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黄山散文优美文案-好句大全
描写黄山风景的句子(经典)
五来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可无峰,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黄山除五绝外,瀑布、日出和佛光,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
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
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
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
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
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
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
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
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
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
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
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东海,螯鱼峰眺天海。
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描写黄山奇松的段落 散文诗
黄山 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处纵览,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
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
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
故而当之无愧地赢得“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春光 “山外春归百卉阑,山中四月春初度。
”黄山四月的平均气温为10℃,比三月份要升高【第5句】:6℃。
这时,山麓已经芳草萋萋,野花艳人,秧苗茁壮,桃花落尽,山腰却涧草犹短,杜鹃始华,桃花初开。
大约需要推迟一个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逦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献丽,一片粉红。
那时,正像诗人王寅春游此峰时所吟诵的:“河风吹初服,正值桃花时,花开十万树,峰似绛霞披。
”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兴。
而在那时,黄山的高山峰顶,气候尚寒,春意姗姗来迟,青草才抽芽,花卉才含蕊。
但春的气息已经来到了游人中间。
黄山春光是以妩媚动人见长。
全身着绿,青翠欲滴;万花盛开,娇艳无比;百鸟欢唱,悦耳怡情。
春季,在通往黄山的公路两旁,田野里满目金黄的油菜花,山岭上点点的映山红,让游客还没有到黄山,就已经陶醉于这自然的美景中了。
春季,是游览黄山最佳的季节之一。
黄山的夏 盛夏的黄山,更有那看不见的飞瀑,数不清的流泉,特别在暴雨过后,黄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为黄山谱写了一曲曲激昂的乐章。
夏日的云海虽没有秋冬云海那样沉着、浑厚,但也别有一番潇洒、清丽。
在云雾的动静之中,有时还可以看到绚丽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桥,架在两峰之间。
日落并不比日出逊色,火红的晚霞为夏日的黄山披上一层灿烂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
夏之黄山,是一幅幅浓绿的画,是一杯杯清凉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转悠扬的乐曲。
元末清初歙县人鲍深有《祥符寺避暑》诗云》:“森森古木覆苔阴,四顾苍山一径深。
六月长廊不知暑,飞泉终日响潮音。
” 黄山的秋季 黄山的秋季,别有种种胜景。
秋高气清,白云碧汉,丹枫似火,草深果黄。
明歙人,曾授监察御史、河南巡抚的凌桐,做记游诗有句:“更有秋容写不得,白云碧汉映丹枫。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赞赏黄山秋景:“枫林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黄山的秋天,还因为林茂色鲜,鸟语花香,生气盎然。
竟是“秋天里的春天”。
明代大学士许国(歙县人,今歙县县城有许国石坊遗迹)年轻时曾经就读于黄山的祥符寺,他作《秋日黄山游览》诗云:“秋落秋风里,行吟逸思饶。
芙蓉欹水曲,苔蔓上墙腰。
酒盏黄花近,天都碧汉遥。
浮丘如有待,举手愿相招”。
该诗将秋日的黄山写得众花争艳、峰水相衬,堪与春色比高低,令常见的悲秋之情为之一扫。
黄山的冬 黄山雾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绝。
无愧于天下绝中之绝景。
你若冬日游山,或许于某一个早晨推窗眺望,会突然发现窗外的景致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
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树木象丛丛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非也,这就是难得一求的雾凇
带上拐杖,出户登山,放眼四望,只见群峰错列,松林密叠,一派银装素裹。
黄山一改往日葱茏苍翠的面目,到处一片洁白,天地浑然一色。
从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凝聚着洁白无瑕的晶体,如披银叠叠,似挂珠串串,山风拂荡,晶莹耀眼,如进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琼阁,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之境。
关于黄山的文章
有,徐迟写的《黄山记》黄山我也去过,和原文非常相似,原文如下: 一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名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二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
以后又多少年,人才来到这里。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
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
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拨一八四○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
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
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
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
他是李白。
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拨一八六○公尺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
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李白在想象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松风”。
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
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
霜月洗空,一碧万里。
”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
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
汪瑾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
”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
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
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
而三大主峰中的天都峰,海拨只有一八一○公尺,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
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
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三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
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
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
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
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
一路总有石级。
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和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
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
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
仰头看吧
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
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
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
“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
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
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增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
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
自后遂无至者。
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
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
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
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
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
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
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
石梁狭仄,中间断却。
方夜到此,“稍栗”。
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
这也化险为夷了。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
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
他们征服了黄山。
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
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四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
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
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
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
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
阳光 一照,丹崖贴金。
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
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
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
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
等人骑乘,便可起飞。
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
初升的太阳透出第一道光芒。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
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
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毫光四射。
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
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
焰火正飞舞。
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
笙管齐呜,山呼谷应。
风急了。
西海门前,雪浪滔滔。
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
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
上有平台,可以观海。
但见浩瀚一片,辽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
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
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
游兴更深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之中无人提及,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的云中。
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折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
浓云四集,八方茫茫。
忽见一位药农,告诉我,这里名叫海外五峰。
他给我看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茎俱全,色泽鲜红像珊瑚。
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子下到数十丈深谷去了。
他在飞腾,在荡秋千。
黄山是属于他的,属于这样的药农的。
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几重岭,发现我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
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
黄山也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
他们邀我进入他们的研究室。
倾盆大雨倒下来了。
这时气象工作者祝贺我,因为将看到最好的景色了。
那时我喘息甫定,他们却催促我上观察台去。
果然,雨过天又青。
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
轻盈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
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
远处如白炼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
七彩鲜艳,银海衬底。
妙极
妙极了
彩虹并不远,它近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
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
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
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
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
它光彩异常。
它中间晶莹。
它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
摄身光
摄身光
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一九六二年 短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古人曾经这样赞誉黄山,可见黄山确有不同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的美。
黄山之美绝无仅有,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
在这不少的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佳作。
文章不像一般游记那样,先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地从大自然如何安排这一处胜境的角度去写。
读者以为,写了黄山的概貌以后,接下去该写怎样游览了,可是作者却宕开笔去,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史,以烘托一个“险”字,真是出乎意料。
最后正面写山景,又突破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的一般的写法,而是有重点地写了几种景物。
全文热情奔放,文笔酣畅,大开大合,挥洒自如,色彩浓烈,语言华美,读后能对黄山的雄姿奇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更加热爱我们的时代,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的激情。
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 孙绍振 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
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
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
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
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
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
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
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
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这样的全景图,是一般游记作者回避的。
因为这样的地理统计数字,是很难有个人化的感性的。
接着,又是形状的全貌: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然后是颜色的总体概括: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概括而又繁复的描述,是很难讨好的。
但是,徐迟的冒险,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烦腻。
原因在于,这里的铺张,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徐迟不是把黄山当作现成的自然景观来加以描绘,而是以现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虚拟出造物主有计划的安排。
徐迟的笔力就集中在精心结构的过程之中,这样就把空间的静止地形与地貌,变成时间的过程;同时也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感受和想象。
就连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也被他想象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
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创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来写黄山的云,赋体的铺张就更为突出了: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这里很明显有赋体的铺张和夸饰,但是,又不完全像。
原因在于,在赋体里,铺张和夸饰,是整齐的排比句法,而在这里,则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来倏去扑朔迷离、绮丽多彩、雪浪滚滚),又交织着错综(“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则是另一种句法)。
参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为突出: 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文章以赋体的状物为务,但是,并不是对黄山的一切风物皆给以同样的笔墨,写得最为最为充分的,当是黄山之云雾。
作者对云雾的处理,办法相当奇特,不是一次以赋体之大笔浓墨写尽,而是,一次写完一种形态,为其它景观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质: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
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
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观松人,溶出溶入。
对于景观的描绘,如果只有一副笔墨,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赋体的三味,徐迟在这里表现了他把赋体当代化的才华。
光是写云雾,就有几副笔墨。
前面的云是远望山岭间的、浩淼的云;此处的云,是近察身边的云、精致的云。
前面的云,是宏观的,就云本身写云;此间的云,是在阳光中变幻,在雨脚中飘忽的,树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
徐迟的词汇是丰富的,但是,不像刘白羽那样,习惯于用四字成语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这样的现成的宿构,往往更加追求随意的,以即兴追随瞬息万变的云雾: 这舞松之风更把云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方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
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
这可以说是第三副笔墨了。
这里的笔墨不像形状那样追求色彩的对比,而是突出形态的变幻,集中在一切有形态的硕大的山峰,都因形态不稳定的云的变幻而发生反差极大的变幻。
文章从开头到这里,已经好几千字,不断表现变幻,用了这么多的词汇,但是,却没有重复、繁冗之感,关键就在于丰富。
不但是词汇的丰富,而且是观察角度的丰富,还有形态的、色彩的丰富。
而这一切,正是徐迟发挥了赋体的敷陈体物的功能的效果。
接下去,徐迟以相当的篇幅写到日出。
这时,他收敛起了宏观的视角,把个人的自我感觉调动了起来: 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
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颗微粒。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
”这样的句子,奇就奇在作者的刹那心境上,从方法来说,和前面的写法,又别是一种境界。
接下去: 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
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
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
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
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
这显然是在色彩的变幻和对比中做文章,全部力量都强调其强烈的光焰万丈。
除了最初和房间中的明暗的对比外,几乎全部是鲜艳的红色。
如果拿这些和前面写日出的经典散文相比,可能显不出优势。
至少在色彩上,多多少少有点单调之感。
幸而,徐迟不仅仅有相当的绘画修养。
(他曾经用非常内行的语言,写过常书鸿在敦煌的事迹) 他似乎力图从听觉上表现日出的另一种美感: 竹管齐鸣,山呼谷应。
风急了。
很可惜的是,这几笔,嘎然而止,又回到了视觉境界中去。
所写仍然以画图性的景观为主。
这样,美感就仍然在原来的平面上滑行。
虽然,接着作者又以赋体写高瞻远瞩的山景:“天都山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
”甚至用长江与之衬托:“远处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仍然不见醒目,只是在最后出现了彩虹: 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
七彩鲜艳,银海衬底。
彩虹并不远,它就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
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
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
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
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
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
摄身光
摄身光
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描写黄山以及和黄山风景的诗句
太多了,简单放几首比较有名的《黄山桃花溪》[原](七绝)万树桃花漫翠岭,霞光艳影映龙川;粉凝脂蓄三春后,红谢溪头染碧泉。
《登始信峰》[原](七律)黄山绝妙神奇境,萦绕经年梦幻真;始信峰巅横宇外,渡仙桥下乱云湮;双连松臂风姿秀,独饮琴台浊酒醇;人世灵应无此景,九霄日月可为邻。
还有其他《黄山古道》[原](七律)蜿蜒盘绕上苍穹,逶迤游人兴浃融;止步云梯叹鬼斧,行经栈道赞神功;天都飘缈浮云际,莲蕊迷蒙隐雾中;百里黄山皆画卷,更兼古道万松葱。
《游钓桥庵》[原](七律)石人脚下钓桥庵,对峙峰峦紫雾翻;二水奔腾沉谷底,千崖叠翠矗云端;奇松挺拔虹虬舞,怪石峥嵘虎豹盘;双白溪边放眼望,飞泉悬瀑挂兰天。
《天门胜境》[原](七律)金鸡唱晓石门开,缥缈天梯雾里来;神鼠欲飞紫气壑,仙都不见白云台;石阶难迈崎岖路,岩洞能容大气才;倏转危崖情更切,旋登绝顶眺埏垓。
《登天都峰》
【原】(七律)雾隐天都浮碧翠,云遮醉石守岩门;千寻绝壁松探海,万丈悬梯客掉魂;落魄惊心鱼背迹,登峰造极玉台痕;低头览尽神仙境,翘首能将日月吞。
《鲫鱼背》[原](七律)独立天都见翠薇,鲫鱼背上乱云飞;波翻浪涌寻痕迹,石动山摇响闷雷;无意成矼扶旅客,有心作鲠跃龙扉;它年若逊平生愿,搏击长空誓不回。
《百步云梯》[原](七律)莲花陡壁矗兰天,百步云梯雾里悬;威武龟蛇关隘守,熙攘游客险途躔;千盘鸟道衣沾露,万壑松涛脚带烟;曲折蜿蜒登绝顶,金风玉露似成仙。
《登莲花峰》[原](七律)长梗维艰曲孔斜,倾身作蚁见莲花;滔滔鄱浪涌庐岭,滚滚江涛绕九华;碧沼清凉嵌石砥,奇松苍翠挂崖丫;凌虚如驾飞天马,跃上云宵沫晚霞。
《登光明顶》[原](七律)云蒸霞蔚平如镜,孤岛飘浮海上舟;银汐浸崖波似雪,红枫搅雾叶知秋;光明绝顶千般变,禅寺遗风万载留;跌宕升腾紫气茂,群峦俯首拜方酋。
《清凉世界》[原](七律)气贯长虹开远势,直冲宵汉矗岩门;千寻绝壁挂松柏,万丈深渊藏鳖鲲;雨罩青鸾添滴翠,霞飞佛掌荡馨温;诗情画意沁心醉,煞爱天都洞按云。
《朱砂峰》[原](七律)慈光阁上仰头望,横亘云端顶破天;赤玉削成卧虎岭,朱砂铸就跃龙巅;红崖赏月黄昏后,翠谷听泉日落前;立马桥边晴亦雨,轩辕古洞彩虹悬。
《北海观景》[原](七律)观音遥指竖琴松,欲向轩辕讲三空;雾走惊涛翻碧海,云行长练卷青鬃;千株倒挂虬螭午,万幛平开虎豹汹;夕照秋山横暮色,烟霞澹荡听孤鸿。
《游翡翠谷》[原](七律二首)经年深藏白云间,不向寰尘露素颜。
梦绕魂牵奇幻境,山盟海誓恋人湾;翡簧万梗萧萧影,翠浪千条汩汩潺;飞瀑碧泉诗画里,瑶池仙境落黄山。
魂牵梦绕下黄山,翡翠仙潭撒谷间;神涧泛兰翻黛影,灵泉碧绿映清川;晴飞瀑布烟舒髻,雨罩危崖雾化鬟;莫笑老夫头白早,临潭顾盼乐开颜。
有哪些描写黄山迎客松的形状的作文
被誉为“天下第一”的黄山,以奇松、怪石海、温泉“四绝”闻名于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关于描写石头的散文句子。
黄山奇石(范文)都说:“五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以奇松、怪石、、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神奇有趣的怪石。
先说说那有趣的“猴子观海”吧。
从清凉台远远望去,有一只巨大的石猴,它两只胳膊抱着腿,蹲坐在山顶,仿佛在聚精会神地望着那翻滚的云海。
它一动不动,神情十分专注,却带着一丝忧伤,似乎在等待着谁。
可惜那山峰不能爬上去,不然我真想上去仔细看看。
再说说那雄伟的“飞来石”。
这是一块高15米,重量达500多吨的大石头,上尖下圆,像一个巨大的桃子,因此也有人称它为“仙桃石”。
它耸立在一个周围是悬崖峭壁的平台上,让人难以想象它是怎样上去的。
我小心翼翼地爬上陡峭的平台,和“飞来石”来了张合影。
黄山上千姿百态的奇石还有很多,像端庄秀丽的“仙人指路”,栩栩如生的“鳌鱼吃螺丝”,滑稽可笑的“猪八戒照镜子”……应有尽有,真是数不清,道不完。
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去仔细看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6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