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角度不同的名句
中国诗歌繁荣,千百年来留下无数名句。很多诗都有特定的语境,脱离了上下门,单独拎出来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名句就是名句,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魅力。关注小编,一起换个角度看古诗。
第1句:“几处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这两句是唐代著名诗僧贯休写的《诗》的名句,形容自己写诗的时候有时灵感衰竭,挠头抓发也无济于事;而有时又灵感狂涌,不用费思量自己就来。
但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这是家里的猫咪或者狗狗跑出去了,我们去找猫猫和狗狗,这样的情景是不是也很贴切?
第2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出自唐代末年罗隐写的《牡丹花》,形容牡丹花没有生命,不会说话,但也有强大的魔力。《红楼梦》借用这句诗来形容薛宝钗,可谓贴切。
所以如果拿这两句诗去形容画卷上的美人,可谓是贴切至极。画中美人当然不解语,但是依然动人。
第3句:树底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
晚唐诗人曹唐曾寓居佛寺,环境幽胜,于是想出这两句诗:“水底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 曹唐自认为这两句恰到的形容了寺院的清幽,却被人们讥为“鬼诗”,认为是形容鬼的。这么一想,还真的带着些鬼气呢。
第4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
这是白居易《长恨歌》的名句,用来歌颂唐玄宗遍地寻找杨贵妃的深情。但是如果用来形容目连救母,那也是相当贴切的啊。
第5句: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这是骆宾王《帝京篇》的名句,但是因为两句中都计算着地方相距的距离,也被认为是地方测量诗。而骆宾王也被人们笑称为“算博士”。
第6句: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还自点灯来。
这是程师孟写自己的堂屋诗,说自己每天多么忙都要来一次,点着灯也要读书。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要是当作是上厕所的诗,那也是十分贴切的啊,啊哈哈。
第7句:王莽弄来仍半破,曹公将去定平沈。
这是宋代诗人李山甫歌咏东汉末年的诗。但是有人说这是描写破船的诗,简直让人喷饭。
第8句:三尺短墙微有月,一湾流水寂无人。
这是描写梅花的诗,意境幽静,充满韵味。但老是有人理解成讲小偷的诗,那也怪不得他。
其实就像《诗经》一样,很多原来是各地的民歌,但是被春秋战国的人用在了国家间的外交礼仪上。《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也就是说,断章取义这种理解诗歌的现象还是挺有历史源流的呢。所以说,诗歌是常读常新的,每次读每个角度读都有不同的味道。
拍照片换个角度,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拍照换个角度,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文字说明有点枯燥,还是用图片说话吧!
↑一般拍摄这样的风景,通常都是对准了目标人物就拍的,人多,杂乱,容易失去拍摄主体,干扰视线的多余人或物很多,不能很好的将主体人物与美景相关联。↑如果换个角度,靠近一点,选择有趣的画面作为主体,背景空旷,只有大片的红紫色草地,色彩简单,再加上前景的框式构图,主体突出,背景简洁,让人看着干净,舒服,没有视线的干扰。
再来图片↓↑只有一个感觉,杂乱无章,没有主体!不知道该看哪儿?↑蹲下来,降低机位,靠近主体,让周围的绿草做它的陪衬,并且被大幅虚化,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的生长着,交代了环境,又意境凸显!
远拍↑↑靠近一个有趣的前景参照物拍摄远景,空间感会更强,内容也更有趣!
我是头条号摄影匠洪辰,欢迎点赞和关注!
如何把握不同角度的素描头像绘制
感谢呀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素描头像是检验一个人的空间三维以及造型能力的一个绘画基础,一般在联考大多数的考试内容都分为正面、四分之三侧面、正侧面、平仰俯视
定型,把握好人物的各个部位的关系,尽量拉长线,交代清楚头、颈、间三个关系,构图注意头的大小,大约占纸的长度的一半。
起形,大概定好型以后,确定具体形象、结构以及轮廓形,注意转折轻重,暗面还有亮面,最后上调子。
大概就说一下仰视的基本比例,仰视会造成面部结构及五官形体的变化,头部还有下巴相对会加长,头部五官的位置会提高,耳朵的位置则会相应降低,以及下巴的位置观察的面积会增多,注意下巴的位置,不要死抠
正面大多数是保持正常比例,注意三庭五眼比例
俯视透视:俯视与仰视正好相反,头顶扩大,面部及五官缩短,这就是上大下小的俯视效果。与仰视正好相反,头顶扩大,面部及五官缩短,体现出上大下小的俯视效果。
四分之三侧面,透视影响,五官辅助线发生近大远小的变化。
赏析同一副摄影作品,艺术爱好者的欣赏角度和没有美术基础的人的欣赏角度有何不同
谢谢柳侍墨的。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同一幅摄影作品,艺术爱好者和没有美术基础的人欣赏角度是不同的。
摄影作品是摄影师以图像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看似一幅简单的摄影作品往往是作者经过对社会生活深入观察深思熟虑反复筛选提炼加工才得以形成,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观点和审美理念等等。
作为艺术爱好者,由于比较熟悉摄影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具备一定的专业艺术素养,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作品作出较为全面细致的赏析。一般地讲,首先会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审视作品的视觉效果,摄影师的摄影技巧如何。二是会从作品中感悟和体味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和哪些思想情感等。三是要解读这幅作品为什么作者这么拍?它的出处和背景是什么?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欣赏和共鸣。
而作为没有美术基础的一般读者,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一般是凭直观的视觉感觉效果,只是看这幅摄影作品拍的如何,好看不好看,美不美,而很少会考虑作者在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这样拍?这幅图片的背景是什么等等。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一幅摄影作品,在艺术爱好者和没有美术基础的人的眼里是不完全一样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地讲,艺术爱好者能从中解读更多的内容,产生更多的共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艺术对于美好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艺术知识素养的学习提高。特别是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从小就注意培养艺术兴趣和艺术细胞,让孩子参加各类有兴趣的艺术培训班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欣赏书法的角度是千人千面的,那么您喜欢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呢
学习书法是一种修为!
男女生眼里欣赏的女孩子各有什么不同
谢邀!
呵呵,对此没什么深的研究。不过,不管是男还是女,各人的欣赏观点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所以对"好看女人"定义不一样。
欣赏现代诗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感谢。据悉,题主是尊敬的刘愛源女士。我对刘女士没有多一点的了解,矇胧印象: 是一位对文学有所研究、具有一定造旨、有学问的女性。起因似乎是刘女士看过我的劣文,为此我曾点击其头像,匆匆浏览过她两三篇文章。现《系统》转达她的邀答,我感到为难 : 这无异于鲁班门前弄斧!考虑良久。最后硬着头皮: 权作交流`抛砖引玉!//我个人认为 :欣赏现代诗,起码要有三个条件 : 1)对现代诗要有兴趣和爱好。没兴趣谈不上欣赏。2) 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比方说,他连鲁班是现代人`还是古人都不懂,他怎能理解诗中 运用鲁班这个人名的比喻呢? 3)要有一定的社经历和阅历。一个人有了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能升华为理性认识。一个人要有一定的阅历体验,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激情!从而产生共鸣!例如 :诗人黄灿然写的《杜甫》一诗,被选入一本诗选中,我读后感动!把它抄写收藏。我曾在《今日头条》中向网友推荐,反应冷淡。该诗文字很质朴,但凝聚着诗人深沉潮涌的激情和深切沉静的感悟!//全诗如下: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缕的形象;叫无忧者发愁,痛苦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汉语的灵魂,要寻找恰当的载体/而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上一个时代!//限于我阅读的诗评不多,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 同一口径,认为诗人余光中写得最好、最优秀的“代表作" 当推《乡愁》一诗!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 : 摒开政治因素,仅就诗歌创作的艺术性而论,余先生的诗作《乡愁》比不上他的《等你,在雨中》。//从上述两例中,虽然我个人属于极微末`几乎可以忽略的极少数,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 :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经历不同`兴趣不同`欣赏现代诗的角度不同,以及其它原因的不同,可以导致对同一首现代诗的评价不同!最明显的例子 : 世人对诗人余秀华的诗作,甚至评价绝然相反;甚至对著名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也存在争议!// 欣赏现代诗歌,个人的体验也是重要的!有了个人的亲身体验,才会对诗的某些字句 产生“共鳴"!例如: 《系统》曾推荐 诗人"叶轻雪"让我认识,这位诗人真诚为我推荐了八九首现代诗歌。大都是著名诗人的代表作,例如《乡愁》《致橡树》等等,未令我感动。而其中一首是她创作的诗歌《你是世间唯一的女人》,却令我感动!甚至在我写“读后感"时,流出了眼泪!“男人有泪不轻掸",何也?因为诗中有几个句子,触动了我心中的软肋!老母亲己“没有挺拔的身躯,只有顫巍巍的背影,铺滿小径…",她是“世上唯一"为儿女“牵肠挂肚"的人!……诗句让我忆起倚门望儿归的母亲,忆起母亲苦难的一生!诗句引起了我的共鸣`引起了我的回忆!所以落泪。这话,我没有说假!// 那么,欣赏现代诗歌要从什么角度入手?我个人认为 : 这没有标准的答案。作为艺术的东西,可以被人看得一文不值,也可以被人看得价值连城。要欣赏现代诗歌,最关键的是兴趣和爱好。这正如饮茶。我对饮茶无兴趣,我只认为:饮之顺口,不会涩口就行。要问我品之感觉怎样`价格大约多少,我一窍不通。那些对饮茶有浓厚兴趣的人,一品就能说出该茶的味道,出之什么山门,价格大约几多。现代诗也如此。你有兴趣,爱好了,你就会自然地关注它,阅读它,读多了就会体会它的味道,体会它的浓淡`甜涩,等等。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 (包括文化修养,社会体验等等的不同) ,因此各人欣尝现代诗歌的角度也就不同。我个人认为 : 就让自已感兴趣的方向(或说角度)作为 “导航仪"吧!就把“兴趣"(爱好)相同或近似的人作为伙伴(诗友)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吧,以利于感悟和获得启迪!比方说 : 你是兴趣爱情方面的诗歌,我是兴趣哲理方面的诗歌,他是兴趣风景山水方面的诗歌,她是兴趣花草`鸟兽`虫鱼方面的诗歌…,大可从个人感兴趣`很爱好的方面 去欣赏这方面的现代诗歌,领略个中的韵味`领略个中的美`领略作者的感情…以此作为入手!这 就是所谓的角度,我以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57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