】C是由两个符合定义的单句组成的复句,第一句是“小张原来是个工人”,第二句是“他搞技术开发,是受了师傅的指点的”。

A和B的句子之间都存在结构上相互包含的问题,A的“最后的结果证明”包含了后面两句,B的“是这里最美的景色”则包含了前面两句。

D只是一个单句,逗号隔开的只是句子的不同成分而已。

【第65句】:A

【解析】由定义可知,财产处分行为是指直接发生财产权转移或消灭效果的行为,A的甲公司将房产抵押的行为只是为债务担保,而不是直接将财产权转移了。

其它三项中,财产权都直接发生了转移,因此属于财产处分行为。

【第66句】:B

【解析】A中因为大雨使乙获利,甲受损; C中乙先拿到货款却拒绝给付大米,自己获利,使甲受损; D中乙是因为被甲误认为丁才获得两万元,丁受损; 这三项都符合不当得利的定义。

而B中乙代为偿还甲欠丁的钱是在三方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其中并没有任何一方是因非法原因获利且致使他人受损,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关系。

【第67句】:C

【解析】C的高红在中国境内只是探亲两个月,既无自己的住所,居住又不满一年,且没有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所以不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A和B都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D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因此应该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在境内居住满一年,所以他们都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第68句】:B

【解析】A中同一篇作文由不同的老师评分,主观性很强,使考试的客观性大受影响,也就是影响了考试信度。

C中天气影响了很多考生的发挥,使得考试并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也影响了考试信度。

D中李老师考前押中了题,显然该考试也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了,所以也影响了考试信度。

所以只有B与考试信度无关。

【第69句】:C

【解析】行政强制执行是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行政机关依法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的情况下才实施的行为,C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此国家认监委的行为不是行政强制执行行为。

A中的长期拖欠税费的商户店铺,B中的个体户,D中的公安局则都有“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行政机关依法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因此税务机关或法院的相关行为也就是行政强制执行行为。

【第70句】:A

【解析】B的高兴和生气只是诸多表达心情的词语中的两个,除了这两种情绪之外,人们还有很多其它的情绪,如沉闷、狂喜等,所以这两个词构不成绝对反义词;C的寒冷和温暖是表示气温的众多词语中的两个,除此之外还有炎热、凉爽等,所以这两个词也构不成绝对反义词;D的卑微和高尚是形容人的品格的词语,但也有很多人是既不卑微,也不高尚,所以这两个词也构不成绝对反义词。

只有A的完整和残缺,一旦完整就必然不是残缺的,一旦残缺就必不完整,所以它们是绝对反义词。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

买本考纲就可以了,或者在网上收语文答题公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6549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