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洋紫荆花开的优美文案-好句大全
赞美紫荆花的词
花卉传说 紫荆把根深深扎百姓人家的庭院中,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
晋代文人陆机有诗云:“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后来逐渐演化为兄弟分而复合的故事。
南朝吴钧的《续齐谐记》有这么一个典故: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
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
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树时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
田真见此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道:“人不如木也”。
后来,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
那株紫荆花树好象颇通人性,也随之又恢复了生机,且生长得花繁叶茂。
那风中摇曳的心形的绿叶是它跳动的心脏。
里面有绿色的热血在奔腾。
那花一簇簇紧紧相拥饱含满腔深情。
此外紫荆的树皮和花梗还有药用价值。
紫荆有很强的亲和力,就像我们的一个兄弟姐妹,美丽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与人类心心相印,手足情深。
在中国古代,紫荆常被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
于是写手足亲情的诗歌里它便成为思念亲人的知音。
相关诗词 早春时节,紫荆闻春而绽,艳丽的花朵密集地爬满了整棵树的每个枝条;那花有玫瑰一样的颜色,形如一群翩飞的蝴蝶,密密层层,满树嫣红。
因为它的美丽,而被人们请进庭院成了传统的庭院树木,深受人们喜爱,与人的亲近让它成为故园亲情的代表植物。
那根植在遥远故园的紫荆牵动着诗人们思念的心弦: 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 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韦应物《见紫荆花》 落英缤纷,那一地的紫色花瓣,让游子心头再次涌上思归、忆念故里的感情。
着墨不多却透视出款款深情,感人置深。
那故园的紫荆花此时该也是如此的光景了吧,久违的故人在家乡是否别来无恙
(这里需要补充说一下,诗人所见的紫荆花与大家所熟悉的香港区花紫荆花(洋紫荆)不是同一种花。
韦应物是西安人,而西安是没有香港市花洋紫荆的。
因此从韦笔下的浓浓思乡之情可认定他写的紫荆花应是春季开花俗名为满条红的豆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
而洋紫荆则是俗名为红花羊蹄甲的苏木科植物。
花大如掌,花期较长。
紫荆有别于香港区花洋紫荆的著名特性是在能老枝上开花。
唐诗中所写的紫荆都是传统的北方紫荆。
是把整个花枝开满玫瑰色小花有甜甜花香的满条红。
) 受命别家乡,思归每断肠。
季江留被在,子敬与琴亡。
吾弟当平昔,才名荷宠光。
作诗通小雅,献赋掩长杨。
流转三千里,悲啼百万行。
庭前紫荆树,何日再芬芳。
——窦蒙《题弟臮〈述书赋〉后》 读兄弟的文字,多少旧事重上心头。
诗人思乡不止的心不能平静。
真想问问庭前紫荆树哪一天能用美丽的芳影来装点我断肠的心绪
杜甫的这首也异曲同工: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 杜甫《得舍弟消息》 颠沛流离中,漂泊的心中有几多牵挂。
风吹紫荆,落花无数。
让忧郁的诗人睹物思亲。
昔日朝夕相伴的手足情深像没有归处的落花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骨肉分离,天伦难享,收到亲人的一点音信,泪如雨下。
紫荆花开,一枝枝,一匝匝,如染、如画。
看那一簇簇的花朵紧紧相拥,在春光里燃烧起如火如荼的激情。
花影中你是否感受到了远方那期盼游子归去的双眼,感受到故园洋溢着的那亲情的淡淡的温馨
香港的象征——紫荆花 洋紫荆又称红花羊蹄甲,国外称之“红花骆驼蹄树”,属苏木科羊蹄甲属乔木。
树高可达10米,枝条开展下垂。
花朵大,可达10至12厘米,花瓣倒卵状矩圆形。
每朵5瓣,其中4瓣分列两侧,相互对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衬,而另1瓣侧翘首昂头于上方,花形有些像兰花状,有近似兰花的清香,故又被称为“香港兰花树”。
紫荆花性喜温暖,易于繁殖,加上许多香港人把它视作“繁荣、壮观、奋进”的象征,因此被香港同胞广为栽种。
每逢春暖花开季节,树上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灿若红霞。
因1994年7月1日香港不再被英国租借,所以,中华人名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送给香港的紫荆花雕塑,其希望的花语是:中国希望中国能与香港,就像紫荆花一样和睦、骨肉情深,,永久地在一起,不被任何困难分离。
洋紫荆能够代表香港,是因为它的独特历史背景。
早在1965年,香港已经采用洋紫荆作为市花, 金紫荆雕塑 当时新成立的市政局就用了洋紫荆为标志。
由于香港同胞对紫荆花的酷爱,1997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采纳洋紫荆花的元素作为区徽、区旗及硬币的设计图案。
香港区旗的洋紫荆图案花蕊以五颗星表示,与中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寓意中国与香港紧密的关系,虽然洋紫荆原为紫红色,区旗只用红白两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故洋紫荆图案被改成白色。
而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2期向维多利亚港一面对开为金紫荆广场,放有象征香港主权移交的金紫荆雕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7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