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中英文案表达有什么区别-好句大全

【第1句】: 中英文句子结构有哪些差异,翻译有哪些技巧

中英文这两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第1句】: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第2句】: 英语属演绎性思维,汉语属归纳性思维;【第3句】: 英语为主语显著语言,汉语为主题显著语言;【第4句】: 英语语序灵活多变,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差异,现对英汉互译技巧分述如下:【第1句】: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一)表现特征 英语重形合,指的是英语讲究“结构美”,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英语句子常用词形变化、虚词(如冠词、介词、连接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从句以及独立主格等来表现各种语法关系,结构紧凑严密,注重以形显义。

因此,有人将英语的句法结构称作为“树型结构”,干上有枝,枝上有节,节外生枝。汉语重意合,指的是汉语讲究“意境美”,几乎可以用任何语言单位表达思想,无拘无束,挥洒自如,语法不完整、不合理也无关紧要。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没有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独立主格和冠词,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省略虚词(尤其是连接词),它常用词组和短句逐次排列,虽然外形上互不相连,但内含逻辑关系,注重以神统形。因此,有人将汉语的这种结构称为“竹节结构”,像竹杆那样一节一节的,简练而明快。

对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庄绎传教授还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说:“我感觉汉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

请看以下例句:例1:All the prayers said the same: There was a God Who sees, Who hears, Who takes pity on man, Who contains His wrath, Who forgives sin, Who wants men to repent, Who punishes evil deeds, Who rewards good deeds in this world and — what was even more — in the other.译文: 所有的祷告词都说:有一个上帝,他明察秋毫,耳听八方,慈悲为怀,宽宏大量,原宥过失,容人悔改,惩恶赏善,现世现报——尤其是——掌管来世报应。分析:原文用了八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可谓“果实累累”,而译文化成了八个四字格词语,简洁工整,音韵铿锵,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

例2: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译文:When a woman is un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father; when 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husband; and, as a widow, she is to live for her children. (辜鸿铭译) 分析:原文为中国古代提倡的“三从”妇德,语言高度浓缩,可谓一字千金。

译成英语,字数差不多是原文的三倍,加译了副词、连词、代词、介词等,尤其必须加译主语,就连标点符号也必须作变动。这里顺带一提,译文中尤为精妙的是将动词“从”译成了“live for”,生动地传达了中国古代妇女“为三种人而生活”——做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译汉时,许多词可以用汉语的动词来转换;连接词在许多情况下省略不译,因为越是使用连接词少的句子越是符合汉语的习惯;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在不少情况下都可以译为短语或分句。汉译英时,注意把汉语句子中内含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用英语的连接词表达出来;注意把汉语的流水句译成相互照应的单句;把汉语的众多动词分清顺序或分清主次编排成英语的习惯表达,许多情况下一些表目的、原因、伴随等的动词译为非谓语动词或者名词、介词,等等。

例如:例3: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译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分析:许多英语初学者在翻译if从句时总离不开“如果”,或者见到when时总离不开“当”……译文省略了假设连词,但假设关系蕴含其中,体现出了汉语的“意境美”。例4:This was an intelligently organized and fervent meeting in a packed Town Hall, 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译文: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

市政厅里来宾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分析:形容词“fervent”和“packed”分别译成了短语“热情洋溢”和“济济一堂”;独立主格“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译成了一个分句。

例5: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译文: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分析:这句汉语虽然外形上没有假设连词,但却内含假设关系,译成英语时必须加连接词。例6: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译文: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杨宪益译) 分析:原文只有一个句号,译文则分为了三句话。原文里前面两句的并列关系在译文里变成了主从关系,将“四叔家里要换女工”译成了由“when”引导。

【第2句】: 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区别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这是汉英语言最显著的差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

【第3句】: 急求:英汉语句子结构上的区别与共同点

英汉两种语言用于书面表达时,虽然两者在过程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一些词汇就其内涵,外延而言在两种语言中不尽相同;用词习惯也不同,英语中少用动词,以名词和介词占优势;语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定语,状语,宾语的位置。语篇模式差异,汉语中只有“文首型”与英语语篇模式相同;另外还有行文格式,文化层面上的等等差异。

这种差异在句子结构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英语是形合型(hypotaxis)语言,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成分层层搭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汉语则属于意合型(parataxis)语言,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按时间顺序,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一层一层铺开,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学习者在写作中造句时遇到的障碍是:不习惯将自己的思想用繁多的形式手法表现出来。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表现为:作文中残缺旬、溶合句、一连串的简单句或连串旬式雷同的复合句充斥全篇。

如:“The trees are bare.The grass is brown.The landscaoe seemsdrab."这是个溶合旬,3个句子用逗号断开,与汉语句式一模一样。地道的英语应表述为;“The brown grass and bare treesform a drab landscape.”英汉句子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使学习者往往不自觉地用母语句子结构的形式,作为他们思维过程中构成一个思想的模式,当他们以英语对这一思想作出书面表达时,英语句子在结构上就明显带着汉语句子的痕迹,出现“翻译腔”。

因此,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应注意句子从意合到形合的转换,把多个汉语句子表达的信息通过各种修饰限制关系容纳剑一个复杂的句子中。同时,再对常用的从句做点句法的修改,就可点石成金。

2实用状语句式举例 【第2句】:1状语从句的应用 英语语言本身起连接过渡作用的词语特别多,且这类词语在语段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汉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一定的语法手段或者其他语言手段(相当于英语中的过渡词语)来表现。

由于没有注意到过渡词的运用,结果写出的语段缺乏连贯性(如上所示)。但是当学习者意识到这点差别时,就会很注意使用意义明确的连词,句子中频现because,although,so…that…等等,却忽略了一些类似连词作用的介词和介词词组。

比如: 【第1句】:)Sendusamessagein caseyouhaveanydifficulty.万一有什么困难就给我一个信儿。 【第2句】:)Weagreetorentthehouseon conditionthatthe roofbe repaired。

如果把房顶修好,我们同意租用这房子。 当文中的句子全是完整的状语从句时,整篇文章显得呆板,罗嗦,因此,可适当地做些省略,是句子既连贯,又简洁。

【第1句】:)Eventhoughdefeatedfora secondtime,hedidnotgivein。他虽然第二次被击败,但不屈服。

【第2句】:)Not wantingto interruptthem,he remained motionless,as ifasleep.他不愿打搅他们,就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 【第2句】:2短语的应用 同一句型的反复应用,会给人平庸之感。

尽管没有语法错误,可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用短语来替代从句,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长短旬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多样的句式使句子显得精炼,紧凑,并赋予文章一种文体美,显得生动活泼,富于节奏变化。

①介词引出的状语 1)In some countrynomajorbusinessisconductedwithout requiringface-to-face conversation.在有些国家,做成大生意都需要面对面的交谈。 【第2句】:)Very few arrive inthe U.S.A.with all the detail worked out.很少有人在到达美国时,就把一切细节都安排妥帖了的。

②分词做状语 【第1句】:)Hemistookmeforateacher,causingme some embarrassment.他误把我当成了老师, 使我有些尴尬。 2)Praisedbytheneighbors,hebecametheprideofhisparents.受到邻居们的表扬,他成为父母的骄傲。

⑨形容词做状语 1)Unwillingtoacceptthejob,he stillnoddedhisagreemenL虽说他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但他还是点头同意了。 2).Well aware ofthe dangex ofrock-climbing,he still loved and indulged in it aS before.尽管他很清楚攀岩的危险,但他仍乐此不疲。

④独立主格结构做状语 1)TimeisoneofthetwoelementsthatAmericans save carefully,theotherbeinglabor.一时问是美国人注意节约的两个要素之一,另一个则是劳力。

【第4句】: 英语翻译怎样发现错误

最好的办法是请英语为母语且熟悉文章内容或相关领域知识的人为你校正。

至于换词,要慎重,不同的词或词组往往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尤其是可能意思相近但用在不同语境或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probable 比possible可能性大一些,nice to meet you 常用于初次见面,而 nice to see you ,how do you do ,用于认识的人之间打招呼 等等。翻译一篇文章时,可以找英语的对应文章来读,看看某个意思在这类文章中常用什么词。

法律,合同,公函等涉及法律责任的翻译尤其如此。比如,翻译学位证书,可以找英美大学的学位证对应,看看他们怎么说。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第5句】: 英语中,现在完成时和陈述句有什么区别

英语不像汉语.英语表达一个句子的时候往往有潜在的时态意识.而汉语就很明显,要是没有上下文的话,意思就很模糊.比如你说的.他住在北京我就会问了,是什么时候的事?现在还住在那里吗?以后还会吗?我们说汉语的时候,往往不考虑这些,因为上下文会给这个句子完善.而英语就不一样.①he lives in beijing.这个句子,基本没有什么潜在意思.就是告诉你,有这么个事.或者是这个人现在住在北京,仅此而已.②he has lived in beijing.这个就有潜在的意思了."has"表明的是一种状态.过程.表达的意思是,他是过去住进北京的,现在还在住.以后会不会就不知道了.综上,①指的是事件一个整体.②指的是事件内容的具体状态.上面都是我个人的理解 不知道你有没有清楚一点、。

【第6句】: 中文和英文有什么相同点

中文和英文相同点:两者都是语言。

中文和英文不同点: 【第1句】:定义不同 中文:中文(Chinese),字面意思是中国文字(特指汉字),广泛意思是中国语言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文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具有超语言交际功能,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

历史上,壮语、白语、苗语、蒙古语、满语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等皆有使用中文记录之习惯。中文以其超越地域、超时空的方式,给不同语种、不同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上的便利。

英文: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英语是国际指定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包含约49万词,外加技术名词约30万个, 是词汇最多的语言,也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第2句】:起源不同 中文: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英文: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第3句】:使用分布不同 中文:中文主要使用于中国全境(大陆、港澳、台湾)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海外华人地区。 现在的中文大致可以按照字型分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

中国大陆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推行的规范字型均为简体中文。 而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欧美地区,多使用繁体中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交流的广泛,港澳台地区也开始出现简繁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正式文书使用繁体。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政府推行简化字,正式文书采用简化字,但民间有时候也会使用繁体字。

英文: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是第一语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巴哈马、爱尔兰、巴巴多斯、百慕大、圭亚那、牙买加、新西兰、圣基茨和尼维斯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1世纪世界上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本族语)的人口约有5亿。

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中是通用语言,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多米尼克、圣路西亚和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爱尔兰(连同爱尔兰语)、利比里亚(连同非洲语言)和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和其他非洲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即不是母语,但为所在国通用语)使用的人口约有10亿。

英语是下列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但不是本地语言和通用语言:斐济、加纳、冈比亚、印度、基里巴斯、莱索托、肯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利亚、马耳他、马绍尔群岛、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博茨瓦纳、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文。

【第7句】: 中文和英文的具体区别

【第1句】: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子氏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一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句话在英语里并不紊乱,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立,又和主句连成一体。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达方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我们先看一看这句话的直译: 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这样的译文倒是很忠实,但在表达上却不像是中文,译者译的时候费劲,读者读的时候也费劲。现在我们把译文调整一下: 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很显然,调整后的译文给人更清楚、更顺畅的感觉。很巧的是,它与改写后的英语句子结构上更加接近,这说明汉语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提高表达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确,表达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第2句】: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

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

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请看下面的例句: 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这句话长达31个单词。

从结构上讲,它是主句(they do not。)+并列谓语(and do not。)

+宾语从句(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条件状语从句(had he。)

;从资义上讲,它有四层意思:不能…因此不能…会有多大的才干…如果…。根据对这个句子的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切分成四个小段: For example, 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由于每一小段包含一个意群,切分后我们就可以试译成: 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会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

这样的译文可以说已经很清楚,汉语也基本过得去,但仔细检查一下。我们仍然发现汉语表达中还有英语的影子,那就是表示条件的“如果…”放在句子最后不大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讲英语与汉语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第3句】: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所谓前重心是先说结果后说细节。后重心则是先说细节后说结果。

由于汉语多把重心放在后面,上述译文应该修改成:…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会有多大才干。下面我们再看一例: 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l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分析,这个句子可分成五段:主句(There is no。)+从句(whether。)

+后置定语(peculiar to。)+选择性并列从句(or。)

+后置定语(appropriate to。)。

从语义上讲,主句讲的是结果,从句说的是细节。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文译文的表达顺序与原文正好相反: 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6658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