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描写徽州村落的优美文案-好句大全

谁可以提供一下关于徽州村落的文案啊

强力推荐<徽州文化全书>之<徽州村落>,里面详细强大的徽州村落的情况.再说一下 ,我是看过的,所以极力推荐

徽州历史典故的句子

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

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

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

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

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

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

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许村15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

黄山旅游建议、登山前准备、登山途中、游玩途中、山上住宿、下山途中、黄山景区注意事项。

【第1句】:黄山旅游建议:

【优美句子第1句】:请密切关注黄山天气预报(我站首页既有,可作为参考),做出适当的准备,作为来黄山旅游的第一步。

最近几天天气变凉,特别山上气温需要长袖衣服了。

【优美句子第2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随身携带药品及饮水,以备急需,切不宜单独行动。

建议上山下上乘坐缆车。

沿途可乘坐轿子。

【优美句子第3句】:如果您是团队旅游、请听从导游建议和安排,切忌忠言逆耳,我行我素,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和意外。

【优美句子第4句】:通过我站或者其他途径记住几个黄山旅游常用电话(紧急救援0559-5563333,医疗求助0559-5569090,旅游咨询0559-5561111),以备特殊情况下求助相关部门。

【优美句子第5句】:如果您准备自助旅游,行前务必充分了解黄山交通路况更多请登陆查看

徽州的一府六县是什么

徽州中国大陆安徽省南部,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何意

是说生在徽州好呢还是不好

前世不修,生在。

十三四岁,往外。

明清之际徽民生在艰难

“徽州介万山之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

”(康熙《休宁县志·汪伟奏疏》)“民”可是“以食为天”的,连“食”都成了问题,岂不心生哀怨

由此就连极不合情理的“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似乎变得符合情理了。

这实在是环境逼迫使然。

为了从商,也就有了“歙南真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婚俗,以至“或初娶妇,出至十年、【第20句】: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其父”(《魏叔子文集·江氏四世节妇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细想此一歌谣哀怨之情有二:一是对所生活的环境难以解决温饱而心生不满;二是把十三四岁的孩子送去经商无可奈何。

而这也正道出了徽州从商习俗形成的必然性。

当别的地方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朗朗诵读或是在天真无忧地嬉戏时,徽州的孩子却被父母狠心地“往外一丢”了:丢出去当学徒,学做生意——小小年纪便踏上自立的征程,去经受风雨磨练,去接受生活洗礼。

因此才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中的“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说道。

这一歌谣最初产生的时间难以确定。

但从其内涵看,应该与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相伴相随;至少在明中叶时就有了它的身影,因此时已形成了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人群体。

但不管怎样,它就像飘荡在徽州大地上的幽灵一般,以它深藏着的真切况味和特有的磁力与徽州各县性状相碰撞,衍生出了以此为主题的一组歌谣,在徽州本土以及徽商足迹所到之处广为传扬;如流传于歙县的《前世不修》、祁门的《天光下饶州》和绩溪的《徽馆学生意》等即是,使徽州大地充满着它的最强音,显出力劝从商的特有力量。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究竟是怎样“丢”的呢? “丢”了以后又怎样呢? 先看流传于徽州歙县的《前世不修》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

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

”说起来易,做起来难

可以说更多的人是难以在三年后“出头”的。

可现实是残酷的——“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前者地位是何其优越,充满了得意,被人羡慕;后者却要面对被乡亲奚落,被族人小看,被父母责骂,真是无颜见家乡父老

徽州游子背负着亲人的重托和压力,也只能是义无返顾走到底了。

要么发达,要么落泊,除此别无选择

试问哪个甘愿落泊呢

于此看出徽州人自小就承受着怎样的精神重负

走出家门,究竟是祸是福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光绪《祁门倪氏族谱·诰封淑人胡太淑人行状》),这其中难道没有原因吗

这难道是徽州人天生喜好从商吗

再看流传于徽州祁门的《天光下饶州》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半夜收包袱,天光下饶州。

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 历史上的饶州,治所在江西鄱阳。

可知祁门人经商走的是沿境内阊江通向江西鄱阳湖的水路。

这里的“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与前面的“发达是爷,落泊歙狗”一样,都应了徽州西递古村落中“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的联语所指。

“效好便好”,一语切中为商肯綮。

经商总是要讲效益的,“效”不好自然一切不会好。

命系于商,“赚不钱来”真个要天打五雷轰,连天理都不容啊

正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说的:“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来,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

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簿鄙笑。

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

”这里所说的恰与歌谣相对应,令人想来唏嘘不已。

最后看流传于徽州绩溪的《徽馆学生意》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吃碗面饭,好不简单。

一双破鞋,踢踢踏踏。

一块围裙,像块纥褙。

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

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遛。

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

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有生意,就停留; 没生意,去苏州。

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

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

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

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

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

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

绩溪人经商学生意大多走的是通往杭州的山路,才有如歌谣中所描写的景象。

这里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绘,既有闯荡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从一个侧面活画出了外出闯荡的徽州人的真实面貌。

加上对比描写、反复描写和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相杂的活泼句式及特有韵辙的回还往复,让人倍感徽州人成功的不易,意味尤其深长。

这里我们看到了:经商是徽州人求生存、图发展的基本理念;徽商的起步和发展充满了艰辛,充满了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徽商充满了乡谊,经常网开一面,互相顾爱,提携后生共同发展;徽州人充满了乡土和孝的理念,一有收获即回报乡里和父母。

徽商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鼎盛,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歌谣中虽不无哀怨之意,但徽州人那种坚毅果决、义无反顾的为商决心,令人不得不心生钦佩。

外出经商,徽州人最大的人生抉择和使命。

在以商为重思想驱使下,随之而来的吃苦耐劳、万难不拔的“徽骆驼”精神就成了徽州人艰苦创业的基本品格。

徽商的成功实在是一种苦尽甘来的真理性实现。

徽商的历练和成功,自然带来了后来徽州本土生活的富庶,带来了徽州教育的发达,徽州文化的昌盛,所有这些连同它的“大好山水”一起,终于使徽州成了一个令人艳羡和醉心追寻的人类家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6700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