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中的名句是什么
当年“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他的聪明智慧,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诫子书》是他在五十四岁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后来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这封家书简练严谨,充满智慧,句句经典,堪称家训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三句名言,相信会受益终身。
一,夫君子以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如何提高自己的行为操守呢?就是要从宁静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节俭中培养自己的品德。
“静以修身”。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回归生命的本源,才能发现我们的本性,了解了本性,就会明白万物一体的道理,也就清楚了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个人的智慧德能就会有所提高。我们看到修行人经常参禅打坐、诵经拜佛,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那个“静”的状态。古人教育小孩,从小就让他读诵经典,也是为了让小孩的心能静下来。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生起智慧,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因为旁观者心里相对比较清静,而当局者心里就比较浮躁、混乱,处理起事情来就容易失去理智。
“俭以养德”。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欲望降低到最低点,道德品行自然就高尚了。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生活,可以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就这样,人家还过的还很快乐,就是因为他一心都扑在学习圣贤学问和提高自己修养品行上,所以才能法喜充满,心情喜悦。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一定要从节俭做起,不要去追求物质享受。
二,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不到清心寡欲,习惯不了过平凡清淡的生活,就无法确立人生的志向。如果静不下心来,不能排除外来的干扰,也无法达成远大的目标。
“非澹泊无以明志”。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很多,学习圣贤学问的人也很多,但能成圣成贤的却不多,为什么?就是做不到“澹泊”二字。举个例子:最近几年自媒体很火,很多人就把控不住,忘记初衷了。刚开始读书写文章,起心动念还算纯净,就是为了学习圣贤文化,陶冶情操,顺便把心得分享给大家,锻炼自己的文笔,纯属个人兴趣爱好。但后来发现其中有利可图,流量就可以变现,知识可以赚钱,并且利润丰厚,就抵制不住诱惑了。书也不用心去读了,文章也不用心去写了,那干什么呢?专门在标题上下功夫,怎么吸引人怎么来,怎么能获得流量怎么来。不再专注文章内容本身,而是专注于平台推荐机制,专门研究媒体平台的漏洞,想尽一切办法获得平台更多的推荐,这就叫不务正业了。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内容好的文章,阅读量未必就多;很多爆文呢,反而却没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不过是套路而已。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是因为做不到淡泊,做不到清心寡欲,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开始还可能是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后来就逐渐变成欲望,变成贪婪了,这已经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变成金钱的奴隶了。所以有志于做学问的同仁,一定要将“非澹泊无以明志”这句话牢记在心,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什么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呢?还是因为我们的心太浮躁了,太急功近利了。看到别人随便写篇文章可能就收益一千、一万,甚至更多,我们的心就平静不下来了,书也读不下去了,也想跟人家学套路,钻漏洞,赚流量,这就离我们读书做学问的目标越来越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不被外界所扰,不为名利所动,才能专心一志的做学问,才能达成我们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懒散,就无法精进;急躁冒险,就无法陶冶性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俗话说“笨鸟先飞”,不怕笨,就怕懒。人只要一懒散下来,沉迷于吃喝玩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就算你再聪明,也会堕落下去,不再进步,早晚被社会所淘汰。
“险躁则不能冶性”。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太懒散不行,太冒进也不行。喜欢追求刺激,喜欢冒险,内心浮躁,急功近利,就很难陶冶自己的性情。为什么古人喜欢琴棋书画?就是因为要学好这些东西,都必须做到一点,那就是“慢”。你要是心浮气躁,哪样都学不好,古人教小孩学这四样,就是为了磨练他的性情。为人处世也是一样,事缓则圆,越是急躁,这事就越办不好,是越忙越乱。
诸葛亮的这篇《诫子书》,虽然很短,只是一封家书,但就这三句话,如果我真正能够做到了,也会受益终生。
《诫子书》中的明志和致远矛盾吗?为什么
我们先来学习《诫子书》全文,只有理解了全文的大意,了解文书的写作的背景、人物、时间以及作者的心情和期盼。我们才不会以点概面,草率释义!
诫子书原文: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时期,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什么意思是只看淡世间名利、百态,才能立定自己崇高的志向;只有内心安静、专致守一,才能实现人生远大目标!
明志和致远并不矛盾,有以下解释!
明志:决策力的表现,是表达人的一种志向,就是我们要做一件事情,首先设立正确的方向,并排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去坚守。
致远:执行力的实施,是表达人的行动力,有计划、有把握的、有顺序的、集中精力的去完成目标。
综上所述,明志和致远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两个不同的概念,明志是名词,是计划蓝图,;是动词,是实施行动力,二者不可同时得兼,只有一步一步去实现才成立!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 【第1句】: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 【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 【第3句】: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郭德纲相声“名句”是什么
郭德刚场场都挂在嘴上一句话是:大家都爱玩耍,陪大家玩玩。
描写李白和朋友的友谊名句是什么
描写李白和朋友友谊的名句:
最出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最深刻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君马黄》
最骗人的~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
最浪漫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最期望的~故人西辞黄鹤楼,樱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林陵》
最醉人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最遥远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最伤感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你最喜欢《庄子》中的哪些名句
敬邀!题主你好!转了半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5967.html
