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国刺绣的优美文案-好句大全
描写刺绣的句子
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称“黹”、“针黹”。
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我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
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
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
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民代刺绣种最著名的是顾绣。
描写刺绣的诗 1)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2)绣(唐·罗隐) 一片丝罗轻似水 洞房西室女工劳 花随玉指添春色 鸟逐金针长羽毛 蜀锦谩夸声自责 越绫虚说价犹高 可中用作鸳鸯被 红叶枝枝不碍刀 3)九张机(宋·无名氏) 一张机 采桑陌上试春衣 风晴日暖慵无力 桃花枝上 啼莺言语 不肯放人归 两张机 行人立马意迟迟 深心未忍轻分付 回头一笑 花间归去 只恐被花知 三张机 吴蚕已老燕雏飞 东风宴罢长洲苑 轻绡催趁 馆娃宫女 要换舞时衣 四张机 咿哑声里暗颦眉 回梭织朵垂莲子 盘花易绾 愁心难整 脉脉乱如丝 五张机 横纹织就沈郎诗 中心一句无人会 不言愁恨 不言憔悴 只恁寄相思 六张机 行行都是耍花儿 花间更有双蝴蝶 停梭一晌 闲窗影里 独自看多时 七张机 鸳鸯织就又迟疑 只恐被人轻裁剪 分飞两处 一场离恨 何计再相随 八张机 回纹知是阿谁诗 织成一片凄凉意 行行读遍 厌厌无语 不忍更寻思 九张机 双花双叶又双枝 薄情自古多离别 从头到底 将心萦系 穿过一条丝 唵哈哈哈微三摩地梭哈 刺绣针法 类别: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 直针 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
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
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盘针 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
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
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套针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园顾绣,清带的沈寿时,就进一步发展了。
单套 :又名平套。
其绣法是:第一批从边上起针,边口齐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针,第一批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针;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许,尔后留第四批针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许……;其后,依此类推。
擞和针 有称长短针。
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可用来绣仿真形象。
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
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的发展。
平针 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
其方法: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而回旋填满,有【第2句】:三排的,也有多排的。
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如同扎鞋底花纹。
散错针 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力求所绣的形体逼真。
散整针:是套针、施针、接针、长短针兼用的混合针法。
编绣 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
它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桃花、绒线绣等。
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所以也可将它们称为“图案绣”。
饶绣 是一种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
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针,都属于这一类。
打籽:它是苏绣传统针法之一。
可以用它绣花蕊,也可以独立地绣图案画。
施针 是加于他针的针法。
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滞,参差而不齐。
辅助针 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动性所采用的辅助性针法。
归入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扎针、刻鳞针等。
变体绣 刺绣中,有一些借助于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艺方法,使常规刺绣发生变化的特殊绣法,就是变体绣,其中包括染绣、补画绣、借色绣、高绣、摘绫和剪绒等。
染绣:元代绣品中的人物、花鸟多用墨描眉目,以画代绣。
染绣的方法,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更加广泛,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
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
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大量订购顾派刺绣品,一时顾绣成为刺绣的通称了。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销,价格平平。
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
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
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特点和种类 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
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9 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
例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珍禽异兽,毛丝颂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尽态尽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间、民族特色;使用打点绣的绣品,则清静淡雅,极富诗情画意;运用打子绣的绣品,则具有古色古香、淳朴浑厚的艺术效果与技巧上的平、齐、细、密、和、光、匀、顺的特色。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图案的工艺。
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
目前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
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
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绣品也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
由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自古以来,富者以“闺房绣楼”为贞,贫者以“善织巧绣”为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各地的民间绣品皆有传统的风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
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产地不同,风格各异。
刺绣的针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等。
刺绣的花卉不闻犹香,飞禽栩栩如生。
走兽神态逼真。
解放后,中国将油画、中国画、照片等艺术形式运用于刺绣,使之达到远看是画、近看地绣的绝妙效果。
刺绣品的用途也进一步扩大,从戏剧服装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台布、屏风、壁挂及生活服装等。
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
中国刺绣的特色和艺术价值,直接体现在四大名绣上。
苏绣以针脚细密、色彩淡雅、绣品精细而著名,具有平、光、齐、匀、和、细、密等特点。
题材以小动物为主。
如《猫戏图》、《风穿花》、《鱼虾图》等。
近年来出现的双面绣,两面有同有异。
如锚的眼睛,两面颜色不一样,十分引人入胜,其刺绣技艺之高超,是刺绣中的精品。
湘绣以写实居多,色彩明快,以中国画为底,衬上相应的云雾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风格豪放。
特点是绣虎、狮等,以独特的针法绣出的动物毛丝根根有力。
人称湘绣“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蜀绣构图简练,大都采用方格、花条等传统的民族图案,富有装饰性。
色彩丰富鲜艳,针法严谨,虚实适宜,立体感强,平整光滑。
所绣对象有花蝶、鲤鱼、熊猫等。
粤绣采用金银线盘金刺绣,绣线平整光亮。
构图布局紧密,装饰性强,富有立体感。
绣面富丽堂皇、璀璨夺目,多用于戏装、婚礼服等。
荔枝和孔雀是粤绣的传统题材。
形容刺绣的句子有哪些
中国传统刺绣文化中国传统刺绣品的种类刺绣工艺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服饰的装饰,这种装饰并非只是起到简单的美化作用,同时发挥着诸多重要的功能,如标识身份,显示社会地位。
刺绣服饰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定的模式和装饰部位,如马面、团花、挽袖、补子等,这些都是刺绣服饰的典型代表。
云肩:是隋唐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肩部装饰从而突出人面。
制作多以绸缎为材料,绣有富有地域民俗含义的图案,题材多由写实或写意的花鸟鱼虫动植物形态联想而来,清以后,逐渐从日常服饰中消失。
▲ 刺绣花卉纹云肩团花:是古代服饰的多用纹饰,呈圆形适合纹样状,具有“美满”、“团圆”、“平和”、“完整”的象征意义,隋唐以后被列入冠服制度。
▲清代故宫团花挽袖:挽袖是清代妇女衣袖口上的刺绣服饰,起于乾隆,流行至同光。
多取刺绣工艺,呈长形两条对称式,分别嵌装在左右两袖口,纹样题材丰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吉祥图案无所不有。
补子:明代文武官员公服前胸后背的方形装饰,在常朝视事、奏事、谢辞等场合穿用。
补子纹样有明确规定,文官飞禽,武官走兽,是各级官员的重要标志。
质量要求高,不惜成本,精致考究。
▲ 清代官服补子马面:古代百褶裙或侧褶裙的正面和背面的长方形刺绣装饰,垂悬于前后,不仅有装饰功能,还有修饰形体、突出人体重心作用。
马面与挽袖一样,是单独装上去的刺绣,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拆换。
▲ 红罗绣盘长马面裙肚兜:肚兜是贴挂于胸腹前的内衣,用以避寒侵,亦称“兜肚”或“裹肚”。
多呈菱形,上部有领口,两侧有线绳,绕体栓挂在胸腹前。
儿童肚兜的纹样多用“老虎镇五毒”、“五子夺魁”、“麒麟送子”等题材;成人肚兜则多取吉祥纹样或人物故事,寄托特定的情感含义。
刺绣佩饰一直在中国刺绣艺术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款式多样、用途广泛,在风俗风尚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荷包,香囊、扇套、眼镜盒、帕袋、钱包等一系列可随身配挂的刺绣小品都在民间十分流行。
▲ 香囊据文献资料可知,早在先秦时期,随身配挂物品的习俗已经蔚然成风,并作为礼仪要项载入文献。
《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手巾、抹布、小刀……右佩扳指、解锥、臂膊……”这些东西既是日常生活用的小型工具,又是侍奉长辈时的礼仪性标志。
魏晋时期绣荷包已广泛流行,《晋书·谢玄传》中就提到,谢玄年少时“好佩紫罗香囊”。
唐代著名的佩饰是“蹀躞带”、“帛鱼”和“承露囊”,蹀躞带源自西北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佩刀、火石等器物佩具,自魏晋流入中原,初唐定为公服制度,因中原百姓多安居市井,没有必要携带更多工具,后蹀躞带成为无实际作用的纯粹装饰品;帛鱼是盛装“鱼符”的袋子(即虎符,唐因避高祖名讳改为鱼符),唐朝时期,鱼符除起“起军旅、易长官”的凭信作用外,还用以发放给官员“明贵贱、应召命”,盛放鱼符的“帛鱼”也非常讲究,根据官阶不同,取不同装饰形式。
“承露囊”缘起于唐玄宗生日百官献贺礼,后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互赠送。
▲ 蹀躞带宋代刺绣佩饰有增无减,秦观《满庭芳》中“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即指香荷包。
而刺绣佩饰最为兴盛的时期,要数清代。
男子身上日常佩带的挂件可达十几种,荷包、扇套、眼镜盒、烟袋、牙签、挖耳等无所不有。
民间绣荷包还形成了繁荣的流通市场,很多地方都开创了“绣坊”,绣作与销售一体化,大量刺绣佩饰出售,供顾客选购。
除了盛装物品和标识身份的作用外,佩饰还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许多男女情爱故事常有佩饰小品发挥作用,《红楼梦》第十七回就描写到宝玉与黛玉因香包扇袋而引起过感情纠葛。
▲ 扇套刺绣佩饰的种类很多,主要的如香荷包(亦称香囊)用以熏香和祛病防毒,烟荷包用以盛放烟叶,春宫荷包用以陪嫁、供闺房玩赏及做性教育教具,扇袋用以盛装折扇,靴掖则是盛装文书的小夹子,出行时掖入靴筒以防丢失。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特点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优秀的刺绣艺人也只有在经过多年深厚的学养,将运针及施色互相参酌得当,才能诠释出完美的作品。
因此,如何在方寸之间运针用线,与此同时又不会过于俗艳奇巧,还能表现淡雅纤丽的风采,才是刺绣最令人颂赞与神往的地方。
传统刺绣艺术的主要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用线条说话。
“线条”是中国艺术的品格,表现于绘画中的白描,书法中的行书、草书,佛像雕塑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卷轴的形式概念。
而“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刺绣,可谓线条性格里精工巧艺的极致体现。
当刺绣艺人以缜密的巧思及纯熟的技艺在针尖处排列组合时,线条便有了丰富的对话与表情。
二是绣与画的完美结合。
刺绣依存于绘画形式,必须先有画稿,再经过以针线分析画稿内容的过程中,刺缀于织品上。
但刺绣也有别于乘兴挥洒的绘画,刺绣的艺术性就在于线条、色彩及光影的表现,而这一切都要求刺绣艺人必须对针线材料的物性及画稿对象的媒材特质、造型、色彩有十足的训练、观察与掌握后才能透过针法的安排、分色及刺绣艺术,以针线演练对画稿重新创造,可以说每一幅绣画作品都是刺绣艺人的学养功力的精彩演出。
三是刺绣图形的象征手法。
民间刺绣纹样中为数众多的吉祥图案普遍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达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为图形。
已知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表现出对“照临、无私、镇定、忠孝、决断、明辨”等概念,这些抽象概念借象征手法得到准确的表现。
而这种手法,也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和完善,最终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7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