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哲理的名句是
王湾最为著名的一首律诗,淡淡羁旅情,最能触动人心
王湾唐开元年间著名诗人。唐先天年间进士,曾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职。王湾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的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历来广为传诵。北固山在现在镇江丹徒县北面,临近大江,王湾停舟山下,因此做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客路在青山的下面,行舟在绿水的前头。潮平了,便觉得两岸很空阔,风顺了,便把一幅篷挂起来。海里的太阳,在残夜中早已生出,江上遇着春天,还是在旧年的时候。家乡的书信,到什么地方去寄,如果没有人带,只好托归雁带到洛阳那边去了。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交代事由。首联两句采用了对偶句式,“客路”对“行舟”,“青山”对“绿水”,由远及近,由山及水,仿佛看见诗人乘着一叶扁舟踏着绿水缓缓而来。“客路”二字表现出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的疲累,“行舟”二字则表现出了旅途之奔波,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淡淡的羁旅之情。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旅途中所见之境,“潮平两岸阔”一句一下将上联所绘之景无限地放大了,尤其是一个“阔”字,让整个画面变得格外气势恢宏。下一句“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这浩渺的江水之上,一叶扁舟悬着帆迎风向前行进。“一帆”用得极好,与宽广浩渺的江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孤身漂泊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颈联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黑暗过去便是光明,诗人以“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于写景之中展现了一个朴实的哲理,寄托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给人以鼓舞,使诗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尾联因景抒情,行人与“归雁”形成对比,此时诗人心中的羁旅思乡之愁正如这涛涛的春江之水,绵延不绝。诗人只好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将满腔再也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寄托于“归雁”,希望它们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将自己的思念带回遥远的洛阳。
你听过最有哲理的话是什么
用历史的长镜头去扫描,所有权只是个童话。
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纪伯伦)。
人才能够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天才能够击中别人看不到的目标(哲学家朔彭豪尔)。
逆境能激励一些人成为伟人,也会让一些人纯望。
天堂建在地狱之上。
伟大人物的性格一定有反判的因素,在成为英雄之前,首先要成为叛逆之人。
心理衰老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衰老。
你觉得最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是哪篇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非常多,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揠苗助长、叶公好龙、庖丁解牛、望洋兴叹、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塞翁失马、鹬蚌相争等等,每一篇寓言都富含哲理性。以《鹬蚌相争》为例,用古文和译文讲解如下:
【古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之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一只河蚌出来晒太阳,飞来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壳,紧紧地拑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便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便有死鹬了!”两边都不肯放松,有一位渔夫走来看见了,便把它们一同捉了去。
【说明】这是苏代劝阻赵惠王伐燕时引述的故事,以鹬蚌喻赵燕,以渔夫喻秦。说的是两相争斗,忘了共同的敌人,结果就会两败俱伤,给敌人制造机会,给自己带来灾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有哪些有哲理的句子
有哲理的句子,贡献几条我很喜欢的。
一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仓央嘉措 这句话很得我意,人生一切皆是经历,经历多了,成为了过来人,思想自然也就深了,就好像我们也常常会用过来人的身份传授经验。
二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叔本华 人是社会的人,但是要成为杰出的,有思想的人也要给予自己一定的孤独时间。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哲学家为什么离群索居的原因。思考,是孤独的。
三 宁可做清夜里教人等待的昙花,不要做白日寂寞死去的野花。––––林清玄 这其实就是在绚烂而短暂与平庸却长久之间的选择。给我一个机会,我想我还是会愿意选择短暂的绽放一次。众所周知,大多数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都是短暂的,但是他们为了那一枚金牌无缘无悔的努力着,哪怕只能在最美的年华里绽放一次,也要跳出最美的动作。
四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心却不能。而爱,因为没学地理,所以不识边界。––––《别的声音 别的房间》
五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顾城
如果喜欢带有禅意的,可以去看看仓央嘉措的诗集,喜欢哲学的,看叔本华的,喜欢现代诗就顾城,他们的很多话都很好啊。
中国历史上最打动你的名言名句是
【第1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意在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第2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有天大的委屈只要有利国家也无悔意。
【第3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 《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路悠长而且很遥远, 要不断的去寻找真理。 表达了屈原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吾 ”(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幽默哲理句子有哪些
【第1句】:如果哪天我路过你那儿,跌倒了你最好扶我起来。不然我趴在哪里赖着你不走了,急死你,我是认真的。 【第2句】:一个女人的床,如果太容易上的话,怕没有那么容易下。 【第3句】:当一个男人的天塌了,所谓的体面生活对他来讲都失去了意义,唯有那心底流淌的思念在深夜汇聚成这滴血的音符,成就这永恒的经典。
【第4句】: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第5句】:世界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他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当一个人不知道你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你已经攀登的比任何时候都高了。
【第6句】:别去考验一个人的忠诚,都是肉身凡胎,哪来的忠诚。我相信,如果背叛的筹码足够诱人的话,谁会想到忠诚二字。 【第7句】: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有些东西很诱人。可未必都适合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的名句
当然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啊,也是天才诗人王勃。如果连这都不知道,也难怪“百万英雄”那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不过趁着这个机会,我也好好讲讲这首诗。
这句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一首送别诗,原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开头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就气势不凡,以“三秦”、“五津”这样开阔的境地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去向。盛唐人的送别,总是别开生面,没有儿女作态,也没有伤感消极,有的是新气象和昂扬的格调。
像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其他朝代的诗人,所没有的格局。
而王勃的这首诗,更是意气豪迈、新颖别致,不落巢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格局之高,在唐代五言中鲜有其匹。用开朗壮阔的胸怀将缠绵的儿女私情一笔撇开,惜别而不怨别,体现出一种超拔、旷达之气。
一个国家的精神,最深刻的反应在它的文学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是一句好诗那么简单,也是代表了整个盛唐青年的胸襟和气度。
彼时的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人们都有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无论是边疆的将士军人,还是文坛的骚客才子,都有渴望建功立业、成就大事业的拳拳之心。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是岑参的“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这首诗还好在气脉的一贯流注,全诗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这也是唐代律诗的高妙之处。后世的宋明清诗,都缺少这种艺术表现力。
对于王勃的这首诗,无论怎样拔高都是不为过的,或者说,它当得起。这就是一首绝世诗歌,开启了盛唐、中唐的诗境先河。
王勃就像一颗灿烂燃烧的流星,划过盛唐的星空。虽然短暂,却有耀眼的一生。他的年纪轻轻,却位列“初唐四杰”,跻身于整个大唐帝国文坛的中央,十四岁即席写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24岁的生命历程,拥有许多活了七八十岁而无法取得的成就。
王勃,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名字。
最后,奉送鄙人对这首诗的白话译文:
三秦大地拱卫着长安城阙,风烟弥望是你远去的五津。
与你分别时刻有重重心意,同为漂泊在外的宦臣游子。
四海之内存在你这个知己,无论天涯何处都像在邻居。
在这分别的岔道路口,请别像矫情儿女一样泪洒衣巾。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 【第1句】: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 【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 【第3句】: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34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