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文言古文名句

【第1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解读:真正有智慧的人广博豁达,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一样气焰逼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解读:圣人的心飘然于世外,不涉情,最下之人扰于世,顾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钟的,只是我这样的人罢了。

【第3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解读: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第4句】: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也。——张岱《陶庵梦忆》

解读:如一朵滇茶花,被风雨吹落,一半埋入泥土,花瓣一棱一棱的,叠成三四层,人走在上面,就像蝴蝶飞进花心,不会不加仔细品咂。实际是借风雨暗指清军,以泥土喻世腌臜。

【第5句】: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满天涯烟草断人肠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孔尚任《桃花扇》

解读:当初的六朝金粉还有余香未曾消亡殆尽,至今尚能品味。这天涯路远,烟波蔓草,惹得离人肠断心碎。花信年华将近,怕被岁岁年年催人老,更兼风雨,不知不觉地,就错过了美好的春光。

【第6句】: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苏轼《寒食诗帖》

解读:每一年都想要珍惜春天,可是春天来了没有珍惜,春天去了才醒悟,却又不能够珍惜了。

【第7句】:黄鲁直云:“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义理不交于胸中, 对镜觉面目可憎, 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庭坚《黄庭坚文集》

解读: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给人的感觉很差劲。这句话着重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第8句】: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可叹诗》

解读:天上的白云洁白飘逸得像一件衣服,但很快就变成了狗的形状。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第9句】: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解读: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第10句】: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王通《文中子·礼乐》

解读:交朋友如果是因为利益,那么利益没了,朋友就没了;如果是因为势力而交,势力没了朋友就没了;权利亦如此,请也如此。只有用心交的朋友,将一切东西都看淡,这样的朋友才不会失去。

形容年轻女性温柔妩媚的美文、名句、古文、小说、诗词有哪些

谢谢,李白曾经写过一首《清平调》,如下: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与其他赞美女子之诗不同的是,这首作品用的是侧面描写,将杨贵妃比喻成带露含香的牡丹,通过对比楚王神女的传说(云雨巫山相会)和赵飞燕,反面刻画杨贵妃之姿。

至于正面赞美例子,那就数不胜数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不少的句子都广为流传,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再如宋代张先一首词《醉垂鞭》: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至于在古文之中,最出名的当属曹植的《洛神赋》。其中有一段写的很精彩: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这段文章如今仍有不少引用,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妙笔生花。还有不少的佳词妙句,就留待各位补充吧。

如何给古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题,对许多考生来说确实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往往失分较多。其实,给文言文断句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方法可循,可以很好地解决的。

笔者在多年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一,打牢基础最关键。

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清楚,没有足够的词汇做保障,是无法进行阅读的。文言文的学习和英语学习相类似,必须牢记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熟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和凝固解构(复音词)......这是文言阅读的前提,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不知文言文所言何物,怎么谈断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掌握常见的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对于断句非常重要: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翻译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的形式。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翻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这种句式就是省略句。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也是三种情况,(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有两种情况: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主要有三种, (1)省略介词“于”;(2)省略介词“以”; (3)介词“自”也可省略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七)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另外,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二,理解文意应在先。

读不懂必然点不断,不理解必然点不对。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如果还有个别不清楚的词语 ,可以联系全文语言环境推断。   

实际断句时,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三,抓住标志可化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参考。遇到“曰”“云”“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这可以作为我们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在开头强调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的理由。掌握这些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断句。大体有如下规律:   

【第1句】:句首的语气词有“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虚词前面断句。

【第2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那么我们在这些词语前后都可断句。  

【第3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词语后面断句。   【第4句】: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常用在句首,知道这些,我们可以在这些词语前面可以断句。   

【第5句】:有些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清楚这些,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四,.利用修辞来推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一定会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我们断句后,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要进一步研究推敲。

这些方法只是正确断句的阶梯,而真正通过梯子登堂入室,还需要不断练习,在实践强化中日趋娴熟。久而久之,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希望可以帮到考生朋友。

庆阳方言是古文言语吗

庆阳方言本属关中方言区,沿承唐王朝时的官话,但也混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词汇。要说是古代汉语,那肯定不是了,毕竟,时过境迁了。但是,庆阳话里保留了许多文言词语,那倒是真的。

比如,搬扯,形容做事拖拉,《红楼梦》里就有。比如兀个,那个的意思,《窦娥冤》里就有。又比如颇烦,颇有些烦躁,比如献殷勤,等等。

还有兴趣,可以找我写的《核桃湾》的附录里去比对,欢迎批评。

中国古文为什么叫“文言文”

我国古人有两套语言。一套是平时说话专用的,叫“白话”;另一套是写文章专用的,叫“文言”。

中国古人写文章的时候,必须用专门写文章才用的语言:文言。所以,后人就把用这种文言写成了文章的叫文言文。

请教古文一句潜台词

潜台词很明显,通俗讲就是“老不死的”。

翻译得不是太准确。直译:像你们这样的年纪,坟墓上的树都能围抱了(夸张)。意思是:你们两这样的年纪,活的太久了,活该坟上的树都能围抱了,老不死的,糊糊涂涂的知道个屁!

上下文是: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何知师出?” 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既死,必于殽之亲岩,是文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吾师,哭臣之子也。”

如何背长篇古文、古诗

谢邀。

长篇古诗文,之所以难以记诵,问题主要在篇幅和语言上。因其文言表达,难以理解;又因篇幅较长,故而不易记诵。想要背诵长篇诗文,就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篇幅太长,不易背诵;文言表达,难以理解;由于篇幅和文言,带来的容易遗忘的问题。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便能较好地背诵长篇古诗文了。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0.化整为零,把长篇分作若干节,逐步记诵。

这解决了篇幅问题,背诵长篇作品,就相当于背诵多篇短文,难度降低。容易取得效果,让人增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背得越快,背得越多;背得越多,越想多背,效率时常也越高。

0.理解文意,梳理篇章结构,把握其内在联系。

长篇作品,化整为零,并非随便分段分节,而须先理解作品内在理路。否则,胡乱割裂作品,短时间内,可能死记硬背住了。过不几天,就会忘记。即便没忘,对整篇诗文的理解,可能也常不准确。

0.标出疑难点,查找资料,解决它们。

疑难点,才是妨碍读者理解诗文的关键。通过查找工具书,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理解,便容易背诵了。

0.背诵、默写,重点关注易忘易错的细节。

这是在背诵环节,进一步检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分析自己是因为理解得不够透彻,还是因为不熟悉某些语言表达而致误?而后,再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强化理解和记忆。

0.根据记忆规律,适时复习,从而强化记忆,以免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的记忆作了深入的考察,他发现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最初时,遗忘的信息量比较大,越往后,遗忘的信息比例越小。他绘制出了人的遗忘规律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艾宾浩斯记忆法。方法很简单,大家可以自行检索(答主有空时,再来略作补充),只是实施起来稍有难度。特别是在第8-20天左右,学习的任务量特别大。我们背诵诗词,可以参考艾宾浩斯记忆法,不必锱铢必较地恪守此法。(图自网络,侵删)

0.养成好习惯,随时查阅记忆模糊不清或者完全遗忘内容的诗文作品。

我本人常被人认为记忆比较好,诗词能够张口即来(这两年记忆有点衰,退化了很多),其实,并非我有特别的天分,而是当我发现有些知识特别是诗词作品,自己记不清时,都会记下,或者当时就检索,或者当晚就查出作品,并阅读、记忆。不理解、记忆模糊的词句,都是特别关注之处。因为有此好习惯,不少本快遗忘的作品,又被捡了回来。

0.背诵诗词,最好是建立在喜爱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都不应该强迫背诵诗词。尤其是对于孩子,强迫他们背诗词,是一种非常蛮横愚蠢的行为。应该鼓励人们追求喜欢的事情(不危害他人和社会),而不应该强迫人们做我们自己认为“对的”或者“好的”事情。

优秀的古典诗词是前贤们赠送后人的宝贵财富,喜欢她们最好,不喜欢她们,也并非就是愚蠢邪恶。而让还处在童年或者少年阶段的孩子,背诵长篇诗文,则是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非常粗暴的愚行。当然,如果部分娃子特喜欢诗文,主动要求背诵长篇诗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更多人文精彩文章,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谢谢您。


“思念”用古文怎么说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昨夜小寐,忽疑君至,

却是琉璃火未央天。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怎样提高孩子背诵古文的兴趣

目前,随着“大语文”改革的渗透,古诗文的考查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小学教材部编本古诗文占选文的30%,而到了初中则占到了57%,高中更是成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则且古诗文阅读已成为中考和高考的最大难点,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古文阅读能力成为语文学习的关键。那么怎么提高孩子背诵古文的兴趣呢?

首选要明确一点,古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兴趣的提高更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浅显易懂,好学好背的小古诗文开始培养。

兴趣的培养从来都最忌讳拔高,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所学古诗文既难背又艰涩难懂,那么背古诗文无异于苦差,因此在学习时要从三言开始,慢慢过渡到五言,再到七言,篇幅从几句开始才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因此,一二年级小朋友可以熟背《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和一些浅显易懂的五言绝句,在背这部分内容时以诵读和背诵为主,以讲解文意、穿插古人小故事为辅,目的在于培养诗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一二年级必背古诗:

第二阶段:背诵著名唐诗、宋词体会诗句的美感和诗人的情怀。

唐诗宋词以它短小精美的言词,充沛动人的情感而被人们所喜爱,用古诗词名篇来熏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再合适不过。

三四年级必背古诗词

三四年级必背小古文可以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选取,例如《杨氏之子》《二伯牙绝弦》;《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辨日》以及《论语》《孟子·劝学》篇等这些较短小精悍的小古文。

第三阶段:背诵短小且寓理深刻的小古文,阅读并理解篇幅较长的文言小说或历史人物传记类古文。

经过古诗词背诵的积累,孩子们对古文阅读有了一定的感知力,此时就可以阅读一些半文言半白话的明清小说了,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也可以读一些类似《曹冲称象》《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等古人小故事,也可读一些寓言小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狐假虎威》等,还有神话传说类小文言文,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等。

另外《列子》《战国策》《古文观止》上一些短文言文也可以看了,对于这类小古文以熟读为主,逐字理解意义为重点,并不强制背诵方可提高孩子的古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总之,古文学习离不开背,但背要从易到难,当背诵达到一定的量,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可以提高,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古文,并进行古文言文课外阅读才不会感到吃力。

另外,背诵古文要有一定的情感和氛围,可以家长和孩子互背,也可以由老师安排和同学比赛,要体会到古诗文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才更有利于兴趣的提高。

听了小徐老师的建议,大家来试试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934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