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各部作品里好词好句
文/糯米糍
鲁迅都说过啥?众多作品中有5句金玉良言,第1句就打了杠精的脸
鲁迅最近成为了网络红人,网友有很多人都把一些不是他说过的句子都安放在鲁迅的身上,假装是鲁迅说过的话。为什么呢?
鲁迅是一个大作家我们都知道,但是他是一个大作家的同时,他也说过很多讽刺当时的风俗还有社会的话,这些话非常的具有深意而且放在现在来讲特别适合怼别人。所以出于这个原因,很多网友都很喜欢鲁迅那一种很讽刺而且很戏谑的话语,觉得这一些话非常的有趣。
但是网络上流传的那一些话有很多都不是鲁迅亲自说的,而是网友们根据鲁迅的风格自己瞎编的,所以很多人都对现在网络上的一些话有了刻板的印象,认为那一些反讽的话就是鲁迅说的。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一些话是鲁迅真的亲自说过的,这一些话也是鲁迅的风格,非常的适合怼人,第一条就怼的我们现在都很讨厌的杠精,这一类人非常喜欢抬杠,看不得别人的好,是现在网络社会上的一个毒瘤。
第一句:譬如厨师做菜那一样,有别人来说你这道菜做得不好,他本来就是不应该把菜刀交给评价的那个人说你行的话你来做一道菜试试看。
这第一句话就狠狠的怼了现在我们说的杠精。有人在网络上对一个人或者是一道菜什么的进行评价师时,难免会觉得有不好的时候,这时候,有一些杠精就会说你行你上啊。这一种是非常错误的,但是鲁迅在百年之前就能领悟到这一句话,也是非常厉害的。
第二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一句话其实也是在反思还有讽刺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当时的人包括现代人都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别人洗脑,人云亦云。鲁迅想让我们在面对一些言论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这个对吗?这个是有道理的吗?让我们有自己的判断。
第三句: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就是和稀泥的典型做法,不走极端,两边都讨好就好。
第四句: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这一句话虽然放在现在来说的话有一点不符合,因为现代社会都是非常讲究合作的,合作了还要尽力的达成双赢。
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里看到的那一些比较有能耐的人是不是基本都是独来独往的,他们基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不需要和别人在一起完成所有的事情。虽然现在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但是偶尔的别人看起来的孤独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五句: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这一句话非常的讽刺,因为当时的汉奸这样的人物很多,他们都是在别的国家面前像一个羊一样,但是在国人面前就很嚣张,而且他们残害了不少中国人,都是一个国家的人,他们真的是人渣了,自相残杀。有人说鲁迅只会用笔杆子来攻击别人,但是鲁迅能在百年之前就明白这一些深刻的道理,也是非常厉害的了。
鲁迅的作品特点是什么
哀其不幸怒不争,
呐喊声声为启蒙。
奴役百年人麻木,
俯身甘为指路灯。
怎么用几句话概括鲁迅的作品
呐喊彷徨怒不争,
哀其麻木昧丛生,
仁义道德皮剥尽,
淋漓鲜血唤众生。
鲁迅的文章为什么渐渐从课本里移除了
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写作,周作人的散文写作,这是近现代文学公认的两大脉络,但是鲁迅的文章近些年引发出了很大的争议,乃至于被请辞出语文教科书就是一种例证。不是鲁迅的文字不好,而是当代的读者已经对那种生硬的汉语产生了阅读障碍,那种汉语是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我们在文章偶尔引用那种文字的时候,也觉得突兀,很不方便。周作人的文章亦如是,如果不是专业研究的需要,很少有人会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品。
我自己有一个观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五四到八十年代基本都是在破坏和形成自己的传统之间摇摆不定,真正成熟到可以成为典范的,是汪曾祺的作品。之前跟几个朋友聊天时候提到,沈从文与汪曾祺这对儿师徒之间,到底是前者的作品好,还是后者的作品好。有人说是沈从文的好,因为他的小说给现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流,可以看到未受政治风暴侵染,延续未中断的民间和古典传统,充满了自然气息,健康人性的写作理路。解放后都说沈从文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可见西方也是很认同中国文学中的这一脉。但是从当代文学的眼光看,沈从文的作品的问题在于,他的文体是古旧的、未成形的、拗口现代汉语写作,这种文体让现代的读者阅读产生了很大的隔膜,而同样是文白相间,同样是描述古典意境,汪曾祺的文体是已经成熟到平易、流畅的汉语写作。鲁迅的文章被请出课本亦是如此。
鲁迅研究中有很多好的学者,他们能把鲁迅的思想挖掘很深,化为我用。但是鲁迅研究的很多著作都缺乏一种同等的高度,即是说,你能诠释鲁迅的思想,但是没法用鲁迅的方式表述出来,于是很多著作的书写显得晦涩难懂,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学者都没有领悟鲁迅对语言的诗意与审美的锤炼,对文体的重视。 唯一能找到的只有思想,思想,思想。从未想过,就算是思想也需要交流,需要鲜活的表达方式,需要别人的理解,才能有新鲜的生命力。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文体意识的忽视和欠缺,导致现在的鲁迅研究停滞不前。年轻人对鲁迅不再感兴趣,不是因为他们读了鲁迅的文字,恰恰是他们没有读过鲁迅的文字,只是读过鲁迅的研究,从那些转述的只言片语,残片断章中拼凑出一个愤激如火,金刚怒目版的鲁迅。
鲁迅作品退出课本,用哪位专家或作者的文字来替代教育青年作用
首先我想知道,为什么要把鲁迅先生的作品退出课本?再则我也不知道有何人的作品堪配替代鲁迅先生的。
我只说这么多。谢邀。
如何评价鲁迅的作品
在中国文学这块废墟遍野的——文坛之上,一说起鲁迅,倍受争议。不管喷子怎么样定论,鲁迅还是当年的鲁迅,鲁迅作品还是当年鲁迅的那作品。以至有人士呼吁:鲁迅的作品怎么从学生教科书里挖走了!这里,有教育编选者的教育“三观”,——留下来或者删除了都无所谓:兴许是更新教材的需要,——方舟子当年读中学也背诵了鲁迅文章了吧,崔永元也背诵过滴,有食古不化,有囫囵吞枣,——应试教育也作怪,由此,养育下了他们:一娘养九种,九种不像娘。
……但是鲁迅文集,三百年以后,还有人看,以至研讨!就文坛而言,足以一比《资治通鉴》,矗立于中国文学圣殿,供后来者仰望。“取信于当时,即能流传后世” 。即如《红楼梦》,封建王朝上纲上线以“禁宵”,民间甘冒杀头罪的风险,依旧手抄、传抄承传下去了!
鲁迅作品《孔乙已》中的孔乙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孔乙己最印入脑海的就是,茴香豆茴字有六种写法,在别人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手指在酒碗沾着在桌面,洋洋得意的形态下,写出得意之作。对着小孩们说着没有了,囊中羞涩的书生气,死要面子活受罪。写的出神入化。
那种酸酸的味道,十足的模样,就好像站在你面前。对过去所谓的百无一处是书生极大讽刺。用尽了笔墨真是不惜一切,泼墨如水,但却是恰到好处,用的很入神。
至于后面,偷书为窃。我反而认为,有狡辩嫌疑,但最后那个背影,不输朱自清父亲的背影。
凄凉的人生暮年,科举制的受害者。社会也处处打击,特招人嫌。
连最后老妈子小孩都打击他,不能看了生怜。幸庆时代不同,否则,他也会看着你笑的。
鲁迅鞭挞了旧社会,但是抨击的制度,科举制度。
鲁迅有哪些作品是批判日本的
鲁迅先生是斗士,以笔为武器【旨在唤醒国人】,从小说,诗歌,戏剧,杂文无不围绕这一主题。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的杂文被人们喻为【投枪】【匕首】……
鲁迅先生批判日本的文章肯定有,如《纪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作品集里没有《故乡》吗?为什么
鲁迅的《故乡》被收录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其中包括了鲁迅自1918年至1922年所创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例如《狂人日記》,《孔乙已》,《药》,《阿Q正传》,《故乡》……等。一九二三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后来又被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字词看不懂,该怎么办
谢邀。鲁迅幼学是传统式的,旧学底子很厚,写文章调用的字词库,跟幼学关系很大,冯唐说写文章是要有“幼功”的。加之创作时用的是草创期的白话文,很多时候写不通顺,要先拿文言文起一遍稿,再“翻译”,就不免夹带方言和文言表达形式。
这不是我说的,可以参看上野惠司的《鲁迅小说中的语法和词汇》一文。事实也是如此,鲁迅自己的创作已经很白话了,若是看翻译,比如拿起《域外小说集》一读,那更是半文半白,不太好懂,早期的论文也是如此,比如《摩罗诗力说》。
当然,相比于同期的很多作家,鲁迅不算难懂的,其弟周作人先生往往直接大段引用文言,或夹杂非常不好懂的日文音译之类。和鲁迅论战过的梁实秋先生也是,而且更甚,写吃的随笔集子,也不免时常停下来翻翻字典,看看读音和字义。
看不懂怎么办?见效慢的方法当然是扩大阅读范围,多去读古文、读经史子集。见效快一点的办法,是看到就在书中标注出来,做好边注,用好天头地脚,第二次、第三次再看,慢慢也就熟了。见效更快的办法,没有了。
这里有一个迷思,年长的读者总认为学习语言是小孩子的事,自己这个年纪不必再负这样的义务。其实不然,即便是大家,也常有不认识的字词。比如毛主席在《不怕鬼的故事》的序言中,用了“光昌流丽”,字都认识,但合起来什么意思、怎么用,何其芳不知道,只好四处探问。
多识几个字,总没坏处,识字当然要多看、多记、多用,到自己下笔时能想到,就算大功告成。总体来说,中文的识字已经是相对简单的了,因为只要认识一个单字,就可以组出很多词来,表达很多不同的意思。英文等拼音文字就不行,而且不容易记忆,导致很多孩子识字这关就过不去,养成阅读障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37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