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短句的文言文对比实例

【第1句】:文言文断句方法及例子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 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 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 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 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 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 、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 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第2句】:比较短的文言文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第3句】:摘出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子,并试归纳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式

摘出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子倒比较简单: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其中,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城北徐公孰美,属于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只是一个为倒装。

并试归纳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式就比较难了,趁着这个机会全面总结和梳理一下:

【第1句】:用介词“于”,形容词放在“于”前

如:本文中——皆以美于徐公;

《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有一固定句式“莫……于……”

《报任安书》: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

【第2句】:即是上面说的用“孰与(于)”比较

【第3句】:用“若”表示两者相近

《师说》:彼与彼年向若。

用“(莫、弗)若、不如、不及”表示比不上后者

例子上面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第4句】:还有用“比”比较的

《游褒禅山记》: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及十一。

如还不全面,希望大家补充!

【第4句】:求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句子

【第11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第12句】: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第13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第14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第15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第16句】: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第17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第18句】: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第19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第20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第21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第22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第23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第24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第25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第26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第2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第28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第29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第30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第31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第32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第33句】: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第34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第35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第36句】: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第37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第38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第39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第5句】:谁有大约100句文言文的省略句例子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1句】: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字串3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第2句】: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第3句】: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第4句】: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第1句】: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第2句】: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第3句】: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第1句】: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第2句】: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第3句】: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第1句】: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第2句】: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第1句】:介词“于”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第6句】:10个比较短的经典文言文有什么

【第1句】:《执竿入城》 三国魏 邯郸淳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第2句】:《刻舟求剑》 汉 刘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第3句】:《叶公好龙》 汉 刘向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第4句】:《郑人买履》 战国 韩非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第5句】:《自相矛盾 》 战国 韩非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第6句】:《守株待兔》 战国 韩非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第7句】:《画蛇添足》 汉 刘向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第8句】:《狐假虎威》 <战国策>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第9句】:《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第10句】:《士别三日》 <三国志>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11句】:《不耻下问》 <孔子>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第12句】:《高山流水》 <列子>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第13句】:《凿壁借光》 汉 葛洪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第14句】:《曾子杀彘》 <曾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第15句】:《黄粱一梦》 <枕中记> 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

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

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

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03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